论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的本质及其建构策略

2023-03-04 20:14贺建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建构策略本质

摘要:坚定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并探索其建构策略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本质上是指基于对本土志愿文化的内涵、特征、意义和价值的客观认知而稳定持有的肯定、乐观和饱含信心的积极心态,它主要体现为走本土化志愿服务道路的战略定力、中西志愿文化比较的自身底气和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从容耐力。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要着眼于既有的文化资源和实践基础,深化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理论研究和教育宣传,推动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志愿文化国际交流互鉴。

关键词: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本质;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a)-0180-05

The Nature of the Confidence of Volunteer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onstruction Strategy

HE Jianqin

(Basic Course Department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an Shandong, 250031, China)

Abstract: Confidence in volunteer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ing its construction strategy are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the new era. The confidence of volunteer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s the strategic determination to take the road of localized volunteer service, the confidence of comparing Chinese and Western volunteer culture and the calm endur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servi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confidence in voluntary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focus on the existing cultural resources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deep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publicity of voluntary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voluntary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of voluntary culture.

Key words: The confidence of volunteer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ature; Construction strategy

中國现代志愿服务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已经走出一条独特有效的发展道路。道路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志愿文化”为标题在中国知网中文期刊数据库里检索的结果显示,2012年至今,相关研究论文共77篇,从文化自信角度论述志愿文化的论文仅5篇。这说明,当前国内志愿文化研究尤其是志愿文化自信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尝试着厘清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之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而言的本质及其主要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的基本策略。

1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的本质及其体现

西方志愿服务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慈善理念和中国革命文化所塑造的学雷锋精神相结合,催生了带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现代志愿服务,中国本土志愿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是指在传统慈善文化的基础之上,以学雷锋精神为主体,吸收借鉴西方志愿服务精神,围绕中国本土志愿服务发展而形成的涵盖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样态,它兼具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既包含着传统慈善文化与西方志愿文化相兼容的作为人类普遍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也包含着对本土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理论概括。

一方面,志愿服务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蓬勃发展,说明国内存在有利于其落地生根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在特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又为国内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动力支撑。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指基于对本土志愿文化的内涵、特征、意义和价值的客观认知而稳定持有的,肯定、乐观和饱含信心的积极心态,具体地说,主要是指对经由传统慈善文化所涵养、以学雷锋精神为主要内容、兼容并蓄现代志愿服务精神并渗透在不断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中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所产生的、纵向历史敬仰和横向比较信心及向前发展的乐观期待。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走本土化志愿服务道路的战略定力

中国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化研究起步较晚,在部分研究者那里有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习惯,即套用西方框架来评价中国的志愿服务,认为中国的志愿服务尤其是早期的“学雷锋”活动系官方意志的推动,承载了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1]。西方志愿服务模式和理论未必能用来说明和解释中国本土志愿服务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大可不必耿耿于怀。相关研究显示,只要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运行的志愿服务,就不存在所谓志愿文化的意识形态真空 [2]。立足中国实际,坚定文化自信,理直气壮地走本土化志愿服务道路,这是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所赋予的战略定力。

1.2 中西志愿文化比较的自身底气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文化自觉。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3]。以外来的志愿文化作参照对象,更容易获得对本土志愿文化的准确定位。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有着志愿文化的一般特征,但它更有着不同于西方志愿文化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祛自我中心主义的世界观、集体主义本位的价值取向、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及天下大同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些符合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价值追求已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最深层的价值内核。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唤醒对本土志愿文化的身份认同,这是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赋予自身的底气。

1.3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从容耐力

国内志愿服务已由最初“做好事”的个人行为,变成亿万人参加的社会事业。从管理体制上来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负责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民政部门负责志愿服务相关行政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各负其责开展志愿服务相关工作的局面已经形成;从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建设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和有关志愿服务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均体现了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规范的国家和人民意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政策文件也对志愿服务工作做出相关部署,体现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化水平的立法体系已初具规模。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党的十八大以后,新时代志愿服务已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向同行。组织化的管理体制、体系化的规范制度,以及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智慧所产生的志愿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提供了持续发展的从容耐力。

2 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何以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传统慈善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形成塑造的本土志愿文化所抱有的肯定、乐观和饱含信心的积极心态,也是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审视西方志愿文化,挖掘自身文化的独特之处和比较优势,并以此丰富志愿文化交流内容的必然结果。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進文化是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首先,传统慈善文化是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慈善观念延绵至今,与现代志愿服务精神相融合,“奉献爱心”“责任担当”等既是志愿文化自带的内涵属性,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之后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概念。传统文化坚实的慈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最深层次的底气。以儒家文化为例,其所蕴含的慈善思想非常丰富。从国家治理层面上来讲,儒家文化强调国家要实行仁政,主张“民为邦本”,将“仁爱之心”“恻隐之心”视为君子施行仁政的必要品性,君主要“使百姓无冻馁之虞”;从个人修养上来说,儒家文化认为“仁者爱人”是基本的价值遵循,而推己及人则是处世之道;从慈善践履方式上来讲,儒家文化重视身体力行渐进累积式的坚持,强调立志行仁积善成德;从社会发展目标上来讲,与独善其身的小善相比儒家文化更追求兼济天下的大善,认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走向天下大同。除了儒家学说以外,释道法墨诸家学说也都包含着丰富的慈善理念。历经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的守望相助、乐善好施、矜贫救厄、扶危济困的道德传统必然会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思想之根、人文之本和自信之源。

其次,开放创新的中国革命文化塑造的雷锋精神是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的当代资源。革命文化充分体现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精神和不盲从、不迷信的创新态度,坚持从实践中探索自己的路子。另外,革命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能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革命文化成功打造了中国志愿服务最鲜明的特色文化名片——“学雷锋”活动。经历近60年的官方组织和民间呼应,“雷锋”和“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体现着传统慈善文化与中国革命道德的现实结合,“这种结合显然更接近和符合已与世界接轨的当代中国人的内心需求与社会道德行为的特点”[5]。

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的制度优势,是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因此获得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全部制度属性优势。

一是强大的价值引领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于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连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相连接,是价值澄清形成合力的共享理念,折射出共同生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6]。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植根于这些共享的、共同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因此具有强大凝聚力、号召力和组织力,确保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海量志愿者招募、复杂指令层层传递、艰巨任务逐级分解并最终顺利得以完成,体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二是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法治化发展方向。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志愿文化与时俱进,体现和反映着现代化和法治化的发展方向。“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的相关工作要求。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忠实地折射着我国志愿服务的现代发展转型之路:它已不是最初意义上凭个人热情单打独斗式的“做好事”,而是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治理方式之一,现代化、法治化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

2.2 不同志愿文化的文明互鉴是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海外志愿服务的发展则为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提供了跨文化的实践素材

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志愿服务发展模式,积极融入志愿服务的国际互动和交流是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志愿服务模式,客观评价西方志愿文化,借鉴其合理要素但又不以其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评判本土志愿文化,这本身就是志愿文化自信的体现。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各不相同,所形成的志愿文化也会各有特点。无论是西方志愿文化,还是中国特色志愿文化,两者各有优势,都是人类志愿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其存在都能促进人类志愿文化多元化发展,丰富志愿文化互动交流的内容。

另一方面,中国海外志愿服务的发展为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提供了跨文化的实践素材。中国海外志愿服务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在为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军事、经济方面的国际援助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志愿者。最近十多年,中国海外志愿服务发展迅速,一大批既有国际视野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志愿者在受援国家和地区开展消除贫困、保护环境、文化传播、世界赛事或人道主义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传递中国温度,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力量,彰显了志愿服务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层面上的战略价值。

3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的建构策略

文化自信的建构是指有意识地通过各种现实路径引导人们对文化进行正确认知,并进而促进人们认可和肯定文化的功能、作用和价值的过程。普遍的文化自觉是建构文化自信的前提,因此,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一是要深化理论研究和教育宣传以促进志愿文化自觉;要把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志愿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文明互鉴中提升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

3.1 深化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理论研究和教育宣传,促进志愿文化自觉

首先,理论研究要建立志愿文化研究的本土话语体系。本土话语体系建构要注意挖掘、利用本土资源,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志愿服务故事。现代志愿服务最早源于西方,“中国本土虽然没有这样的概念,但也存在着志愿精神、志愿者文化和社会服务精神,这样的本土资源也需要发掘与研究,它们同样可以成为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社会工作和志愿者运动的精神滋养品”[7]。另外,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话语体系尤其要凝练其价值内核,把自身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

其次,教育宣传要着力推动志愿文化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自在的志愿文化是指“个体对志愿服务的朴素的認识与情感及其构成的生活方式,具体可表现为对守望相助的本能感知和对快乐心情的真切体验”[8]。自在的志愿文化需要提升为自觉的志愿文化,“自觉的志愿文化是志愿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推动志愿文化从自在向自觉转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教育途径弄清楚讲明白志愿服务“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志愿文化宣传则要借助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产生直击人心的力量,一是抓住关键触点,以“学雷锋纪念日”、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活动等为契机,以志愿者个人或先进群体为宣传对象,营造志愿服务氛围,形成认同和支持志愿服务的社会心理。二是拓宽渠道,将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资源结合起来,转换话语表达方式,使志愿文化传播更科技化、智能化和时尚化,促进志愿文化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进行系统辐射和渗透。

3.2 把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志愿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兼具“社会主义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双重属性,前者赋予中国特色志愿文化以制度属性,后者则使得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更具超越性和进步性。将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实现两者的同频共振,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同时坚定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

其一,以“人民性”作为两者融合的切入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旨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化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9],为人民服务恰恰是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所追求的主要价值目标。将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推动更多人参加志愿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则可以创造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二则可以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牢固树立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二,以“先进性”作为两者融合的大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它与社会主义制度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相关联,它不但引领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勇立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进步潮头。中国特色志愿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表现样态,其核心价值层面不仅包含“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国际志愿精神,更包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而后者在精神层面上更具进步性和超越性,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色,是共产主义觉悟在当下的集中体现。将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强化人民群众对志愿文化先进性和超越性的认可和肯定,坚定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

3.3 加强志愿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文明互鉴中提升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

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强调志愿文化的民族性,但也要积极融入志愿文化的交流互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的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志愿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一个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心的现实途径。

一是站在促进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主动融入志愿服务国际化的时代潮流,扩大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在全球化治理体系中,国际志愿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动力。

二是在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合作中推进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创新发展。在国际志愿服务逐步实现协同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今天,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应当看到,中国海外志愿服务的组织、运行和保障方面还存在改进和提升的空間,与国际规则不接轨的情况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在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合作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创新发展,研究借鉴国际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探索总结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志愿服务模式,提升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 刘国柱.和平队与美国文化外交[J].学海,2009(3):159-164.

[3]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95.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5] 陆士桢,李向显.弘扬雷锋精神 推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J].雷锋,2016(12):17-18.

[6] 詹小美,李征.文化强国建设价值引领的实践向度[J].学术研究,2019(12):1-7.

[7] 钱理群.论志愿者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335.

[8] 陶倩.志愿文化:从自在走向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2012(15):9-14.

[9] 郑敬斌,刘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的动力机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3-71.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202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JYY-20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贺建芹(1975-),女,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志愿服务与志愿文化。

猜你喜欢
建构策略本质
进退自如彰显本质
追根溯源回归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平面公益广告的视觉符号建构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建构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