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2023-02-23 08:53李熠
求知导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小学

摘 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摒弃以成绩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思想,致力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德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应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推动学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德育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25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熠(1982—),男,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梁山镇中学。

在信息化时代,小学生已经能够自主接触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一些负面、消极的信息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打造個性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并在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德育,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一)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会按照教材规划的内容进行授课,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会存在一定的阻碍。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反思和调整,将学科教学与德育相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智慧等方面的素质。同时,教师应保持积极的心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交流,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法治精神。教师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成绩,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法治素养,要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德育的价值。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原则之一是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各种情况。教师也可以使用一些互动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团队竞赛,让每个小组根据一些情景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展示他们的道德判断和法治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法治问题,或者让学生参与制作和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绘本或漫画,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来表达自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思考,以此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以上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三)教师规范自身的行为模式

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来看,有一些教师不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一些陋习在无形中被学生模仿,这不利于德育的渗透。因此,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需要规范自身的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让学生深刻理解德育内涵,从而促进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教师应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公平、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不歧视,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权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个性,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充满热情;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于追求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违反纪律。

二、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学目标的确立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德育元素的理解和感知,并结合少数民族区域特色,打造个性化的德育课堂,从而有效提升德育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德育评价,通过评价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

(一)结合教学内容,制订多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开展教学的前提条件。在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以学科知识的理解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制订多元教学目标,为德育的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我们不乱扔》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制订多元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挖掘、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的优良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文化认同感。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和资源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和处理,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一起思考和讨论如何宣传和普及正确的垃圾处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和问题,教师要结合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教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鼓励学生根据当地的特点制订合适的垃圾分类方案,宣传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立足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元素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元素。因此,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实现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渗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描写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意和干家务的重要性,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优良品德和劳动意识;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分享真快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描写的积极帮助别人可以获得快乐,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小水滴的诉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关于水资源的珍贵等内容,结合当地的情况,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教师通过深度研读教材,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德育元素,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

(三)结合区域特色,打造个性化课堂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少数民族的区域特色,打造个性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深刻感知德育元素,从而有效提高德育的质量[1]。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川花儿,这是地区的传统音乐,歌词中蕴含着地区的生活习俗、生活方式、历史渊源以及自然环境等。教师可以将自然环境作为主线,给学生讲解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常见的一些自然灾害,并引導学生思考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导致自然灾害发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德育元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普及,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教育行业而言,信息技术的普及也推动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将德育元素直观地呈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提高德育效果。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低碳生活每一天》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常见的环境污染视频,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也可以播放低碳生活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低碳生活方式,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德育的渗透效果。教师要选择与少数民族文化和环保主题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关于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循环利用的视频和图片。通过这些资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概念。教师还可以组织特色活动,如少数民族文化展览、手工制作、传统服饰展示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以此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构建德育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德育中,学生的体验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体验感能够加强学生对德育元素的感知。在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缺乏良好的体验感,导致德育渗透的效果欠佳。情境是提升学生体验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德育情境,提升学生的体验感,从而有效提高德育的渗透效果。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再通过信息技术播放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父母在家中劳动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内容进行情境演绎。在情境演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包容和爱意,这能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培养学生的家庭美德,从而有效提高德育的渗透效果。

(六)借助实际案例,深化学生的德育理解

案例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际案例深化学生对德育元素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从而有效提高德育的渗透效果。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烟酒对身体的危害的视频,让学生远离烟酒。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吸毒人员的实际案例视频,让学生明白吸毒不但会毁掉自己的前途,还是一种犯法的行为,让学生正确认知毒品和烟酒的危害,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从而有效提高德育的渗透效果。在探讨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的重要性时,教师可以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习俗进行讲解。例如,介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拒绝不良习惯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中对健康生活的倡导。

(七)实施家校共育,发挥家庭教育价值

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单凭学校很难保障德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与学生家长联合实施德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价值,从而有效提高德育的效果[2]。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这些事我来做》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与少数民族文化或环保主题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少数民族文化展览、参与环保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并与学生和家长共同签订一份“三方协议”,由家长负责指导学生做家务,教学生做家务的技能,学生则需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家务劳动。在完成协议之后,由教师表扬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如果没有完成协议,则需要延期实施。在家校共育中,家长是学生劳动技能的传授者,学生是实施劳动的主体,学生在学校领取奖励时能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有效培养劳动意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德育目标,制订明确的德育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道德行为、品德修养、社交能力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每位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反馈。

三、总结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学科,也是渗透德育的优势学科。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加强对德育的重视,结合区域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将德育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奚建国.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J].吉林教育,2022(28):21-23.

吴永民.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渗透策略探讨[J].智力,2022(5):127-129.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