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数据挖掘*

2023-03-04 00:56朱俊秀闻永毅
西部中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女科医籍艺文志

朱俊秀,闻永毅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目前采用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医古籍,主要有两种研究方向:古籍数字化研究和古籍语料库建设研究。闻永毅等[1]认为,中医语料库的建设对中医古籍的整理校勘尤为重要,并认识到普通读者能阅明中医古籍是扩大中医古籍影响力的关键要素。然而建设中医语料库需要一份关于中医古籍的详细清单资料,以明确中医古籍的数量、种类、学科分布、校勘等情况[2]。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古籍做一次摸底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8 年、1979 年、2005 年进行了3 次古籍整理,分别编撰《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及《中国中医古籍总目》[3]。本研究基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进行了数据挖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此次数据挖掘所用资料来源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3](后文均简称《总目》),该书历经3 年编纂,共收录图书13 500 余种,32 000 余个版本,重点收录了1911年以前历代流传下来的古医籍。《总目》的书目内容包含了书籍的成书年代、原著者、现存版本、存版制作者等详细信息[4-6]。依据《总目》检索古籍、指导阅读非常便捷,是目前记载当前中医古籍藏存情况最全面的大型中医古籍专科书目。

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时间度划分,1911之前(含1911 年)的中医药书籍定义为古籍。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建立中医古籍数据库,按著作名称、成书年代、原著者、校勘者、现存版朝代、学科类别等字段名一一录入计算机。如《总目》第一条为《黄帝内经》,对这一条进行标准化处理,抽取关键信息。因第一条《黄帝内经》十二卷现存最早的明刻本只存《素问》部分,故著作名称为《黄帝内经·素问》,成书年代为战国,原著者不详填充为0,现存版本朝代为明,存版制作者为明/吴悌,首版形态为刻本,学科类别为医经/内经。《总目》著录的余下其他医籍全部按上述字段名一一录入。随后按字段属性进行频数统计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历代古医籍数量情况经统计,《总目》记载的古医籍数量为8957 部,此数据与杨东方[7]估算的古医籍数量近9000种基本一致。《总目》收录的医籍成书于魏晋隋唐时期的较少,宋元时期有所增加,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此处可与史志目录作对比。

战国至公元617 年,这期间《总目》一共收录了53 种。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末乱世之后,古医籍多有佚亡。《汉书·艺文志》成书于公元82 年,记载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对比《总目》收录医籍时记载的成书年代,仅剩一部《黄帝内经》传世,其余皆已亡佚。另有公元前与医药相关的文献《仓公诊籍》《扁鹊仓公列传》与《淮南枕中记》,其中《仓公诊籍》《扁鹊仓公列传》均记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淮南枕中记》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隋书·经籍志》成书于公元656 年,是对隋代及之前图书的总结,故《隋书·经籍志》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唐代以前古医籍的情况。《隋书·经籍志》记载医方256部,合4510卷。两相对比,《总目》收录公元617年以前的古医籍的亡佚数量占《隋书·经籍志》记载的全部医籍的4/5 以上。《隋书·经籍志》医方部分内容出现“亡”字达23处,记载亡佚医籍147 部,可见早期医籍亡佚程度之严重。据史料记载王莽末年,长安大火,皇家图书多被焚毁;东汉末年,献帝移都长安典籍多散佚,后长安之乱,又遭焚荡,所存书籍殆尽;西晋时秘阁之书近三万卷,尽毁于八王之乱;隋末大乱,37 万卷藏书尽毁于兵火[8]。种种史实表明早期古籍的亡失情况相当严重,其中不乏医著。《总目》收录公元617年以前的古医籍虽然数量稀少、部分文献篇幅短小,但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古医籍种类仍是比较丰富的。据《总目》分类,含医经、基础理论、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书、外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共10 类,其中不乏中医理论的开山之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

公元618—959 年,《总目》共收录医籍66 种,其中公元618—907 年(唐)收录64 种,公元908 年至公元1278 年(五代十国)仅收录2 种。《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明堂经脉类一十六家,三十五部,二百三十一卷……医术类六十四家,一百二十部,四千四十六卷。”两相叠加,《新唐书·艺文志》共收录医籍80 家,155 部,合4277 卷。《新唐书·艺文志》收录的医籍部分与《隋书·经籍志》重合,对比之下,公元618—907 年,古医籍亡佚约为半数。与前朝类似,唐代也因天灾人祸,不少古籍亡佚,其中不乏医籍。唐代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中承先启后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在编撰校注经典著作,论述医经理论,钻研养生,整理方剂等方面留下了不少著作。此外,唐代古医籍还新增了内科、女科、眼科、伤科等内容,涉及面更广。公元908—95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古籍情况新旧《五代史》均未记载,故这一时期的古医籍情况不详。

公元960—1368年,《总目》共收录302种,其中公元960—1279 年(宋),收录224 种,公元1279—1368 年(元)收录78 种。《宋史·艺文志》记载:“医书类五百九部,三千三百二十七卷”,但由于宋代有大量的私家藏书,故仅靠《宋史·艺文志》记载的古医籍数据无法推知古医籍的具体存佚情况。《总目》收录宋代及以前的古医籍343 种,对比《宋史·艺文志》记载的509 部,仍可以对宋时古医籍的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数量上分析《总目》收录两宋时期的医籍,发现伤寒、脉诊、针灸推拿、方书、本草、女科、儿科、养生以及医史等方面的内容较多。《元史》无艺文志或经籍志。

公元1368—1911 年,《总目》共收录8536 种,其中公元1368—1644 年(明)收录1124 种,公元1644—1911 年(清)收录7412 种。《明史·艺文志》与《清史稿·艺文志》均未著录一朝全部著述,如《明史·艺文志》将医书附于艺术类仅著录69 部,显然未能尽载明代医籍,故不作对比。《总目》收录的全部古医籍有九成余是成书于明清时期的,内容广博,各科皆有涉及,同时也是流传后世最多的。明清医籍当中有大量关于临床专题研究的医籍,内容涉及诊法、针灸推拿、内科、女科、儿科、外科、伤科、眼科、五官科等,极具临床实用性。明清时期能保留下如此大量医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明清时期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其次,明清时期距今时间跨度较小,医籍所遭书厄相对较少;最后,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并用[9],印刷术的发俱进了于书籍的刊刻。《总目》收载的各时代医籍的各种刻本、抄本、影印本、铅字本均是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

2.2 医籍的学科分布情况《总目》按内容将古医籍分为12 类,统计得医经223 种,基础理论156种,伤寒金匮571种,诊法303种,针灸推拿280种,本草534 种,方书1450 种,临证各科3428 种,养生403 种,医案医话医论791 种,医史148 种,综合性著作670 种。《总目》据内容又将临证各科分为10类,临证综合577种,温病332种,内科238种,女科477种,儿科930种,外科315种,伤科101种,眼科159 种,咽喉口齿287 种,祝由12 种。在《总目》分类的基础上又可将医籍分为4 大类,医经理论类、临床专题类、本草方书类和医案医论医史类。

2.2.1 医经理论类 医经理论以《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为主。《总目》对医经类的分类大体相同,分为3 类,一是本文与别本,二是针对原文内容的注释与发挥,三是方论或类编与摘编。《总目》收录的有关《黄帝内经》注解发挥的医籍中,成书于唐宋两代的较少,主要以明清两代居多。另外后世医家对《素问》的注释发挥要多于《灵枢》,其中《素问》59种,《灵枢》14种。

《伤寒杂病论》原书几经战乱,早已遗佚,经后世林亿等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文简称为《伤寒》《金匮》)。《总目》收录的伤寒金匮类医籍,除本文外,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隋唐时期无相关医籍被收录。《隋书·经籍志》记载的《张仲景辨伤寒》《徐文伯辨伤寒》《伤寒总要》及《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张仲景药方》《伤寒卒病论》均无踪影。宋代对伤寒研究颇多,据《历代伤寒书目考》[10]统计,宋代有57 位医家潜心于《伤寒》。《总目》收录的伤寒金匮类医籍中有26 种成书于宋代,且均是对《伤寒论》的注解发挥论述,余下皆为明清所著。与《黄帝内经》类似的是,保存下来的伤寒金匮类医籍中,以伤寒居多,金匮很少,古代医家对《金匮要略》校正注解的积极性似乎远不如《伤寒论》。明代赵以德是注释《金匮》的第一人,其著书《金匮方论衍义》现存最早版本是清同治抄本,保存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2.2.2 临床专题类 临床专题这一类医籍包括诊法、针灸推拿、临证各科三大类。

《总目》将诊法分为诊法通论、脉诊、望诊、舌诊与其他诊法,保存下来的医籍中以脉诊类数量最多,次为舌诊。唐代仅有一部《脉赋》被《总目》收载,然而撰著者王叔和为西晋医学家,故此处系讹误。《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三部四时五藏辨候诊色脉经》、徐氏《脉经诀》、王子颙《脉经》、甄权《脉经》,《总目》皆未收载,概亡矣。宋代有11 部(因明代始,各类医籍数量比较丰富,而明以前的数量稀少,故仅对明之前的医籍数量做统计,后文同),全部为脉诊类医籍,至明清时期诊法类医籍在数量与种类上开始丰富起来。

针灸推拿类,《总目》据内容分为针灸通论、经络孔穴、针灸方法、针灸临床、推拿按摩与外治法。《总目》收录公元619前针灸类医籍2部,唐代1部,宋代12部。成书于公元619年前的《黄帝虾蟆经》,《总目》收载其成书时间为公元490年,但该书不著撰人、时代,有学者根据内容考察认为该书可能成书于汉代[11]。此书在国内已亡佚,藉由日本一楼雕才得以保存。

临证各科类医籍数量众多,《总目》著录的临证各科医籍中以儿科类的数量为最,次为临证综合、女科,其他类医籍数量相对较少。

儿科医籍有儿科通论、痘疹、惊疳3类,其中痘疹类医籍的数量约为《总目》收录的儿科医籍的一半。隋唐时期未有儿科专著被收录,但这不代表隋唐时期儿科医学未有发展,此时有关儿科学的内容散见于其他医籍,如隋朝的《诸病源候论》,就有六卷专门阐述小儿疾病共255候[12]。现存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总目》虽收载其成书时间为公元960年,但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13]认为此书在六朝以前就有流传。此后宋元明清时期,儿科医籍数量呈直线增长趋势。宋明两代的儿科医籍只有儿科通论与痘疹两部分,直至晚清《总目》才收录有论述惊疳的医著。

其次专科医籍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女科医籍。女科医籍分为3类,分别是女科通论、产科和广嗣,其中通论类医籍与产科类医籍数量相近,各接近200种。通论类医籍大多涉及产科内容,而产科医籍只涉及胎产,一般论及胎前、临产、产后3个方面。公元619年前无女科医著被收录,女科内容散见于其他综合性医著。《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记载的女科专著《妇人婴儿方》《范氏疗妇人方》《张仲景疗妇人方》《徐文伯疗妇人方》等均已亡佚。唐代收录1部产科专著,宋代收录女科通论与产科医著共18部。

余下尚有临证综合、内科、外科、伤科、眼科、咽喉口齿、祝由等医籍,此类医籍数量不多。临证综合虽数量有一定规模但内容繁杂,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科内容。从时间维度梳理,《总目》收录南北朝两部外科医籍《刘涓子鬼遗方》与《神仙遗论》;唐代1部伤科医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部眼科医籍《银海精微》《龙树菩萨眼论》;宋代临证综合医籍6部,内科医籍4部,外科医籍4部、眼科医籍1部、咽喉口齿医籍2部、祝由医籍2部。

2.2.3 本草方书类 方药有共通点,故本草方书归于一类同时阐述,但收录的方书数量要远大于本草。朱建平[14]据《中国医籍通考》统计得医方著作(包括亡佚医籍)占总医籍的五分之一,并认为“方书是各类医书中数量最多的,这一点与本文统计得到的数据基本一致。《汉书·艺文志》将医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 类,未有本草类医籍,直至《隋书·经籍志》才有本草专著的散乱记载,可见早期医家更加重视方书的撰著。但遗憾的是,从《总目》收录的情况来看,早期医籍以方书类损失较大,公元619 年前的方书本草类医籍共8 部,本草5 部,方书3 部,唐代本草8 部,方书10 部,宋代本草17 部,方书48 部。唐代重视方书本草医籍,其遗风及于宋代。于本草学,宋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使得对药物功效的认识更深刻、炮制技术得到改进,促进了本草学的发展;于方书,宋代朝廷曾组织编写方书,如《圣济总录》载方两万余首,故宋代保存下来方书与本草的数量皆有所攀升。明清时期的本草方书在数量上逐渐增多,尤其是方书。有学者指出,方书在公元1500 年以后逐渐增多,这一时期恰好就是明清时期[15]。不过明清时期的方书和本草类医籍多数在内容上存在重复,如清代本草古籍多引用自《本草纲目》,而《本草纲目》又摘录了《神农本草经》和《证类本草》中的大量内容。

2.2.4 医案医论医史类 这一类医书,内容上比较杂糅,仅从时间维度进行了简单梳理。此类医籍在魏晋时期断了传承,《总目》收录的医籍中汉代有3 篇文献存世,南北朝有一部;唐代有2 部,《蕉窗杂话》与《仁和寺宝库日本神药书记》。宋元时期共18部,医案医史各占9部;至明清时期数量开始渐增。通过《总目》收录的文献数量看,关于医案医史的发展在魏晋隋唐时期是踟蹰不前的,宋元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2.3 古医籍整理校勘情况从《总目》挖掘的情况来看有两点情况值得学术界重视。首先,很大一部分医籍从未被整理研究过。如:诊法医籍中辑、校、勘类29 部,占全部诊法类医籍的9%;女科医籍中辑、校、勘类25 部,占全部女科医籍的5%;儿科医籍中辑、校、勘类30部,占全部儿科医籍的3%。中国知网搜索女科医籍《胎产症治录》《女科心法》《妇婴三书》,显示词条为0条。其次,对经典医籍重复校注现象比较严重。如:医经/内经这一类医籍169部,有41部经整理校勘,占24%。这169部除《黄帝内经》本文内容外,有16 部古医籍是专门注释《黄帝内经》本文的。伤寒金匮类有69部经整理校勘。知网搜索《黄帝内经》有词条7138 条,搜索《伤寒论》有词条1.74万条。可见中医文献研究并不全面,厚此薄彼的现象较为严重,中医文献学的发展与中医古籍整理之间有很大的现实差距。

3 结语

本研究据《总目》建立的中医古籍清单,一可为中医语料库的建设提供书目清单,示明资料的收集方向和依据。通过清单可以直观看出中医古籍的学科分布及其数量多寡。二可以为中医文献整理研究提供文献重点研究目录,厘清尚待整理校勘的中医古籍数量。中医古籍的文献研究之所以不到位,有一个原因就是未探明古籍数量及其校勘情况。对于重复校注现象,应该根据中医古籍清单有顶层设计,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此外根据古医籍的成书年代、种类、数量多寡,对中医古籍有针对性的保护。

猜你喜欢
女科医籍艺文志
基于数据分析比较《叶氏女科证治》《傅青主女科》学术特点
柴胡女科之用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白芍和熟地黄配伍浅析
浅析《傅青主女科》中莲子用药规律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3种医籍考对比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