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五下)教学设计

2023-03-03 23:31王长涛王斯琦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字义寓言意图

王长涛 王斯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认识“吾、弗”等生字以及多音字“夫”,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3.背诵课文:积累经典美文,感受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导入新课知寓言

1.出示图画猜故事: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自相矛盾。

2.总结几个故事的共同特点。

(1)都是寓言。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字数不多,言简意赅。

(2)都出自《韩非子》。简介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趣味性足,简洁明快。同时明确寓言文体及特点,初步了解作者,激发阅读兴趣。)

二、读一读,初步感知读寓言

1.自由读。明确要求:读通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后交流:读这篇文言文给你什么感觉?(不好读,有些字音不好把握,不知道怎么断句……)

3.指导读生字:出示“鬻、誉”和“弗、夫”两组同音字,对比读。

4.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断句,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师领读后生齐读,引导读好停顿和断句。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领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境之中。同时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后面理解文言文做好铺垫。)

三、说一说,理解故事懂寓言

1.指导理解字义。课文读通了,还要把课文读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字义的时候,有哪些办法?举例交流讨论。

(1)再次出示“鬻、誉”和“弗、夫”两组同音字。这两组字读音相同,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一是看注释,二是联系上下文猜测。概括板书: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猜词法。

(2)出示“坚、利、应、同”,尝试理解意思。古文用词简练,为了理解字义,我们可以给这个字扩个词,如“坚固”“锋利”。相机概括板书:扩词法。

(3)出示含有“之”字的不同句子,理解“之”的不同字义。相机概括板书:换词法。

汇总如下表:

2.理解故事内容。

(1)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大意。

(2)生自学。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3)展示交流。指名說说故事大意,相机指导。

(4)根据对故事大意的理解,再次朗读全

文,注意停顿与节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用上各种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既理解了文义,又学会了理解文言文字义的方法。)

四、演一演,联系实际悟寓言

1.布置任务:同桌分角色表演故事,可以通过想象增加合理的情节,让故事更生动,注意对话要用上文中的句子。

2.展示表演:指导学生想象“鬻盾与矛者”叫卖的场景,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3.交流:“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1)说说围观者问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他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他当时可能会怎么想?(由此理解文章寓意,即说话做事不要言过其实,要前后照应。)

(3)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表演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以及寓意的理解,培养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联系生活谈事例,可以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五、背一背,积累古文诵寓言

1.激趣读:这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古人写文言文都是竖排,并且没有标点,(出示竖排没有标点形式的课文)你们会读吗?

2.概括总结:全文只有71个字,就能把这个寓言故事叙述得如此清晰明白,读起来又朗朗上口,这就是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这就是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3.尝试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既可以理解文意,又能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六、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2.拓展作业(选做):尝试用上本节课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智子疑邻》。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作业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作业分层设计,可以兼顾学生实际,适当减轻学生负担。)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字义寓言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燕山秋意图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