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寒热并用法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23-02-26 00:55李小会陈丽名
西部中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浊毒干姜泻心汤

李小会,陈丽名,屈 杰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寒热并用,是指在方剂组方中根据寒热邪气所在的脏腑、部位、程度和病势,将寒热性质相反的药物合并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单一的阴阳、寒热、虚实证较少见,而寒热夹杂、虚实并见证随处可遇,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中多见。治疗需攻补同施,寒热并用。张仲景《伤寒论》治法中开创了“寒热并用”之先河。《伤寒论》共计398条原文及112 首方剂中,涉及寒热错杂病机者40多处,而寒热并用方53 首,仲景以寒热并用法调寒热失衡,理气机失序、协阴阳失调[1],体现了“寒温和”之大法。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肾脏结构异常及/或肾功能减退,病久缠绵,病机、病性错综复杂,常呈本虚标实、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势,治疗需寒热并用[2-3],仲景所创立之寒热并用法及其方在CKD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1 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1.1 寒热错杂于中焦——互解寒热,调和脾胃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此三方均用于治疗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失和,升降紊乱,气机壅滞之心下痞,上呕下利证,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方中干姜、半夏辛温,温中阳而散阴寒;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补虚,复中焦升降之职。甘草泻心汤证以脾胃重虚,痞利俱甚为病机侧重点,故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大炙甘草用量,甘补缓中,健脾益胃,补虚止利为君。生姜泻心汤证侧重于水气食滞痞,故减少半夏泻心汤中干姜用量,另加四两生姜,并以生姜为君,辛温散水,醒脾和胃。三方病机侧重不同,主治证有差异,但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甘补,补消兼施,升降两调,和中消痞。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载:“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

1.2 上热下寒——清上温下代表方有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等,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证。栀子干姜汤用于表证误下,表邪化热郁于胸膈,同时误下伤及脾阳,形成脾虚寒下利兼热郁胸膈证,治以清宣郁热,温中散寒,以栀子之苦寒清宣胸膈郁热,干姜之辛热温脾散寒,二药合用清上温下。黄连汤用于胃热脾寒证,因胃脘有热而呕吐,脾虚肠寒而腹痛,以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方以黄连清胃脘热邪以止呕;干姜温脾肠之寒而止腹痛泻利,半夏辛温散寒降逆止呕,桂枝交通上下,通阳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补虚益气健脾。此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因上热(胃热)被下寒(脾虚气寒)所格拒,而见呕吐或食入即吐,大便稀溏泄利等,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热并用,调和脾胃,干姜辛热,入中焦温脾肠之寒;黄连、黄芩苦寒清胃热,人参甘温补中益气。

1.3 外寒内热——解表清热代表方为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汤。此两方均为风寒束表,里有蕴热而设,多见于里有蕴热复感风寒之邪,或表寒不解入里化热。但两方有轻重之别。大青龙汤证的表寒及里热证均较重,外有风寒郁闭、恶寒无汗,里有热盛烦躁,故方中重用辛温之麻黄,配伍桂枝、生姜峻汗以散表寒,辛寒之石膏清热除烦,大枣、炙甘草制约石膏寒凉之性,且和中护胃。七味相合,解表寒清里热。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为表郁轻证,其表寒及里热均较大青龙汤证为轻,适用于微邪束表(表寒)兼轻度的里热烦躁,故微汗解表,兼轻里热,以小量之桂枝汤合麻黄辛温解表,以小量之石膏清里热。此两方均寒热并用,使外寒得解,里热得清,邪气自除。

此外,尚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适用于风寒束表,湿热内蕴之发黄证(阳黄)。方中麻黄、生姜、杏仁辛温宣散表邪;连翘、赤小豆、生桑白皮苦寒清热除湿退黄,炙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全方合用,辛温解表,清热除湿退黄。

1.4 少阳枢机不利——和解少阳,调畅枢机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证病位涉及胆、三焦、肝、心、脾胃等,症见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上炎,影响脾胃病机,治宜扶正祛邪,和解少阳,调畅枢机。方中柴胡与黄芩疏解、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热邪,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补气和中。全方寒温同用,攻补并施,以疏利三焦,调达气机,宣通内外。柴胡桂枝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或合病,因太阳少阳之证俱轻,故予半量之桂枝汤辛温解表,半量之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成寒热并用之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少阳枢机不利,兼脾阳虚失运、水饮内停证,即少阳胆热兼太阴脾虚寒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口渴等。治以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清热生津。方中黄芩、柴胡和解少阳,疏肝气清胆热;桂枝、干姜温中阳化饮助气化;瓜蒌根甘寒清热生津;牡蛎咸寒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寒温并行,攻补兼施,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1.5 其他寒热并用法再如桃核承气汤,治疗下焦蓄血证,以苦寒之大黄逐瘀泻热,配伍辛温通阳之桂枝通行血脉,两药一寒一温,通经活血、通利血脉,使蓄血去、瘀热清。再如麻杏甘石汤,以大剂辛寒之石膏(半斤)清解肺热,再配伍小量麻黄(四两)宣肺平喘,石膏倍于麻黄,麻黄辛温之性被制约,而独取其宣肺平喘之用,即舍性存用,两药合用清肺热平逆气,用于肺热证。

附子泻心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热痞兼表阳虚证,既有里热壅滞之热痞,又有表阳亏虚之恶寒汗出,为寒热错杂证,治以苦寒之黄芩、黄连、大黄泄热消痞,辛热之附子壮元阳助卫阳,固表止汗。全方消补兼施,寒热并投,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临床应用该方时不应局限于外寒里热,凡属阳虚兼邪热内盛,如上热下寒者等,均可用之。

《伤寒论》中还有不少寒热错杂方,如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阴两伤之竹叶石膏汤,方中竹叶、麦冬、石膏辛寒或甘寒清热除烦、养阴生津;人参、半夏益气止呕。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均以辛热之附子、干姜峻破阴寒,回阳救逆,反佐咸寒、苦寒之人尿、猪胆汁引阳药入阴分,使阳药不被过盛之阴寒所格拒,以回垂绝之阳,且益阴滋液。

综上所述,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各种寒热错杂证的病机及证候进行了深入阐述,仲景通过辨别寒热所在脏腑、部位及主次等,创立了诸多寒热并用法,也创制了众多寒热并用的方剂,为后学树立了寒热并用之典范。

2 寒热并用法在CKD治疗中的应用

CKD 是指肾脏损伤(血尿、蛋白尿、肾脏病理学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伴或不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60 mL/(min·1.73 m2)],时间在3 个月以上。CKD 目前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成人CKD 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4]。CKD 长期迁延不愈、持续进展,最终将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我国CKD 主要是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CKD 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水肿”“尿浊”“腰痛”“尿血”“肾风”“关格”“肾劳”“癃闭”等范畴。本病是在肾气不足、肾脏虚弱的基础上,因感受外邪、饮食失宜、劳倦过度或药损,致肾体受损,肾用失司,波及脾、肺、心、三焦,致多脏腑功能失调,其中尤以脾肾亏虚多见。病至后期,痰浊、水饮、湿热、瘀血、浊毒等胶结壅滞,形成“溺毒”,潴留体内,阻塞气机升降出入,脏腑功能进一步衰退,形成“脾肾更虚,浊毒更甚”之大虚大实状态。故CKD 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以脏气亏虚(以脾肾两脏亏虚为主)为本,水湿浊毒壅塞为标,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因此扶正祛邪、寒热并用是CKD 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更是疑难病、危重肾脏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2.1 寒热并用法在慢性肾小球疾病治疗中的应用CKD 为肾本脏自病,常以肾虚为本,多兼脾虚,临床多见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亏虚,既可因肾失封藏,精微不固;脾不升清,精微外泄,而见蛋白尿、血尿;亦可因肾虚失于主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内停,发为水肿。水湿潴留日久每易酿为湿热,徐灵胎指出“有湿则有热,虽未必尽然,但湿邪每易化热”;更由于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大量应用,损阴助阳,水湿无以运行,蕴结生热,进一步加重湿热。湿热证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发生率为47.95%~100.00%[5]。有研究观察了290 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现湿热证占40.69%[6]。可见湿热病邪始终伴随CKD 的发生和发展,且成为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临床可见患者既有脾肾气(阳)虚,又有湿热内蕴,症见身困乏力,腰酸困痛,颜面肢体水肿,畏寒怯冷,又伴有口中黏腻,痤疮,小便浑浊,大便干或黏滞不爽,舌苔黄厚腻等湿热内盛证。治疗应在健脾补肾,利水消肿,固摄精微基础上,适当配伍清利湿热剂,即“湿热不除,蛋白难消”之意。在四君子汤、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汤、金匮肾气丸、水陆二仙丹的基础上,合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四妙散,或加连翘、土茯苓、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栀子等清热利湿之剂。此外,CKD 常因感染而致病情复发或加重,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症见发热,咽痛,咳嗽、咳黄痰,治疗常配伍清热解毒利咽药,如玄参、金银花、连翘、射干、桔梗、金荞麦,木蝴蝶、牛蒡子、蝉蜕、僵蚕等;若合并皮肤感染,常合用五味消毒饮,或蒲公英、地肤子、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土茯苓;若合并尿路感染,则加萹蓄、瞿麦、鱼腥草、车前草、金钱草、半枝莲等。由此,则成寒温并用、扶正祛邪之剂。

2.2 寒热并用法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治疗中的应用CRF 为CKD持续发展的结局,患者病情缓慢进展,直至不可逆的尿毒症期。CRF 病情严重,病机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但本虚标实,虚实相因。其中,肾阳衰微为本,浊邪壅盛,三焦不利为标;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为病机核心[7]。脾为后天之本,肾衰患者脾气虚弱,失于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机体失养,则见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贫血,倦怠乏力;脾肾阳虚,机体失于温养则畏寒怯冷、四肢不温;脾肾阳虚,水谷不化精微,反聚为水湿浊毒,浊毒入血则见血尿素氮、肌酐升高;浊毒困及中焦,胃失和降,则呕恶纳呆、脘腹痞满、口中尿素味;浊毒上蒙心窍或攻窜及脑,则神志昏昧或谵语神昏;浊毒外泛肌表皮毛,则全身瘙痒;水湿浊毒上凌心肺,则胸闷心悸气短。故CRF 的治疗常以温阳健脾补肾为基础,再加大黄、虎杖、蒲公英、土茯苓、六月雪、白花蛇舌草等泄浊解毒。临床中,CRF 患者常消化道症状突出,如脘腹胀满、纳呆、恶心呕吐、口干口苦,但喜进热食,恶凉食,大便溏泄等,证属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不和。此时常从脾胃入手,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选用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药物吸收和水谷精微的摄入及化生,不但能较快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还能改善肾功能。

部分CRF 患者,既有脾肾阳虚表现,症见畏寒怯冷、手足不温、气短乏力、面色㿠白、纳呆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又有湿热浊毒内蕴之证,如口苦黏腻、恶心呕吐、胃脘反酸灼热、心中烦热、皮肤瘙痒、舌苔黄腻等,治疗常寒温并用,扶正祛邪并施。杜雨茂教授创立的“温阳降浊方”,即由真武汤和黄连苏叶汤化裁组成[8],药用制附片、白芍、茯苓、白术、生姜、黄连、苏叶、西洋参、怀牛膝等,全方温补肾阳、清化浊邪、降浊排毒,疗效显著。外用灌肠方——通渗排浊汤,更是针对慢性肾衰之阳衰过甚,湿热浊毒壅盛而设,方由大黄附子汤化裁而来,由制附片、大黄(生大黄或熟大黄、酒大黄)、桂枝、赤芍、枳壳、生龙骨、煅牡蛎等组成[9],浓煎,保留灌肠,每日1~2 次。全方温阳扶正,通腑泄浊,活血化瘀,恰合慢性肾衰病机。

此外,CRF 时脾肾衰败,全身气机升降失司,常引起三焦气机不畅,水道不利,气、水运行障碍;同时痰浊、水饮、浊毒、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堆积,进一步引起三焦气机不利,壅塞不通,而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正如《沉氏尊生书·关格》载:“关格者,即《内经》三焦约病也……惟三焦之气不行,故上而吐逆曰格,下而不得大小便曰关。”基于此,杜雨茂教授从三焦入手,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配伍大黄附子汤、五苓散等组成疏利降浊汤,以疏利三焦,温阳降浊,扶正祛邪,调整机体阴阳之平衡[10]。在该方基础上,创制院内制剂肾康片,广泛应用于临床,获得了满意疗效[11],使经方在难治性疾病中发挥作用。

总之,寒热并用法是中医学临床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圆机活法,巧妙运用寒热并用法,并创立了诸多寒热并用方剂,为后学开拓了思路、树立了典范。CKD 因其迁延性、顽固性、复杂性的病机特点,临证施治时常需寒热并用,温凉协同,扶正祛邪,各司其职,使其相得益彰,方能效若桴鼓。

猜你喜欢
浊毒干姜泻心汤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饮水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
ⅢA型前列腺炎浊毒内蕴证采用解毒通淋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浅谈干姜在热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