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璇 龚立君
摘 要: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发展,传统城市街区正逐步转型升级为新型城市创意街区,成为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空间载体。文章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创意街区场景营造策略,归纳出创意街区的发展包含“地”“域”“景”三重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物理空间、文化空间、情境体验三重场景维度,进而提出在创意街区营造过程中应注重社会公众、创意主体、创意企业的参与性,提高文化符号、设施环境以及情境涵义的交融性,增加创意生产、生活与文化消费的互动性,考虑城市发展、街区发展、商业发展的均衡稳定问题。
关键词:场景理论;创意街区;文化符号;场景营造
随着社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发展模式逐步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升”,由“功能城市”转向“文化城市”,由“生产城市”转向“消费城市”。“文化导向”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1]。自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开始提倡回到“以人为本”,重新塑造多元化、人性化和社区化的生活环境,“重视步行空间,强调密集式发展”的“新城市主义”理念[2]。街区作为重要的城市单元、经济单元,在城市转型发展中成为更加重要的创意载体、文化载体和消费载体,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新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旨在探索如何将聚集的人才、先进技术、新兴产业等融入城市空间中,并将其转变成一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模式,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通过构建多样的场景,将文化消费融入社会经济中,从而为未来的城市创意街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城市创意街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城市创意街区的发展现状
街区作为物质空间的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美国著名学者凯文·林奇曾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所有的城市都有一种公共意象,可以被归结为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3]。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后工业城市存在大量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化创意园区。然而,目前多数文化创意园区都较为封闭,仅作为创意人士的工作地及企业的聚集地,导致其生产与生活脱离,缺乏与公众的有效互动联系。在相同的产业配置条件下,街区相比于园区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从形态视角看,文化创意街区是一种融合了创意产业、历史文脉、休闲观光、艺术聚集、景观设计、时尚商业等多种功能的商业街区。文化创意街区不仅是城市文化的精神家园,也是城市价值符号的象征,但目前仍面临着经济效益不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充分、街区缺乏有效参与等实际问题。
(二)城市创意街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通用技术与网络数字媒介技术的运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设计策划者的思维方式趋向统一化。在规划和经营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思考的问题。比如,由于街区的租金或环境问题,很难吸引到创新阶层,导致商户、企业和艺术家工作室的入住率较低。另外,创意街区缺乏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主体,缺乏营造文化创意气氛,缺乏与周边社区的互动,没有充分考虑到与城市空间特色的关联性,还造成街区产业定位模糊,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致使其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其承载的发展城市经济文化的功能。目前还有一些研究者将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应用到创意产业、空间、生产等领域,以期获得更多的发现和洞察。但是就整体而言,对于文化创意街区的理念、理论、功能、机制、模式,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二、场景理论对城市创意街区发展的影响
(一)场景理论概念内涵
芝加哥大学的终身教授特里·克拉克带领团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场景的城市研究模式。场景理论中“场景”一词来自英文“scene”的翻译,研究团队通过对一些国际大都市的研究发现,城市游憩设施与各类市民团体的不同结合,会形成不同的都市“场景”,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它可以吸引不同的群体到这里来进行文化实践,进而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芝加哥学派指出,随着城市进入后工业时代,传统的发展范式被桎梏,市民群体对文化艺术参与的需求变得愈加强烈,公民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消费和娱乐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代表场景的“城市游憩设施”的组合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后工业城市的发展。它们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更为城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观,从而使得城市的生活场景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场景理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从都市生活娱乐设施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取向来观察城市发展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衡量场景文化价值观的分析框架。其中包括三个主维度和十五个次维度(如表1)。它们构成了评价城市设施的价值观及其文化内涵的指标体系。根据场景分析的十五个维度,可以考察城市某个区域的文化价值取向,例如文化中心的公共教育性质或街区的文化娱乐性质。
(二)场景理论对于创意街区发展的作用及适应性构建
特里·克拉克在谈论欧洲文化政策时,曾经提出过三点关于文化和城市更新的观点:第一,文化是一种发展性的工具,它促进了创新城市的发展;第二,文化是一种福利性的手段,它指引着城市应该具备的教育特性;第三,文化是一种传导性的行动,它能够通过创造文化场景来促进消费[6]。在后工业城市中,个体在城市空间中对文化价值的诉求越发凸显。文化价值的传播可以从精神载体和物质载体两个方面来实现,而“场景”则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英国文化部、传媒与体育部于2005年发表了一份政策宣言,题为《文化为复兴中心》,其中就包括以文化为主导的三项复兴战略:文化符号和地标、城市认同和场景营造、社区联合[7]。
场景理论即从文化消费的角度出发,探索城市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并提出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空間重建。在场景理论中,街区被视为一个关键的社会空间,通过展示各种独特的文化元素,体现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为社会提供充满创新气息的环境,吸引聚集创新阶层,推动创新生产与文化消费。在场景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创意街区可定义为具备三重属性的城市空间: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场地”,二是具有在地属性、文化内涵和符号价值的“场域”,三是具有不同情境和不断变更的生产生活消费“场景”。在属性的基础上,对城市创意街区进行维度的构建,可对应三个维度:“物理空间”“文化价值”和“场景体验”以及十五个次维度(如表2)。
创意街区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空间,而且它的建设、管理和运营都涉及创意生产的形成和消费需求的满足。根据场景理论,创意街区的建设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建立设施环境、塑造文化氛围、提供情境体验。通过建立具有本土特色,充满活力、多元化、宽容的、互动的创意街区,为居民和创意阶层提供创作、生活、体验、消费的空间,从而营建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创意氛围区(如图1)。
三、创意街区发展案例
(一)成都市远洋太古里
远洋太古里坐落在成都市锦江区的核心区域,与著名的春熙路和大慈寺历史文化区毗邻(如图2),是一座拥有开阔空间、低密度的购物区,具有很强的文化创新性和历史底蕴。项目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汇集三百多个知名品牌商铺,涵盖休闲、餐饮、购物、住宿等多种业态。流动与融合的资本、国际与本土的活动、现代与传统的风貌,造就了极具后现代气息的新型城市街区空间,营造出耀眼的、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场景化城市文化创意街区。成都远洋太古里成功地通过场景营造将其打造为国内知名的城市名片和“网红打卡地”。
(二)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场景营造范式探讨
成都市远洋太古里中的场景营造落位在场景理论的维度中是全面且合宜的。克拉克在讨论文化和城市更新时提出,文化属于一种传导性举措,可以通过文化场景的营造来促进文化消费。通过“场景”的构建可以引导人们感受文化的适应性和人文特性,从而推动城市发展[8]。用“场景”来构建发展模式,可以从主维度和次维度两方面,分别对其特色归类对应并总结。
从物理空间维度来解释,成都远洋太古里通过打造开放式的街区形态,打造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达度高、街道及建筑风貌协调的物理维度空间来提高市民参与度。最具代表性的是其街道风貌,其建筑形态在川西民居与商业建筑的融合碰撞中巧妙呈现,以现代演绎传统为设计理念。通过重新提取川西民居的建筑元素,将青瓦飞檐、格墙穿斗、悬空吊脚、外廊等元素转化为现代符号,融入大面积的现代主义玻璃幕墙中,使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形成新旧交叠、充满后现代气息的多功能街区。“太古里”的交通流线设计也服务于其街区形态,“里”字意味着街巷,街道在设计上被分出了“快里”和“慢里”。快里以众多国际品牌店的旗舰店为主,为客体提供琳琅满目的逛街购物体验和视觉符号享受,营造高端消费品质生活的情境;慢里则是以回归舒适生活为主,设置咖啡厅、书店、精致餐厅等慢生活体验类设施。发扬历史文化与商业交融的人文气息,营造浪漫小资的生活情调,使太古里街区呈现出另一种文化生活环境氛围。
成都远洋太古里的文化空间维度和场景体验维度是密切结合的,通过制造多元化的符号来促进场景营造,强化地方文化特色(饮食、建筑、人文),提供时尚潮流的人际交往的室内外活动空间,凭借文化元素和符号增强地方认同感;通过强化空间场景来制造情境体验,使客体通过沉浸场景、实践活动、文化体验、自主消费及网红打卡等场景体验来带动“太古里”场景符号传播并扩散;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构建不一样的场景体验。“太古里”举办的文化艺术类主题活动主要聚焦“本土化”和“国际化”两方面(如表3)。以活动大事件宣传城市和街区形象,吸引流量促进消费和发展;通过结合本地的文化和时尚元素,打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空间;通过社交分享的自媒体平台,游客可以通过自己的情境体验对“太古里”重新定义,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认知;“太古里”则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将商业街区变成一个充满时尚气息、文化底蕴深厚、商业运营成熟的旅游胜地,成为全国的必游“打卡点”[9]。
四、场景理论下城市创意街区的发展机制
(一)参与性:促进社会公众、创意主体、创意企业的参与
场景理论强调了城市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关注城市的发展,且重视市民的文化参与、消费体验以及休闲活动,以此评估城市的发展水平,注重研究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如何影响城市的发展。创意街区的开放性发展需要创意主体、创意企业的参与,佛罗里达在他的《创意阶层的崛起》这本书中提出,创新阶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多元化、包容性以及和谐的城市气氛通常是吸引到创新阶层的重要因素[10]。创意阶层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最了解市民个性化、多样性、多元化的娱乐消费需求,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更容易发挥其创新的潜能,并在与环境及市民的互动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网络。为此,文化创意街区开发应突破固有的空间界限,组织策划室外参与性活动,如文化创意集市、市民艺术节等,主动引导社会大众及创意阶层参与,营造开放式、聚集性、自发性的创意空间,并形成互动的创意生态圈。
(二)交融性:深化文化符号、设施环境、场景情境的交融
城市创意街区的空间环境应具备规模合适、规划合理、种类丰富、通达便利等条件,来作为创意阶层聚集和文化创作的基础保障。在物理空间的建设方面,首先应构建小尺度、密路网、步行的街区;设置小型、多样化的文化休闲设施,如咖啡厅、小剧场、酒吧、书店等;重视街区居民的休闲活动,并将街区的各种设施进行功能的融合,形成一个集生活、生产、消费和文化交流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公共空间。其次,强调文化创意街区的精神文化内涵。精神文化空间可以通过输入文化符号来形成,需要着力营造街区的整体建筑风貌,建设标志场景、视觉符号标志、景观小品,开展社群活动等,发扬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氛围。最后,街区是场景营造的物理载体和文化载体。可以在街区内外空间内进行一些打破空间界限的交流并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创意活动。通过开放创新的文化活动,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创造力、促进文化交流、满足消费需求的文化环境,从而赋予文化创意街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互动性:实现创意生活、创意生产、消费实践的互动
创意生活、创意生产和消费实践是创意街区的三种基本商业模式,它们也共同构成了创意街区的文化场景。这三种商业模式的合理分布和优质互动,是创意街区在场景营造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中国的创意街区往往呈现出工业园区或商业区的模式,忽视了生活场景的营造,缺乏市民生活的公共互动空间,从而使市民缺乏认同感[11]。所以,文化创意街区的发展必须重视生活空间的营造,使创意生活、生产和消费等多个方面的功能相互结合。在營造文化创意街区生活化场景时,一方面,要重视创意街区的宜居性和生活化创意空间的发展,利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娱乐、休息等活动,在小型街区公园、街边池塘等小型互动娱乐空间,为居住在创意街区的市民创造各种文化活动的机会,营造愉悦的居住感受和舒适的生活场景。与此同时,要促进街区生活场景与创意生产、消费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街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来直接推动街区整体的文化生产和消费,进而以此为基础,反过来推进街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文化创意街区有机发展需要多种形式的文化消费实践,用多种形式的街区生活来实现市民生活的创意化、创意消费的生活化、创意阶层的市民化。
(四)平衡性:关注城市发展、商业发展、社区发展的平衡
要促进城市文化创意街区的长期良好发展,就要在城市、商业和社区的发展中找到平衡,在城市文化消费与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下,创意街区的商业职能日益突出。若不及时进行科学规划,极易导致街区内租金上涨,创意阶层迁出,创意产品同质化,从而导致创意街区成为一个徒有“外壳”的纯粹的商业空间。所以,在营造创意街区时,必须把握好市民群体、创意阶层与商业开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要注意对区域旧有文化、市民活动和创意产出的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协调好政府、开发商、创意阶层、市民消费者等各方的关系,让所有人都能投入到街区建设中来。其次是对街区各功能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将创意生产空间、商业空间、生活区等空间进行整合,形成街道公共空间、公共绿地、公共露天空间等,并以多元的社区文化创意项目为基础,打破“纯商业”的经营模式。最后是为街区文化艺术从业者及其他创意阶层提供财政补助及政策扶持,保障其创造及活动的场所,并积极鼓励他们通过文化艺术的手段主动参与改造街区,以提高街道的文化及創意创新氛围[12]。
五、结语
在城市后工业化时代,创意街区是一类特殊的城市空间,它不仅承载着城市地方的文化内涵,还承担着促进区域创意氛围提升、激发区域创意活力、促进区域创意生产和消费等多重角色。在创意城市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应高度重视创意街区的场景营造作用,并将创意街区作为创意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场景理论,在城市创意街区的规划、更新、营造和运营中激发活跃的创新氛围,发展多彩的文化产业,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多维度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开放、包容、多元、交融的城市创意环境,为城市创意街区未来的发展研究构建更加系统完善的发展体系,会进一步促进城市活化、再生和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晟.文化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1):28-34.
[2]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J].国外城市规划,2002(3):35-38.
[3]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5.
[4]吴军,克拉克.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动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1):205-212.
[5]徐晓林,赵铁,特里·克拉克.场景理论:区域发展文化动力的探索及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2(3):101-106.
[6]吴军.场景理论:利用文化因素推动城市发展研究的新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7(2):175-182.
[7]Dorte Skot-Hansen, Casper Hvenegard Rasmuseen, Henrik Jochumsen. The role of public libraries in culture-led urban regeneration[J].New Library World, 2013(1):7-19.
[8]Daniel Aaron Silver, Terry Nichols.Scenescapes: How Qual-ities of Place Shape Social Life[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22.
[9]张文力,严永红.基于后消费时代景观社会视角的成都太古里街区的更新研究[J].工业建筑,2021(11):54-61.
[10]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51.
[11]徐翔.“创意社区”:转型机理与发展路径[J].社会科学,2015(5):45-50.
[12]张小玥.“创意”与“生意”的平衡——创意街区商业化的规划对策初探[J].福建建筑,2014(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