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罢极”的英译分析*

2023-03-04 00:56蒋基昌
西部中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译本

蒋基昌,姜 星,文 娟

广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唐代王冰整理所著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没有在原文中注释“罢极”一词,历代医家和学者对其注解也不尽相同,从而使该句有不同的译法。这说明译者作为翻译实践过程中的独立个体,其主体性对翻译实践起到了主导作用。

1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需尊重客观翻译环境,并充分认识和理解译入语的文化需求,即通过主观能动性展现自觉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受动性等特点[1]。译者本身就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者及传播者,译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体系等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翻译时难免不会受到自身观念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译者主体性应体现在4 个要素上,即学术背景、双语能力、翻译策略、读者意识[2]。

1.1 学术背景译者的作品无法不受其所处时代、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及其学术背景的影响,当译者缺失相关理论知识,会导致译著错误而无法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一个合格的译者应该要同时具备源语言文化和译语言文化,才能顺利完成两种文化的语言转换。

1.2 双语能力汉译英的过程就是两种文化相互转换的过程。《黄帝内经》中的古文句式对仗工整,语言优美,其中有大量通假字和古汉字,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译者的双语能力就是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后,用准确的英语进行转换。李照国将该过程解析为“理解(古汉语)-转换(现代汉语)-表达(英语)”[3]。

1.3 翻译策略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克服外部制约因素,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来解决翻译问题。一般来说,翻译策略分为“异化”和“归化”。“异化”是指译文风格向原文靠拢,保留原文风格、原义和特色;缺点是容易使译文生涩难懂,不利于传播。“归化”策略指翻译时向读者靠拢,顺应某些读者群体特定需求,使用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文化要素来解释原文;但易造成原文文化、文学要义丢失[4]。

1.4 读者意识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有潜在读者和意向读者。译者的读者意识决定了译文面向的读者群体及对译文的定位,关系着译文是否能够被接受和广泛传播。有时译作中出现译者删改原文或编译的情况,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读者对译作的认同而有意为之。

2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罢极”的英译分析

2.1 “罢极”英译为“四肢”译文1:The liver is the base of the four limbs…[5]

译文1 将“罢极”英译为“the four limbs”,即四肢末端。由于王冰并未详细注解“罢极”一词,所以后世出现了把“罢”错误书写当为“四”的理解,引申为四末,四肢[6]。日本学者丹波元坚[7]在他的《素问绍识》中提到:“或曰罢极当作四极。四极见汤液醪醴论,即言四支。肝其充在筋,故云四极之本也。”我国学者郭霭春[8]沿用丹波元坚“四极之本”的解释。然而,《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对心、肺、肾、肝、脾的描述分别为“生之本、气之本、封藏之本、罢极之本和仓禀之本”,此处的“本”应指脏器的内在功能,而非外在形体。

此译文译者是美籍华人吴连胜和吴奇,译本以唐代王冰的原注为原文本,于1995 年在美国出版发行,曾获1996 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最高荣誉金奖。吴连胜、吴奇父子是美籍华裔中医师,吴奇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父子二人移居美国并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许多外国人想学习中医理论却没有合适教材,吴氏父子正是顺应美国中医热的兴起,翻译了此译本,该译本采取鲜明的“归化”策略,其独特性在于全文无注释,以作者对原文理解为主,语言表达清晰流畅,不拘于忠实原文,重视表达中医临床价值,贴近读者,可读性强。此译本为早期《黄帝内经》英译本,目的是为海外读者打开中医的大门。

2.2 “罢极”英译为“耐受疲劳”译文2:The liver is the basis of resistance to extreme fatigue…[9]译 文3:The liver is the reservoir of stamina…[10]

译文2将“罢极”译为“resistance to extreme fatigue”“resistance to”有“抗……耐……”的意思,这里意为耐受极度疲劳。译文3将“罢极”译为“the reservoir of stamina”“the reservoir of”是指(大量的)储备,储藏;“stamina”是指耐力、耐性和持久力,这里理解为耐力储存,引申为耐受疲劳。李今庸曰:“罢字疑当能字”,他在《读古医书随笔》认为,罢极之本的“罢”当为“能”字而读为“耐”,其“极”字则训为“疲困”。所谓“能极”,就是“耐受疲劳”[11]。《中医大词典》和《中医辞海》解释为肝主筋,人体耐受疲劳的能力与肝的气血盛衰有关,肝是人体运动机能和耐受疲劳的根本[12]。

译文2 的译者为中国中医师朱明,其译本于2005年出版,以程士德主编1984年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教材《内经讲义》为原文本。译本从《黄帝内经》中精选出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突出的经文40 余篇/段,以《黄帝内经》原文为基础,除对经文进行校注,并设有理论阐释和临证指要两项。他认为《黄帝内经》的翻译主要是传播中医理论和中医文化。

译文3 的译者为华裔中医师倪毛信,其《黄帝内经》英译本参考了宋元明清时期的医经著作,如《素问直解》《黄帝内经素问校义》《读素问钞》等,以及近现代国内外的《黄帝内经》注解。该译本属于全文编译,1995 年在美国出版。在倪毛信的译本前言中,他自述是以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向外行人科普中医,着眼于向西方传递内经思想和养生智慧,并非学术型译本,只是传递中医思维和哲学理念。他采用“归化”策略,将部分脚注删除,直接将自己的解释纳入译文中。

2.3 “罢极”英译为 “过度疲倦”译文4:The liver is the basis of exhaustion to the utmost.[13]译文5:The liver causes utmost weariness…[14]

译文4 将“罢极”译为“exhaustion to the utmost”,译文回译为肝脏是过度疲倦的根本。译文5 的“weariness”,译文为肝脏导致人身体极度疲劳。由此可见,两个译文有一定的差异性。清代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中曰:“动作劳甚谓之罢,肝主筋,人之运动皆由乎筋力,故为罢极为本。”一个人疲劳无比常被形容为“筋疲力尽”,在人体中,肝主筋,《素问·经脉别论》中说到“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就是指肝脏将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养输于筋。明代李木延《医学入门·脏腑·脏腑条分》中云:“人身运动,皆筋力所为,肝养筋,故曰罢极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肝气衰,筋不能动”也是同理。

译文4 的译者文树德(Paul U.Unschuld)是德国汉学家、翻译家和医史学家。他极其重视《素问》各方面的价值,严格按照西方语言学标准,考究来源与语境,运用脚注形式最大限度反映《内经》的原义与风貌。译者参考了台北中医药研究所明刊本的复拍本为底本[13-15],收集了20 世纪中国学者所写的3000 余篇相关论文,整理了中、日等国在1600 年间的600 多种注释专书[16]。2011年出版了《黄帝内经》英译本。他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极大程度保留了《黄帝内经》原汁原味,充分地向西方读者和学者展现中医学及中医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理论的精髓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译文5 的译者威斯(Ilza Veith)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史博士,美国医史学家。她的《黄帝内经素问》节选英译本于1949 年出版,是世界上首部《素问》英译本。因为译者所处的年代是中医英译的探索阶段,中医对外传播进展较慢,能参考的英译著作较少,所以译者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翻译原则是“只翻译内容大意,不去深究字义”[17],目的是为了让西方人了解《黄帝内经》。该译本采用了很多现代医学术语来表达中医内涵,语言也很流畅,可读性强,在当时受到媒体赞誉,对于中医典籍和中医知识的对外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威斯在前言中认为翻译的困难是《素问》原文字数多、规模大、医学辞典等工具书匮乏。因此,这些也导致该译本内容的完整性及对原文理解的准确性不够高。

2.4 《思考中医英文版》中“罢极之本”的英译分析译文6:The liver is the root of dismissal of the ultimate(baji)…[17]

译文6 中的“罢极”被译为“dismissal of the ultimate(baji)”,其中“dismissal”本意是解雇、开除、撤职,“ultimate”是最终的、极端的意思,这里引申理解为解除终结,重新开始。译文6出自《思考中医英文版》(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思考中医》由刘力红所著,自2002 年出版以来,反响热烈,已再版4 次。刘力红[18]认为,《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探讨的是藏府的正常生理功能,例如心为生之本,肺为气之本,脾为仓廪之本,肾为封藏之本;“罢极”理解为“疲劳”不符合前文逻辑。他认为“罢极”可以从两方面考虑,“极”为终结,结束;《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如同世间万物,有着自我的循环周期,如同自然界有四季循环往复,时间有十二个时辰循环,极点的时候会发生“生数皆终,万物复始”的变化。“罢极”的意义就在于它促使年与年、岁与岁之间的交替变化,即极与极之间的交替。同时,肝主升发,在五行中对应木和春季,春天是新的一年循环交替的开始,人体就要靠肝“罢极之本”来调节自身的循环以便适应自然天地由冬到春的变化。他在此书中传递的观念是“重视经典,学习经典”,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

本书由加布里埃尔·维斯(Gabriel Weiss)、亨利·布切尔(Henry Buchtel)和萨宾娜·威尔姆思(Sabine Wilms)三位译者共同翻译,于2019 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加布里埃尔·维斯,在密西西比大学获得中国语言文化及艺术本科学位,精修传统汉语和现代汉语,目前是一名中医医生和传统中医疗法的从业者。亨利·布切尔,美国人,2001年来到中国并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取得中医学研究生学历,同时期从事中英文医学翻译工作,目前在安娜堡从事中医师、针灸师和医学翻译等工作。萨宾娜·威尔姆斯是中国古典医学文献的专业翻译家和研究学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亚洲研究及医学人类学博士,有着多年的中国古代医学哲学研究经验,目前在西雅图从事中国医史研究和中医教学工作。此译本以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为原本,三位译者重视原书内涵,旨在还原原著本来的内容,译本采用逐字对照翻译,忠实于原文,但有适当的发挥,较好地还原了肝是调节人体顺应自然界四时变化的根本,充分展现了译者主体性。

2.5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中医基础学》)中“罢极之本”的英译分析”译文7:The liver has a regulating,balancing function[it is the Root of stopping extremes]…[19]

译文7 中的“罢极”的英译采用意译加注的方法,“a regulating,balancing function[…stopping extremes]”,直译为调节、平衡的作用,终止极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到:“动复则静,阳极反阴。”任何脏腑的功能活动太过与不及均为病[20],因此,“极”直译为“extremes”,表达了极端有待转折的意思。

译者在该书中解释到:“The Liver has an important regulating and balancing activity that is mostly derived from its function of storing Blood and of ensuring the smooth flow of Liver-Qi”,译者认为“罢极之本”,是因肝主藏血,协调平衡全身气机,使人体处于功能和谐的状态。译者的理解与《黄帝内经》中的“敷和”意思一致。敷和是指散布,和谐,协调之义,敷布物质将状态趋于和谐。《素问·五常政大论篇》里提出:“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申平,水曰静顺”。译者也在书中将肝脏形容为“a regulating,balancing and harmonizing organ”。肝之敷和就是肝通过敷布某种物质来调节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使其不协调状态趋于和谐的功能活动;“敷和”突出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关键在于肝有主升发、主藏血之功,协调平衡全身的气机,是人体脏腑组织活动的动力源泉[21]。因此,肝是调节、平衡脏腑气血功能的根本,将罢极之本释为敷和之本,或许更能贴近《黄帝内经》中表达的含义。

译文7 的作者马万里(Giovanni Maciocia)是意大利人,20世纪70年代就读于英国东方医学国际学院的针灸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他饱览中国传统和现代的中医书籍,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曾3 次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他的《中医基础学》于1989年出版第一版,2015年该书修订出版第3版,其重印数超过18 次,占据国际中医图书主流地位,成为国际上多数国家的中医教材及考试用书。他强调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方法。

译本6 和专著7 问世时,中医英译正蓬勃发展,译者和作者不但是专业的中医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而且有着丰富的中医临床治疗经验。他们已经充分理解了经典,并用现代语言表达,读起来通顺易懂,也便于引导读者使用整体性思考中医。同时,译者与创作者两者结合,既有坚实的语言基础,也有深厚中医理论知识。译者不但具有古文知识与医学修养,灵活将古汉语转为英语的能力,同时翻译目的明确,这样的译作才能更完整的将这部医家经典呈现给读者。

4 小结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的译本质量对于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译英本身就是两种异文化的相互转换,更何况是中医古文译英。《黄帝内经》中的古文句式对仗工整,语言优美,通假字和古汉字甚多,使翻译难上加难。同时,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由于译者本身的时代、教育、文化背景、母语环境以及翻译目的有差异,《黄帝内经》或相关中医经典译作也因译者主体性体差异有着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受众,使其在对外传播中具有不同影响。

笔者认为,欲诣扶桑,非舟莫适,岐黄之术根基在中医基础与经典,从本源去理解诠释中医才是得道之法。《黄帝内经》的英译是一项巨大的、影响深远的工程,只有那些翻译目的明确且不拘泥于原文的译文,才能实现《黄帝内经》的中医理论和文化价值的传递,从而达到真正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的目的。中医经典语段英译不应以个别词语为中心进行理解翻译,在面对争议性词语时,应将其置于语段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查阅并挖掘历代医家和学者的注释,理解其理论内涵后在进行英译实践,从而增强译文的准确性,促进中医海外传播的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素问译本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