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路径的创新与优化,科学合理地开展田径教学,提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相关的技能技巧,提升运动素养,为后续学段的田径运动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田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并探究小学体育田径教学的有效路径,目的是要发挥田径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体育;田径教学;路径分析
作者简介:杨经国(1990—),男,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最大限度地發挥他们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为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创新课程教学活动,构建高效的小学体育田径课堂,展开高质量的田径教学,使学生获得深远且全面的发展。
一、新课标下小学体育田径教学原则分析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体育教师在实施田径教学的时候,应该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保证教学活动契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运动及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的能力及素养发展[1]。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态化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合理选择场地与器材
教师在实施田径教学的时候要合理选择场地与器材,因地制宜地利用学校优势条件,开发特色体育课程,以多样化的田径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体育学习体验,指引学生高效学习[2]。
(三)保证教学的实用性及有效性
教师应该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新课标对小学体育运动训练提出的各项要求,落实新课标的相关指示要求,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给学生的课程学习及综合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3]。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着力于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及有效性,引领学生在田径课堂中实现知识、能力及素养的协同发展,提升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效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助力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新课标下小学体育田径教学路径分析
(一)满足学生兴趣,优化活动设计
1.设计趣味游戏
为了提升田径教学的总体效率与质量,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需要使田径教学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设计趣味性的田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引学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田径运动[4]。
比如,在锻炼学生走、跑、跳、躲等运动技能的时候,为了促使学生主动、高效地完成热身运动,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肌肉损伤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组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使其在后续的田径运动活动中彰显个性色彩。在锻炼学生的跳跃能力时,教师可以引入“跳房子”游戏,先给学生讲解这一游戏活动的基本规则,再在操场的空地上绘制格子,让学生通过跳跃完成游戏任务,加深其对跳跃技能的理解。
如上,教师通过引入趣味游戏活动不仅能够引领学生完成更高质量的体育运动,提升学生田径运动学习的效果,也能够让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构、内容更为丰富。
2.丰富教学资源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能够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实现高质量的田径学习。
比如,在教学短跑相关内容时,为了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参与短跑活动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给学生讲知名短跑运动员的故事,如苏炳添、杰西·欧文斯等,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树立榜样,使学生通过故事感悟体育精神,为学生参与短跑活动增添动力。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短跑接力赛,为学生讲解具体的规则,让学生全面掌握竞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其在熟知规则与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进行田径运动训练,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竞赛类活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好胜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实施分层教学
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运动基础在对应层次的活动中完成运动训练。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整个训练项目顺利开展,也能够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5]。
比如,教师在教学跳高这一田径活动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为学生设计个性化训练任务,以保证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取得最为理想的跳高训练成果。具体来说,针对体育素养、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合理设置跳高的高度,可以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帮助这一类学生突破学习困难,弥补技能短板,让这一层次的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完成训练任务;针对身体素质、体育素养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升跳高高度,并严格规范他们在训练过程中的动作,尽量让他们做到规范、标准。
总之,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田径运动教学的时候,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提升田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及素养的发展,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二)完善设备设施,满足教育需求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多渠道完善设备设施,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在满足学生运动需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运动实践,从而提升田径运动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尝试应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动手制作田径类运动器材。比如,在接力跑训练中可能存在接力棒不足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寻找身边适合当作接力棒的物品。有学生提出,可以使用矿泉水瓶、笔袋等。教师应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对找到的生活材料加以创造。如使用荧光色的胶带缠绕矿泉水瓶,使其更显眼,帮助学生在接力时提前准备,接稳、接准。如此不仅可以解决器材不足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锻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田径运动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其次,教师应该对部分传统体育类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合理规划和配置体育器材资源,使其能够满足新课改下田径运动的教育需求,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并增强田径运动教学的趣味性与科学性。比如部分体育设施的空间占有率较高,但实际的使用需求有限,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向学校提出移除多余部分的设施,为其他体育项目的训练腾出空间。
最后,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田径运动的场所,因地制宜,发挥学校的优势。比如,教師可以借助校园操场上的沙坑、沙地等,就地取材,引导学生完成跳高、跳远等项目的训练。若是学校的运动场地有限,教师可以考虑利用地方公共资源,或是有偿租赁等办法,保障学生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注重多类运动整合,丰富实践经验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为了提升田径运动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对相关技能技巧的迁移运用,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可以整合多类运动项目,打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水平。
例如,在开展中长跑的运动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入50米短跑、接力赛跑、俯卧撑、仰卧起坐等项目,运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充分发挥这些项目的教育作用。如教师可以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让学生模拟红军长征的情境,完成多元化的体育运动。在“过独木桥”环节,学生需要完成50米短跑;在“过草地”环节,学生要合作接力赛跑;“爬雪山”则要求学生完成规定量的仰卧起坐。以这种富有情境感的活动为引领,让学生进行多类整合的田径运动,能够锻炼学生对各项田径运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他们在多元化的运动实践中能够抓住田径类运动的要领,了解基础性的技术与战术,以此奠定良好的田径运动技能基础。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并组合相应的运动类型,将其融入田径学习训练中,实现迁移、内化与整合,辅助学生在富有个性色彩的田径运动中增强自身的思考力与感知力,深化技能认知,提升身体素质,锻炼综合能力,整体提升田径学习的趣味性,最终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体育教师在实施田径运动教学的时候,不能忽视教学评价这一活动的开展,要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综合地评估学生田径运动学习的全过程,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基于具体的田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指引和带动作用。
比如,教师在教学立定跳远这一田径运动项目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教学要点是让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结合这一要点,教师在制订评价标准时,就需要综合分析学生是否能够做到上下肢配合协调,检测学生在立定跳远过程中的体能状态。在此之后,教师还要重视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在对个人在立定跳远训练中各项动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时,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还需要注重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使其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达成高质量的立定跳远教学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在实施田径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教学的创新与优化,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与田径运动相关的技巧与方法,提升运动素养。为此,教师要把握好新课标下小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创新并优化田径运动教学的策略与模式,指引学生展开更高质量的田径运动训练。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也能够为学生后续更高学段的田径运动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苗玉庭.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策略[J].田径,2023(8):4-6.
鞠金瑜.小学体育田径教学方式方法分析[J].家长,2023(15):10-12.
竺荣.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趣味田径项目的意义[J].当代家庭教育,2023(8):194-197.
王琦.新课改下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初探[J].学苑教育,2021(33):39-41.
马永炜,杨会霞.快乐体育 魅力田径:小学田径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求知导刊,2021(3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