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俊
听障学生由于无法听到或者听清教师授课的内容,通常会基于视觉信息而非听觉信息来进行学习。聋校课堂教学通常采用手语加口语的教学方式,为听障学生同时提供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聋校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教师授课和听障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帮助。语音识别技术是指机器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的技术。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不断成熟,在聋校课堂教学中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将教师授课的语音转化成文本,成为帮助听障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于2020年引入了某品牌语音识别系统,安装在计算机教室,由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研究语音识别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切性,以克服手语词汇量少、专业术语词汇匮乏以及教师运用手语不熟练等问题,打造无障碍交流的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语音识别技术时,语音识别转写过程中常常出现字词识别错误,教师授课时的口头语“嗯、啊、唉”等也被转写。信息技术中的一些英文专有名词常常被转写成中文,比如URL(通用资源定位器)会被转写成“有啊哎吆”。另外还有同音字词转写错误的问题,比如“接口”常常被转写为“借口”。授课过程中,语音识别技术对教师语句的断句还不足够智能,不能根据前后语义进行断句,常常出现断句不准确的情况,造成转写文本语义表达错误。
为此,需要优化语音识别系统根据语义断句的能力,加强口头语的过滤功能,不断补充和完善学科相关专业词汇库,解决专业词汇转写正确率低的问题。该语音识别系统在此领域已经做了一些技术上的更新,专门设置了“热词库”进行“关键词优化”。教师可通过在“热词库”中输入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来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如本校所在街道是“御道街”,在没有把“御道街”输入“热词库”前,语音识别学校地址时常常将“御道街”转写为“遇到姐”。但把“御道街”输入“热词库”之后,系统就可以十分准确流畅地转写出来。
学校计算机教室之前只有一块智慧黑板,语音转写文本常常会覆盖掉演示文稿上的文字,导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常常需要重新设置演示文稿或重新调整语音转写文本的显示位置,造成课堂教学的中断,影响听障学生注意力,使课堂流畅度受到极大影响,教学内容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为了解决语音转写文本与演示文稿视觉冲突的问题,2021年学校通过政府采购,为每一间教室配备了两块智慧黑板。一块智慧黑板专门播放教师的演示文稿等内容,另一块显示语音转写文本和教师板书。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在教室观看冬奥会闭幕式和冬残奥会开幕式时,因为节目没有提供手语翻译,就利用一块智慧黑板播放视频,另一块智慧黑板进行语音转写,实现多种视觉信息的同时呈现。
在没有引入语音识别技术之前,聋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手语、口语、演示文稿。听障学生在上课时,视觉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手势、口型上。当讲授内容用手语表达不够准确时,教师会用演示文稿进行辅助,此时学生视觉注意力自然会集中过来。引入语音识别技术以后,学生在获取演示文稿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将视觉注意力分配到语音转写文本上。
例如,在使用语音识别技术讲授“信息及其特征”一课时,教学内容包括“结绳记事”“烽火告急”“信鸽传书”等古时候用来存储、传递、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教师采用演示文稿、语音转写、手语、口语方式同时呈现教学内容。结果大部分学生反映“不习惯”“眼睛看不过来”“没看明白意思”等。语音识别技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影响了学生理解授课内容。可见语音识别技术不能盲目使用,而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来使用。
教师在使用语音识别技术时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有残余听力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学校提供的FM调频语训系统接收教师的口语信息。重度、极重度听障学生主要依靠教师的手语视觉信息。而随班就读的学生由于长期在普校读书,手语能力有限,他们大多会选择语音转写文本的方式来接收课堂教学信息。聋校信息技术课堂应提供多元化的视觉信息呈现方式,为不同需求的听障学生提供适切的选择。
语音识别技术进入聋校信息技术课堂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随着语音识别技术智慧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在聋校中的应用范围将更为广泛,如低年级的语言康复训练、社会融合等多种场景,为听障学生无障碍交流提供有效支持。聋校教师应该努力掌握新的信息技术,为听障学生创建无障碍学习环境,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三叶草(纸花制作)杨 雨(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指导老师:徐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