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曲先文人盛熙明补考*

2023-02-24 21:56段海蓉曾雪莹
关键词:四明

段海蓉,曾雪莹

(新疆大学 新疆文献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在中国文化史上,大量东迁的西域多民族文人通过交往、交流实现交融的现象,在元代表现非常突出。西域多民族作家用汉语文学创作,生动展现出了多民族间文化融合的过程,因此色目文人的文化融合研究成为元代最引人注目的特质之一。在相关研究中,戴良的《鹤年先生诗集序》中的一段话“我元受命,亦由西北而兴。西北诸国若回回、吐蕃、康里、畏吾儿、也里可温、唐兀之属,往往率先臣顺,奉职称藩。其沐浴休光,沾被宠泽,与京国内臣无少异。积之既久,文轨日昌,而子若孙遂皆舍弓马而事诗书。至其以诗名世,则贯公云石、马公伯庸、萨公天锡、余公廷心……”[1]引用率极高,从此可见研究者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以诗名世”的文人中。换一个视角,从文化视角关注这些东迁文人时,盛熙明的文学、学术写作与成就展现的文化融合轨迹,值得我们进行新的关注与思考。

元代西域人大量东迁始于成吉思汗西征。由于高昌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率先降蒙,其地人得重用最为显著,虞集在《大宗正府也可札鲁火赤高昌王神道碑》有言:“然今高昌之人,内侍禁近,外布行列,语言文字之用,尤荣于他族,而其人亦多贵且贤”[2],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多。但对曲先的东迁文人及其汉语写作,尤其传世有佛学文学写作与汉文书法研究成果的则比较罕见。现代学者最早介绍盛熙明的是陈垣先生,见《元西域人华化考》卷五。陈高华先生在《曲先学者盛熙明》中对盛熙明在大都的任职、才艺及其晚年行迹作了进一步考述①参见陈高华《曲先学者盛熙明》,载《陈高华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533-535页。。

盛熙明,其先曲鲜人,后居豫章。清修谨饬,笃学多材。工翰墨,亦能通六国书。至正甲申,尝以所编《法书考》八卷进。上览之彻卷,命藏禁中。[3]

如上《书史会要》卷七的盛熙明小传介绍比较简单,结合相关资料对盛熙明补考如下。盛熙明,生卒年不详。号玄一山人,曲先(或作曲鲜,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人,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备宿卫,辟奎章阁书史,备职艺文生。②记载盛熙明在大都任职的主要文献有虞集《法书考原序》,明汪砢玉《元贤翰札疏》,《珊瑚网》卷12,盛熙明《图画考自序》,陈高华先生《曲先学者盛熙明》一文,对盛熙明生平有较为详细的考述,《陈高华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曾任职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右司都事,江南经略从事官。①参见盛熙明《重修桥道事迹记后跋》,载杨寔《宁波郡志》卷九,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明成化刻本,1983年,第817页。晚年迁居四明(今浙江宁波),据他与刘仁本的唱和诗,至正二十三年(1363)他仍在四明,②参见刘仁本《癸卯新正次盛熙明見寄韵二首》,癸卯为至正二十三年。载刘仁本《羽庭集》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216册,第55页。结局不得而知。盛熙明撰有《法书考》八卷,后又撰《图画考》七卷。至正二十一年四月撰成《补陀洛迦山传》。他的3种著述皆有传世刻本③《法书考》《图画考》有《四部丛刊》本,《补陀洛迦山传》见于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一,史部三。。盛熙明兼通佛、儒、道,能诗品画,“能通六国书”④参见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上海:上海书店,1984 年,336 页。“六国”主要指当时的地方政权。盛熙明在《法书考》卷二“字源”之“梵音”一节,根据梵音发音记载了梵音字母和八思巴字母,可证他确实懂多种文字。,《补陀洛迦山传》存其诗2 首,《全元文》收其文2 篇,除此之外,《石渠宝笈》卷三十“元赵孟頫杂书一卷”,后录其跋一篇。

曲先地望在今新疆库车,古称龟兹。据《元史》卷一八记载:成宗元贞元年(1295)“立曲先塔林都元帅府,以衅都察为都元帅,佩虎符”[4]2册,390。据学者研究,曲先塔林⑤《元史》写作“曲先”,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写作“曲鲜”,应为音译的不同写法。地望在“今库车及附近塔里木河流域一带地方”[5]。库车古称龟兹,唐代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管辖时,佛教盛行,此后这一地域的历史与文化情况并不清晰。刘迎胜先生《元代曲先塔林考》据多语种史料对唐代至元代曲先的历史进行了考证。关于当地的文化,经回鹘、西辽、元朝统治,这一地区文化情况变得非常复杂。本文拟首先通过盛熙明家庭背景补考,对元代曲先文化情况加以管窥。

盛熙明以“跟脚”入仕⑥参见陈高华《曲先学者盛熙明》,载《陈高华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533-534页。,从家庭背景分析,其家应是曲先的贵族官僚阶层。“自乃祖乃父生居西域,世与佛邻”⑦参见刘仁本《跋补陀洛迦山考》,载《全元文》第60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33页。,盛熙明懂梵文⑧盛熙明的《法书考》卷二,“梵音”对梵文字音有较详细的介绍。通佛典,至顺三年(1332)他曾写金字佛书一帙,献给丞相,⑨参见虞集《题东平王与盛熈明手卷》,载《道园学古录》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从其教育背景分析,至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元代管理曲先时,在贵族官僚阶层中,佛教教育传统仍在延续,盛熙明似还受到比较好的艺术教育。对书法绘画有研究并通晓多种文字,似成为盛熙明东迁后辟奎章阁书史,备职艺文生的条件。分析他任职大都期间的著述《法书考》八卷,据揭傒斯《法书考序》,此书原《经世大典》拟收录,因时间来不及,未能收录。据虞集《经世大典序录》记载《经世大典》是“至顺二年五月一日草具成书缮写呈上”[6]卷五,但据序录原文,至顺二年完成的是“定其篇目凡十篇,曰君事四,臣事六”[6]卷五,则完成的只是部分篇目。欧阳玄《圭斋文集》卷十三收录《进经世大典序至顺三年三月进》一文记载“谨缮写皇朝经世大典八百八十卷,目录十二卷,公牍一卷,纂修通议一卷,装潢成帙随表以闻”[7]34册,398,则已完成的《经世大典》是至顺三年三月进呈的。据此盛熙明《法书考》的写作时间应在至顺二年——至顺三年;之后盛熙明又作了《图画考》,从传世著述可见盛熙明文化艺术才能之出众。

盛熙明曾“备艺文生”,即任职于艺文监。据《元史》卷八八《百官志四》:艺文监职责为“专以国语敷译儒书,及儒书之合校雠者俾兼治之”[4]7册,2223。能担任翻译儒家著作的职责,除了懂多语种的语言才能,对儒家思想也应有一定造诣。在《进图画考序》中盛熙明表达了自己对艺术之道的认识:

虽曰一艺之微,其实至道之所寓君臣之间,又相假此以存劝诫。故君赐以周公负成王之图而寄属辅之意,明臣进君以心正笔正之说,而端本清源之意著。古今所传为用斯大不可诬也。[8]

盛熙明对艺术之道的阐述,无论是所举例证还是对其中意义的阐述,都充盈着儒家思想。

盛熙明作有《重修桥道事迹记》,其中有“近岁兵兴”之语,似可推断战乱不久他就迁居四明(今浙江宁波)。这篇文章主要记载定海居士谢觉宁重修四明桥道的事迹,最后归结为佛家“以善感人”之理,并以孟子“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9]提升全文,反映了盛熙明思想中较为浓厚的佛儒相融的思想倾向。

据现有文献分析,盛熙明在四明一直是布衣身份,可谓退居。盛熙明善种草药,经营药物是西域畏兀儿和回回的特长,盛熙明是否以此为生不详。《羽庭集》卷二收有《三秀斋为宁海叶芝赋》“原注:芝,宋丞相西涧公之后,从盛熙明读书鄞海上”,则盛熙明在庆元也曾教授学生,是否以此为生尚需旁证。元末浙东长期被方国珍占据,他的得力助手刘仁本喜好文辞,与当地士人多有唱和,有《羽庭集》传世。《羽庭集》中有11 首写给盛熙明的诗,由此推断,盛熙明在四明的生活可能受到刘仁本的“照顾”。

四明佛教兴盛,其中补陀洛迦山是极富盛名的佛教之地。补陀洛迦山又叫梅岑山,在昌国州境内的海岛上,山上有宝陀寺、观音洞、善财洞、三摩地、真歇庵、无畏石等景观。自唐代僧人于此发现神灵,补陀洛迦山之名开始传播。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惠锷,在梅岑山首创观音洞。宋元丰三年(1080),赐名宝陀观音寺。到元朝,统治者屡次降旨,派人修缮或降香于此。因梅岑山临海,航海之人祈望得到保佑,又传说多人在这里见到观音,故此地香火颇旺。但这样的佛教圣地,刘仁本在《跋补陀洛迦山考》中说“自其始兴迄今,无片文只字纪录,以垂考证。间有之,亦不过述其修崇土木,侈其壮丽,昭其宠光耳”[7]60册,332。盛熙明作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的《补陀洛迦山传》,第一次记载了补陀洛迦山的佛教历史。据刘仁本《跋补陀洛迦山考》,盛熙明原文分四个部分,原文题目应是《补陀洛迦山考》,但日本藏《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为《补陀洛迦山传》,全文分七个部分,由这两处差异似可推断,刘仁本看到的《补陀洛迦山考》是初稿或未完稿,以后盛熙明又加以增补,流传至今。

《补陀洛迦山传》第一、第六和第七部分主要收录文献,“其第一品以梵语译华言,言菩萨功德也”[7]60册,333。盛熙明籍贯佛都龟兹,“自乃祖乃父生居西域,世与佛邻”,加之他精通梵文,从“题词”至“自在功德品第一”,从梵语佛典中补陀洛迦山的汉语意,①补陀洛迦山的汉语意即小白华。参见《补陀洛迦山传》“题词”。至一些重要佛典中关于菩萨功德的记述,他都以流畅的文笔译为汉文,这些都是开前人之未作。第六部分收录了唐王勃所制“观音大士赞”,第七部分收录了名贤相关的诗咏。第二、三、四、五部分,作者主要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而写。第二部分叙述其山川地理大貌及景观,第四部分叙述历代兴建沿革,第三和第五部分叙述相关灵异感应。由于他本人是佛教徒,又能征用梵语佛典中的资料,所以他的佛教文学记述对研究元代补陀洛迦山乃至江南的佛教历史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在四明,盛熙明曾为灵峰寺写碑碣,②参见刘仁本《次盛熙明为灵峰寺写碣韵》,载《羽庭集》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16册,第34页。还作有以佛学为内容的诗歌,《补陀洛迦山传》“名贤诗咏第七”收录了《丘兹盛熙明时图秩八叶芝同游》二首,其一写道:

宝陀品畔礼慈容,满袖香吹菡萏风。海市障天番雾黑,地轮推日上潮红。悟迷不必分明暗,观照何须了色空。不涉音闻三际断,大千尘刹尽圆通。

全诗用词讲究著色、对仗,写景寓佛理,佛理寓人生。或许是这种世俗化的佛教修行方式,与道教相似并重合,在四明盛熙明又浸染于道学思想。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据现有文献分析,盛熙明在四明一直是布衣身份,可谓退居。远离了仕途纷争,在山清水秀的四明,对草药有一定研究的盛熙明对炼丹产生了兴趣。在刘仁本与盛熙明的11首和诗中,除《次盛熙明为灵峰寺写碣韵》,其余诗篇几乎篇篇都涉及谈仙论道之内容,“勾漏丹砂照眼眀,黄金浮世若尘轻”[10]1216册,44,退居后与世无争与修行长生的心态,加之四明环境的影响,使盛熙明成为一名用逐渐接受道教修行方式融入本土化生活的人士。

曾伴群仙谒帝京,金银为殿玉为城。功名早遂身先退,修炼长生业已成。[10]1216册,44

据刘仁本《寄谢玄一山人盛煕眀馈药二首》其二,盛熙明“修炼长生”是在“身退”以后,即到四明以后。其何时到四明时间待考。见于《石渠宝笈》卷三十的“元赵孟頫杂书一卷”盛熙明后跋曰“南谷尊师,道德辉映朝野;松雪翰林,词瀚绝妙古今”[11]。南古,为宗阳宫杜南谷真人,题跋时间为至正十四年(1354),则从其此时以书法表达对道家人物之赞赏,可知其浸染道学思想时间在十年以上,从时间之长与其号“玄一山人”,似可窥见其对道学思想濡染程度之深。

综上所述,曲先信奉佛教的盛熙明家族,在成吉思汗统一西域后东迁入仕,定居豫章。以“跟脚”进入仕途后,盛熙明以佛教文化背景与个人独有的文化艺术才能任职文官,并继续在学习中融会贯通佛儒文化,发展自我才能。迁居四明后,其一方面以佛儒文化背景与书法和多语种才能受到地方割据势力方国珍重要的辅臣刘仁本重视,另一方面他以修行道教的方式继续融入了当地生活。他将西域佛教与东南沿海佛教融合书写出的《补陀洛迦山传》,融合了西域文化视角与多语种视野书写的《图画考》与《法书考》,以其独到之处引发学者的赞誉。清著名学者朱彝尊的评价可谓代表,他在《盛煕明法书考跋》中说“其文约,其旨该,不意九州之外乃有此人”[12]。朱彝尊对盛熙明才能给与高度概括,而其“不意九州之外乃有此人”之言,如实道出了籍贯浙江的文人朱彝尊面对博大中华文化时的感慨与局限。

猜你喜欢
四明
至正《四明续志》评述
汉江河口区四明滩段四明上护岸坍岸修复技术
“四明”护航创业板 “十点”读懂注册制
四明大药房:传承不忘践初心 创新不止逐浪行
南宋进士“沈中文”辨误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四明南词研究
四明公所创办四明医院考证研究*
论四明雕版印刷及范氏天一阁刻书
宁波“四明大药房”述论
变风变雅,朱印蓝印——四明藏书家陈寥士事迹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