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贵冲
复习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后,安排学生背诵、默写。收好作业本,我开始批改,大部分学生默写正确、书写认真,细致到一个标点符号都非常规范、清秀。当批改到一个男同学的默写时,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该生在默写“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时,混淆了“珠”字和“球”字,于是蘇轼的名句变成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球’乱入船”,通则通矣,只是雨点绝对不可能有球球那么大,即使是玻璃球也不行,读之让人忍俊不禁。
记得最初学习这首诗时,该生就是犯了这样的毛病,我也是第一次被他成功地戳中了笑点。如今过去了一个半月,他再一次重蹈覆辙。他可谓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了两次,两次掉进了同一条河流。记得那时候,我特意在课堂上指出了他的错误,他也及时纠正了错误。可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淀后,他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可见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有多么根深蒂固。
我从回忆里回过神来,继续批改其他同学的默写。其中一个女同学和另一个男同学也写成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球’乱入船”,这委实拜那个男同学所赐。最初学习那首诗时,只有他一个人把“珠”字写成了“球”字,其他同学都没有出现这样的错误。不纠正倒没事,这样一纠正反而多出了两个追随者来……
我停下批改的笔,我在想,也许还真不全是那个同学的错,而是也有我的错。面对极个别同学的错误时,我不应该当着全班同学纠正。这样的当众纠正,不但没有彻底叫醒那个犯错者的意识,反而无意识中把犯错者的错误楔入了其他极少数学生的心间。这还真是另一种“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造成事与愿违的局面的起点,正是我自以为是的做法啊!
(作者单位:云南陆良县活水乡鲁依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