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矛盾冲突的塑造技巧

2023-02-21 19:47李平李钇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自由电影

李平 李钇瑶

摘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故事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杜弗伦由于受到诬陷含冤被判入狱,生活一下跌入谷底,接下来人生注定是灰暗的,可是他心中仍充满对自由的希望。整部电影为了更好地塑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改编时对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进行了艺术加工,推动矛盾向前发展,让观众享受电影塑造矛盾冲突的观影快乐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小说的主旨产生强烈的共鸣,最后也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电影;小说矛盾冲突;自由;艺术加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c)-0001-04

The Skills of Conflict-Shaping in the Movie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Abstract: The film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is adapted from Stephen King's novella Rita Hayworth and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in Different Seasons. The story tells of the silver family Andy Dufresne, who was sentenced to prison for being falsely accused and unjustly accused. His life fell to the bottom, and the rest of life was destined to be bleak, but his life was still full of hope for freedom. In order to better portray conflic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the entire film has undergone artistic processing of the novel Rita Hayworth and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during the adaptati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flicts, allowing the audience to enjoy the pleasure of viewing the film portraying conflicts, while also allowing people to have a strong resonance with the theme of the novel, and ultimately reflect on their own lives.

Key words: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Film; Conflicts in novels; Freedom; Art processing

《肖申克的救贖》是法兰克·戴伦邦特导演的电影,该影片选自斯蒂芬·金中篇小说《四季奇谭》中的《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的故事。肖申克是一座关押重刑犯的监狱,大多数犯人被判终身监禁,因此他们面对漫长的刑期都会表现得相当绝望。主人公安迪·杜弗伦也是其中一员。囚徒面对无望的未来会痛恨肖申克监狱,痛恨高墙将自己和外界隔绝开来。安迪·杜弗伦入狱的第一天就与众不同,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细读小说还会发现其文本与电影有很多不同。

1 相比小说,电影对情节的修改

1.1电影对关押安迪·杜弗伦的牢房空间进行修改

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中有与安迪·杜弗伦共处一室的室友,在小说中详细介绍了关押安迪·杜弗伦的是5号牢房,这个牢房一共有14间,且牢房都是面对面地分布在穿廊的两侧[1]。在小说开始阶段,安迪·杜弗伦起初和印第安室友诺曼登同关在一个牢房中。电影中安排安迪·杜弗伦被关在二层右侧最外的一个房间里,电影从开始到最后牢房里始终是安迪·杜弗伦一个人,从没有跟其他室友共处一室过。电影的这个设计为后来安迪·杜弗伦越狱提供了合理的逻辑,为20年用鹤嘴锤挖地洞而没被发现提供了正当合理的理由。因此电影这样的设计更显得具有可信性。

1.2 电影对主管肖申克典狱长的修改

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中,安迪·杜弗伦先后经历了三任典狱长,分别是邓纳海、史特马和山姆·诺顿。电影为了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整个故事的矛盾冲突刻画得完整充分,删去了邓纳海与史马特前两任肖申克监狱的典狱长,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从始至终都是典狱长山姆·诺顿,这样改编会使观众有足够长的时间了解和认识典狱长的残暴,花更多的时间来塑造电影中的矛盾冲突,推动电影的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各种矛盾冲突汇集到主人公安迪·杜弗伦一个人身上,情节的发展让主人公除了越狱逃离肖申克监狱,别无其他选择。

1.3 电影对主管肖申克典狱长结局的修改

在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中,安迪·杜弗伦逃出监狱后,典狱长山姆·诺顿被迫辞职了。显然这样的结尾是不能让观众满意的。在电影的设计中,为了使矛盾达到高潮,同时呼应开头典狱长山姆·诺顿与安迪·杜弗伦两人引用的《圣经》中的话语——主的审判很快就会到来,电影安排安迪·杜弗伦逃出监狱后把山姆·诺顿洗钱的事公之于众,山姆·诺顿在逮捕前自知没法选择,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了,没办法只能选择饮弹自杀。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观众的观影审美,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中,瑞德从没让安迪·杜弗伦做过图书管理员的助理,而电影安排瑞德接替布鲁克斯做了图书管理员,为安迪·杜弗伦救赎瑞德做了合理的铺垫,使最后瑞德明白安迪·杜弗伦的良苦救赎用心。

1.4 电影中布鲁克斯的结局为瑞德的结局做铺垫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强化体制化对人的摧残,设计了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为了留在肖申克监狱,进而破坏假释条例,拿刀威胁他的狱友伍德,突出了体制化对布鲁克斯的禁锢,布鲁克斯是永远不会走出体制化这一牢笼。电影最后布鲁克斯离开肖申克监狱后,到旅途之家当一名超市打包员,失去体制化的影响,布鲁克斯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最后选择了自杀。布鲁克斯自杀的情节也是日后瑞德需要经历的。电影在这里为瑞德遇到同一困境做了铺垫,同时也呼应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瑞德如果没有安迪·杜弗伦在他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也会走向布鲁克斯同样的道路,无法摆脱体制化带给囚徒的心理影响,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

1.5 电影通过蓝盾·斯蒂芬来讲述典狱长是如何洗钱的

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中,安迪·杜弗伦是在被审讯期间意识到自己可能面临的危险,于是他变卖了典狱长山姆·诺顿的财产,他通过写信建立了一个假身份,提供合法证件后把典狱长山姆·诺顿资产转移出去。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杜弗伦通过帮助典狱长山姆·诺顿建立了一个名叫蓝盾·斯蒂芬的假身份证和账号,这个账号开始是帮典狱长山姆·诺顿洗钱,在他逃出肖申克监狱之后,顺利把钱取走。电影在情节设定之前巧妙地安排了安迪·杜弗伦在图书馆与瑞德谈论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蓝盾·斯蒂芬凭空造出,这个情节完全是为故事情节后续发展进行铺垫。

1.6 电影对汤米最终结局的修改

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中,1949年,有个热爱摇滚的小伙子汤米因盗窃来到肖申克监狱,正是小伙子汤米的到来解开了事实的真相。安迪·杜弗伦是蒙冤来到肖申克监狱的。汤米在安迪·杜弗伦的帮助下,考取了初中毕业文凭。电影中小伙子汤米与瑞德谈话时问安迪·杜弗伦为何来到肖申克监狱,瑞德说他是因杀妻罪入狱。故事以此展开,汤米的到来揭示了安迪·杜弗伦不是杀妻之人,典狱长为了让安迪·杜弗伦继续在肖申克监狱为他洗钱,所以枪杀了汤米。而在《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小说中,汤米是被典狱长转到别的监狱,没有遭到山姆·诺顿射杀。这种设计也是电影塑造矛盾冲突的需要。

1.7 电影中对安迪·杜弗伦身高与形象的修改

在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中,瑞德是前往墨西哥的芝华塔尼欧的路上寻找安迪·杜弗伦,瑞德抱着希望去找安迪·杜弗伦,但还不确定能否遇到安迪·杜弗伦。电影设计瑞德与安迪·杜弗伦在海滩相遇,安迪·杜弗伦准备好棋盘等待与好友对弈,这充分满足了观众的观影期待,通过画外音来深化电影的主题:我希望……,我希望……[2]。此外,小说中安迪·杜弗伦是个1.65 m的矮个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杜弗伦的扮演者蒂姆·罗宾逊却身高1.90 m,电影的此处设计多多少少用来突显安迪·杜弗伦越狱的艰辛心路历程吧!

2 相比小说,电影能产生更大的戏剧性冲突效果

2.1 电影揭示了肖申克监狱的“体制化”是造就黑暗的根本原因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典狱长是山姆·诺顿,他是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三任典狱长的集合体,也是监狱体制化的浓缩。用有限的时间来刻画这个监狱的最高职位拥有者与体制的维护者,同时也是罪恶的代表。狱警哈德利是山姆·诺顿的手下,是“体制化”的坚定维护者。他使用暴力营造恐惧的氛围来维护整个监狱系统的不可侵犯性。只要哈德利出现,就是身穿警服,手持警棍,永远不会好好说话,不用警棍时也会用语言软暴力、关囚徒禁闭等硬暴力的惩罚方式来维护监狱的体制。

体制化的权威是不让任何人挑战的,第一次同安迪·杜弗伦一起来到肖申克监狱的“胖子”试图挑战体制,他说:“我不属于这里,我要回家,要见我妈妈,和妈妈在一起。”这些话只表达着人性中的最基本的要求,但结果却被狱警哈德利暴打致死。此外,有关“体制化”的论述是通过瑞德说出的,他说:“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它;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足够长的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这就是体制化[3]。布鲁克斯被体制化了,瑞德也如此。

在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中,通过布鲁克斯写给安迪·杜弗伦和瑞德的信,透露出他走出体制后内心的绝望和恐惧,工作中常常出錯,遭顾客的投诉,这些具体事例说明他已无法融于社会,最后感到生活没有希望,布鲁克斯不得已上吊自杀。电影的设计用来突出体制化对人性的扼杀。而安迪·杜弗伦对“体制化”有着清醒的认识,一开始就为越狱做准备。表现为他刚到肖申克监狱就向狱友瑞德买“鹰嘴锤”,用了将近20年时间最后成功逃出肖申克监狱。

2.2 电影解释了肖申克监狱中“要么忙于生,要么忙于死”的二元制下的无奈选择

安迪·杜弗伦在肖申克监狱生活近20年,刚开始的几年,他要不断与博格斯三姐妹搏斗,用瑞德的话说:有时安迪·杜弗伦会成功保护自己,但有时保护不了,安迪·杜弗伦总是带着新伤,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博格斯等人会毁了他。此事在1949年迎来了转机,安迪·杜弗伦和狱友公出修屋顶,他用勇气和智慧帮助狱警长哈德利领到了兄长的全额继承款。为了报答安迪·杜弗伦,哈德利惩罚了博格斯,这样安迪·杜弗伦终于摆脱了博格斯等人的纠缠。

为了改善监狱境况,安迪·杜弗伦被典狱长安排到图书管理员的职位上,典狱长山姆·诺顿借此来洗钱。安迪·杜弗伦巧妙地利用他所虚构的人物蓝盾·斯蒂芬作为掩护,最后拿走山姆·诺顿的钱。安迪·杜弗伦的坚持发挥出能量,由于每周给联邦政府写信,坚持6年后终于联邦政府同意每年拨款500元,把肖申克监狱图书馆建成新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馆。

瑞德说:“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因为他们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当他们飞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把他们关起来是种罪恶,但是,他们不在了你会感到寂寞,无尽的寂寞。”[4]这些说明:人要想对抗体制的束缚,要保持生命的活力,就得要在精神和物质上同时做好准备。

2.3 电影阐释了“懦怯会囚禁灵魂,希望能感受自由”的人生道理

小说中,典狱长山姆·诺顿在搜查违禁品时,没有找到安迪·杜弗伦藏在圣经里的“锤子”。在电影中,增加了安迪·杜弗伦和典狱长的精彩对话: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我们放弃的话,那谁会来救我们自己呢[5]? 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逐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是否会停下来想一想?這些情节的设定为电影向高潮发展做了铺垫。

安迪·杜弗伦在刚到肖申克监狱时,瑞德警告过他,希望是危险的,有了希望会把你弄疯,到了肖申克监狱你最好认命。在监狱体制化中的瑞德深知希望的危险,因为心存希望,就会不服从监狱的管制,而瑞德深知监狱的体制是不允许任何人挑战的,制度的拥有者是智慧的象征,他们饱读圣经,俨然像个绅士。用典狱长山姆·诺顿的话说,“他是世界的光”。这说明:人在陷入人生的困境中时,有悲观与乐观两种反应,所以怀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只是安迪·杜弗伦没有想到这场飓风会吹这么久。

2.4 电影赞美了“强者会自救,圣者能渡人”的美好人生信条

安迪·杜弗伦与山姆·诺顿的对话出现场景为:典狱长诺顿搜查他房间时,发现了安迪·杜弗伦的圣经。典狱长拿着圣经问:“你最喜欢哪一节?”睿智的安迪·杜弗伦说:“房子的主人随时都会回来,在午夜、在凌晨。”典狱长诺顿说:“我虽然也喜欢这句,但我更喜欢‘我是世界的光,跟随我的人免除黑暗,就会得到光明。”[6]在这里典狱长把自己比作耶稣,希望安迪·杜弗伦顺从他的意志,服从管教,好获得光明。但安迪的回答更巧妙,他知道典狱长和狱警随时都会来搜房。当典狱长完成搜查之后,走出监狱时,他拿着圣经说:“我怎么拿你的圣经呢?我得还给你,救赎就在里面。”一语双关,因为用于挖地道的鹰嘴锤就藏在圣经里面,如果典狱长打开圣经,那么安迪·杜弗伦将必死无疑。

这也让我们想起典狱长在第一次出场时说的:不要亵渎神灵,要服从管制,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贱命交给监狱。所以在典狱长的思想里,信仰圣经,信仰上帝。圣经是囚徒在监狱中拥有的合法的书籍,安迪·杜弗伦更聪明,他把用于救赎自己的鹰嘴锤藏在典狱长认为可以救赎人灵魂的圣经里面。在安迪·杜弗伦成功越狱后,典狱长打开他藏匿犯罪证据的保险箱时,发现安迪·杜弗伦留给他的圣经,安迪·杜弗伦写道:“亲爱的典狱长,你说的对,得救之道,就在其中。”[7]一语双关。典狱长西装革履,道貌岸然,假装信奉上帝,实际却做着洗钱违法活动。而安迪·杜弗伦按照圣经的教诲,并付诸行动,在拯救自己命运之时,也拯救了其他囚徒的尊严和自由。圣经中锤子留下了他需要的空间,没有对其他的地方和文字进行损坏,他只取了自己需要的,所以这些行动充分显示出安迪·杜弗伦是一个圣者的形象。

安迪·杜弗伦作为圣者还表现在他不顾危险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第三幕伯爵夫人和苏珊娜的二重唱《晚风轻轻吹过树林》的片段。当广播响起时,院子里劳动的囚徒们慢慢地不动了,那音乐直冲云霄,仿佛唤醒了囚徒的人性与尊严[8]。用瑞德的话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还是留着不说为妙。我想她们该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美妙得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拍着翅膀飞到我们住的牢笼里来,让那些高墙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就在那一刹那,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囚徒都感到了自由。”[9]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得到了灵魂的洗礼。这里安迪·杜弗伦是以一个圣者的名义在普度肖申克监狱的囚徒。哪怕只为这些囚徒获得短暂的人身自由,他也不惜遭受一个月禁闭的惩罚。

3 结语

通过对小说与电影的详细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在有限的时间里塑造出安迪·杜弗伦经典的人物形象,这形象是对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的巧妙改编,这些改动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使矛盾冲突达到高潮,让观众完全被电影中的情节吸引,最终把这部影片塑造成为史上经典电影之一。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想告诉受众的是:困境下精神的富足,远远胜过物质的富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的肖申克,只有自己才会是真正的救世主[10]。

参考文献

[1] BLTN黑石视听.1994《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值得一生典藏 [EB/OL].(2022-08-11)[2023-02-01].http://blog.sina.com.

[2] 天天文库.《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台词摘录[EB/OL].(2017-09-03)[2022-02-01].https://www.wenku365.com/p-754397.html.

[3] 钟玲.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隐喻解读[J].电影文学,2008(3):95-96.

[4] 李平.领悟《肖申克的救赎》与《阿甘正传》所表达的美国价值观[J].电影评介,2009(4):50-58.

[5] 高娟.从语言文学的角度分析电影语言的矛与盾——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J].电影文学,2019(1):144-146.

[6] 曹伟.囚禁中的自由与希望——浅析《肖申克的救赎》[J].名作欣赏,2022(1):148-150.

[7] 杨晶.基于电影语言视角的《肖申克的救赎》人物塑造分析[J].戏剧之家,2022(7):145-147.

[8] 周淳.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费加罗的婚礼》选段运用艺术效果探析[J].电影评介,2020(10):92-94.

[9] (美)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0]刘曲.希望救赎自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希望救赎主题[J].电影评介,2014(2):50-51.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自由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