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会话回应话轮中“我知道”的功能研究

2023-02-24 05:57任小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苏苏会话圆圆

任小华,张 宁

(1.陕西科技大学 文化与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2.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知道”在东晋才成为一个词,意为“认识道路”①。经过漫长的发展,当初的意义被大大拓展了。该词如今的释义有三: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掌握问题的答案;懂得。[1]676-677,[2]1678“知道”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常用的词②,可单用[3],也可后带名词、动词或小句做宾语[1]676-677,多表明言者或作者对本人或他人所提及对象有所了解。在会话的回应话轮中,“知道”与第一人称单数“我”结合而成的“我知道”不仅仅表示“我”(回应者)对前面说话人所提及的对象有所了解,有时还通过补充新信息来宣称自己对该对象的认识权威。“我知道”有时还可以充当反馈信号,促使言者继续说下去。本文旨在探索现代汉语会话中“我知道”在回应前面话轮中实施询问、告知、评价和请求行为时的功能③。

一、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对“知道”的关注比较多,其中或多或少也涉及到了“我知道”。这些研究多着眼于该词是否叙实[4-5]、作为认证类词的虚化[6]、在会话中的格式变化等[3,7]。国内专门考察“我知道”的研究不多见,目前只有董博宇和张文贤及王成英的两项研究。[8-9]前者主要考察“我知道”在回应建议行为时回应者知识上是否优先,而后者主要的关切是“我知道”及其叠加形式在回应话轮中的互动功能。

基于约30 个小时非主动寻求建议会话中的165 个语例,董博宇采取会话分析的方法考察了“我知道”的回应优先归属,发现,“我知道”表明被建议者对建议内容的了解,通过否定建议者的知识优先假设,彰显其知识独立。此外,她还发现,在非主动寻求建议中,建议类型不同会影响对“我知道”优先与否的识别,具体而言,在信息类非主动寻求建议中,“我知道”为优先回应,而在倡导类非主动寻求建议中,“我知道”则是非优先回应。[8]基于电话会话(CallFriend)、媒体语料库(MLC)中即兴会话和作者自己收录的日常会话,张文贤及王成英对处于回应位置的“我知道”的互动功能进行了考察,发现,通过“我知道”,回应者除了认同前面说话人提及的信息外,还有所补充;在立场上,回应者和说话人保持一致;“我知道”叠用则旨在强化或阻止前面说话人的话语。[9]董博宇首次采取会话分析的方法,对作为建议行为回应的“我知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作者只关注“我知道”或其叠加形式“我知道,我知道”作为独立话轮的情形,没有虑及“我知道”带宾语的情形。此外,除了建议行为,会话中针对其他行为(如询问、告知、评价)回应中“我知道”的功能也值得考察,这有助于弄清“我知道”是否随着所回应行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张文贤及王成英的研究中,“我知道”前面的话语有的执行的是告知行为,有的实施的是评价行为,该研究没有明确指出“我知道”前面话语行为的不同对“我知道”的功能是否有影响。

在国外鲜见有对“我知道”的研究,但Gardner、Bilmes、Markee、Wheat 和Mikesell 等对类似于“我知道”的“I know”进行了考察。[10-13]Gardner把“I know”看作是一种反馈信号[10],Markee 则认为回应者通过“I know”来宣称已具有言者所提及的知识或表明自己对前面言者所提及内容的总体理解。[12]Bilmes(转自MacMartin,Coe,&Adams)基于Linda Tripp 和Minica Lewinski 之间的电话会话,对其中的“I know”进行了分析,发现独立使用的“I know”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表明说话人的“(认知)状态未改变/no change of state”,另一个是在表明“已经存在了/already there”,说话人宣称已经拥有前面话轮中其他说话人所表达的命题内容。[11]Wheat(转自Mac-Martin,Coe,&Adams)研究了看护者与患者有关健康问题的讨论,发现“I know”多出现在患者讲述问题快结束的地方。此外,尽管“I know”有时表明亲和式的(affiliative)理解,但是此时它旨在结束患者的讲述。[11]Mikesell 等考察了英语医患会话和家人朋友之间会话中通过“I know”来回应的情形,发现“I know”有助于宣称接受前面行为所涉及的内容,但与此同时,回应者或认为前面的行为所涉及的内容是不必要的而加以拒绝,或者予以支持。具体而言,假定前面的行为回应者不知道(如纠正或建议),回应者通过“I know”来表明这种行为是不必要的,但是接受其所涉及的内容。如果前面行为回应者知道(如评价),回应者通过“I know”表明同意该行为,同时宣称其同意是独立于前面言者的。[13]“I know”用作反馈信号,似乎没有得到国外学者的接受,但是表明回应者对前面知识的接受甚至宣称其知识独立的功能得到后来学者的接受。此外,“I know”的其他功能,如结束前面言者的话轮、状态保持,是否在汉语会话中也存在,不得而知。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我知道”在会话中功能的探索已初见成效,但对“我知道”前面话语所实施不同行为带来的影响认识还不够,Mikesell 等的研究已表明“I know”前面是行为建议和评价时,用“I know”回应时功能是不同的。[13]本文欲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先对“我知道”前面的话轮所实施的行为(进行)分类,然后考察“我知道”在回应时功能上的异同。

二、理论基础与语料

学者们最初认为说话(speech)多用于陈述命题(constative),后来Wittgenstein 和Austin 对说话的新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最初的看法。[14-15]Wittgenstein 用“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来说明语言[说话]是“某种行为举止的一部分,或某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1953/2005:15)。[14]15Austin 提出,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做事(performative),即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他将言语行为分为五种:裁决型、行使职权型、承诺型、表态型和阐述型。[15]④在人际互动中,说话可以用来实施多种行为,如发出请求、接受或拒绝对方请求、提供、接受或拒绝对方的提供、询问、回应对方的询问、对人或事物进行评价、同意或不同意前面说话人的评价等。“我知道”,如前所述,最基本的用法就是表明说话人或作者对前面提到的人、事物或命题有所了解,但实际使用中并不完全如此,会对基本功能有所扩展。

例1

秦恪行:林霄,你并不是我的孩子。但你好歹也在我家生活两年,我拿你当晚辈看。有些事,不能做,有些钱,不能碰,你明白么?

林霄:秦叔,我都明白。

秦恪行:你不明白。你不明白,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好挣的钱,而好挣的钱基本上都要违反一些法纪。

林霄:嗯,我知道。

(林霄有些无奈,但也没有反驳秦恪行什么。)(九星战神林霄秦婉秋)

例2

傅老:我继续跟我做对是不是啊?你等着——啊胡管家说了,为了欢迎您的到来,他特意呀,准备了一首外国歌曲……

老胡:(拉老傅)唉,没……

姑妈:啊?

傅老:啊。用英文来演唱,不知道您喜不喜欢。

老胡:我知道姑太太肯定是不喜欢……

姑妈:哎呀为什么不呢,胡管家有如此的才华,那就唱唱吧。

傅老:唱唱吧!

老胡:那……那我就唱唱吧……

姑妈:好极了!好极了!(《我爱我家》)

例3

杨美琪:我都说过了多少次了,让你别来找我,你到底想怎么样?

王大伟:我调查过了,他原来是我现在的上司,我已经和他谈过了。

杨美琪:他是谁已经不重要了。你有什资格找他谈?

王大伟:是……我是没资格,我知道,可你知道吗?你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吗?他有家庭,有老婆!

杨美琪:我知道。

王大伟:你知道,你知道还和他在一起?

杨美琪:我愿意呀!他能给我的,你能给吗?(《女性本质》)

例1 中,林霄用“我知道”来回应前面秦恪行的善意提醒,决不仅仅表明他对秦恪行所提醒的那些方面都清楚,也有结束当前会话的功能。因为林霄尽管当时身体有残疾,但是他毕竟是成年人了,而且他曾是身居高位的成年人,而秦恪行的反复提醒,让林霄感到有些烦。但秦恪行是他未来的岳父,不好当场发作,故通过“我知道”来终止他们的会话。例2 中,姑妈否定了老胡所谓的“姑太太肯定是不喜欢……”,而对老胡唱英文歌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此“我知道”不能解释为老胡真的了解姑太太不喜欢听英文歌曲,只是通过“我知道”所引出的话语来找个自己不唱英文歌的托词罢了。例3 中,王大伟提醒自己女友杨美琪现在认识的这个所谓的高富帅其实是个有妇之夫,杨美琪通过“我知道”予以回应,不仅仅表明她自己对这个男人已有妻室有所了解,而更想急于结束王大伟的劝告,进而打消他说服自己回到他身边的企图。此外,“我知道”也揭示了杨美琪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不惜抛弃曾深爱过的男友的扭曲本质。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无意通过上面三个例子质疑“我知道”的基本意义,而旨在说明语境对语言形式解读的重要性。为了更恰当理解“我知道”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我们需要考虑它是处在始发话轮还是回应话轮。此外“我知道”所回应的前面行为是什么,询问?告知?还是别的行为?这三个例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真实使用中“我知道”有时会拓展“知道”原有的意义,有时则偏离很远。

日常交际,尤其是会话中,参与者一方会关注他们相对于其他参与者对所谈及对象的了解及其程度。如果参与者们对所谈论对象的了解大体相当,而一方先提及此对象,其他参与者会通过某种手段表明他们也认识该对象。如果参与者中一方对所谈及的对象更了解而其他参与者先提及时,他或她会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或争夺其认识上的权威。⑤就“我知道”而言,如果前面话轮实施的行为是询问、提醒、告知或评价,处在回应话轮中但前后没有补充新信息的“我知道”多表明回应者和前面的说话人共享有关谈论对象的知识,如果回应者在“我知道”前后补充了信息,“我知道”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回应者的认识权威。

本文所用语料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会话,有曹禺和老舍的剧本中的会话、《我爱我家》、《金婚》和《潜伏》等影视剧脚本中的会话、媒体语料库(MLC)和电视节目中的对话以及电话会话⑥。

三、“我知道”回应询问、告知、评价和请求行为时的功能

“我知道”前面的话轮实施多种行为,如询问、提供、请求、建议、提醒、告知、评价等,受时间、精力和语料所限,我们暂对询问、告知、评价和请求这四种进行考察⑦。

(一)询问→“我知道”

询问,即说话人试图通过发问从听话人或回应者那里获得某种信息。针对前面说话人的询问,回应者单独使用“我知道”进行回应,或在其前面或后面凸显一些信息以得到前面说话人的确认。

例4

肖东坡:你的队友中有成绩更好的没有?

陆强:有啊。肖老师您听说过孟关良吗?

肖东坡:我知道。

陆强:就是04 跟08 两届奥运冠军。

肖东坡:他跟你有啥关系啊?

陆强:我跟他的关系,除了队友之外我们还是同桌,一起念书的,很铁的可以这么说。

肖东坡:真的啊。

陆强:对。(乡约——《简单事业》——2010—04)

例5

1 A:唉呀,我前一段时间找了一个工作,

2 B:啊,

3 A:就是那个管家,你知道什么叫管家吗?

4 B:我知道,housekeeper,对吧?

5 A:哎,我就去干那个去,(CallFriend-1253)

例6

1 B:就我刚才我跟你说什么事来了,

2 A:应该说谁结婚了,谁离婚了,

3 B:唉,那个(XX)结婚你知道吗?

4 A:(XX)结婚了,我知道。

5 B:(XX)

6 A:抱了个大胖小子,

7 B:(XX),

8 A:知道吧,

9 B:这混蛋一直没告我,

10 A:啊,

11 B:还是他妈的别人给我写信,

12 A:啊,

13 B:那次上次王学琴给我写信,

14 A:啊,

15 B:告我,

16 A:是吗?

17 B:嗯。(CallFriend-1306)

例4 中,肖东坡单用“我知道”回应陆强对自己是否听说孟关良的询问。因为肖东坡关心成绩但回应时却没提及孟的成绩,陆随后补充了孟获得过两届冠军,使得他对陆、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兴趣,让他感到惊讶的是二人曾经同桌过,关系很好。例5 中,出于B 对A 近况的关心,A 告诉他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管家,因为不确定B 是否知晓,A 在第3 行发问,B 除了用“我知道”回应外,还给出该工作的英语表达,得到了A 的确认。B 没有干过管家的工作,但通过其回应表明对该工作还是相当了解的。例6 中,回到开始谈论的话题后(1-2 行),B 询问A 是否知晓XX 已婚的消息,A 先重复XX 结婚,然后用“我知道”来回应,表明自己早已知晓。但A的回应表明其有关XX 的信息不限于结婚(第6行),此外,XX 结婚的消息是B 间接获知的。这三个例子表明,“我知道”在对询问行为回应时还基本停留在其原有的意义上。

除了独用,“我知道”还可以叠加使用⑧,以强化回应者对谈论对象的认识,促使前面说话人将谈话继续下去⑨。

例7

1 B:(咂嘴) 我不太清楚别人考得怎么样,可是那个-就是跟肖健英挺好的,有个小杨儿,不知道你认不认叫杨桂珍儿吧,什么杨什么……

2 A:嗯。噢,噢,我知道,知道。嗯。

3 B:你知道她哈,她就出来,她感觉挺好的,就。

4 A:噢她也可能,对,她清华毕业的,她清华毕业的。

5 B:对。她?啊?她清华毕业的啊,是吗?我不知道。

6 A:对。嗯。清华毕业的,那个-学基建的。

7 B:她可能是吧。她说想学嘛。

8 A:对,我知道,挺胖的。

9 B:对,对,就是那女孩儿,没错儿。

10 A:对,对,就是她,没错儿。(CallFriend-4447)

例8

1 B:象他哪个现在谁,哪个,你知道燕-燕京吗?哪个?

2 A:啊,我知道,知道。

3 B:他在这儿读了一个master,又-又回到内地找工作去了。(CallFriend-5520)

例7 中,B 和肖健英的一位姓杨的朋友参加了场考试,B 自己感觉不好,于是就问A 是否认识肖健英的这个朋友,A 用“我知道”的叠加来回应B 的询问,在表明自己认识这人的同时(第4 行),因为不太明白B 为何提及此人,通过叠加促使B 继续他的谈话。在后续的对话中,B 知道此人想学电子工程(EE)和长得胖,而不知道这个女孩子在清华时学的是基建,对这些,A 则全部知道。例8 中,对于B 询问A 是否知晓燕京,A 通过“我知道”的叠加形式来回应,除了表明自己知道这人外,促使B 继续谈下去。

之所以出现了“我知道”的单独和叠加使用两种回应形式,可能是前一类询问对象相对比较具体(例4 中,询问前有铺垫(队员成绩);例5中询问的是管家;例6 中询问的是XX 结婚),后一类则比较笼统(例7 和8 中,确认两个人名)。这似乎表明,针对前面的询问,如果询问的信息不具体,那么回应者极有可能通过“我知道”的叠加在表明自己对谈及对象有所了解之外,急切敦促前面的说话人继续其谈话,以便了解询问的真实目的所在。

(二)告知→“我知道”

告知就是说话人试图主动给听话人提供某些信息,这些信息听话人事先或可知或不可知。如果可知,听话人会提供更多的信息。

例9

焦花氏(吓得几乎叫起来,回头):啊!是你,可吓死我。

仇虎(急迫地):把蜡烛吹灭。

焦花氏:怎么?瞎子看不见。

仇虎:有人有眼睛的。

焦花氏:哦,常五!(赶紧把烛吹灭)

仇虎(严肃地):好黑!(二人屏息对立)

焦花氏(在黑暗里,急促地):事情更紧了。

仇虎(再厉地):我知道。他们报了侦缉队。

焦花氏:哦,(痛恨地),那么,大星说的话真的。

仇虎:哦,大星他也在内。(曹禺剧本)

例10

(某密室,日内,马奎不人不鬼的样子,露出半张脸观察门口。)

那军官(进来,把吃的和报纸扔在马奎面前):八路军代表都走了。

马奎(看报纸):我知道,但是那个女的还没有走。

那军官:你到底要干什么?要绑还是要杀,痛快点,干完远走高飞。(《潜伏》)

例11

1 B:啊,无所谓。(laugh)啊哟,我老板可能要走哦。烦死了。

2 A:是吗?

3 B:嗯。

4 A:到-到哪啊?

5 B:两个地方。一个离你近,一个离你更远。

6 A:到哪啊?近的是哪?

7 B:近的是不想去哦。(laugh)

8 A:去哪啊?

9 B: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0 A:那不算很好啊。

11 B:那,胡老师原来最早出国-

12 A:对,我知道。不过也还可以,那地方。

13 B:对,那肯定比我们学校名次高点。(laugh)那

14 A:我觉得,不那个:阿拉巴马挺好的,现在啊。(CallFriend-5195)

例9 中,在保证不被人偷看偷听的情况下,焦花氏告知仇虎目前形势更紧张了,仇虎先是通过“我知道”回应,此外,又提供了焦花氏所不知道新信息“他们报了侦缉队”。例10 中,针对军官的告知,马奎在通过“我知道”回应后,提供了信息的“那个女的还没有走”。例11 中,B 告诉A 他的老板可能要到离A 近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随后在B 告知A 胡老师最早出国的事情时,未想被A 打断,用“我知道”表示自己已经知道此事。此外,他对要去的地方进行了积极的评价,B 认为那里好于自己曾就读的学校。通过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谈话所涉及的对象为前面说话人和回应者共知,那么当说话人告知回应者有关内容时,回应者通过“我知道”进行回应,此外,还会提供额外的信息,来凸显自己对所谈对象的更多了解。

此外,对于前面说话人的告知,回应者也通过“我知道”和小品词(如“哦”“啊”“嗯”等)一起使用,表明告知的信息被接收,即回应者对谈论对象的了解是在当下环境下获得的,在未告知前回应者未必知晓。通过这种回应方式,回应者促使前面说话人继续谈下去⑩。

例12

1 A:怎么样,你们?

2 B:我们刚去那Niagara Falls。

3 A:哦,玩了一趟,

4 B:对,我们陈伟还说,很想你们什么时候到我们这来玩啊。

5 A:呵呵,高信加拿大都玩了一趟。

6 B:这次,那么不知道为什么绕一个弯呀。你现在不是正好有时间嘛,我们肯定8 月底已经不会moved。

现在[陈伟

7 A:[我,我们是我们是往东去呀。

8 B:你到那个Canada 不是往那个Washington 走啊?

9 A:没有,我们就去多伦多,Toronto,就Niagara Falls,

10 B:哦,我知道。

11 A:纽约交界嘛,就那大瀑布,我们去那,

12 B:对呀,大瀑布很好哦,

13 A:对,(CallFriend-0964)

例13

1 A:我哪TA 简直是,哎呀简直是

2 B:累死了?

3 A:累死了。

4 B:(laugh)我估

5 A:我的责任有第一,每个礼拜,带一个半小时的lab。

6 B:嗯哼。

7 A:第二,每个礼拜改作业。第三,每个礼拜改实验报告。

8 B:嗯哼。

9 A:第四,这最吓人的。

10 B:嗯哼。

11 A:隔一个礼拜准备一次实验。

12 B:准备一次实验?

13 A:就-就两个TA。我们这实验instruction是我们俩现撰实验。

14 B:哦,我知道。

15 A:那老板说要下个礼拜,咱们做什么什么实验吧!

16 B:[啊,你们去写哪个-]

17)A:[你去准备一下,] 我就刷刷刷得写一个7,8 页纸。(CallFriend-5536)

例14

1 B:(她)说她出去玩儿去了,在外边玩儿。

2 A:对,她她经常晚上,晚上都带着小孩出去。

(省略4 行)

7 B:(出去了嘛)我知道她也可能出去玩儿什么,她先生说,我就说那算了吧,我就(问了)一下。

8 A:嗯。

9 B:因为我明天不是想去多伦多嘛。然后,我就想问一下就是说,那边都有什么好玩儿的,什么的,然后顺便问他。

10 A:噢,你想去哪儿呀?哎,你想去吃还是玩儿呀?(laugh)

11 B:我们现就想明天一块儿都玩儿了,我们想明天早晨七点或者八点钟就走,你知道吧。

12 A:啊。

13 B:道上开车两个小时。

14 A:我知道,嗯。

15 B:(然后)到那儿的话,我们想,他们说有。

16 A:你办签证了,是吧?(CallFriend-4447)

例12 中,B 在第2 行告知A 他们去了大瀑布,因为暂时还不搬家,她丈夫邀请A 一家去他们那里玩。A 在第7 行表明他们去的地方和B家所在地不在同一方向,他们去了多伦多,同时提及了B 刚去过的大瀑布,B 似乎有些困惑,通过“我知道”予以回应,促使A 继续说下去。当A强调他们要去大瀑布时,B 在第13 行发出积极评价,并得到A 的确认。例13 中,A 告知自己做TA 艰辛:带Lab,改作业和实验报告,还要准备实验。在第13 行他继续告诉B 那里只有两个TA,实验操作规程由他们临时撰写,对A 的告知,B 通过“我知道”予以回应,促使A 继续他下面的告知(如老板布置的任务、自己起草handout)。例14 中,B 告诉A 她打电话咨询一个朋友去多伦多玩的建议,因为朋友带孩子出去,就咨询她朋友的丈夫。随后B 告诉A 他们打算好几个地方一起玩,因此打算一大早就出发。当B 再次告诉路上开车两个小时时,A 通过“我知道”予以回应,B 得以继续告知(开车到她朋友那里需要两个小时,并得到她朋友的确认)。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告知过程中,回应者如果对谈及对象知之不多,也会通过“我知道”来回应前面说话人的告知,但不是表明自己对所谈之事也有所知,而是促使说话人继续说下去。

对“我知道”回应告知的分析表明,如果谈及对象为双方所熟知,一方告知另一方谈论对象所涉及的有关内容时,回应者通过“我知道”来表明这种共享的知识,与此同时提供新信息;如果被告知方(回应者)对谈及对象知之不多,回应者也会通过“我知道”来回应,此时的“我知道”多扮演反馈信号功能,旨在促使告知方继续谈下去。

(三)评价→“我知道”

评价是说话人对提及对象的正面或负面的价值判断。针对前面说话人的评价,回应者通过“我知道”表明知识共享的同时,提供新的信息,表明自己比前面说话人对评价对象有着更高认识权威,但这不是绝对的。

例15

陈双全:帮我脱一下!

主持人:来,我能不能帮忙?

陈双全:这个扣子很紧,对,这个扣子,安全绳打开,然后要用力扒。

主持人:啊,好。

陈双全:你看主持人也跨行啊,也会帮我们拆安全帽,这安全帽是很难拆的。

主持人:我知道,这个比那骑摩托跳舞还难呢,你知道吗?这儿胸前挂的这个牌牌是什么?

(乡约-《车神回家》-2009-05-14)

例16

圆圆:你还敢造谣!你还敢说我长得差,说,我什么地儿长得差!

苏苏:不差不差,挺好的,挺好的……

圆圆:(松开苏苏)我哪,好,说出来我听听……我要高兴我就饶了你。

苏苏:你长得跟巩利差不多。

圆圆:哼……不行!一点儿都不像她。

苏苏:我知道,你不像她,你像林青霞。

圆圆:哎……不行!林青霞一点儿都不好看。

苏苏:……那-你像山口百惠总行了吧。

圆圆:嗯……那还不够!

苏苏:……那,就你那模样你像谁呀?你干脆打死我得了……

圆圆:……这你都看不出来,人人都说我长得像宋丹丹。(《我爱我家》)

例15 中,主持人自告奋勇提出帮陈双全脱安全帽,陈双全告诉主持人扣紧,不好脱,需要使劲。第5 行陈双全恭维主持人跨行,再次通过评价“这安全帽是很难拆的”强调帽子不好脱。针对陈双全的评价,主持人先用“我知道”回应,此外通过类比式评价表明拆安全帽比陈双全说的更难。此处,通过“我知道”引出评价,在表明回应者对评价对象了解的比起前面说话人要多,即凸显自己的认识权威。例16 中,圆圆和苏苏谈论圆圆的长相,圆圆认为苏苏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第1 行),这惹得圆圆不高兴,就促使苏苏重新评价。苏苏第一次恭维圆圆长得像巩俐,被圆圆否定,认为自己一点都不像(评价),苏苏通过先“我知道”回应,表明自己对圆圆的长相的了解,随后补充道圆圆长得像林青霞或山口百惠,但都被圆圆否定了,在苏苏准备放弃时,圆圆自己通过引述式评价认为自己像宋丹丹。在这个例子中,评价回应者借助“我知道”似乎表明自己和前面说话人对说话人和巩俐之间相像是共享,其实不然,因为只有涉身者本人掌握自己像谁的标准,旁人是无法准确知晓的,故此处的“我知道”和后面的补充表面上表示苏苏拥有认识权威,其实认识权威却为圆圆独有。这两例说明,“我知道”表明谈话双方共享谈论对象是可能的,至于回应者是否通过补充新信息来争夺认识权威需要看后面的语境,而不能一概而论。

例17

1 B:而且我听好多同学都说,就说那个。好多人的消息说,现在国内的发展得挺快的,

2 A:嗯哼,

3 B:但是什么都是可贵,

4 A:呃,对。

5 B:你想人口这么多,

6 A:我知道。

7 B:啥都不是水涨船高。(XX)其实,就是说,什么都可贵,反正就是现在的-我估计的这种情况,你以后就会越来就是-穷的越穷,富的越富。

8 A:(XX),

9 B:然后然后那个说那些大款特富,(Call-Friend-1191)

例18

窦文涛:看这个《潜伏》,我一连看了8 集,最近,大陆都特火。

梁文道:对,我知道,我知道。

窦文涛:电视连续剧。

梁文道:孙红雷是吧?

窦文涛:没错,没错,真是挺好看。但是咱也别聊《潜伏》了,……

(锵锵三人行——接吻有喜有忧,亲热前要慎重——2009-05-06)

例17 中,B 告知A 包括其同学在内的人对国内发展的议论:发展快,东西贵,并把这归结到人口多,A 通过“我知道”予以回应,表明A 自己对国内的发展也有所耳闻,但是A 没有补充信息,这促使B 继续他的“分享”(告知):东西少人多自然就贵,两极分化。例18 中,窦文涛告知梁文道他在追剧,所追的剧在大陆很火,梁文道通过“我知道”的叠加来回应,在表明他对该剧火热程度的了解的同时,促使窦文涛继续下去,于是窦文涛指明自己所追的是连续剧,对此,梁文道凸显主角孙红雷,得到窦文涛确认后,他再次对该剧进行积极的评价。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回应者熟知评价对象时,对于前面说话人的评价,回应者对通过“我知道”或其叠加形式来回应,表明自己对评价对象有所知,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促使前面说话人继续说下去。

通过对“我知道”回应评价的情形分析后发现,如果评价对象为前面说话人和回应者共知,当说话人发出评价后,回应者通过“我知道”表明这种共享知识,与此同时,回应者是否通过补充新信息来争夺认识权威需要看后面的语境而定;如果“我知道”单用或其叠加,则更多表明回应者在体现共享知识同时敦促前面言者继续说下去。

(四)请求→“我知道”

请求,顾名思义,说话人试图请听话人做某事,为自己,也可能为他人。对于请求,回应一般是接受或拒绝,但是也有使用“我知道”来回应的。

例19

(余则成家卧室,余则成和翠平各自睡着。电话响,他俩都坐了起来,余则成迅速起来接听,电话中站长给余则成下指令。)

余则成:……让我马上过去。翠平,虽然没得到撤退的指示,但你这边要做好准备,我们可能没法一起撤退,到时候你要先走。

翠平:我不,我坚决不一个人走,我怕我人走了,你就飞了,再也见不到了。

余则成:我就是飞到天涯海角,也还会飞回来的,因为你在这里。

翠平(摇头):你就是发毒誓我也不相信。

余则成(无奈):来不及了,我先去看看那家伙是死是活,回来再商量咱俩的事。

翠平(一下抱住余则成):别让我走。

余则成(抚慰她):我知道。

(翠平抬头看着。)(《潜伏》)

例20

大奇:哎,你别让他把那个杯子拨了下来哈。

娟子:嗯,嗯。我知道。我看着他呢。(转自董博宇2018)

例19 之前,因为作战处一名军官被投了毒,站长让余则成去看一下,例19 中,余则成告诉翠平他们不能一起撤,让她自己做先撤的准备。翠平怕他们一旦分开即为永别而不愿意走,余则成安慰但不奏效,于是就退一步:自己先去看看那名军官回来后再做打算。此时,翠平请求余则成不要让她走,余则成通过“我知道”予以回应,显然不是表明他自己知道让或不让她的这件事情,而是通过这种非期待的回应,回避了正面请求,表露回应者本人复杂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例20 中,大奇请求娟子在带孩子时注意,别让孩子把杯子拨下来,其实娟子用“嗯”“好的”“没问题”等就够了,但是她还用了“我知道”,还强调看着孩子呢。此处的“我知道”除了表明留心不让孩子把杯子拨下来,还有点不耐烦的意味,这可以从后面的“我看着他呢”得到解释,娟子毕竟是一个大人,照顾孩子不需别人再三嘱咐。

四、结语

处于回应话轮中的“我知道”在会话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复杂,本文仅对回应询问、告知、评价和请求行为时“我知道”的功能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回应前面说话人的询问时,“我知道”可以单用也可以叠加使用。在回应询问时,如果所询问的信息比较具体时,“我知道”单用时多表明说话人和回应者共享所涉及的对象;如果信息笼统,“我知道”叠加时更重要的是促使说话人继续说下去。在回应告知和评价行为时,如果谈及对象为说话人和回应者共享,回应者用“我知道”来凸显这种共享;如果回应者对谈及的对象知之不多,“我知道”在回应话轮中充当反馈信号,旨在促使说话人继续。在回应请求时,“我知道”既不表明说话者和回应者共享请求之事,也不促使说话人继续说下去,而是一种回避式的回应,旨在安慰请求者,或者对对方的建议表示厌烦。

本文有三点不足:第一,本文仅考察了“我知道”回应时的语言特征,对语音和其他非语言的特征没有进行考察。第二,与英语相比,汉语中的“我知道”也有独用且独占一个话轮的情况,但是比较少,是语料不够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目前不清楚。第三,主要关注“我知道”共时情形,本文未对“我知道”进行历时考察。陶红印指出,“你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充当话语标记[3]298,“我知道”也有类似的迹象,但不如“你知道”明显,历时的考察可能告诉我们“我/你知道”距离充当话语标记还有多远。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考虑并尽可能多地解决这些问题。

注释:

①据我们的初步考证,“知道”作为一个词始于“娥语曰:‘伯文,我一日误为所召,今得遣归,既不知道,不能独行,为我得一伴否?’”(干宝《搜神记》)卷十五·李娥)。

②在2008 年发布的词表(草案)中的56 008 个常用词中居第214 位。

③会话(conversation)一般指的是无拘无束或非正式的谈话(刘运同2007,2019),即自然会话,本文中会话的含义有所扩展,既包括书面材料中的对话,也包括真实交际中的会话。

④这五种言语行为的汉语翻译参照了姜望琪(2003: 41-42),具体所指参见Austin(1962:149-163)。

⑤“认识权威(epistemic authority)”指的是对谈论对象的认识“有质的差异”(Stivers,Mondada &Steensig 2011: 14),与“职业、专业技能和经历有关”(Raymond &Heritage 2006: 702)。简而言之,对话参与者中一方比另一方对谈及的对象了解更多,在谈论时威信更高。

⑥曹禺剧本中的例子来自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年出版的《曹禺全集》(1-4)(电子版),老舍剧本中的例子则来自现代出版社2019 年出版的《老舍经典作品》(电子版),部分选择剧本是因为这种语料不是自然会话语料但是最接近自然会话的语料;《我爱我家》北京话的典范;媒体语料库是中国传媒大学研制的,我们选取语料时只对形式做了限定(为对话);电话会话语料来自LDC 的(CallFriend),共60 个会话录音,其中42 个有相应的转写文本,我们重新转写,另外18 个只有录音,作者本人自己转写,会话发生在在美国和加拿大求学或生活的华人朋友之间。

⑦Tomasello(2008)认为,人际互动最基本的动机有三:告知、分享和请求,受此启发,Thompson,Fox,&Couper-Kuhlen(2015:4)在考察回应行为时,将始发行为分为询问(寻求信息,information-seeking),告知,评价和请求四类,我们暂沿用该分类,待时机成熟时再扩展汉语会话中的行为类型。

⑧我们认为例7 和8 中“知道”的主语被省略掉了。

⑨张文贤、王成英(2020)认为“我知道”的叠连使用旨在强化或阻止对方继续言谈,但没有得到我们的支持。

⑩这种能用法类似于Gardner (2001)所谓的“反馈信号(response token)”(p.22)。

猜你喜欢
苏苏会话圆圆
爱帮忙的圆圆
圆圆和胖胖
Across the Style of Culture
观星地理之凤凰天池
古朴壮观的西大坪军堡
有意冒犯性言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汤圆圆又圆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Effect of rifle bullet parameters on the penetration into ballistic gelatin
冲突语的会话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