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

2023-02-25 00:30:03赵海燕
学周刊 2023年36期
关键词:内容环境课堂

赵海燕

(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高台 734300)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不再单纯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还会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素质及能力,以此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符合当前的教育发展标准,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一、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并不是近些年才提出的,早在1970 年“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中,便对环境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定义。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更为重视环境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环境教育,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大部分情况下,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被划分为资源利用、对污染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这四个方面。教师想要将其渗透到高中地理课堂中,就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口,实现内容整合,落实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和整合环境教育的优势

(一)地理学科教学目标具有人文性

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间都是共生发展的关系。为了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渐产生了地理学这一科学内容。地理学研究是以科学为基础,从更宏观的角度探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但地理学科不同,它只是高中阶段的一门课程,主要涉及的内容便是地理环境,其中包括自然、文化以及社会等内容,都是以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开展的教学。地理学科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1]。为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很多保护环境的知识,还能从中发现生活与地理环境间的联系,有利于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文性,非常有利于推动地理内容与环境教育的融合。

(二)地理学科内容具有较强综合性

近年来,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多,而这些问题都有着较强的地域性。这一情况,突出了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教师想要开展环境教育,就需要从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出发,结合气象、水温、人口以及聚落等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从这一角度来看,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够将学科内容与环境教育充分融合起来。比如,我们所关注的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湿地干涸等问题,都与这些不同领域的地理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所以说,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教师完全能够将地理学科知识与环境教育内容整合到一起。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和整合环境教育的意义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一般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会以“新课标”为基础开展知识教学,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方面的地理知识,借助试卷测试,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此种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教学内容单一,很多高中生会逐渐产生厌烦心理,最终适得其反,不仅无法提高教学效率,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而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时,教师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整合地理知识与环境教育内容,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进而改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会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便包含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但因为教师对此不够重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随口一提,导致很多学生的环保意识较弱[2]。而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相关内容,能够让学生从更全面、更宏观的角度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甚至还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从此角度来看,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推动地理教学改革

教育改革涉及多个方面,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对新的教育政策的理解,还要使教师具有相应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敢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育改革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引导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前教师正在努力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但仍存在很多阻力。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教师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知识教学方面,从而忽视了地理教学的改革。然而,在其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时,整体教学格局会发生变化,教师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氛围发生变化。学生在此期间会对地理学科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学习态度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逐渐喜欢上地理课程,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这种变化能够有效推动地理教学发展,实现教学改革。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

(一)加强环境教育认识,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为了充分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学校要引导教师深入了解环境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在教学中渗透和整合环境教育的意义。这样,地理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才会重视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并愿意设计与之相关的教学目标。大部分情况下,学校在组织教师了解新的教育理念时,会组织会议,为教师详细介绍相关内容。然而过于形式化的会议往往会浪费时间,而且无法达到预期的讨论效果。为此,学校要优化会议开展方式,增加教师在会议中的话语权,让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有所收获。

学校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一个以“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为主题的议题,让他们以此为基础开展研讨会议。在会议中,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讨论对环境教育的看法,并分析环境教育与地理教学之间的关系。有些教师认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将重心放在学习知识、提高成绩上,不应该浪费时间探究环境保护问题。想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利用自习或者课余时间,没有必要打乱地理课堂原本的教学节奏。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想成才先立人,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发展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需要在教学中整合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经过激烈讨论,教师的教育理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最后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教育方式,实现环境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渗透,既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又可以保证在其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会确定更为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以知识教学为主,保证学生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其次,发现地理知识与环境教育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反思,发现环境污染对地域、人文、文化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而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从这两方面出发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又能够实现环境教育在其中的渗透。

(二)深入挖掘地理教材,合理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不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自然环境,还包括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人物环境。自然环境可以简单划分为大气、海洋以及陆地三部分,以自然生态为主。而人物环境则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以及城市、交通等内容,这些都是常见的经济体、聚落。所以,想要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总结其中与环境污染相关联的内容,为整合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做好准备。

教师在挖掘教材内容时发现,大气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都能够与环境教育融合起来。大气环境保护中涉及的臭氧层破坏,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资源匮乏、人口数量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尤其在对农业、工业生产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要求学生说一说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此相关的污染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到工厂的废气、废水排放,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垃圾,此时教师就可以融入环境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探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加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环保意识。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变课堂格局,让学生发现不一样的地理课堂,进而喜欢上地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经了解发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更直观的角度了解地理知识。尤其在讲解地壳变动、大气运动、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等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展现相关图片,降低学习的难度。在渗透环境教育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提前搜集一些环境污染的视频,将其与地理知识融合起来[3]。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产生好奇心,并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积极探索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组织开展辩论活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中往往缺少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不断探究,教师发现在地理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知识,还能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让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以“应该为了经济发展放松环境管理吗”为主题的辩论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应该”或者“不应该”。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理知识与环境教育间的关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善思想。此种活动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地理教师想要借助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更不能单纯利用地理教材中的知识,还需要利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但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认为开展实践活动浪费时间,这也导致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为了改变此种情况,教师需要立足于课堂,设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组织高中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到本地大型的公园或者旅游景点捡拾垃圾。在此种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看到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破坏,有利于促使他们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教师还要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渗透地理知识,以契合地理课程综合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

(五)结合生活开展教学,融入乡土地理内容

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教师来说,高中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人的大部分精力都会放在知识学习上,往往会忽视生活与地理学科间的联系,这也导致教师难以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中[4]。为了改变此种情况,教师要认识到地理学科中的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气候、地势、城市、交通等内容。教师在渗透环境教育时,也要认识到这一点,结合乡土地理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教师在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气候资源、陆地资源等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气候是如何变化的;讲解陆地资源等内容时,则可以引出资源浪费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面对此类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

另外,教师还要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内容。在交流中,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逐渐拉近,这也使得学生慢慢喜欢上地理。学生在与教师讨论生活中的地理、环境问题时,也会获得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充分将生活与地理学习融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就应该先加强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了解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之后,教师要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总结渗透与整合策略,确保用合理的方式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与环境间的联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猜你喜欢
内容环境课堂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