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复调”:内涵、特征与表现

2023-02-24 05:57梁煌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复调受教育者教育者

梁煌君,李 亮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思想政治教育“复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不同个性以及各自独立声音的要素,它们不仅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作用,还可以在互证、互识、互动、互补之中共存共生的一种状态。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就离不开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合理利用和发挥具有个性且独立要素的作用。因此,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复调”的内涵和特征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力图对思想政治教育“复调”的内涵、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在学理上进行诠释,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思想政治教育“复调”的内涵

“复调”概念最早起源于音乐学,指的是与主调音乐相对的无主次之分的“多声部音乐”。作为音乐上的术语,一般是以复调音乐这个专有名词出现,这就说明复调音乐必须是有两种或者更多的声部组成,这些声部之间具有各自特色的音调,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在进行演奏时又能将各自的特点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最终形成动人的音乐。从音乐的表现形式来看,复调音乐应该比主调音乐具有更复杂的旋律和创作的可能性,也能给音乐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价值。巴赫金将这一概念引入文学领域,他分析并得到了“复调”是陀思妥耶夫斯小说中最明显的特征的结论,指出这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1]。这与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他认为在复调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发展的空间,他们既是相互独立的同时又能共同发生作用来推动故事的进程,作者采用的不是单一叙事形式,而是多元化故事主线,使情节更加丰富多彩。巴赫金进一步认为“复调”具有小说结构和文学艺术思维两种特性,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巴赫金文论。此外,巴赫金还认为“复调”带有丰富的哲学意蕴,他将其看成是不同主体间的意识具有对话性,不仅强调了个体之间具有意识和个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互识互动的反应。有学者结合巴赫金“复调”包含的哲学意蕴,进一步扩展到“‘复调’是拥有独立个性的不同主体之间既不相融合也不相分割而共同建构真理的一种状态。”[2]还有将“复调”作为文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的论点也得到学界的一些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部分学者也关注到这一现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独白走向‘复调’的创新”[3],思想政治理论课辩论式教学“从‘独白’到‘复调’的探索。”[4]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由各种复杂结构组成的系统,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复调”的创新也是其向本真状态的回归。相对于独白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复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更看重要素之间的配合和相互联系,也就是“多种声音”“多个独立声部”的共同作用。

从内容上看,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构成,有些是实体性的,而有些则是带有抽象性的,但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状态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复调”是一种动态的状态。就是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要素所处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一样的功能,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结果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复调”离不开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不仅要使它们保持相互独立的位置,还要协调好各自的功能,最终汇集到一处形成教育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综上,结合“复调”的含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结构与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复调”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着不同个性且独立的要素,它们不仅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作用,还可以在互证、互识、互动、互补之中共存共生的一种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复调”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复调”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呈现出的发展状态,具有平等性、独立性和互补性的特征。

(一)平等性

思想政治教育“复调”具有平等性的特征并不是随口一提,而是根据“复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相融合而形成的。一方面由于“复调”的本义就是两种或者以上的声部组合而成,并且地位平等,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合奏成优美的音乐,另一方面则将思想政治教育看成由各种要素构成并具有系统化的实践活动,要想顺利进行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要充分发挥构成要素的独特作用。虽然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不尽相同,但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在某些环节上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不能忽视某一种要素的作用。但当前大多数观点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是某一个要素发挥主要作用,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都曾经被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同时又存在着迷惑性。因为在不同阶段,构成的各种要素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同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将作用与地位两个词语的意思混淆了。

还有则是没有具体区分各种要素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发挥的作用,而是将某一个情境中的具体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和发挥重要的作用看成是普遍性的,并且将这种先入为主的意识带到不同情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活动,从而破坏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复调”的提出就是要从平等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合理统筹和分配,让其恢复到该有的平等地位,从而平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系统。

(二)独立性

思想政治教育“复调”还展现出了独立性的特征。要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复调”的独立性还是离不开“复调”的特点,复调音乐是由不同的声部组合而成,但是每个声部都各具特色,可以认为它们是独立的个体,复调音乐将其特有的音色集中起来,但并不会丧失掉原有的特色。同时,巴赫金文论中的“复调”分别具有小说结构和文学艺术思维两种特性,它们也是在同一时空背景下保持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特性,这体现出“复调”的独立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复调”则说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确保每个构成部分的特点和作用都可以显现出来,而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构成要素都具有不一样的内涵和意义,这一点与“复调”的特点十分相似,也再一次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复调”现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如前文所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不同的构成要素在这个过程中分别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完成既定目标。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其独立性的特征非常显著,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同是人,但他们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并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的角色有明显区别,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是将有关的教育内容,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载体传授给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则是主要接受教育者传递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将他们混淆,而是要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将他们的作用发挥到最佳。再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5]这就可以看出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要独自承载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且它的地位和功能无可替代。一旦缺少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出现中断的情况。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复调”具有独立性的特征要求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每一部分都具有独特的意义,要充分利用好它们的功能和价值,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互补性

音乐学上的“复调”由不同声部构成,这不仅可以说明这些声部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且还能显示出不同声部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将高低音相互协调,才能成功完成演出。如在选择声部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和协调性,就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复调音乐。这就可以看出“复调”本身带有严格的要求,在运用的过程中都必须看到其互补性,而不是将有关的东西随意凑合。这样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调”,还有可能破坏原系统的有序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复调”就强调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突显构成要素互补性的特征。这种互补性不仅要体现在日常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也不能在遗失在隐匿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复调”的作用发挥出来。

思想政治教育“复调”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赋予不同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受教育者能真正接受和理解。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受教育者在自我获得信息的渠道上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也有可能对教育者进行新的信息输入,形成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补。其次,体现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但不是每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会涉及所有内容,这就要对教育内容做出选择,教育环境可以提供一个恰当的参考,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6]可以看出需要哪些教育内容就可以根据当时的环境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最后,体现在受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上。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曾说过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这是非常好的教育理念,但还应该要根据教育内容去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果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就要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得受教育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意味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要灵活调整才能实现互补。

三、思想政治教育“复调”的表现

“复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复调”也能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声、教育内容的协调和教育过程的对话三个层面上。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声

巴赫金从话语的角度去论述了文学作品在实际过程中的双声,指出:“话语是正是说话者与听话者相互关系的产物。任何话语都是在对‘他人’的关系中来表现一个意义的。在话语中,我是相对于他人形成自我的。”[7]通过巴赫金的这段话,可以将双声理解成“在同一语境下的两种声音、两种意识、两种价值观、两种评价在主体内部同一意识与话语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对峙与互融”[8]。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意识和价值观的人,他们可以独自发出声音,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可以看出他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声。

教育者始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他要将具有意识形态的统治阶级思想传授给教育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将统治阶级所要求的内容讲明白,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做到两者的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此同时,教育对象同样也是人,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发挥的是主体作用,与教育者的差别在于其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方面稍微有所欠缺,但是不能因此忽视其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体现出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会结合自己的思考主动去吸收相关的内容,同时他们也能在教育过程中将自己的声音展示出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双声不仅要看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都能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声音能相互融合,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内容的协调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教育对象的观念、规范等信息”[9]。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第一要素”[10],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复调”表现出来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其教育内容协调好,最终能与其他要素相互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总体而言,要“按照诸教育内容在相互关系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来建构其合理结构,并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在全面施教的基础上,选择实施教育的重点内容”[11]。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学会“运用系统方法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需要我们既要纵览全局又要统筹规划,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有所侧重”[12]。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现实的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选择和协调,才能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无用功的现象。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复调”在教育内容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跟其他要素相匹配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那就说明不能随机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还是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几大要素之间的磨合程度。首先,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教育群体选择相应的内容。当教育对象是党政干部,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协调为以政治方向为主,其他内容为辅,以政治方面的学习带动其他内容的学习,使受教育者的政治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当教育对象是普通群众,这时就要更加细致地根据每一次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协调内容,如果是对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解读和宣传,还是要以政治内容为主,如涉及价值观等问题,就需要从思想上对进行疏导,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结合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协调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来进行,而不是将盲目地将相同的内容赋予不同的教育阶段,只有做出适当的选择与协调,才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层次的目标。因此,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协调的因素和方式可以知道,它并不随意发生,而是为了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其他要素发生更加微妙的化学反应而形成的,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复调”表现的一种形式。

(三)教育过程的对话

对话是“复调”的表现形式。巴赫金认为,对话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本质,并不是作为个体的单声传递或者是被动接受,而是要在不同主体能进行意识的传递与建构。“一个意识无法自给自足,无法生存,仅仅为了他人,通过他人,在他人的帮助下我才展示自我,认识自我,保持自我。最重要的构成自我意识的行为,是确定对他人意识(你)的关系。”[13]这就说明对话是人类的自我与他者精神交往的主要方式,并且不是单一主体之间的交流,而必须是两个或者以上的主体才可以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对话,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教育对象形成发展的规律,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教育对象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和符合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思想品德的过程”[14]。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其他要素间形成对话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如何表现出对话的呢?主要还是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上。正如巴赫金所说的对话是两个主体间的精神交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则主要是体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的交流,这是他们两者共同参与的过程,无论缺少哪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也没有办法再继续进行。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两者间的对话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而“平等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话的基础,教育者只是平等中的首席”[15],这意味着不可以忽视受教育者的地位,从而要求教育者做出改变,“增加对教育对象的了解,要通过不断地对话,增进彼此的共识,并通过一种和谐交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做将有助于对话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跟进。”[16]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不是静态的态势,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教育者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起体验逻辑演变的力量,一起敞亮彼此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由此教育过程将转变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共享知识、经验、智慧、精神、人生的一个难忘过程”,[16]最终能够达成预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总之,以“复调”作为切入点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大创新。与独白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复调”不仅强调其内部各教育要素之间的独立,还要使彼此之间产生有机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众多构成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以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是独白式状态的认知,结合“复调”去进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发展的结构,力求推动其结构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实现最大化。

猜你喜欢
复调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
宗教音乐人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浅析《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