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 吴玉珠, 殷亚萍
(栖霞中学,江苏 南京 210046)
图,指数学中的图形(涉及函数图象、几何图形、统计图形);式,数学符号语言,问题的代数表达(如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图式分析法主要是借助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差异,通过图形的形式直观地呈现问题的条件与目标,并在图形上分析问题,显现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从而在图像上显现问题的本质与内在联系,配合以代数语言表达,呈现解题的思维过程,最终实现解题的目标[1].在图式分析过程中体现隐性显化的思维可视化,其方法是化抽象文字语言为形象的图形语言,化形象的图形语言为具体的代数语言.
数学问题是由条件与结论构成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存在着3个维度的关系:首先条件与结论表象上具有差异性,其次条件与结论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性,最后条件与结论具有可转化性.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正是由于条件与结论的这3个维度的关系,使得问题表面上是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实际上是数学思维体现的形式,从差异性到联系性再到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数学问题的表象到问题本质再到问题表达的一种思维路径.
图1 图式分析法基本框架
图式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差异直观化,联系可视化,转化自然化”,最终在图形中“发现差异,寻找联系,实现转化”(如图1),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跨越思维障碍、化抽象为具体的问题分析方法.
由于条件与结论的差异性,使得问题难易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当条件与结论差异越大时,解题者难以寻找内在联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此时问题不易解决;当条件与结论差异越小时,解题者较容易寻找其内在联系,此时问题解决较易.一般情况下,问题所呈现的条件与结论均为代数语言或者文字语言形式表达,晦涩难懂,且不易理顺,若将条件与结论(目标)以图形的形式表达,使得条件显现化,目标可视化,从而清晰地表达问题的核心,有助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数学试题本质上是命题者在条件与结论之间设置一些思维障碍,解题者需将这些障碍呈现在解题过程中.将条件与目标呈现在图像后,可根据所构造的图形建立相应的模型,不同的构图形式会呈现不同的数学思维.通常情况下,图式分析法寻找条件与结论的联系的思维主要有3种形式:1)直接性思维,从图形上呈现的条件出发,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推理至结论;2)逆反性思维,主要采用分析法,从图像中表达结论(目标),在结论中寻找与条件之间的联系;3)逆反与直接性思维相结合,从条件与结论同时出发,化归至统一的思维方式.在差异直观化的前提下,所需寻找的联系就会在图像上显现化,当然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图形表达将会导致差异性不一致,在寻找联系时也会得到不同的联系方式,因此这种可视化只是针对特定的图形.
例1已知⊙M:x2+y2-2x-2y-2=0,直线l:2x+y+2=0,P为l上的动点,过点P作⊙M的切线PA,PB,切点为A,B,当|PM|·|AB|最小时,直线AB的方程为
( )
A.2x-y-1=0 B.2x+y-1=0
C.2x-y+1=0 D.2x+y+1=0
(2020年全国数学高考Ⅰ卷理科试题第11题)
图2
图式分析根据题设中的条件作出图形,联结AM,BM(如图2),由题意可知M(1,1),四边形PAMB的面积为
当|PM|·|AB|最小时,S最小.因为
S=2S△PAM,
所以只需|PA|最小.在△PAM中,
即只需|PM|最小.当|PM|最小时,PM⊥l,直线PM的方程为
即
与直线l联立解得x=-1,y=0,故P(-1,0).
又点A,B在以P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即⊙P的方程为
(x+1)2+y2=1,
⊙P与⊙M的方程相减可得
2x+y+1=0,
即直线AB的方程为
2x+y+1=0.
故选D.
逆反性思维设直线AB:y=kx+b,可知
从而
又
PM⊥AB,PM⊥l,
于是
l∥AB,
即
k=-2,
故直线AB的方程为y=-2x+b.
由垂径定理可知
DM⊥DB,
得
|DM|2+|DB|2=|MB|2,
即
又
从而
即
解得b=-1或b=7(舍去),于是直线AB的方程为
2x+y+1=0.
故选D.
将题设的条件与结论以图形的形式直观呈现,即文字语言向图形语言的转化过程(代数图形之间的转化),用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更方便地寻找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在凸显联系之后,解题者需要将图形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以及变换关系以代数的形式表达,即图形代数之间的转化,本质上是一种对问题的表述与翻译(如图3).这种转化过程体现了图式分析法在解题过程中转化自然化,使得解题思路清晰、表达顺畅.
例2若过点(a,b)可以作曲线y=ex的两条切线,则
( )
A.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