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感悟律诗的声韵美

2023-03-03 23:31黄婧薇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云崖泥丸细浪

黄婧薇

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既是一首反映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也是一首讲究诗歌平仄声律的七言律诗,如何将“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为此,我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历经乌蒙、五岭以及雪山等“万水千山”的艰险,感受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大小战役的激烈,充分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后,着重从如下方面引导学生感悟这首七言律诗在声律和韵律上的艺术之美。

一、 感悟律诗的韵律美

1. 复习旧知,感知格律诗的韵律

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学习过杜甫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已经初步了解了七言律诗的“格律”之一就是要押平声。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中的“平”就是平声,“上、去、入”三声就是仄声。现代汉语“阴、阳、上、去”四声中,阴平和阳平就是平声,上声和去声就是仄声。押平声韵是格律诗最基本的要求,联系杜甫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知韵脚字“裳chánɡ”“狂kuánɡ”“乡xiānɡ”“阳yánɡ”都是平声。而后再看毛主席《七律·长征》的韵脚字是“难nán”“闲xián”“丸wán”“寒hán”“颜yán”,明显可见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组合起来都是“ɑn”,而且都是阳平,符合格律诗押平声韵的要求。我再让学生按序看“ɑ o e i u ü”这六个单元音,大家都知道“ɑ”的嘴形张得最大,声音也最响亮,其后的“o e i u ü”嘴形渐次收缩,声音逐渐变得细微。联系课文的古今两首七言律诗,韵脚字的主要元音和韵尾ɑnɡ和ɑn都含有声音最响亮的元音“ɑ”,因此,朗读时就要把韵脚字声音响亮地读出来。

2. 初步了解押韵与表达情感的关系

古人云“诗言志”。人们写诗时如果表达的是一种豪迈愉悦的感情时,往往会用声音响亮的韵脚字。杜甫亲身经历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环境动荡,百姓生活艰难,他自己也流徙他乡,因此,当听到官军平叛战乱,收复失地,自己很快就可以返回故乡时,此刻的心情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于是脱口吟出了畅快淋漓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用的就是声音响亮高亢的“ɑnɡ”韵,表达出了自己十分愉快欢乐的心情,被后人誉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而《七律·长征》,毛主席亲自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和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终于克服千难突破万险到达了陕北,这真不容易啊!所以毛主席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畅快,用声音激越响亮的“ɑn”韵写下了声韵高亢的《七律·长征》。引导学生理解韵辙选择和情感表达的紧密联系后,再提示学生读到韵脚字“难nán”“闲xián”“丸wán”“寒hán”“颜yán”时,要注意声音高亢响亮,又因其是平声,声音还要略微拉长,表现出作为胜利者的红军战士无比豪迈喜悦的心情。

二、 感悟律诗的声律美

1.结合教材了解声律知识

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律诗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每句的平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二四六”字都非常注意平仄的“相替”“相对”“相粘”。由此,可再引导学生结合这首律诗简要地复习这些平仄知识。

相替,即每一句诗“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互交替变换。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

句中“二四六”字“军—怕—征”是“平—仄—平”,这就叫“相替”,也就是第二字是平那么第四字就必须是仄,第四字是仄那么第六字就一定是平,由此交替变换。

相对,律诗八句四联,每一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相对”就是出句与对句“二四六”的平仄要相反。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出句“二四六”字是“平—仄—平”

(军—怕—征),对句“二四六”字就要与之相对变成“仄—平—仄”(水—山—等),简言之,出句与对句二四六字位的平仄相反就叫“相对”,对此学生也是不难理解的。

相粘,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二四六”字的平仄因类同而粘合在一起,即平仄相同就叫“相粘”,如:

(对句)万水(仄)千山(平)只等(仄)闲

(出句)五岭(仄)逶迤(平)腾细(仄)浪

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二四六”字的平仄都是“仄—平—仄”,这就叫“相粘”,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太难理

解的。

2.让学生读出平仄变化的节奏

从上可知,格律诗的节奏主要是通过“二四六”字平仄的“相替”“相对”“相粘”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此外,我还提示学生,诗句后面的三个字因古今传统的诵读习惯往往形成“三字尾”,这也是诗人在创作时有意构成的一个音步。如“远征难”“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等,朗读时前四字与后面的“三字尾”是两个大的音步,朗读时明显地形成“四三”两个大的结构,前四与后三之间的停顿要拉长些。前面四字一般又可分为“二二”小的结构,“三字尾”则根据字词的结构可划分为“一二”或“二一”小的结构。由此,提示学生可按如下音步朗读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通过这样直观的朗读音步划分,再加上前面提及的平声“ɑn”的韵脚字要读得高亢悠长,学生对这首七言律诗的朗读便能富于节奏、朗朗上口了。

三、 感悟律诗的对仗美

律诗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依据格律,其中“颔联”和“颈联”须对仗,即出句和对句的字数一样,词性和结构一致。如《七律·长征》的颔联和颈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从上可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都是名词+形容词的主谓结构;“腾细浪”与“走泥丸”都是动词+名词的动宾结构;“金沙水拍”与“大渡桥横”都是名词+动词的主谓结构,“云崖暖”与“铁索寒”都是名词+形容词的主谓结构。词性和结构一致,上下两两相对,对仗十分工整,这样的律诗吟诵起来才节奏明快。

在此基础上,我还提示学生对仗的出句和对句中不能出现重字,而且在颔联和颈联中最好也不要出现重字。据资料介绍,毛主席原来诗稿的用字情况是这样的: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浪拍云崖暖,

大渡橋横铁索寒。

从上可见,毛主席的诗稿虽然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没有出现重字,但“浪”字在颔联中已经出现过一次,在颈联中又重复使用了一次。后来《七律·长征》在《诗刊》杂志正式刊发时,毛主席接受他人建议将“金沙浪拍云崖暖”中的“浪”改成“水”,变成了现在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表达的意思没变,但避免了重字。这也告诉我们,诗也是在不断修改锤炼中才能越改越凝练。

对仗的诗句读起来音步一样,节奏明快。为了读出两两相对的节奏感,我在教学中采用男女生分别读出句和对句的方式:

(出句)五岭|逶迤‖腾|细浪,  (女)

(对句)乌蒙|磅礴‖走|泥丸。(男)

(出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女)

(对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男)

采用这种相互“对唱”的方式朗读诗句,无形中营造出“赛读”的气氛,学生的情绪也特别的高涨。

从五年级开始,我在诗词的教学中就不只是停留在内容理解和情感感悟上,还注意从诗词的声律和韵律引导学生去品味其艺术的魅力,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文体特点,这样的诗词教学才是有“诗味”的。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云崖泥丸细浪
诗二题
郑毓宁《金沙江畔云崖暖》
雪莲
魔力
元神 脑神
夜来碧山书院练字抒怀
有记
杀鳝
《七律·长征》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