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需求的陶瓷功能设计追源

2023-02-28 06:33刘颖
美与时代·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功能设计陶瓷

刘颖

摘  要:陶瓷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史,器型变化受政治、经济、文化、陶瓷制作工艺的影响。中国陶瓷器物就是文化发展的“承载者”,除其基本的功能需求,还包含着多重的文化诉求,在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陶瓷;功能设计;器物设计

“形式追随功能”最早由路易斯·H·沙利文提出,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设计强调功能也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他认为实用功能决定了产品价值,由功能主导美,也强调实用性,强调经济效率。功能主义设计影响了现代主义设计表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经济水平提高人的精神自信,提升文化自信,物质基础的丰厚让人们有时间停下来关注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对陶瓷产品的功能要求越发多样,其功能只有契合当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陶瓷出现伊始就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为满足需求必存在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产品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生活方式、经济文化的变化对陶瓷产品造型、装饰不断改进,使之符合新时代的功能需求、审美需要。因此,陶瓷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基于生活需求的陶瓷功能设计史。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代表,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大社会环境下,作为设计者只强调陶瓷中的民族个性会让设计略显孤立,设计要符合社会环境下的使用需求及审美需求。但是作为设计者,了解陶瓷传统造物的特质是有意义的,吸收传统造物的精华,深入了解各个朝代的器型是如何适应人们实际需要,从优秀灿烂的陶瓷文化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设计,制作展现东方特质的现代陶瓷产品。

一、隋唐代之前的陶瓷功能设计

初期陶器主要以实用功能为主,用作水、粮的储存器,也用作餐饮器。《周书》中记载:“神农作瓦曰陶。”当时的陶器,又被称为“土瓦”“瓦器”。陶器的出现为原始先民的生活帶来了极大的便利性。除了实用功能设计之外,原始先民还结合自身的信仰和审美出发,赋予陶瓷产品较强的装饰功能,满足实用之外的审美需求。原始陶瓷产品设计体现出实用、经济、美观的特点,通常以实用目的作为造型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饰以简洁的花纹和巧妙的装饰,从而使原始陶瓷器物呈现出质朴、大方之美。

发展到夏商周时期,陶瓷器型多厚重,沿袭了同时代青铜器造型的特点。如商代白陶豆,与同时期的青铜豆形制相近,器壁厚,器型敦实,器型口沿外敞,拿取食物便利。盘坐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产品造型,这种高足器型适合主人盘坐取食,高足较宽,只适合于双手捧放,利于放置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高柄小壶、细脚盘豆、盘口瓶、莲瓣豆、盂、带盖簋、带盖壶、陶奁等新器形,形态丰富。首先高柄细脚造型的出现,减轻陶瓷器物体量,视觉感轻盈,更适合单手的拿握,方便器物使用。同时带盖的陶瓷器物设计起到保温、防尘的功能作用,使食物更易存放。从器物纹样来看,出现了简洁规整的篾纹、网纹、绳纹、弦纹、暗纹。在陶器装饰上还出现了大量用作盖钮或器脚的塑饰及彩绘,通过器物上对自然形体的表现或对生活场景的描述,表现出对自然的认知及精神审美的追求。

汉代的陶瓷器物呈现出实用功能与审美外观的结合。这一时期除了常见的陶瓷炊器、饮器、食器和盛装器具之外,还出现了熏香器。熏香历史久远,一度被先民认为是和神交流的媒介,但熏香器直到汉代才固定形制,多陶瓷豆形器,包括博山炉也是在豆形器上的演变。高足柄,造型精美,燃香时烟气袅袅,如置仙境。是道教昌盛的社会背景下,士大夫追求仙道玄学的心理诉求,因此在陶瓷器型上体现了汉代的审美风尚及审美趣味。

纵观唐代之前的陶瓷功能设计大体或划分为饮食器具、盛装器具(饮食器具除外)、祭祀用器和熏香器具等。这一时期,陶瓷产品的功能设计以实用为主,且陶瓷产品的功能分类尚不细致,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一器多用的现象。以饮食器具为例,唐代之前的饮器与食器还未完全区分开来。碗既可以用作食器,也可以用作饮器。

二、隋唐时期陶瓷功能设计

隋唐是陶瓷器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达4个世纪的政权分裂割据局面,使得长期分裂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得以重新交流与融合。尤其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密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继汉代以来波澜壮阔的文化高潮。在经济、文化的推动下陶瓷器物的设计、制造、装饰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唐代越窑青瓷在造型设计上出现了大量中外风格结合的器型,如凤头壶、凤头龙柄壶等,还出现了大量短嘴,大耳和大把手等造型的器具,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对于民族审美的影响。装饰技法更加丰富,出现了釉下彩、刻花、划花、印花、堆贴等多种技法。除了青瓷,白瓷、彩色瓷、唐三彩等陶瓷器的造型和装饰设计也各具特色。其中唐三彩的人俑、动物俑,作为随葬用品,造型逼真、形体多样,呈现了丰富的社会面貌。随葬用品的丰富也是民众对生死轮回的重视,从侧面印证了唐代佛教的繁荣。隋唐陶瓷器物功能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方面,隋唐陶瓷产品设计日趋实用化。功能进一步细分和丰富,出现了专供文人士大夫阶层在书房中使用的文房用品,以及较为精致的娱乐用品,甚至家具等。与隋唐前的陶瓷产品相比,隋唐时期的陶瓷产品的器型朝着长颈和长柄、长嘴的方向发展,逐渐淘汰了之前的耳型器具,以便于提拿和使用的长、高手柄为主。隋唐陶瓷器具的这一变化与隋唐时期由席地而坐朝着垂足而坐过渡的生活方式有关,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陶瓷器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另一方面,隋唐陶瓷产品的器形样式更加丰富。隋唐前的许多器物以模仿动物造型为主,隋唐时期出现了大量以自然界的植物、花卉、瓜果等作为造型的器物,这些新的陶瓷器型大多圆润饱满、富丽精细,反映出这一时期以胖为美、奢华繁复的审美风格。

三、宋代陶瓷功能设计

宋代是我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宋代审美,也影响了宋代工匠的造物理念。陶瓷器型整体呈现线条简约、色泽温润的特色,只在细节处强调韵味与变化,如器物收口局部内敛的线条或器物边缘的花沿,等等。器物赋色以单色为主,尚青色,不同的窑系烧制的青色也有差异,汝窑呈淡天青釉、官窑是粉青釉、哥窑则是青灰釉。器型的简约与釉色的单纯,让宋代瓷器呈现出雅致、细腻的美感,反映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理想,理性、含蓄,以致格物穷理的精神诉求。

与前代相比,宋代的陶瓷功能更加丰富,各个功能类型之内还出现了细分。以陶瓷饮食器为例,宋代陶瓷饮食器在继承前代器型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大突破与创新。自原始社会至宋,我国陶瓷饮食器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碗、盘、杯、壶、盏、瓶、罐等常见的饮食器,一个功能类型中的陶瓷造型也呈现多样化特征。杯就分为柳斗杯、斗笠杯、钟式杯、八方杯、花口杯、高足杯、单柄杯等。以盛放功能为主的陶瓷器物,根据使用用途的不同也有细分。以壶和瓶为例,两者均可以盛装液体,然而两者的体积和造型不同,壶多作为日常盛装水、酒液的用具,便于人们拿握以及倒出液体;而瓶则由于腹大口小,便于将瓶中的食物密封起来而多用于盛装酒液,能够防止酒液在运输的过程中洒出。其中,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等在宋代均作为酒器使用。器物功能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如梅瓶小口、宽肩,器型舒展,因瓶口只能插一只梅枝而得名,先为酒器,后作为花器在房间摆放。人们对器型的钟爱,使它原本的功能作用发生了偏移。还有一些不同的器型,在使用功能上是一致的。宋代饮茶之风盛行,饮食器中的杯和盏均能够作為饮酒和饮茶用具。

以宋代建盏中的斗笠盏为例,探究生活方式对器型的影响。斗笠盏的兴起与宋代风行的斗茶习俗有着直接关系。唐末至宋,茶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爱好,从上至下有全民饮茶之风,茶文化至宋发展到顶峰。民间不仅饮茶也斗茶。斗茶的内容包括斗茶香、斗茶味、斗茶具、斗茶色、斗茶形等多种类型,以白色、密实的汤花为胜。受斗茶风气的影响,斗茶相关的器皿也随着斗茶的需要而产生了些许变化。为了更好地在茶盏中绘制茶百戏,呈现出茶的色彩,斗茶人倾向于使用敞口茶盏,因此建窑生产出了底小壁斜,下狭上宽,形如斗笠造型的斗笠盏。斗笠盏形如斗笠,整体呈现V字形结构,上口部较敞,底部较小。在茶的冲泡过程中,便于直观茶汤色泽。斗笠盏器型是为了适应和满足斗茶功能出现的。

四、元代陶瓷功能设计

元代疆域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地域异常辽阔,为了促进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大力推动手工业的发展,元代陶瓷产品对唐宋以来的陶瓷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进行扬弃,使中国陶瓷产品设计迈入新的时代。

从陶瓷产品工艺设计来看,元代陶瓷完成了从色釉瓷器向彩绘瓷器的转变,这一标志是元青花的出现。元青花的出现对我国陶瓷产品的设计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以纯色釉为主的陶瓷器开始朝着丰富多样的彩绘瓷器转变。除了色彩浓艳亮丽的青花图案,元代还创烧出天蓝釉、月白釉、蓝釉、釉里红、三彩、五彩、红绿彩、描金、珐华彩、金银彩、绿地墨彩、沥线彩,以及孔雀绿釉等低温釉瓷器,为明清时期颜色釉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奠定基础。

从陶瓷产品造型设计来看,元代陶瓷产品的造型融入蒙古民族和异域文化的审美,以器形高大、胎体厚重而著称,出现了高达1米的大花瓶和直径远超普通瓷器的瓷盘和瓷碗。此外,还设计和创烧出高足碗、菱口碗、凤尾尊等器型。高足碗、大型碗盘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元人席地而坐,就地用餐,大口吃肉喝酒的生活习惯。

五、明清时期陶瓷功能设计

明清陶瓷器物在造型上达到了中国古代陶瓷器物器型文化的巅峰。明代城市繁荣,百姓生活富足,推动手工业繁荣。明代是程朱理学思想的延续,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是道”,强调了自然人性价值。明前期,陶瓷造型上保留着元代陶瓷造型的痕迹,例如,梅瓶、盖罐、高足杯等基本延续了元代陶瓷的造型,然而审美风格上则变为比例相称、轻巧别致又不失平稳的风格。尤其是明宣德、成化时期,日常用陶瓷产品的器型朝着精致,别出心裁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注重纤巧的鸡心碗、葵口(菱花)式盘和碗,长圆腹执壶、扁腹绶带葫芦瓶、僧帽壶、高足杯、鸡缸杯,高士杯、天字罐、黄釉双耳罐、碗。中外交流的加强,在陶瓷中还出现了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器形,如双耳扁瓶、天球瓶等器型。

明代陶瓷的装饰色彩、纹饰和技法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色釉在宋元陶瓷色釉基础上更加丰富,出现了斗彩、五彩等新的色釉工艺。明代陶瓷装饰绘画中体现出明显的文人审美倾向,他们吸收宫廷的审美用于民窑瓷器装饰,装饰中保留了文人绘画艺术中的意境,也促进了宫廷用瓷与民窑瓷的交融。这一时期陶瓷器型及装饰中体现出中外、宫廷民间的审美融合,使民窑瓷器精品频出。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下,明代陶瓷器物得到蓬勃发展。

清代陶瓷造型设计呈现出精致规整、构思复杂的特点,出现了许多新器型,并在传统器型上进行了诸多创新。从陶瓷产品装饰来看,清代陶瓷装饰复杂多样,釉彩丰富多变,常将多种装饰手法集中于一个器物。例如,清代的粉彩镂孔转颈瓶,造型为内外两个瓷瓶套在一起,外瓶镂空设计,内瓶则可以转动,瓶身以堆塑、镂空等技法装饰了花草、莲花、云头、莲花、文字等纹饰。整个瓶体造型雍容华贵,图样写实与装饰兼具,色彩丰富而纯正,而且将红釉、青釉、窑变、钧釉、哥釉开片、釉下青花、五彩、粉彩及斗彩等釉色装饰于一身。体现出清代尚古尚奇的造型意趣,追求富丽堂皇的外在装饰。

六、传统陶瓷产品功能设计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中国陶瓷器物器型的演进,纹饰的变化,受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符合不同时代下环境及人的需求,与时代审美、情趣变化息息相关。同时,器型的变化也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这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中国陶瓷器物就是文化发展的“承载者”,除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还包含多重文化诉求,是传统社会生活中人文价值、生活意趣的凝结。

现代陶瓷设计在环境需求的层面上,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对现代陶瓷产品设计的影响广泛。随着现代设计教育的介入,在设计人员的培养上比传统的师带徒范围更为宽泛,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现在设计教育是从三大构成开始,培养学生的抽象造型能力,学生接触更多的是抽象语言的表现,当然这在造型表现上更丰富,更能接轨现代设计。但这个学习不是以传统造物之美开始,也不是以传统文化之美开始。虽然都强调产品功能,强调产品与生活的适配性,但现代设计中的工业感、简洁风与传统器型中文化的厚重感并不一致,使现代产品与传统的造物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感。此处所倡导的现代陶瓷设计不是一味仿古,要求古在今现,而是把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体现在现代造物中,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使人们在器物使用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弘扬。陶瓷器物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如何利用这些文化精粹,讲好中国故事,是现代陶瓷设计者的应当思考的问题。

近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受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设计思维更加开阔,汇集了种种奇思妙想,呈现出多种流派和风格,呈现出功能设计理念和手法日趋多样化的特点。图1所示的《再别康桥》的茶具设计,选自“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悠远的釉下青花,衬托品茶人的高洁情怀,表现出惜惜向别的留恋。公道杯倒扣与茶壶可连为一体,茶杯倒扣切合公道杯底座,茶具成套组合后仿照的笙箫造型。整套茶具在不使用时就是房间内一个漂亮的摆件,仿若轻舟漂荡与山水之间,同时展开使用也很便利。我们要看到,设计本身就是文化的展示品。人们购买一件陶瓷产品,也是在购置一种文化,其功能属性与生活关系密切,其文化属性引动审美情趣,带来愉悦的精神体验。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具备引导能力,让用户在使用中体验生活的喜悦感,触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陶瓷设计不同于绘画和雕塑,它有着独特的造型方法和形式语言,分析传统陶瓷造物的功能设计,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陶瓷造型的构成与生活需求关系,便于在现代陶瓷设计中进行思考和策划。物质与精神是一个对等的存在,物质越充裕,对于精神和文化的要求也会越高。陶瓷器型设计是为了服务生活,更需要满足功能之外的人们的精神需求。本着设计需要,在文化的表现上,要注重结合传统陶器器物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基因,注重“天人合一”等东方造物哲学理念,追求道与器的结合,做好当代中国造物。

猜你喜欢
功能设计陶瓷
漂亮的陶瓷彩绘
金意陶陶瓷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造研究
基于ASP.NET的贵安大学城二手物品交易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微信微网站典型功能设计与性能保障研究
医学类课程题库管理与组卷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电力营销系统功能分析
教室管理运维平台功能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