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价值、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

2023-03-02 12:37:57曹留成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曹留成

[摘要]文章界定了现场工程师的内涵,分析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时代价值,指出了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改革策略:组建现场工程师学院,完善校企“双主体”管理体制;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力度,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实施学徒的动态择优增补;加强经费保障,强化监督指导。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

[作者简介]曹留成(1975- ),男,河南泌阳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多模态数据驱动下的高职教学改革实践与支持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GLX86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3-0052-07

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提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要求“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政策的出台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提供了重要行动指引,标志着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进入新时代。职业院校和企业应提高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探索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改革创新之路。

一、现场工程师的内涵

职业教育应培养胜任工科领域和工程部门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作在工程类岗位的合格员工,能做好现场工程工作、胜任现场管理与技术双重岗位职责、能现场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工程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般称之为现场工程师。现场工程師“出现”于生产和建设一线,“现身”于管理和服务现场,“战斗”于一线职业场景,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 ,能第一时间解决现场问题。

(一)工匠精神

现场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具备较高的、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岗位精神,即工匠精神。尽管不同工种的职业道德和岗位精神有所差异,但就当前来说,“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是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要求。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是职业教育学生成长的正确选择。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只有敬业奉献,才能正确认识职业、敬重职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二)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

职业教育培养与现代工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专门人才。具体来说,为满足行业企业工程类岗位需求,职业教育应加强“技艺精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的现场工程师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精于操作工程设施设备,精于管理和维修工程设施设备;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懂得工程设计、研制和实施等工艺流程,懂得工程工艺方案运行;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会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做好计划、组织、实施、总结等环节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协作能力,善于团结协作、交流沟通、合作共事,保障工程活动顺利推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创造性地开展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工作,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三)能第一时间解决现场问题

现场工程师是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人才类型,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类型,“擅长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作出准确判断、采取恰当行动并能圆满解决问题”①。衡量现场工程师素质和能力的核心标准是其具有突出的技术能力,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现场条件比较复杂,问题较多,情况千变万化,对于遇到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后期解决就十分困难,这就要求现场工程师在遇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应变能力,能够机智、高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时代价值

培养工科领域和工程部门需要的“上着天、下入地”的现场工程师人才,不仅是助力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应然选择,也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更是赋能职业院校品牌创建的重要途径。

(一)助力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应然选择

人才是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第一动力。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管理创新的新时代,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急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创新能力、特别是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人才。但是,现实中高素质技能人才不足问题一直制约着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需要培养高质量的现场工程师,用其所学解决现实问题,支撑企业创新发展,保持竞争活力。以现场工程师培养为基点,让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脱颖而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

(二)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

就业关系到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职业院校服务学生最直接的体现。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学生找不到收入理想的工作,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甚至陷入无业可就的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职业院校反思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如果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过硬、技术技能扎实、能解决企业技术和管理问题,那么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果培养的学生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相比,素质更高、技术技能更扎实、更能及时解决现场难题,那么必然会有竞争上岗的优势。许多职业院校和企业关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需求,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养成,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和职场竞争力。现场工程师培养是实现校企联合招生、定向培养、订单式就业的重要形式,免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三)赋能职业院校品牌创建的重要路径

社会认可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核心指标,是实现职业教育充分、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影响如何,社会满意度最具说服力。有些职业院校之所以招生困难、发展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校品牌得不到社会认可。职业院校只有加强办学条件建设,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建教育品牌、专业品牌和教师品牌,培养具有现场工程师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素质现场工程师,才能保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当前,许多职业院校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强化社会宣传与服务,密切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的联系,促进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学校社会形象塑造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

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地方、学校和企业通过专业试点、课程实验和小班化教学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积极探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了社会认可。例如,沈阳工业学院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创新;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采用校企合作机制培养现场工程师;上海机电学院采取企业院长产教融合机制培育现场工程师;上海理工大学与德国汉堡科技应用大学合作办学,培养胜任现场第一线岗位的现场工程师;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从本地高校在校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培养“能解决问题,而且能引领行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等。目前对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已经由高等教育领域拓展到职业教育领域,从普通本科层次卓越计划试点拓展到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专项培养计划试点,从由在校生中选拔学生的阶段发展到联合招生的阶段,从“自发性”校企合作培养的阶段发展到政府专项培养计划支持的阶段,其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日益提高。然而,在肯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现场工程师培养,特别是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须给予重视。

(一)办学组织不健全,培养责任不明确

一些职业院校虽然成立了现场工程师学院,然而成立的初衷主要是“赶时髦”“追时尚”,提升“社会知名度”,仅仅是为了国家级或省级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成功通过申报、评估和验收,后期并未发挥统筹、组织、实施和督导作用,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一些职业院校虽然成立了现场工程师学院,然而并未吸收合作企业参与管理,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的参与停留于表格和材料之中,校企之间的沟通基本上处于自为自发、短暂无序的状态。由于办学组织不健全、培养责任不明确,导致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难以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协调合作,难以责任细化、分工明确、推动有力。

(二)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不足,“双师型”教学团队难以组建

“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尚未有效突破”②,一些职业院校未能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而删减、增设或调整专业,未能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未能联合企业开发与建设课程资源和教材资源,企业对专业、实训基地、课程和教材等教学资源所起的共建作用较少。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高质量“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企业大师、能工巧匠、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兼职教学的制度难以落实,多岗多责、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校企互聘机制难以建立。由于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共建共享不足、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匹配度低,导致现场工程师培养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

(三)培养标准不明确,课程设计的针对性不强

一些职业院校忽视现场工程师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现场工程师的内涵、素质结构、人才成长规律等缺乏充分的了解,对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对象、目标、内容和机制等核心指标缺乏明确的认知,在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细化、培养方案制订上缺乏科学性。一些职业院校习惯于模仿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设计范式,工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现代课程体系难以确立,工程理论知识广、深、泛的现象得不到有效解决,工程实践精、懂、会、善、能的技能得不到针对性训练。由于培养标准不明、课程针对性不强,导致学校开设专业与行业产业对接不够精准 ,学生难以确立明确的成长目标,感觉专业学习无益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四)培养形式理论化,教学模式滞后

虽然以往的职业教育也实行校企合作模式,然而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衔接度低”③,课堂教学理论化、实践教学空虚化的培養模式使得很多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不仅造成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也未能解决企业对现场工程师人才的需求缺口。中国式学徒制是培育现场工程师的有效途径,但是一些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滞后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校企联合招生、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订单式课程设计、订单式教学实施、校企联合管理的教育模式在运行中变形,教育成为学校一方的责任,企业合作育人的责任没有得到很好履行。由于培养形式理论化、教学模式滞后,导致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活动缺乏个性特色,满足不了企业个性化的用人标准和用人需求。

(五)选拔标准不当,淘汰流于形式

一些职业院校选拔学生的标准不当,片面强调文化素质要求而弱化职业技能要求,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内容而忽视实践能力内容,未能考虑企业的用人标准,导致选拔出来的学生职业发展定位错误,缺乏对现场工程师职业的认同。一些职业院校的淘汰机制流于形式,未能及时分流缺乏专业认同感的学生,有发展潜质的在校学生难以及时转入,不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被“放行”,能进能出的动态择优增补模式难以实现。由于选拔标准错误、淘汰机制不健全,导致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不高。

(六)经费支持不力,监督指导不严

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不力、到位缓慢,企业也因难以享受“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而挫伤合作的主动性,校企缺乏参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积极性。一些地方的现场工程师培养缺乏严格的监督指导,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工程管理部门对培养实施的跟踪指导较少,专家委员会指导与评价走过场。由于经费保障不力、监督指导不严,导致现场工程师培养条件简陋、运行不规范,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和生源吸引力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改革策略

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充分认识现场工程师的人才价值、职业教育改革价值和学生成长价值,加强沟通,确定岗位需求,联合申报,联合招生,联合开发教育资源,联合培养,联合管理,健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新机制,形成赋能现场工程师人才快速成长的培养生态圈。

(一)组建现场工程师学院,完善校企“双主体”管理体制

1.校企联合组建现场工程师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是培养现场工程师的管理部门。现场工程师学院应成为职业院校常设的管理部门,一般由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成立。现场工程师学院的主要职责为:牵头申报国家级或省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负责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负责组建校企合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建设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资源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负责制订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方案,实施校企联合招生;负责学徒培养管理,统筹在职员工培训等。由于学校类型、规模、层次等方面的差异,现场工程师学院的组建可以采取二级学院类型、独立学院类型和管理机构类型等不同结构形式,可以实行“一套人马”,一个、两个和多个“牌子”,但是其在人才培养和管理中的主导、组织、协调和评估等职责不能缺失。

2.完善校企“双主体”管理体制。现场工程师学院应实行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校企应有效协同、联动和同频共振,才能发挥最大体制效能。界定校企的职能分工,细化主体责任,避免出现扯皮、推诿、争权争利等现象。第一,学校内部教学学院和职能管理部门应加强配合,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形成学校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构建学校现场工程师教育格局。第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应加强协调,履行合作育人职能,形成支持、参与职业教育的友好氛围。第三,校企之间应建立协同沟通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学徒制管理,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做好规划设计、项目实施、资源开发、教学改革、人才管理等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

(二)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力度,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力度。只有推动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目标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建设资金供给力度,保障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学校应统筹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设施设备建设,新建和改造智慧教室、一体化教室、虚拟现实教学用房,弥补实践教学资源短板,夯实实践教学条件。企业应参与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实践教学场地,设立实习岗位和实践教学岗位,为师生实践活动提供良好条件保障。另一方面,校企应联合推动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确定专业类别、种类和数量,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更好地对接产业世界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要求”④。同时,校企应联合建设课程和教材以及配套的数字资源。

2.打造基于共建共享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只有校企双方加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打造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才能保障高水平教学质量。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健全在职教师研修机制,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参与企业工程实践或技术攻关,引导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帮扶,从而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企业应选派行业企业领军人才、能工巧匠、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参加学徒培养、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开展教学研究,从而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校企双方应加强“双师”教师的聘任、使用与考核,实行多岗多责、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制定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机制,从而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 。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

1.优化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应加强现场工程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了解现场工程师的内涵、素质结构和人才成长规律,增强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性质、目标、内容、模式和机制的科学认知,实现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制订的科学化。一方面,基于工程类“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 的迫切需求,职业院校应把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对现场工程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细化为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调生产一线研发、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的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另一方面,应根据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实际,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工作过程和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确定培养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靶向性和有效性。同时,企业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前沿和人才需求情况,应积极参与现场工程师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制订,從而确保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满足行业企业需求。

2.重构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应围绕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工匠精神、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而开设,课程内容要宽度适宜、深度合理、重点突出。第一,公共基础课按学科门类设置,课程目标应为夯实学生的素质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初步树立工程与技术应用意识。第二,专业基础课分专业性质设置,课程目标应为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匠精神,学生掌握初步的工程技术理论、发展初步的工程技术能力。第三,专业核心课依据企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目标应为学生理解工程技术理论,强化学生工程技能训练,学生掌握工程实践的科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工程能力。第四,专业选修课依据学生兴趣和工程技术发展动态设置,课程目标应为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与先进的研究方法,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改进教学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只有在企业现场,学生才能体验真场景和真任务,发现和分析真问题,形成真技能,获得真成长。第一,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工厂搬进课堂,把车间搬进课堂,将工程实际问题和案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培养学生面向工程、面向现场的思维方式。第二,职业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统筹安排好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第三,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应创设真实的工程背景,发挥校企双导师团队的指导作用,实施生产、学习、研究与管理一体化的训练模式,使学生接触和体验各种工程现场情景和氛围,从而保障工程训练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第四,为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的实验室、实验中心、实习基地等均应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工程设计、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生产管理等活动。

2.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是跨越“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边界的一种教育样态”⑤。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根据岗位需求设立一定数量的现场工程师学徒岗位,明确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学生跟随企业师傅进行长时间的岗位见习、顶岗实习和工程实践,学到生产技术,学成毕业后能够顺利地找到工作,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这样,学生拜师学习的积极性高,企业师傅带徒弟的积极性也高,企业深度介入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得以落实。一方面,学校、企业和学生应签订学徒培养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和责任,明确学徒的企业职工或见习职工身份并享受相关待遇。学徒既是学生,也是职工,不仅有要求企业提供“学东西、长本事”实践机会的权利,而且有要求获得工资收入的权利。企业既应重视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忌“‘以工代学,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⑥。另一方面,校企应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配备校企双导师,实施工学交替、育训并举的学徒培养培训模式,开展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的实践教学。

(五)推进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实施学徒的动态择优增补

1.推进职业教育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了培养高素质现场工程师,应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一方面,选拔方式根据国家招生政策应实现多元化的考试录取方式。校企联合招生,可以采取普通高招、对口招生、专升本、高职高专单招等形式选拔学生,也可以在符合相关招生政策的前提下从在校生中进行选拔。另一方面,在选拔过程中,不同专业会对学生有不同要求,然而都应重点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更应坚持对具有现场工程师潜在素质的学生的选拔,重点考查学生的职业品质、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2.实施学徒的动态择优增补。虽然“末位淘汰制”并不适合学历职业教育,然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一方面,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专业认同度低、自愿放弃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个别学生可以分流到非现场工程师培养类型专业,对于有发展潜质、愿意接受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申请与考核程序允许其转入,从而实现学徒的动态择优增补。校企应联合制订学徒制考核评价方案,开展职业能力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入职企业定岗定级定薪的参考。另一方面,“严出”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严把“出口关”,确保学生具备现场工程师合格的素质、技能和能力。

(六)加强经费保障,强化监督指导

1.加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经费保障。一方面,教育部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进一步明确财政支持政策,对参与国家级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企业给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对积极性高、行为规范、成效显著、社会影响力大的合作企业予以表彰,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现场工程师培养经费应专款专用,对项目企业进行补贴,对项目学校给予支持,对项目内学生给予奖学金奖励。同时,国家和省级政府应将职业院校参与现场工程师培训情况作为遴选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群的重要参考,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2.强化监督指导。在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政府、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培养单位以及专家委员会等组织应各负其责,履行监督指导职责。一方面,省级政府、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工程管理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跟踪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纠偏。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应扎实做好项目申请、组织建设、实施运行、经验总结等工作,完善现场工程师培养培训机制,确保取得实效。同时,专家委员会应分专业、分区域、分层次设立,并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撰、教学计划实施、学徒制管理等环节的指导与评价。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博弈结果的社会选择”⑦,是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路径选择,也是现场工程师成长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滕道明.在生产现场造就更多能工巧匠 [N].中国教育报,2022-11-09(02).

②任君庆.新时代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101.

③许艳丽,余敏.新智造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定位与效育应对[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2.

④顾建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意蕴与职业教育调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24.

⑤赵利堂,谢长法.跨界与交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跨学科协同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18(7):29.

⑥赵志群.基于职业教育学理论学脉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理念——新《职业教育法》学习心得[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9):8.

⑦娄志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动因、问题与实践进路[J].教育与职业,2022(5):46.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31:43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3:28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