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中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思考

2023-03-04 10:33:59潘建红韩竺蔓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研究生培育

潘建红,韩竺蔓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方法和内容要因时而变、随势而动、顺势而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2]这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即推进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发展,为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在思政课中更好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提供了新的可能。研究生作为“研究者”或者“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准研究者’”,是未来的“科学接班人”[3],是高校科研的生力军。为此,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使他们遵守在科研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研究生学术失范更加便利和隐蔽,尽管不少高校通过思政课等形式培育研究生学术道德,但观念灌输不深、学生理解不透、教育手段不活等问题的存在使教育成效不容乐观。如何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这一重要命题值得思考。

一、学术道德培育是研究生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学术道德培育是研究生道德培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是开展研究生道德培育的重要场域,思政课教师应承担好培育研究生学术道德的重要职责。

(一)学术道德是研究生道德培育的重要内容 学术能力和道德品质在研究生培养中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然而,研究生作为“研究者”“准研究者”和“科学接班人”[3],其学术道德培育在思想道德培育中又具有突出性地位。过去,我国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术能力,在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学术责任、科学精神等方面所做的教育工作还不够充分。因此,一些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事件屡见不鲜,涉及数据造假、抄袭剽窃、图片造假、重复发表、一稿多投、署名不实、论文代写代投、擅标他人基金项目号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一些国际知名期刊大量撤稿中国学者文章的事件涉及多所高校的研究生,同样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与其自身对学术道德界限不清、对学术不端态度模糊、学术底线没有建立、学术自觉没有养成等有很大关系,而这些学术道德观念认知和实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二)思政课是开展研究生道德培育的重要场域 相较本科生来说,研究生心理更加成熟,有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但他们人生阅历仍然不够丰富、社会经验比较少,亟待加强道德教育来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研究生群体个体差异较大、学习空间相对分散、生活相对独立,思想动态不易掌握,因此,较难选取合适的教育渠道。思政课是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一些高校对研究生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研究生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够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本科生的培育手段和教学内容,难以突出研究生群体的德育特点,缺乏针对性和工作实效。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带来了精准化、智能化、沉浸式的教学工具和学习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思政课把握研究生心理特点不精准、道德教育供给内容不精确、研究生道德评价不精细的不足。

(三)学术道德培育是研究生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4]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秉持着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也必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很大一部分研究生群体会在未来职业选择中继续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只有在他们“拔节孕穗”关键阶段把好学术道德关,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对祖国科研事业做出更卓越的贡献,才能保证科研队伍思想作风过硬,才能更好维护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因此,有必要在思政课中单独设置学术道德专题的相关内容,在思政课其它主题中融入“树立正确学术观”“提升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加强学术道德修养”等内容,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

(四)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是时代的要求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能够根据研究主题自动、智能撰写包括学术论文、演讲稿、小说、商业策划等在内的各种文本材料,在科学写作方面更是使以往的写作机器人黯然失色。这种人工智能产品在为科研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许多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如在论文写作中作弊、抄袭、参考文献不标注等,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投机取巧、浮夸浮躁的学术风气。一些研究生面临着完成作业、论文发表、考博求职等压力,抵制不住诱惑而利用人工智能拼凑、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研究生培养机制和自身素质密切相关,但与没有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也有一定关联。“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思政课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关注到一些新技术、新变化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存在的影响,正视数字技术带来的道德失范风险,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

二、数字技术在研究生思政课学术道德培育中的优势

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模式、优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环境、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效果等优势。在思政课中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需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优势。

(一)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模式 一是构建分享式的教学模式。数字时代伴之而来的是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式的,而是更加平等的分享式。在此背景下,分享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它强调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即时分享、精准分享、交互分享”[6],进而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成长。在引起广泛热议的学术道德事件产生初期,在学期末、毕业季、论文开题、论文中期、论文答辩等学术论文写作的集中时期,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等让学生参与学术道德集中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以朋友和伙伴的角色倾听并加以引导。二是构建精准化的教育供给。更加有针对性是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关键。想要从根本上杜绝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必须精准地识别他们对学术道德认识的误区,摆正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激发他们对学术失范行为的“零容忍”。在网络平台中发放问卷或讨论话题,借助数字技术对数据和文本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实现个性化教学。三是构建集成式的教学方式。数字技术使集成化智慧思政平台的建设成为可能,形成了集技术、环境、资源、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整合式思政教育系统。在学术道德教育过程中,集成化的平台可以实现推送学习资源、进行远程监督、发出危机预警、实施质量监控等功能,保障了学术道德学习的贯通式体验和链式服务。

(二)优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环境 一是优化教学工具。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工具,同时带来了传统教学工具的优化升级。智能化的学习终端、APP、小程序则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工具的使用功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践中,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所开发的教学工具,可以构建学生学术道德意识,进而使其坚守学术底线、保守学术正义。二是拓展教学时空。网络的发展使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在这种环境下,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思政课教学实践泛在化,打破了思政课时空限制,实现现实、网络、虚拟世界的三维融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过程不应仅局限于某门思政课、某个学期、某个教室,而数字技术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全过程和全时段育人。三是实现交互联通。数字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一种虚实融合、互联互通、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思政课教师可以将学术不端处理文件、学术失范典型案例、学校开展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等信息放置在思政课智慧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及时获取。

(三)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效果 一是推动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化、个性化。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对研究生的资料、语言、文字、行为等信息进行编码、整理、分类、追踪,在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全样本进行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分析,进而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态、对学术道德理解的误区、对不道德行为的态度等。教师可以据此设定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群体的个性化教育方案。二是打破静态关系,形成双向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且因为教师对知识占有更多而处于中心地位。数字时代的来临为构建师生的平等、协商、参与关系提供了可能。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更好地搜集学术道德方面的热点问题、真实案例,了解学生认知倾向。因此,思政课中师生间双主体的良性互动局面就更有可能实现,思政课学术道德培育就更有可能收获理想的成效。三是辅助实现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智能伴学系统”“智能测评系统”“智能教学助理”等人工智能产品可以实现教学全过程监测,如通过识别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球运动、抬头率、点头率、课堂测验正确率等了解研究生学习学术道德知识点时的专注力和理解度,以此对学术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做出调整。还可以将学生行为作为原始数据代入动态算法模型,绘制学生动态画像,以长期性、动态化考评代替阶段性、泛在化考评,从而有利于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认识和行为进行跟踪。

三、数字技术赋能研究生思政课学术道德培育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为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为了使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取得更好成效,应从思维变革、技术赋能、能力提升三个方面着手。

(一)思维变革:转变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理念 数字时代迎来了教育变革,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紧抓数字时代特点,变革教育理念,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教育工作做好。

要树立学生为主、工具为辅的教育理念。数字技术不具备共情、理解、感化等非知识的能力,在为学生画像、进行学术道德评价、制定学术道德教育策略等方面仍需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元宇宙”的设想可以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衔接,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但学术道德的教学效果终究是要经受现实的检验,做到“知行合一”。因此,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此外,数字技术在学术道德培育中的应用也拓宽了研究生对技术的认知,如果他们不能以强大的理性自觉遵守数字技术的使用限度,将带来主体性丧失,反而有可能导致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产生。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明确数字技术的使用限度,避免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激发研究生主动学习和思辨。

要树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在数字化引发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现象加剧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应将学术道德纳入研究生思政课的必要教学单元,并针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不同特点及不同学科及专业属性设计有区别的思政课学术道德教育方案。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应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研,提供更加精准的教育供给。思政课教师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广泛搜集学术道德相关前沿信息、最新动态,并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抓取学生对违反学术道德事件的态度,了解他们对学术不端边界的认识,分析他们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调查学术失范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学内容。

(二)技术赋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思政课学术道德培育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5]

首先,打造数字化学术道德教育载体。建立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专题网站或在现有的学校网站中开设专栏,展示国家及学校关于学术道德相关规定,公示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结果、处理办法,宣传学风建设活动。以视频、PPT等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解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开发学术道德教育教学库,包括教学资源库、科研资源库、案例素材库、软件资源包、媒体资料库等,进一步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建设学术道德教育协同平台,将全国思政课学术道德教育优秀课件、教学大纲、文献资料、电子图书、微视频等汇聚在一起,充分利用共享资源为学校师生服务。

其次,丰富数字化学术道德教育模式。借助互联网建设思政课在线开放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满足研究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利用翻转课堂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让学生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制作并分享关于学术道德的微视频、课件、演讲稿等,提升学生知识内化能力;打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情景再现课程、互动教学体验课程,通过VR、AR、MR产品、虚拟耳机、立体声光设备、全息投影成像技术等打造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使学生加强对学术道德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增加数字化学术道德育人场景。通过开发或引进思政课教育终端及其配套的教学软件、教学系统和教学平台,并在智慧终端及其配套设施上设计学术道德教育脚本,设置学术道德育人专题,打造思政课数字化育人场景。此外,还可以通过打造虚拟“机器人学伴”“个性化书单”“建议学习安排表”等[7],使研究生在思政课课堂外也能获得智能化的学习指导。

(三)能力提升:增强思政课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学术道德培育的能力 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中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关键是要培养一批具有数字思维和数字认知、会数字技能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当前,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这样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为能够灵活运用数字技术的思政课教师少,懂技术但能够将思政课讲得深入人心的教师少,能够深谙大学生特点并换位思考的教师少。

首先,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化教育能力。专业课教师更了解本专业研究生在论文写作、科学实验等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教师更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辅导员更了解本院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思想动态。因此,要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思政课教学研讨,围绕学术道德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测评等集智攻关,协同提高思政课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效。

其次,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技术探索和应用能力。通过技术培训、组织集中学习、集体备课、进行联学联建等对思政课教师的数据抓取、数据整合、数据统计、数据分析能力进行培训;将ChatGPT等新兴技术对学术诚信带来的挑战编入教育案例;分享各高校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辅助道德教育的案例和经验。

最后,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技术实践和反馈能力。通过抓取学生对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反应和言论,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思想动态,丰富教学资料和案例;通过教育大数据可视化工具等分析学生在思政课教师讲授学术道德知识点时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学习;通过研究生在线学习测验系统、自我效能感调查、课程满意度调查等引导教师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研究生培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