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水生 广州市南武中学
新时期国家对体育教育方针从“健康第一”转向“立德树人”[1],意味着体育课程在对学生思想品德要突出培养学生体育品德。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明确指出“体育,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2],体育所具有德育、智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同时,学校体育主要通过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来实现教育的功能[3]。体育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能发展学生体能和促进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通过在校的学习,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体育品德,而这些也是学生或运动员在运动场或人生的“竞技场”上所必备的素质;它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注重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使体育教学成为培养和促进学生体育品德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体育品德是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需求,学术界对体育课程育人价值、策略的探讨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对体育课堂美育、德育渗透理论研究比较多,实践研究比较少,对实施现状的研究非常稀少。为了了解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实施现状,本文试图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市普通高中体育教师调查与访谈,并通过收集数据与分析体育品德培养的现状问题,以及提出相关对策。旨于为学校体育技术性课堂向体育课堂渗透德育融合教育提供思路,丰富高中体育课程内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推动我校体育特色、德育特色的创建,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和借鉴的应用价值。
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以广州市普通高中学生体育品德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和分区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择22 所普通高中,共218 名教师(男教师179 人,女教师39人)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普通高中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实施调查问卷》,经检验其克伦巴赫系数均在0.90 以上,Guttman 分半信度在0.84--0.88 之间,重测信度在0.81--0.92之间,这表明该自编量表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共发放问卷220 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18 份,回收率为99.1%。
3.访谈法
针对本研究的需要,对相关中学的管理者,老师,学生进行访谈,访问请教相关的体育教育专家、资深德育教学专家,了解普通高中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实施现状,并咨询相关建议策略。
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进行回收整理,排除无效问卷后,所获得的数据均使用SPSS 大型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得出论文研究所需的数据结果和表格。
参考《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修改版)》的体育品德教学目标[4],认定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实施调查包括八个因子,具体如下:顽强坚忍、努力奋斗(意志品质)、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竞争意识)、自尊自强、克服困难(勇敢精神)、集体意识、社会责任(团队意识)、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合作交往)、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社会规范)、正确对待自我和他人(宽容态度)、陶冶情操、学会审美(健康审美)[5]。“体育品德培养实施调查表”是指教师在体育实践活动中表现的测试,该量表均采用5 点记分方法,得分越高表示德育实践越强。
晚期史诗所表现的人物与情节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例如,著名的法兰西史诗《罗兰之歌》,产生于十一世纪初叶,是以现实中的帝王将相武功为内容的叙事体诗歌,在欧洲被称为“纪功歌”,叙述的是九世纪流传的查理大帝和他的勇将罗兰的事迹。众所周知,查理一世(公元742—814年),或称查理大帝、查理曼,是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的儿子,公元769年继承王位,后通过征略成为伦巴德人、托斯卡纳人、萨克森人的国王,公元800年受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做了皇帝,统治了欧洲大部地区,建立起罗马帝国之后的又一大帝国。史诗中所描写的诸多战役,大都见诸史料记载。例如,诗的开篇写道:
教学目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教学的起点,引领教学实践、教学评价各个教学环节。在体育教师对体育品德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调查中,发现有11.9%的教师不熟悉体育品德的三个维度,有43.6%的教师熟悉,非常熟悉的占29.8%,非常不熟悉的也占0.9%。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目标的重视程度如下:竞争意识(4.01)、意志品质(3.98)、勇敢精神(3.83)、团队意识(3.69)、合作交往(3.55)、社会规范(3.42)、健康审美(3.26)、宽容态度(3.22),学生个人心理(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勇敢精神和健康审美,均值3.77)高于群众心理(团队意识、合作交往、社会规范和宽容态度,均值3.47)。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目标设计和操作的程度调查中,发现有44.0%的教师几乎每次应用,经常的占31.2%,偶尔的占13.3%,非常少的占10.1%,几乎没有的占1.4%。
可见当前我市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比较认同,相对了解体育品德目标,但在体育教学中实际操作相对缺乏,培养目标比较倾向学生个人心理,教师德育意识还不够强。教师出现过于重点关注学生体能发展和技能形成,对学生体育品德发展缺乏明确的指导性,不利于在体育教学中有序开展德育渗透。体育品德培养目标过于倾向于学生个人心理,影响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交往等群体心理品德的培养。
在学生体育品德知识、能力、情感的增长点的熟悉程度调查中,发现有23.4%的教师非常熟悉,熟悉的占27.1%,一般的占28.0%,不太熟悉的占17.0%,完全不熟悉的占4.6%。数据分析显示,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教学内容排序如下:社会规范(3.55)、团队意识(3.48)、竞争意识(3.42)、勇敢精神(3.31)、意志品质(3.30)、合作交往(3.25)、健康审美(2.79)、宽容态度(2.74),学生个人心理(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勇敢精神和健康审美,均值3.21)略低于群众心理(团队意识、合作交往、社会规范和宽容态度,均值3.26),总体水平为3.23。可见,当前我市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品德培养内容还不够熟悉,对体育渗透德育内容有所轻视。教师在体育课程的德育内容总体水平为3.23,低于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目标总体水平为3.62,反映了在实际德育实践中,教师缺乏设计及执行与德育目标相对应的德育内容。德育教学内容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德育情感的迁移,学生体育品德的难于发展形成。
在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使用体育品德培养方法的平均值为3.1,只有25.2%的体育老师每次运用培养方法,而有22%的教师几乎没有。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方法倾向程度如下:目标设定(3.89)、游戏比赛(3.77)、语音提示(3.59)、榜样激励(2.96)、情感渲染(2.62)、情景体验(2.56)。可见,在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上,教师比较缺乏德育实践的,我们应该挖掘体育课堂的德育素材,通过合理的教学环节,应用科学德育方法,优化学生体育品德。
在是否经常对学生体育品德进行评价调查中,发现有30.3%的教师经常应用,有49.46%的教师偶尔,非常少的占27.96%,几乎没有的也占1.08%,非常多的占0.18%。从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体育品德的评价是通过考勤、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表现的总体印象进行主观性评估,个别教师采用操作加减分法,多数老师采用终结性评价,采用情景考察法的比较少,更倾向于体育突发事件进行批判性评价,忽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对体育品德评价内容的倾向程度如下:社会规范(3.57)、意志品质(3.50)、竞争意识(3.48)、团队意识(3.48)、勇敢精神(3.45)、合作交往(3.33)、健康审美(2.94)、宽容态度(2.93),学生个人心理(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勇敢精神和健康审美,均值3.34)略高于群众心理(团队意识、合作交往、社会规范和宽容态度,均值3.32)。
从数据和访谈中,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体育品德的评价,不够重视,评价方法相对主观,评价方式相对单一,评价内容权重不均衡。主要原因是随着学生体质测量抽测,学生体质的数据成为了体育教师的教学重点,并且体育品德的评价很难进行量化,评价操作比较困难。从学生层面来说,由于学习压力和国家体质数据等压力,以及教师对体育成绩考核倾向于体能和技术,往往也忽略了体育活动的德育价值。
1.体育教师比较认同体育品德培养价值,但德育专业知识相对薄弱
从调查结果看出,大部分体育教师非常认可体育品德的三维目标,认可体育的育人观念,但还有少部分教师不太熟悉。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价值认同,是体育教师树立教学育人观念的关键,是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关键。
2.体育品德培养目标倾向学生个人心理,目标的实际操作和执行相对缺乏
学生体育品德个人心理目标(均值3.77)高于群众心理(均值3.47),培养目标比较倾向学生个人心理,忽视了团队意识和合作交往等群体心理品德的培养。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设计了体育品德目标,但的实际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引领和激励功能。
3.体育品德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够契合,教师对体育品德培养内容还不够熟悉
教师在体育课程的德育内容总体水平为3.23,低于对学生体育品德培目标总体水平为3.62,反映了在实际德育实践中,教师缺乏设计及执行与德育目标相对应的德育内容。当前我市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品德培养内容还不够熟悉,对体育渗透德育内容有所轻视。
4.体育教师懂得应用一定的德育方法,但应用频率不高,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方法上,大部分教师应用了目标设定、游戏比赛、语音提示等方法,榜样激励、情感渲染、情景体验等方法比较少用。教师德育知识和能力相对困乏,对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了解一般,过于关注学生体能和技术,忽视了学生情感发展。
5.评价方法相对主观,评价方式相对单一,评价内容权重不均衡
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体育品德的评价是通过考勤、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表现的总体印象进行主观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价,评价方式相对单一,评价内容权重不均衡。采用情景考察法的比较少,更倾向于体育突发事件进行批判性评价,忽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1.加强教师德育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德育教育综合能力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活动的执行者,是学生“立德树人”的引导者,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相关教育部分应根据教师的特点,采用多种培养形式方式进行培训,增强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知识,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和德育实践水平、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人格等德育素养。
2.组织多样体育德育教学活动,加强学生情感教育,促进学生体育品德形成
体育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学校应重视和利用体育教学,创建学生德育特色文化氛围,创造的体育精神和文化,通过“体育德育融合教育校本特色课程”、“校园运动会”、“体育竞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加强学生情感教育,促进学生体育品德形成。
3.提高体育教师科学技术能力,设计和开发高中学生体育品德教学与评价系统
目前学生体育品德的评价很难进行量化,评价操作比较困难,影响了学生体育品德践行过程和实施效果。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需求和应用,应用电子科技技术设计和开发体育品德培养相关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德育教学实践效率,实现评价客观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4.促进学校“教、学、评、管一体化”,形成德育整体合力
学生德育培养是学校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学校应整合“班主任德育工作”、“体育课堂教学”、“政治思想教学”等德育相关的教师和工作者的资源,融合各学科和德育活动教学培养,对学生进行教、学、评、管一体化的教育,突出体育课堂的德育价值,优化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