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祝雨菁
低年段学生音高意识薄弱,知识储备基础薄弱。这个阶段学生模仿能力强,但能力只停留在模仿演唱的声音,而非对音高认知。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规矩意识欠缺,演唱具有随意性,着急于先唱,并且会大声喊唱,缺乏系统学习唱歌的技巧,缺乏聆听教师范唱以及琴声辅助演唱的经验。
歌唱课的教学对唱的侧重点不够多,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教师过分强调重难点,而忽略歌曲的整体音高把控,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整体性体验。还有的教师的歌唱课律动、欣赏占的比例太大,对学生怎么唱,唱得怎么样缺少关注。虽然有部分教师在歌唱课中自己大量范唱,但给予学生训练的时间太少,听唱时间把控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
目前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听唱阶段,有的教师认为唱歌多唱几遍总会唱准的,但是学生没有一遍是唱得完全准确的,词对了但是曲不对,甚至跟着范唱唱出了两个调。一味地不停跟唱最终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强,音准得不到改善。
音准的感知力取决于大脑当中音高的建立,这个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而成,不是教师单纯每节课花几分钟时间练个声、唱个好曲就能解决的。需要教师在每节歌唱课中将音准意识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有效训练、有趣的歌唱去逐渐掌握技巧。
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学生好动、模仿能力强,用律动去体验音高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音高化为具象的动作来理解。但是教师在选择用律动来体验歌曲中的音高变化时,要注意音乐的整体性,不要过分把乐曲进行拆分,整首乐曲的律动是要连贯的,但是又能发挥律动表达音高的作用。这时候要关注歌曲本身的特点,对不同种类的歌曲要做不同的处理。在整理低年段教材时,笔者发现歌曲当中相似乐句的音高对比最多,通常是最后一个音的变化,如歌曲《再见吧冬天》《不能告诉你》《勤快人和懒惰人》《哈里罗》《牧童谣》《法国号》等。
当旋律出现音高对比时,这些通常是歌曲的难点。因为低年段学生没有经过训练,总是会将相似乐句唱成相同乐句。当遇到这样的歌曲时,教师有必要在出现变化的那个音上做出判断,用不同的律动来表示音高的变化,通常简单有效的律动方法是在同样动作的基础上发生高低不同的变化。在《再见吧冬天》这一课中,观察歌曲特点,共四句,前三句为相似乐句,只有每句最后一小节不同,分别是sol,do,re re,fa,fa,音高是逐渐变高的。设计情境小雪花的舞蹈,分别落在不同的地方——地面上、小草上、小树上。用手臂摆动表现雪花飞舞的样子,在不同的结尾处做出相应雪花停留的位置,可以设计蹲下、站立、举起手臂这样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一年级学生想唱好这三句是有难度的,有效的律动能帮助学生树立音高意识,不仅为唱准旋律进行了有效提示,还能体验到每个乐句的音高变化。
而二年级歌曲中乐句对比变得越加明显,会用到重复乐句,但是乐句的音高变化会更加丰富。这时候要关注歌曲中各个乐句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突破常规,求同存异。如执教《小鞋匠》这一课中,利用鞋匠这一职业特点创设钉鞋的情境式律动。钉鞋的律动根据音乐的行进有高有低的变化。关注乐句特点,前三句旋律呈现递进趋势,两只手的叠加敲击配合体现出乐句的模进,从第四句到结束乐句使用重复的下行旋律,重复做出向下钉鞋的律动。这样的律动设计首先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感受到每个乐句音高的行进趋势,借助肢体变化感受音高的变化,从而为演唱打基础。
唱谱是歌唱的基础,有谱才有歌。但是音乐课堂总会忽视唱谱教学的渗透,认为学生歌已经会唱了,就不需要再唱谱了。这种想法稍有不妥,不管是先识谱、后唱歌,还是先唱歌、后识谱,其教学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来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
在低年段的歌唱教学中,常用到的唱谱方法是唱字母谱和柯尔文手势唱谱,这与通常习惯认为的认唱五线谱是不同的。很显然,前者更加贴近低年段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很自然很轻松地接受唱谱这一习惯,而且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习得音高的知识。对学生音高的意识在一堂课的开始就应该渗透进去,在与教师的问好曲中就可以《音阶歌》为歌唱课的开始。与教师接唱,教师唱词学生唱音符。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唱谱的胆量,因为存在很多学生怕自己唱错音所以不敢唱的情况。
柯尔文手势的运用结合了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在柯尔文手势指挥下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这种肢体语言比语言更加形象,有利于低年段学生把握音准。将柯尔文手势创编成手势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每个手势的记忆,为今后的唱谱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歌唱教学当中,不同的歌曲对唱谱的要求是可以发生相应改变的。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一节课如果只关注整首乐曲唱谱教学的话,学生会出现兴趣不大的现象。所以唱谱教学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在适合的地方进行唱谱,根据乐曲的规律可以是在句尾,也可以是乐句中,或者相似乐句的有音高变化的地方进行唱谱强化音准感知,可以通过与教师接口唱、生生接口唱强化变化之处。如在进行《小鞋匠》歌曲教学中,研习教材发现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是re,mi,fa呈递进趋势,之后的每个乐句的结束都是do。教师利用这样的一种规律,让学生结合字母谱和柯尔文手势与教师进行接唱全曲歌谱,让学生从他们演唱的音符当中发现其中的奥秘,想必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游戏化训练音准的形式更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觉能力。低年级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法,帮助学生识别音符的唱名及音高。
在低年段歌唱教学当中常用的游戏方法有镜子游戏,抢凳子游戏、我指你唱、听补音高等。例如,《儿童在游戏》和《闪烁的小星》就可以利用镜子游戏来锻炼模仿唱谱教学。《儿童在游戏》利用乐句重复的规律,师生可以在重复和不重复的指令当中互动;《闪烁的小星》利用音符重复的特点进行互动。这个游戏锻炼的是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将教师的示范唱谱放在游戏当中去完成,根据教师不同重复与不重复的指令做出反应,也是给模仿唱谱增添了些许乐趣。
抢凳子游戏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音准听觉能力,根据乐曲当中不同的乐句最后一个音的音高做出反应,教师弹奏歌曲的乐句,学生聆听音高对比教师的指令,进行选择,选择低的音,或选择高的音,抢坐凳子。一个凳子可以是同座位两人进行抢凳,也可以按组抢凳,谁能坐到凳子上谁就赢。在歌曲《哈里罗》中抢凳子游戏发挥了好的音准训练作用,根据每个乐句最后的3个音,教师进行弹奏,听到最低的蹲下,中间的坐在凳子上,听到最高的举起手站起来,比一比谁反应得快。这个游戏无声胜有声,虽然学生没有跟琴唱谱,但是这个训练可以是在唱完整首乐曲之后的一个检测,也可以是唱之前的一个内心音高的训练。对音高的感知训练从听单音开始,学生在竞争的关系中会更加卖力地聆听学习,从而对音高的敏锐度大幅度提升。
在教学中出现不断地刺激音高,在足够的聆听之后还是出现了错误,教师还可以经常采用先唱歌曲再唱谱的“倒置”教学模式。此时听补音高的游戏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歌曲中难点的音准进行巩固。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置于学生能理解的音乐意境与艺术形象中,比脱离音乐形象的枯燥训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歌曲旋律很好听,学生学得很快,这时就抓住学生兴趣萌芽的时机,进行先唱歌再唱谱的“倒置”教学模式。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可以降低难度,可以先由单音对曲谱进行补充。教师利用听补音高的游戏,弹奏乐曲当中的其中一句,视唱乐句但空出一个音用哼鸣代替,学生聆听出哼鸣的音高,再选择正确音名贴在黑板上。比一比谁能听出得多。在对乐曲熟悉的基础上进行音高听补,加强对音准的巩固,对没有唱准的个别音进行纠正。并且这种游戏化唱谱形式,学生明显感觉到识谱难度降低,信心随之增强,在不断提升难度后,学生会从单音演唱循序渐进地学会整个乐句的演唱。
将小乐器与课堂教学结合,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识谱比能力,而且能对学生的音准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笔者学校的特色,葫芦丝是全校推广的小乐器,各个年段都在进行全面学习,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每节音乐课就进行系统训练与学习。
结合歌唱课,可以利用唱奏结合的方式将葫芦丝贯穿其中,让音乐课更加多元化与特色化。在歌唱课中利用小乐器主要的作用是对音准进行纠正、巩固。对不同的乐曲吹奏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低年段葫芦丝是c调,并且有音区的限制。根据这个客观特点,需要教师在歌唱曲目时发挥积极作用,促进葫芦丝对学生音准感知力的有效训练。
教师中有很多来自少数民族的歌曲,如《花儿朵朵》《乃哟乃》《彝家娃娃真幸福》《其多列》,这些少数民族的歌曲适合葫芦丝的吹奏,能体现出葫芦丝的魅力。如在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中,乐曲四个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可以情境创设成彝家娃娃带给人们的礼物,将礼物拆开,发现是3个短乐句rrr,msm,lll。通过学习指法巩固,学生用葫芦丝试奏这3个短乐句,通过吹奏听辨出音高的变化,让学生在吹奏体验中丰富感受。由于一年级处于启蒙阶段,可以在每节课中适当渗透简单的音符吹奏技巧,通过吹奏乐曲的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音准感知力。学生通过对这3个短乐句的反复的演奏练习,熟练后与教师进行接奏,从而能对整个旋律进行完整聆听,对乐曲的演唱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学生能完整唱奏出歌曲,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去完成。教材当中的歌曲有很多,也有不少超出葫芦丝音域的歌曲,这时要懂得“断舍离”,不用葫芦丝进行吹奏。如二年级歌曲《小鼓手》中有大量的小鼓的咚咚咚的旋律,可以抓住这个兴趣点,在体验完小鼓敲击节奏后,可以用葫芦丝学习低音la和re的指法以及la和mi的指法,在吹奏学习当中体验小鼓吹奏的旋律。学生在唱奏训练中便可以解决歌曲中的难点,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人声是培养精确、细致的听觉能力的最好手段。人声的培养有很多方面,而音准则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方面,只有根基牢固,才能体会音乐的旋律之美,才能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情感,才能唱出最美的歌!向美而行,不是美在外表,而是给予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这是每一节音乐课都要去维系、去提升的能力。此次探究的音准感知力不仅仅是要唱准每个音符,更是让学生如何学会音存于心,心中有律,才能自信地唱出最美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