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领风骚 探幽文言

2015-09-10 08:28魏芳
新课程·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言文

魏芳

摘 要:“读”领风骚,探幽文言,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诵读,有利于使学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从而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语感。

关键词:文言文;读通;读懂;读美;读透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文言文教学的乏味造成的。因为大多数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这样的课堂当然会让学生觉得“文言文”面目可憎。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死”的文言文“活”起来,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呢?

我的方法是“读”,朗读可以唤起美感,引发兴趣;朗读可以引发联想,激发想象;朗读可以体会内容,把握情感。在教学中加强诵读,多种方式的诵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语感。动情的朗读能够渲染浓厚的气氛,能帮助学生真切、细致地体味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一、读通文本

文言文的诵读形式多样,可以分为:范读、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在读中让学生识字,读中指点学生断句,了解文体,读中自悟。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顺、上口,理清思路、层次,把诵读与会意结合,疏通文意,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文言文有别于现代文,在字、词、句和语调语感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掌握朗读要求,是打开文言文学习之门的一把利器。首先要读准字音,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读准,如“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读作“bì”。其次要分清句读,文言文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做或长或短的停顿,既能使层次分明,也是为了充分表达感情。如“其一/犬坐于前”的“而/乡邻之生/日蹙”。还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通过恰当的朗读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变成充沛的情感传达,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二、读懂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大量朗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感悟文意。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会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也日益显露出来。

如,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能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如“举”“苦”“劳”等,能翻译出重点句子,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等,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理解文意。于是,我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朗读,此文排比句多,语言气势足,在不断地朗读过程中,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逐渐加深。然后我让学生翻译文章,边读原文,边翻译,力争使译文符合现代文的语言习惯。在一片琅琅书声中,学生不知不觉理解了这篇千古名文的内容。

再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这样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第三、四段的层次,读出第三、四段的情感对比;师生演读,读出第五段的深沉激昂。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

三、读美文本

1.听读探寻美

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同时配以语言训练,如请结合课文内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可以采用下面句式来写:

推开虚掩的柴门,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

示例:推开虚掩的柴门,我看到了一大片青苔已经长到了台阶上,仿佛给陋室铺上了一层绿地毯。碧绿的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映入帘中,犹如一缕缕绿光,铺满了房间。蹲下身来,我听到了蟋蟀低唱的声音,我想:好一处世外桃源,能生活在这里的人,一定是一个高雅之士。

2.议读体味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教授《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两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成为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思想。

如分析《岳阳楼记》一文时,抓住“对偶、对仗”手法来品读。文中写景抒情,运用的对偶句达十几处之多,如“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它们词工句丽、音韵铿锵、笔力雄健、文采生动。用于写景,既大笔勾勒景物,又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景物的特征,同时绘景抒情,景情交融,融情于景。用于抒情议论,则境界高远,气势雄浑,既能在文中表达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又能将笔力渗透于文外,形成精警之语,表达出崇高的思想之美和深厚的哲理之美,乃至成为千古名言。

四、读透文本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文以载道”,深度探究。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用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促进对文意的理解,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教师可以提问:文中哪些语句与文末的“闲人”有关?“月色入户,解衣欲睡”透露其门庭冷落;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表现出一份闲情逸致;“念无与乐者”透露出其交友之稀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透露其既有不汲汲于名利而从容赏月的闲情与面对官场失意、人生遭遇挫折时的达观,但又流露出内心深处渴望有所作为的淡淡的矛盾心理。文章言浅意深,言简意丰,闲适与落寞、欣喜与冷清的意境与心情都从“闲人”一词中表达出来。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生动再现各种人物的形象,感受其品质美。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人“秋风破屋”的焦灼,对“群童抱茅”的感叹,“长夜沾湿”的苦痛,都在朗读中逐渐深入学生的心中,而后文章陡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亢声调,一扫前文的凄楚,一个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伟岸形象一下子就伫立在学生面前。

因此,文言文教学可以让“读”来领风骚,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使文言文中的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才能使学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严慧.初中文言文情感情境教学法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3(03).

[2]李彩娥.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J].散文百家,2012(03).

[3]辛海燕.浅析文言文的教学方法[J].散文百家,2013(01).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题如何变抓分难点为得分亮点
重点: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何为“言”,何为“文”——从“言、文并重”看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