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石刻文献补订《汉语大词典》十四则

2023-02-24 05:57常丽丽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书证大词典

常丽丽

(西南大学 文献所,重庆 北碚 400715)

石刻文献词汇研究工作的展开是近二十年来的事,起步较晚。因此,未能为《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提供可资选材的研究成果。本文结合石刻文献例证,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提前书证三个方面为《大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补充失收词条

【金赢】

北魏太昌元年(532)《元顼墓志》:“由乃经业贵于金羸,文采重于玉屑。”[1]378

例句中“经业贵于金羸”与“文采重于玉屑”对举,“文采重于玉屑”是说文采比碎玉还贵重,可推测“金羸”和“玉屑”一样是比较贵重的物品。

“金羸”即“金赢”,亦即“金籯(籝)”。《说文·贝部》:“赢,从贝,声。”又《羊部》:“羸,从羊,声。”据《说文》,二字声符相同,可以通假。古文献中二字常通用。例如《墨子·非儒下》:“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羸饱(则)伪行以自饰。”孙怡让《间诂》:“旧本羸作赢。”[2]2123《素问·六节藏(脏)象论》:“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林亿等新校正:“详羸当作赢,脉盛四倍已上,非羸也,乃盛极也。”[3]148《汉书·两粤传》载佗《报文帝书》:“西有西瓯,其众半羸,南面称王。”吕思勉注:“羸当作赢,《史记》作其西甄骆裸国,师古曰:‘赢,谓劣弱也。’竟未一考《史记》,疏矣。”[4]570

《大词典》同时收有“赢惫”与“羸惫”条,二者是一组异形词,都表示“瘦弱;困顿”义,也是“赢”与“羸”相通的明证。

“赢”又通“籯”。例如明李东阳《〈云谷遗芳集〉序》:“此皆君子之泽,其道可久。赢金一经之喻,乃时人所羡慕,未足深论。”“赢金一经”指留下满筐的金银,不如传授一经。“赢金”即“籯(籝)金”,语出《汉书·韦贤传》:

贤四子:长子方山为高寝令,早终;次子弘,至东海太守;次子舜,留鲁守坟墓;少子玄成,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5]945—946

颜师古注:“如淳曰:‘籯,竹器,受三四斗。今陈留俗有此器。’……然则筐笼之属是也。”[6]125“籯(籝)金”即一籯之金,用以喻指财富。例如宋曾巩《送韩廷评》:“进道由来轻拱璧,传经知不羡籝金。”[7]2060

“金籯(籝)”指储存黄金的竹器,转指黄金。例如隋李德林《相逢狭路间》:“入门俱有说,至道胜金籝。出门会亲友,天官奏德星。”[8]326唐韩愈《城南联句》:“积照涵德镜,传经俪金籯。”[7]108“金籯(籝)”也可喻指儒家事业。例如唐开耀二年(682)《赵自慎墓志》:“综金籝而讲艺,擅响儒林;坐玉帐以沉谋,驯声武列。”

“经业贵于金羸”意谓儒家事业比黄金还贵重,同样是化用“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的典故。《大词典》未收“金赢”一词,可补。

【赞省】

北魏永安元年(528)《元钦墓志》:“公神兼物表,识洞人先,毗台阐誉,赞省有声。”[1]238

“毗台”,《汉魏六朝碑刻校注》释作“辅助宰辅大臣”,而未解释“赞省”。

按:“赞省”与“毗台”对举,在例句中与之意义相近,同样应释作“辅助宰辅等大臣”。“赞”与“毗”皆取“辅助”义。文献中多有用例,此各举一例。《尚书·大禹谟》:“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孔传:“赞,佐。”《尚书·微子之命》:“永绥厥位,毗予一人。”孔传:“长安其位,以辅我一人。”“毗”和“赞”也可连用作“毗赞”,也取“辅助”义。《西京杂记》卷四:“其有德任毗赞、佐理阴阳者,处钦贤之馆。”

“省”和“台”都是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唐书·百官志》:“官司之别曰省,曰台,如尚书,黄门,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是也。”《后汉书·宋弘传论》:“中兴以后,居台相,总权衡多矣。”“台相”即宰相之位。晋刘琨《与段匹·盟文》:“臣琨蒙国宠灵,叨窃台岳。”“台岳”即三公宰辅之位。《南史·王韶之传》:“晋帝自孝武以来常居内殿,武官主书于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诏诰,住西省,因谓西省郎。”“省郎”指皇帝的侍从官,亦指中枢诸省的官吏。“省”和“台”还可连用。汉代的尚书台和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南北朝以来,虽然尚书台已多改称尚书省,但“台省”之称仍沿用。例如《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丰不知而往,即杀之。”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旧唐书·刘祥道传》:“汉魏以来,权归台省,九卿皆为常伯属官。”也可作“省台”,泛指中央政府。唐孟郊《秋怀》诗:“人心不及水,一直去不回……一直不知疲,唯闻至省台。”

综上,“赞省”“毗台”皆指“辅助宰辅等大臣”。

【和明】

北齐天保元年(550)《李骞墓志》:“志识和明,姿神秀杰。”[9]32

按:“和明”一词石刻文献中习见,用来形容人“谦和而通达”。如上例,又如:

(1)唐大中七年(853)《郑抱素墓志》:“夫人河东裴氏,和明婉惠,仪范闺。”

(2)唐会昌四年(844)《王流谦墓志》:“以夫人有女训妇道,性气和明,奉长上不渝其恭卑,抚幼下不私其仁惠……”

《李骞墓志》中“志识和明,姿神秀杰”形容墓主李骞品性谦和、见识通达,姿容突出。例(1)中“和明婉惠,仪范闺壸”形容夫人裴氏谦和通达、温婉贤惠,是妇德的典范。例(2)直言夫人有妇德,脾性谦和而通达。

传世文献中也有用例。例如:

(3)南朝陶翊《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行步举动,翩翩轻利,颜仪和明不严毅,小大见之,皆乐悦附。”

例(3)所陈述的对象是南朝时期的陶弘景,“顔仪和明不严毅”是说陶弘景仪容谦和、通达而不严厉。

综上,“和明”可用来形容人“谦和而通达”,《大词典》应补收该词。又,《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柔中渊映,芳猷兰祕。”吕向注:“柔,和也。言中心和明。”《大词典》据此释“柔中”为“中心和明”,也是我们所讨论的“和明”义项的有力旁证。

【啮和】【见日】

北齐武平五年(574)《李祖牧墓志》:“恐山移谷徙,啮和见日,聊铭贞石,志此穷泉。”[10]67

按:“啮和”即坟墓受到侵蚀使得棺木裸露。“啮”取“侵蚀”义,“和”指“棺两头木”。“啮和”语出《吕氏春秋·开春》:“昔王季历葬于涡山之尾,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高诱注:“棺头曰和。”“前和”又可称“前和头”,指棺的前额。古文献中习见,例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文字》:“善长注《水经》云: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近代汉语方言中也有用例,例如章炳麟《新方言·释器》:“今浙江犹谓棺之前端曰前和头。”

“见日”一词墓志中常见,表示(棺木)若干年后重见太阳,呈现在人们面前。例如隋大业五年(609)《柳礼盛墓志》:“山飞海变,惧八百之沉江;暑往寒来,恐□千之见日。”唐开元九年(721)《葛威德墓志》:“恐佳城之见日,祕铭石于重泉。”

综上所述,“啮和见日”指若干年后坟墓被毁,棺木呈现在世人面前。

【西山之术】

唐上元二年(675)《长孙祥墓志》:“未遇西山之术,奄归东岱之魂。”

按:“西山之术”即能够起死回生的神奇医术。语出三国魏曹丕《折杨柳行》:“西山亦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胸臆生羽翼。轻举乘浮云,倏忽行万亿。浏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后来“西山”与“仙”建立了联系,能够起死回生的神奇医术被称为“西山之术”,仙药被称为“西山药”。例如,南朝梁沈约《宿东园》:“若蒙西山药,颓龄倘能度。”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大词典》失收可补。

二、补充缺收义项

【寒心】

北魏永平四年(511)《杨阿难墓志》:“少淹神光,若明月之弦长汉;幼植寒心,似山松之高五尺。”

“寒心”义同“岁寒心”,喻指像松柏一样坚贞不屈的节操。《大词典》收有“寒心”一词,释义为:①戒惧,担心;②战栗,恐惧;③伤心或失望痛心。”据此可补“喻指像松柏一样坚贞不屈的节操”一义。

【声歌】【弦竹】

北魏孝昌二年(526)《封之秉墓志》:“兼少善声歌,尤长絃竹,王公百辟,莫不交焉。”[11]11

《大词典》“声歌”条释为“指诗词歌赋等抒情遣怀的作品”。该义与上例中“声歌”的意思不相谐。上例中的“声歌”当指音乐。较晚的石刻文献中也有用例⑤,如:

(1)北宋至道二年(996)《孙守彬墓志》:“溥天息役,匝地声歌。”

(2)南宋绍熙三年(1192)《太夫人戴氏圹志》:“不喜游观、博奕、声歌浮靡之习,亲党爱重之。”

以上用例中“声歌”都指音乐。据此,《大词典》“声歌”条可补“音乐”一义。

另,“絃竹”即“弦竹”,是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絃”即指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大词典》未收“絃竹”一词,可补。

三、提前首见书证

【元子】

东汉《太尉乔玄碑》:“公讳玄……大鸿胪之曾孙,广川相之孙,东莱太守之元子也。”[12]719

《大词典》“元子”条释为“①天子和诸侯的嫡长子。②泛指长子”。义项二的书证是唐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例,据《太尉乔玄碑》例,书证可提前至东汉。

【肇开】【具体】

西晋咸宁四年(278)《辟雍碑》:“曰:昔在先代,肇开文教,殊风至化,发迹乎黄唐;备物致用,具体于三代。”

《大词典》“肇开”条义项①为“犹肇始”,首引书证为《元典章新集·国典·诏令》例,据《辟雍碑》例,书证可提前至西晋。

又,本例中“具体”与“发迹”对文,“发迹”指兴起,事情的开端。“具体”指发展到一定阶段,初具大体和规模。《大词典》“具体”条“初具大体”义书证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例,据《辟雍碑》例,书证可提前至西晋。

【酸伤】

北魏正光五年(524)《席询墓志》:“兼遗嗣不传,时祭无主,亲游悲耿,行路酸伤。”[11]9

《大词典》“酸伤”条释为“悲伤”,书证为唐元稹《告赠皇考皇妣文》例,据《席询墓志》例,书证可提前至北魏。

【颙昂】

北魏正光五年(524)《席询墓志》:“蕙圃兰场,无假而芳。岂伊岐嶷,亦是颙昂。”[11]9

“颙昂”是“颙卬”的异形词。《大词典》“颙卬”条释义为“肃敬轩昂。形容气度不凡”,首引书证为唐独孤及《绛州闻喜县崇庆乡太平里裴稹年若干行状》例,据《席询墓志》例,书证可提前至北魏。传世文献中还有更早的例证,如《管氏地理指蒙·承祖宗光》第二十五:“出祖盖祈于显祖,岂迢迢挺直之长;承宗必贵于兴宗,爱节节颙昂之至。”[13]60据此书证可提前至三国魏。

【长汉】

北魏永平四年(511)《杨阿难墓志》:“少淹神光,若明月之弦长汉;幼植寒心,似山松之高五尺。”

《大词典》收有“长汉”一词,释义为:“①长长的银河,②身材高大的男子。”“长长的银河”义首引书证为唐虞世南《奉和咏日午》例,据《杨阿难墓志》例,书证至少可提前至北魏时期。

【桀木】

北魏太昌元年(532)《张太和墓志》:“如彼栵木,独秀高林。如彼洪渊,湛潭其深。”[9]28

【沃日】【凌日】

唐上元二年(675)《长孙祥墓志》:“若夫灵源派日,分□□于榆溪;神岳干霄,峙崇基于柳塞。”

例句中“灵源派日”和“神岳干霄”对举。“灵源”和“神岳”词性相同。“日”是太阳,“霄”是天空,二者都是极高之处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同类。据此可以推测,“日”前一字和“干”也应同类且义近。“干霄”即“高入云霄”,“干”取“干犯;冲犯”义。但“派”并没有相近的意义。

“沃日”一词在唐代墓志中习见。例如:

(1)武周垂拱元年(685)《谭德墓志》:“琁源沃日,鍌干横空。”

(2)唐开元二年(714)《郑俭墓志》:“灵源沃日,昌构参云。”

(3)唐开元十一年(723)《许怀敬墓志》:“惟夫洪源沃日,天开地裂之波澜。”

“沃日”即“冲荡太阳”。以上诸例中的“璇源沃日”“灵源沃日”“洪源沃日”,从字面上看,都是形容水流巨大,直冲云霄。在墓志中用来比喻墓主家族血脉高贵绵长。传世文献中也有“沃日”的用例:

(4)宋王禹偁《回寇密直谢官启》:“学士学植凌云,词源沃日。”

(5)清姚鼐《赠沈方谷》:“遥天沃日沧海波,长风送客淮南道。”

例(4)中“词源沃日”与“学植凌云”对举,用来形容学士学问之深厚。例(5)中“遥天沃日沧海波”形容黄河之水源远流长。

《大词典》“沃日”条首引书证为宋王禹偁《回寇密直谢官启》例,据此书证可提前至唐代。

“凌日”就是迫近太阳。在传世文献中,该词常用来突出事物高峻的特征。例如:

(6)唐裴休《白水洞飞泉》:“凌日五色云,直逼千仞急。”

(7)宋范仲淹《庐山瀑布》:“灵源何太高,北斗想可挹,凌日五光直,逗云千仞急。”

“凌”取“越;迫近”义。“凌”当此义讲在传世文献和墓志中都很常见。例如晋陆机《遂志赋》:“陈顿委于楚魏,亦凌霄以自濯。”武周载初元年(689)《亡宫九品墓志》:“娥眉螓首,虹梁推曜日之辉;菊颂椒文,凤藻掩凌云之气。”

不过,“凌日”一词在石刻文献中鲜见,而“沃日”一词则较为常见,如例(1)—(3),而且例(2)中“沃日”正和“灵源”搭配,因此将“ ”释为“沃”更妥。

《长孙祥墓志》中的这句话是墓志套语,一般用在墓志铭的开头,用来赞颂墓主血统高贵。“榆溪”即“榆溪塞”“榆谿”,古塞名,是行军作战的代称。“柳塞”指边塞的军营。“灵源”比喻血统世系。整句的意思是:长孙祥家族族源高远,累世显赫,在榆溪□□,在柳塞建立功勋,基业之高峻就如神岳冲入云霄。用来赞颂宗族血脉高贵,军功卓著。

注释:

①本文中石刻材料未注明出处的皆引自籍合网“中华石刻数据库”。

②本文中传世文献材料未注明出处的皆引自籍合网“中华经典古籍库”。

⑤《礼记》中已见“声歌”一词,《礼记·乐记》:“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但该词具体含义与此处所讨论的或有不同。

⑥“凌日”一词虽在石刻文献中鲜见,但在传世文献中并非孤例,《大词典》可补收该词。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书证大词典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