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艳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发挥作业育人价值的前提下创新作业的类型和方式,避免为学生设计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度较高的“低效作业”。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作业完成质量等至关重要,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初中数学是初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作业设计理念,为学生设计更具个性化、创新性、层次性的作业,在保证作业实效性的同时降低学生的课业压力。本文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教师为学生设计课后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并复习课堂所学知识,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维系家校联系的重要纽带。教师合理设置作业内容与作业形式,能够更好地促成家校共育局面。但是,近年来教育内卷现象较为明显,很多学生肩负着过重的课业压力,这对其生理或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双减”政策对作业设计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开展作业设计工作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在这一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发展需求来设计兼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课后作业,在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与课业压力的前提下提高其学习质效。
一、初中数学作业为学生带来的影响
课后作业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但是正向效果与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所需时间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已有科学研究表明,随着课后作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考试成绩会呈现倒U型曲线,即课后作业的量到达某一临界值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考试成绩也会到达峰值,之后再继续增加作业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出现弱化的情况,其考试成绩也会变得更加不稳定。
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作业设计的“度”,就会让作业成为学生的压力来源与痛苦根源,会在学生身上引发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疾病,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都会受到不利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年龄原因,初中学生的家长通常选择在孩子做作业时坐在一旁进行辅导、监督,如果作业存在作业量过大、难度过高等问题,有可能导致学生与家长因互相了解不足或沟通不畅而引发亲子矛盾。
二、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现状
(一)作业设计仍有完善空间
部分教师在开展作业设计时过于关注引导学生对关键知识进行重复练习,忽视了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导致作业形式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使得学生认为完成课后作业是一件枯燥乏味、缺乏必要性的事情,导致部分学生对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完成数学作业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对其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
部分教师在开展作业设计时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与发展需求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导致数学作业出现难度过高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因无法顺利完成数学作业而产生负面情绪,为其学习水平的提升带来负面影响。也有部分教师在对作业内容进行评价时,只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没有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展现出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作业的实际效用,导致作业与素质教育脱节。
(二)作业负担仍有调整空间
部分教师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双减”政策缺乏正确、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仍旧认为多留作业就能巩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与印象,导致数学作业出现体量过大、质量较低等问题。在这一情况下,学生不得不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完成重复性较高、质量较低的课后作业。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无法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化自身对相应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可能出现厌学情绪。
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较深,为提高成绩会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以机械性复习为主的作业,没有顾及学生创造性与身心、兴趣的发展,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双减”背景下设计初中数学作业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初中学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认知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面对相同的作业内容,部分学生认为这一题目过于简单,难以提高自己的思维与能力,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一题目过于复杂,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围。因此,在开展作业设计时,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发展需求,为学优生、中等生、后进生设置内容与形式存在差异的作业,以此确保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合理性,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二)知行合一原则
在“双减”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上。因此,在为学生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应遵循知行合一原则,在作业内容与完成形式上体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个性化设计策略建议
(一)设计形式新颖的作业
教师应当跟随时代发展脚步完善自身作业设计理念,摒弃单一的作业设计形式,设计出形式新颖的作业,并设计在形式上兼顾理论与实践、独立与团队协作、纸笔与现代信息技术、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心态由“写作业”转变为“做作业”,激活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积极性和欲望,实现“减负增效”的最终目标。
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完成一单元的课程后为学生布置“根据自己对本单元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绘制一份思维导图”作业,这一形式新颖的作业不仅能深化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与印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在保证作业数量、难度适中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識框架,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教师可以在回收思维导图后进行评价,筛选出完整度较好、质量较高的思维导图,将其张贴在班级内的展示墙上,并为绘制的学生提供适宜的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同时对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言语鼓励,尽量兼顾所有学生,以此营造良好的作业完成氛围,提高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的积极性。
当前阶段,初中数学教材中有部分章节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史内容,在完成该类章节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资料,制作以本章节数学史为主要内容的PPT”这一任务。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教师鼓励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小组的PPT,并进行简单讲解。由于不同学生在认知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学习小组收集到的资料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在不同小组的成员进行分享与讲解时,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互相讨论与互相学习。这种形式新颖的作业形式兼顾了每名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充满趣味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学习中,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每个学期的期末,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发展需求,为学生设置“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这一课后作业,让学生自行选择本学期所学内容中的章节,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提炼与该章节数学知识息息相关的元素或事件,并将其记录下来,再通过调查或访问等方式获取信息,制作简单的调查报告。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为他人提供帮助”实践型作业,让学生为弟弟妹妹辅导数学功课,或者让学生到超市等场所充当志愿者,帮助老年顾客结账。这类新颖的作业能够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二)设计难度分层的作业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教育者应当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关注并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应当综合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发展需求,先根据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与学习能力,将学生划分为学优生、中等生与后进生三类,之后为每个类别的学生设计与其实际学情相符、对其有所帮助的作业内容,以此保证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沟通交流等方法深化自己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等的认识与理解,为数学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优生设计以拔高类题目为主的课后作业;为数学知识掌握水平一般、学习能力较弱的中等生与后进生设计能帮助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课后作业。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节教学为例,在完成该章节课程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先为全体学生布置与课堂所学知识高度相关的,能够巩固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印象、深化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的基础型课后作业。然后,为学生设置“某一方程组的解能否满足2x-y=8这一式子?2x-y=8这一式子的解又能否满足这一方程组的解”这一具有一定难度的选做类作业。最后,教师通过适当的语言,鼓励学生尽量完成难度更高的选做类作业,但是不能针对这一点进行强制要求。在这样的作业设计下,学优生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会积极主动地完成选做类作业,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会更加深刻。部分中等生与学困生也可能尝试完成选做类作业,即使最终无法完成,也不会产生负面情绪,反而会激活自身的学习欲望与进步斗志。
(三)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作业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身心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就会大幅提高,课后作业设计的实际效用也就愈发明显,学生对作业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自然有所提高。
以“弧长和扇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在完成该课程讲解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作业“小明的妹妹很喜欢吃甜筒冰激凌的外包装脆壳,但是她最近感冒了不能再吃了,请你用纸板、剪刀、胶水等工具复刻外包装脆壳来安慰她”。由于初中学生多喜欢食用甜筒冰激凌,他们对这一作业的完成兴趣与积极性很高,注意力也更好地集中于作业题目上。这一作业的设计看似简单,但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够更为全面地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了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设计定位清晰的作业
作业不仅承担着当天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还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学习水平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能够在检查学生作业时收集这些信息,之后为学生制订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学习规划。因此,在开展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当设计定位清晰的作业,明确每一板块作业内容、每一种作业形式的设置目标,避免直接将课后题目或练习册上的习题设置为作业,以此充分发挥作业的实际效用。
具体而言,在开展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当综合考量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保证作业同时存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练习内容、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实践类内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的趣味性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协作类内容、拔高学优生学科水平的扩展类内容,以此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完善自身教學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与发展需求调整自身的作业设计思路、创新作业设计形式,为学生设计更具个性、趣味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课后作业,以此发挥作业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贯彻落实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目标,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助力初中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