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3-03-03 14:46许小青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椎弓入路椎体

许小青

(如皋市中医院骨科,江苏如皋 226500)

胸腰椎骨折为骨科常见病, 多为高能量损伤导致,部分患者可伴脊髓、马尾神经损伤。即使单节段受损,也会明显影响脊椎功能,治疗时复位不当或内固定不牢,脊椎生理曲度、高度均会受到影响[1]。 在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治疗中, 椎弓根螺钉为常用材料,效果确切。但在入路选择上,传统多正中做切口入路,以暴露伤椎节段,但剥离组织较多,术后常伴顽固疼痛[2]。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最长肌、多裂肌间隙开展手术,能减少肌肉损伤[3]。 近年来研究指出,椎旁肌损伤对患者术后脊椎功能恢复及疼痛均有一定影响,传统后正中入路因脊柱后软组织破坏明显, 出血较多,椎旁肌损伤明显,可导致患者恢复不满意,并发症风险较高[4]。 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21 年1 月—2022年12 月我院收治的78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对象,通过随机对照,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78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满足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5];(2)单节段骨折;(3)椎体丢失高度超过1/3;(4)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神经压迫症状;(2)陈旧性骨折;(3)既往脊椎手术史者;(4)合并凝血功能异常;(5)合并免疫疾病者;(6)依从性极差者。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9例,男22 例,女17 例;年龄24~77 岁,平均年龄(48.52±7.10)岁;骨折位置为胸椎20 例,腰椎19 例。 观察组39 例,男21 例,女18 例;年龄25~76 岁,平均年龄(49.24±7.32)岁;骨折位置为胸椎21 例,腰椎1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获得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对照组正中入路,术中全麻,体位俯卧位。采用C 型臂X 线机透视,根据透视定位穿刺,在伤椎正中作切口,切口长度为邻近2 个椎体长度,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对背部肌肉筋膜加以分离,再剥离棘突旁肌肉,暴露两侧关节突,使用自动拉钩撑开椎旁肌,显露进针点后置入椎弓根钉,置钉完成后,安装连接棒。 复位后,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观察组以椎旁肌间隙作为入路,从骨折椎体中心开始,上下延伸一个椎体长度,作纵向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到达腰背部筋膜后,顺着棘突两侧,纵向切开背筋膜并提起,对多裂肌、最长肌间隙进行测量,根据横突位置定位,向伤椎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钉,根据脊柱的生理曲度,对连接棒进行预弯处理,再进行伤椎锁紧固定。根据伤椎的压缩情况,以撑开器撑开复位,并锁紧上下椎体。 透视确认复位满意后,冲洗止血,留置引流管,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统计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2)疼痛与胸腰椎功能:术前、术后1 周,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与胸腰椎功能。 疼痛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评分范围0~10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疼痛越轻。胸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共有站立、坐、提物、行走等10 条,每条0~5 分,总分0~50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椎体功能越好。 (3) 伤椎椎体结构:术前、术后1 周,检测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100%)、后凸Cobb 角。 (4)两组并发症比较。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损伤、切口感染、顽固性疼痛总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引流量更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

2.2 两组疼痛与胸腰椎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VAS、OD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 周,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ODI 评分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VAS 与ODI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VAS 与ODI 评分比较[(),分]

?

2.3 两组伤椎椎体结构比较

术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 角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 周,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比更高,后凸Cobb 角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椎体结构比较()

表3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椎体结构比较()

?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胸腰椎骨属于人体负荷结构, 在受到暴力损伤时,很容易发生骨折。骨折后,患者胸腰椎功能可受到明显影响,生活质量较差,故需要及时治疗[6]。 对单纯性胸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后,临床多予椎弓根螺钉加以固定,该固定方式固定效果确切,能够促进椎体高度以及脊柱序列,提高其稳定性,但不少患者术后存在骨折位置僵硬与顽固性疼痛,尤其常见于后正中入路患者[7]。正中入路属于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案,经椎旁肌、棘突间进入伤椎,能较好显露结构,治疗经验成熟[8]。但该入路治疗, 需要广泛剥离肌肉, 术中牵拉时间较长,可导致肌肉疲劳损伤,增加纤维断裂风险,且期间血肿可渗透填充椎间隙[9]。 椎旁肌尤其多裂肌与腰痛密切相关,正中入路剥离及牵拉,可增加肌肉萎缩、无力风险,也可能导致脊神经后内侧支受损,术中出血量大,也容易出现继发感染。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即从最长肌与多裂肌的间隙入路,无需大范围剥离与牵拉,只需要通过钝性分离,就可较好显露关节突、横突,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10]。该入路对棘间与棘上韧带的损伤较少,对解剖结构破坏较少,能够有效防止椎旁肌长期过度牵拉造成的背部疼痛[11]。 该入路处理范围相较于正中入路更小,操作深度浅,术后感染、神经损伤的风险较低。通过减少神经、肌肉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伤椎的愈合以及功能的恢复[12]。 术后多裂肌及最长肌能自然闭合,并实现对内固定物的充分覆盖,可避免手术后形成空隙被血肿填充,术后引流量少,且可避免大量瘢痕组织形成,术后并发症风险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引流量均明显更少(P<0.05),可见该方案操作简单,可减少患者损伤,术后引流量少。 术后1 周,观察组VAS、ODI 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该方案能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椎体功能恢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比更高,后凸Cobb 角更低(P<0.05),说明该入路更有利于椎体结构的恢复。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则说明该入路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综上所述, 对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螺钉治疗时,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可改善椎体功能与结构,并发症风险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椎弓入路椎体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