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农民群体的非遗数字化应用资源库设计研究

2023-02-21 11:40王思佳朱晨果宇涵涂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3期
关键词:庄浪遗文资源库

王思佳 朱晨 果宇涵 涂俊

摘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保护并向公众提供资源服务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以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艺术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地域性、小范围的庄浪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对当地农民群体的需求进行分析,构建面向农民的非遗数字化应用资源库,并在实际的设计实践运用中予以验证。旨在帮助推动非遗文化在农村用户中的“活态”传承,以期为其他地域性非遗数字资源库的开发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农民群体;地域文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5(a)-0124-06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Application Resource Library for Farmers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a'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to transfor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digital form protection and provide resource services to the public. This paper takes farm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ing art, folklore and anthropology, takes the regional and small-scale Zhuanglang intangible herit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rough the excavation, arrangement and demand analysis of local farmers' groups, constructs a digital application database for farmers'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verifies it in actual design practice. It aims to help promote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e among rural users, and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developers of other regional intangible digital resource libraries.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ation; Resource bank; Peasant groups; Regional culture; Rural vitalization

中華民族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深远广博,广袤的中华大地千百年间孕育着种类繁多、精彩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究表明,我国70%以上的非遗保存地在农村[1],广大农村就是我国非遗产生、存在、发展和传承的土壤。目前我国已经开发了很多面向大众的文化数字博物馆、地方数字资源库,但国内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受限于自身教育水平和外部环境等因素,无法享受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数字化非遗成果。本研究意在将艺术学与民俗学、人类学相结合,以面向农民群体的非遗数字应用资源库为载体,让保存在农村和广大农民群体中的非遗得到保存和活化,使非遗文化真正赋能农村和农民,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非遗文化各具特色,为了保证研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团队以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的非遗文化和当地的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索面向农民的数字化非遗应用资源库,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地域性、小范围的渐进式研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探索出一种设计范式。

1 非遗数字化资源库发展现状

“非遗数字化”是指使用数字化的技术,以文字、图像和视频为载体,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方面,以此来实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2]。资源库是信息收集、组织信息和研究特定信息的基础平台,由于非遗中有庞大的知识体系需要系统整理和保存,因此使用资源库作为非遗数字化保存和记录的媒介具有重要意义[3]。

目前,我国数字化非遗资源库的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果。在服务主体方面,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研究和实践成绩最为突出,张赞梅等[4]以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例,提出发挥区域优势收集和整理本地非遗资源并建设特色资源库的具体对策;故宫博物院建立了数字文物库,藏品以3D形式展示,可供公众线上参观和学习;中国美术馆提出“一块手机屏幕就是一座美术馆”“一块电视屏幕就是一座党史美术馆”的办展理念,实现了典藏活化。在服务类型方面,代俊波和单桂花阐述了构建基于Web的非遗数字资源平台的必要性,并设计和实现了满族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平台[5];陈善为[6]则认为在Web环境下数字化非遗保护平台具有储存代价小、方便共享、容易复制、方便传承等特点。

通过以上综述研究发现,在非遗数字化理论研究方面,数字资源库建设的目的主要是记录、保护、普及与传播文化知识;在技术实践方面,数字资源库多是以Web网页版呈现的;在数字资源服务方面,服务主体多为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部门,服务对象大多为社会公众。但是广大农民群体作为非遗的重要受众和传承人,以农民群体为服务对象建立非遗数字化资源库的研究非常有限。庞涛等人[7]在新农村建设语境下,提出结合地域性特征进行数字化记录与辅助设计系统开发以及在非遗记录过程中重视原始本真性以保护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并未从农民群体使用角度切入给出具体实践方式的建设性意见;闫雪[8]从具体农民掌握的非遗手段出发探讨数字化保护手段,提出可以通过开发App、模拟数字交互艺术情景、塑造文化创意品牌等手段达到农村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但并未从资源库的角度探讨农村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综上所述,服务主体是以机构为核心的,服务对象是面向农民群体的,服务主旨兼顾文物保护和乡村赋能的非遗数字化应用资源库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2 面向农民群体的非遗数字化应用资源库创新研究

2.1 目标用户与需求分析

数字资源库设计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根据用户需求确定所需要的功能与结构框架[9]。研究团队通过多次田野调查和用户访谈,了解到针对农民群体的数字化非遗设计有3个难点:其一,在思维方面,农民群体在面对数字化的非遗时本能地认为搞不懂、吃不透,产生畏惧心理,不愿意接触非遗数字化平台;其二,在数字素养方面,受限于技能水平,农民用户在使用数字化非遗平台时会出现认为操作太复杂、担心被骗取钱财、担心功能(软硬件配置)不适需等应用障碍;其三,在产品供给方面,现有的非遗资源库平台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和传播工作,但对于农民群体来讲,非遗的传承一直是“口传心授”,在知识平台学习非遗会存在畏惧感。此外,非遗资源库多数以Web端呈现,而农村用户多接触移动应用,因此现有的非遗资源库不能深度适配农民群体的需求。

建立以农民群体为中心的非遗数字资源库:第一,要确保农民群体现有的硬件可以支持资源库正常使用,由于农民群体日常使用智能手机较多,资源库尽可能基于移动端建立;第二,资源库应该兼顾不同受教育水平的用户,具有“低门槛,可进阶(low floor, high ceiling)”的特点[10];第三,资源库还应具有吸引用户使用特性,具有一定趣味性,内容接地气,贴近用户生活;第四,资源库不仅承担“记录”的功能,还要向“非遗活化”和“乡村赋能”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产品能使用户在生活中真正接触、学习和运用到这些非遗技能,丰富用户的精神生活及扩大收入来源。

2.2 乡村非遗与产业振兴

乡村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根基,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保存在乡村中的非遗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活化”的特点,发展成了“表演型”非遗。以庄浪非遗“马尾编荷包”为例,过去当地妇女在田间地头或在农闲时分,用马尾毛将吉祥纹样编织在荷包外面形成兜网,端午节时挂在小孩的身上祈求平安,一针一线的缝制中蕴含着母亲对子女平安健康的祝福和爱意。而当下荷包已经在生活中失去了实际使用价值,机械化生产的荷包更省时省工,价格低廉,这大大冲击了传统手工荷包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数字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非遗文化逐渐以产品为载体走入人们的生活,构建起大众与非遗文化之间的新桥梁,成为助力非遗产业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当前已经有很多非遗文创的成功案例,如天津杨柳青年画[11],杨柳青年画博物馆开设了文创商店;杨柳青镇开设了“莲年有余文创社”;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开设了文创展厅,并通过网上商店的方式,进行文创产品销售。但目前非遗文创多是提取非遗中的文化元素和视觉元素,用于产品的包装和视觉创新,从设计到制作再到销售的流程中,很少有真正的非遗手艺人的参与,对于保存在乡村中的非遗来说,很难实现让农民群体因其受益。为了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研究团队从农民群体的需求出发,探索集成性质的非遗应用资源库,在非遗的发展、传播,以及非遗文创的制作过程中让农民群体参与进来,使产品既能够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也能在物质方面受益。

2.3 资料获取与数据整理

非遗资料获取与数据整理是搭建非遗应用资源库平台的基础。目前非遗资料的保存状态可以分为活态化、隐性和抢救式的非遗资料3部分。活态化的非遗资料现存完整,在有机的社会语境下仍然活跃,这类资料可以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进行文字、图片和影像的记录;隐性知识是一种基于个人经验的知识,深深嵌入,难以表达和解释,尚未明确表达,等同于实用技能知识[12],因此在资源获取时需要研究者进行实地调查时使用访谈和观察的方式进行资料的记录,访谈的结果被转录成文本格式,而观察结果则以图像和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抢救式的非遗资料主要是出于不可抗的社会或个体原因,相关的非遗资料已经近乎消失,采集相对困难,这类资料需要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手段,借助相关人员的口述资料和与之相关联的史料等,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存档式”的恢复,并根据资料不断修正。

对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是也是数据库构建的核心工作之一。一方面,资源库信息资源需要通过合理的分类方式形成完整、科学、有层次的结构组织,方便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據农民群体的思维方式、使用习惯设置合理的框架结构,提高用户界面的易用性和友好性。考虑到农民群体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资源库的层级不宜过多,以清晰明了、平铺直叙为主,尽可能减少操作步骤。不同地域文化下的非遗种类和艺术形态各有特色,研究者应基于当地的非遗资料情况进行整理。

2.4 多方协作与推广应用

非遗研究一向属于文化范畴,但非遗保护却是需要各相关领域的协同合作。面向农民群体的非遗应用资源库,不仅作为非遗整理、保存和展示的平台,还应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联系多方机构,协同合作达到多方获益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重视非遗并且出台相关政策,资源库则基于政策构建相关的公告板块,以信息传播为主,同时促进交流和活动的开展,提高农民群体的参与度,发挥窗口作用。文化馆等资料机构拥有专业的人才、优良的储存设备及数字终端,同时具备社会教育学习的功能。文化与设计的结合,有助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兼备形神交融的特征,唤起消费者的认同感,加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遗中的艺术价值要实现自生长式的良性发展,需要与设计团队合作,设计者结合现代设计的手法和实际应用对非遗进行创新和再创造,形成文创产品在有机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活化和流通,被更多现代人所接受。而农民群体作为资源库的服务对象,是各个部门协同合作的黏合剂,不仅能在资源库中学习非遗知识和技艺,也可借助资源库进行非遗文创的创造和售卖,既能满足精神需求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亦可从中获得收益。

3 面向农民群体的非遗数字化应用资源库设计实践

上文阐释了面向农民群体的非遗应用资源库相关理论研究,研究者以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的非遗和当地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践探索,设计开发了庄浪非遗资源库小程序。以小程序为资源库的载体,一方面是小程序依托于微信平台,目标用户已经熟悉其操作;另一方面则是省去了用户安装和配置软件的流程,实现了“触手可及,用完即走”的应用理念。庄浪非遗资源库的构建目的是保存和发展当地的非遗,在此基础上让当地的农民群体能够从非遗文创的制作和销售中受益,助力国家乡村振兴。为此,庄浪非遗应用资源库内容包括非遗资料的整合、非遗文化的分类展示、文创定制体验和文创交易平台4个功能区(见图1)。

3.1 非遗资料整合与呈现——对庄浪非遗的原生态记录与立体呈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4类:民间文学、传统艺术、传统技艺和风俗习惯。研究者以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为研究对象,按照上述分类对当地省级、市级、县级非遗共40项进行整理,通过田野调查、观察、访谈和非介入性的拍摄方式记录当地非遗的原生态面貌。在庄浪数字资源库的设计中,研究者参考了抖音、快手等当地农民常用软件的交互方式,在首页只展示一种非遗,用户可以通过左右滑动切换非遗,通过减少首页的信息量、减少点击次数来增加用户的使用信心。资源库对每一类非遗的文字记录、代表人物、非遗技艺和相关的摄影作品进行展示,并设非遗资讯模块向用户展示研究者收集和记录的影像资料以及庄浪非遗的相关推送。考虑到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资源库中所有文字皆有语音提示,不需要该功能的用户可以手动关闭。通过影像资料、摄影作品、文字和语音等相结合展示,实现庄浪非遗的立体呈现。

3.2 非遗文创自主设计——对庄浪非遗文化符号的现代化创作

非遗文创是非物质文化与现代化创作的结合体。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现代化创作,第一步要进行“元素提取”,即提取庄浪非遗中的造型、色彩、构图、纹样等设计元素,通过要素借用、局部调整、删繁就简、解构重组等设计手段,对庄浪非遗进行创造性的现代化探索。第二步则要进行“功能转化”,结合当下消费市场的喜好及非遗所在的地域特征,突破传统文创的同质化,打造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实用功能的产品。第三步为“价值整合”,非遗文创不仅要满足功能性,还应该能够诠释非遗中所包含的文化意境,达到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目的。

在庄浪非遗资源库中,研究团队将非遗文创设计拆分成设计方案、设计元素和配色方案,以及详情和设计效果图,作为免费商用设计稿进行展示。以非遗马尾编荷包为例,首先,研究者直接借用了传统马尾荷包的造型元素,并提取了传统马尾荷包中“五毒”的纹样,再通过文字、构图和排版进行现代化的图形设计;其次,对设计进行功能转化,研究者将马尾荷包的图形设计应用于庄浪苹果的包装上,使这项非遗也能随着庄浪苹果流向全国各地,实现功能转换的骨架式组合;最后,给文创产品赋予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当地人们认为马尾荷包佩戴在小孩身上能够辟邪保佑平安。研究中通过标题“化吉”向消费者传达马尾荷包这个包装设计中蕴含着“逢凶化吉”的文化意义,传达着庄浪非遗的文化韵味。

3.3 非遗文创定制体验——庄浪非遗文创设计的作品实体化

在本研究中,面向农民群体资源库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让农民群体在欣赏非遗的同时能够通过平台获取收入,改善生活水平。非遗文创的定制体验即开放型的非遗产品创作,用户既可以将独立制作的非遗文创发布到资源库上售卖,亦可以选择与平台对接的文化公司合作生产文创进行销售。这些非遗产品的特点是一部分需要手工制作,另一部分则需要工厂进行标准化生产,区别于纯手工与纯工业非遗文创,既具有手工的情感温度,又具有工业化制作带来的标准化和实用性,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农民群体参与到文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既能从中获利又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以马尾荷包书签为例(见图2),书签的顶部是由农民手工制作的立体荷包,设计者规定马尾荷包的尺寸、向农民群体提供一些形制思路,以及把控手工制品的质量;书签下半部分则是由工厂加工的标准化区域,精确标注出刻度。书签整体既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又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传递着马尾荷包的文化价值,还具有期盼平安快乐的象征性内涵。

3.4 非遗文创交易平台——庄浪非遗的赋能和活化流通

经济链条的介入和商业市场的营销是非遗文创发展的持久动力。非遗要将文化价值转换到经济价值,离不开非遗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和流通。然而目前庄浪非遗文创对外的销售传播渠道大多数还停留在线下销售的阶段,在电商平台鲜少见到庄浪文创的身影。莊浪非遗资源库为当地农民群体、庄浪文化馆及文化公司提供了一个对接桥梁,搭建一个“Web+微信小程序+微店”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通过版权授权、合作生产、运营营销等方式,实现从非遗文化提取、非遗文创设计、制作、销售、推广的产业化运作。在庄浪非遗资源库中,用户可以在非遗商城模块中购买文创产品,这些非遗文创来自庄浪文化馆、文创公司和庄浪当地农民群体等,在平台线上支付费用后以邮寄的形式送到消费者手中。非遗文创产品被更多人所接受和使用,非遗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远,借助庄浪非遗资源库平台,可以使当地的非遗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4 结语

农村是承载与繁衍非遗的主要地域,农民群体则是继承和发展这些非遗的重要人群。引导农民群体在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下了解非遗、享受非遗并能够将非遗转化为获取收入的手段,有助于传承和延续我国的文化血脉,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时符合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群体的精神世界和物质水平。研究团队进行了地域性的非遗调研,探索出面向农民群体的非遗资源库构建模式。

庄浪非遗资源库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以数字化的方式分类、整理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了庄浪地区的非遗文化,界面设计和交互流程简单明了,支持语音辅助阅读,适用于农民群体使用。资源库的非遗赋能模块可以帮助当地农民群体和文化馆与文化公司合作,使庄浪非遗文创产业化,并销售非遗文创带来收益,同时也能使庄浪地区的非遗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推广。然而,面向农民群体的非遗资源库设计方向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实践验证的地方。随着小程序非遗资源库的实践和应用,研究者将进一步探索将新技术引入资源库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探索用户沉浸式学习非遗技术的方式;针对农民群体制作非遗文创的情况,与文化公司和文化馆的合作程度等,在资源库中探索由农民群体参与非遗文创制作流程的更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史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江西农业,2017(5):116-117.

[2] 李天滢,王欣欣,趙仲意.新媒体视域下河北省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非遗文创APP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3):95-101.

[3] IEEE.2017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Knowledg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s (SKIMA)[M].Malabe:IEEE,2017:1–7.

[4] 张赞梅,顾金孚,周群英,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8):66-68.

[5] 代俊波,单桂花.基于Web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0(18):32-34,17.

[6] 陈善为.web环境下关中西部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2(3):109-112.

[7] 庞涛,朱荔丽.新农村建设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J].包装程,2015,36(10):28-31.

[8] 闫雪,全香春.非遗视角下龙江农民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山西档案,2017(6):81-83.

[9] 杜玉欢.中国少数民族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数据库设计与构建[D].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2012.

[10]RESNICK M, Maloney J, Monroy-Hernández A, et al. Scratch: programming for all[N].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9, 52(11): 60-67.

[11]张旭,张杨梅.“互联网+”杨柳青年画的社会创新设计研究[J].工业工程设计,2020,2(4):80-85+94.

[12]PRAMARTHA C, DAVIS J G. Digital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Balinese Kulkul artefact and practices[M]//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LNCS,2016, 491-500.

猜你喜欢
庄浪遗文资源库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梦道怡然
溪山清色
文旅融合背景下常州非遗文创发展路径研究
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广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甘肃庄浪饮食文化旅游发展探究
水边的阿狄丽娜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非遗文创雕版作品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