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3-02-21 11:40焦海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3期
关键词:振兴乡村文化保护

焦海艳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越加深远,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通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乡村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资源,也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着力点。该文首先介绍乡村文化振兴及乡村文化在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中的价值,其次分析目前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最后基于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保护;传承;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5(a)-0111-05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Based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ulture, as a soft power, has an increasingly profound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e are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quires priorit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agri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y improving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rural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e contains rich spiritual resource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focu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ral social civiliz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its valu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ural governance.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Finally, based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ural culture; Revitalize; Protect; Inherit; A dilemma; Countermeasure

鄉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通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发展受到关注,而且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然而随社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乡村文化、乡村文明走向没落,甚至部分地区出现解体、异化的情况。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重视乡村经济发展,但是乡村文化发展步伐较落后。虽然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具体细则,从国家层面为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依据,但是在实际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因为资金限制、文化服务设施有限、发展水平不均衡等问题,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效果不理想。为此总结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建议,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传承乡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文化振兴相关概述

1.1 乡村文化振兴的含义及内容

文化是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以及人类社会自我发展中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乡村文化则是产生在农村这片土地上,以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由村民创造的,反映着村民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保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采用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方式,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强爱国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地细化乡村文化工作,加大对乡村文化的精准帮扶力度,让村民尽早地享受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构建起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应急广播电台、网络覆盖等,加大乡村文化站、村文化图书馆等设施建设,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探索乡村文化服务机制[2]。三是打造乡村群众文化特色品牌。定期组织各级团体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指导各个部门开展乡村表演、文艺晚会等,持续培育乡村文化特色品牌。

1.2 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体现

1.2.1 乡村文化在振兴乡村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助力乡村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目标,需要优先了解乡村自然条件、文化资源,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要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走出一条符合乡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差异较大,平原与丘陵地区的自然条件、物产资源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决定乡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为此制定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乡村文化差异性同样存在,在乡村经济发展中要发挥文化优势,形成特色旅游业、特色农业等均是本地乡村文化的底蕴[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经济发展中要尊重乡村文化,坚持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借助文化优势实现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2.2 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体现

优秀乡村文化对实现农民精神风貌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乡村文化中“人和”是文明重要的体现,也是乡村家庭和谐、村庄和美、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村民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4]。因此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有助于形成尊老爱幼、亲善邻里、守望相助、诚实守信的新乡村风貌,为乡村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不同乡村文化让不同地区的村民有着独有的精神归属感,也赋予村民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文化背景,内化的乡村文化有助于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运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治理,提升治理效率,降低成本。

2 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困境

2.1 村民主体的保护作用未得到发挥

乡村文化具有主体性,村民是乡村文化创造和传承的主体,想要实现乡村文化的保护,必须保证村民在乡村文化保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村民的意愿,让村民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到管理机制影响,乡村文化保护过程当中村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虽然近年来各级部门围绕乡村文化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乡村文化保护中村民依旧是“等、要、靠”的思想。乡村文化保护主要靠上级政府部门,乡村文化保护形成一种“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导致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调动村民的主动性,没有发挥村民在乡村文化保护中的主体作用。

与此同时乡村人口外流也是乡村文化保护主体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大多中青年外出打工,然而促进乡村文化保护也需要依赖中青年的力量,因为他们懂技术、懂文化、愿意接收新的知识,大量中青年外流导致乡村文化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老一辈的传承人年龄越来越大,文化建设者缺失导致乡村文化不断消亡,直接影响了乡村文化振兴进程。

2.2 乡村文化传承形式不当

乡村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统思想影响了传承效果。当前在乡村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建筑保护、历史遗迹保护,手工艺、民间习俗、传统礼仪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重视不够。而且部分乡村历史悠久的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资金缺乏、愿意学习的人少,加剧了乡村文化中传统技艺的传承危机。同时部分家长认为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才会学习手艺,在现代教育家庭理念的影响下,多数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继承传统技艺[5]。也有部分非物质文化技艺受到派别思想的影响,“传承不传女”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增加了乡村文化传承的难度。

当前的乡村文化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乡村文化传承会受到地域条件限制,传承传播途径单一,因为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与乡村差距甚远,很多乡村文化的傳承者都是老人,他们很少使用网络,与专业的报刊、书籍传播路径也差距甚远,影响乡村文化的传播与保护。而且乡村文化传承过程中基层干部对其重视不够,很难主动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甚至部分乡村图书馆、阅览室几乎关闭,没有充分发挥传播作用。

乡村文化具有形式上的稳定性、内容性上的包容性。稳定性是指乡村文化的形式与当地的地理条件、语言等相关,例如:吉林地区的扭秧歌、二人转、吉剧等。包容性是指在中国乡村文化发展进程中它不是一时一地的文化,而是集聚了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但当前的乡村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内容重复,面对现在多变的市场环境,没有对乡村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与创新。而且部分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只谈传承,不谈创新,老一辈的传承人越来越少,新一代的年轻人很难接续,导致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内容和形式无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3 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体制不健全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有效地协调乡村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体制,以此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才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虽然各级政府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脱离实际,未形成整体性、系统性、长期性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一旦涉及土地、资金等因素就容易导致各项方案“烂尾搁置”。这是因为一方面对乡村文化定位不清楚,部分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规划没有从内外部环境出发,对当地乡村文化的特色、民族风情、文化资源的重视力度不够。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没有与当地人文精神、文化元素相融合,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化传承。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同质化严重,部分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规划是套用上级文化建设的标准,没有体现本地区的文化与特色。

除此之外,乡村文化建设规划的可操纵性不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规划建设脱离了本地区的文化发展、传承实际情况。主要是因为缺乏资金,没有专业团队实施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且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负责乡村文化统筹发展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上级部门的要求执行效果较差,过度依赖政策。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体制建设中也没有考虑村民的意愿,以至于执行效果不理想,无法实现乡村文化的长期保护与传承。

3 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建议

3.1 发挥村民在乡村文化保护中的主体作用

确立村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文化保护虽然以政府为主导,但是村民依旧是具体策略的实施者,相关措施依旧由村民来操作。对此需要提升村民在乡村文化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其中,促进乡村文化和谐共存。需要以村民为核心,发挥媒体、乡村精英、村干部、基层管理者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弥补乡村文化服务力度不足的问题,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为乡村文化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通过具体程序、制度规范确定村民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村民为主体的文化治理机制,实施自上而下的制度与村民利益相结合,实现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目标。

培养乡村文化的传承人才。优秀的乡村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人才的支持,打造高质量的乡村文化传承人才队伍[6]。一方面需要保护优秀乡村文化中的手艺人,这一群体是乡村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分子,大众知晓率高,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中要重视乡村文化手艺人,增加补助,建立地方人才信息库,保护现有民间手艺人,确保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是培养新型的村民。乡村文化保护中村民是主力军,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创造者,但是因为村民文化限制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开展村民思想道德教育,树立典型人物,发挥部分村民的带头作用。基层政府可以设置专项文化教育经费,邀请传承人开展培训,提升学习者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注意对乡村文化相关从业者、基层干部的培训,提升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

3.2 创新乡村文化传承方式

推动乡村文化进校园。乡村文化传承不仅需要传承人的努力,也需要增加年轻人对乡村文化的了解,热爱乡村文化,对此可以将乡村文化传承与校园教育相结合。学校可以开展展览、讲座、演讲、社会实践等形式,鼓励学生了解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乡村文化的魅力,推动乡村文化的校园传播[7]。同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融入乡村文化,让学生从小了解自己家乡的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将适合学校学生传习的优秀文化引入高校,让更多青年人可以参与乡村文化保护工作。可以编制乡村文化的教材,剔除陈旧落后思想,保留优秀历史文化,让新一代学生接受优秀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

完善乡村文化的传播体系。想要提升乡村文化传播能力,需要扩大文化覆盖的范围,形成与现代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传播体系。同时借助现代传播方式,提升优秀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因为不仅乡村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传播方式也需要创新,深化乡村文化的传播机制,强化外部传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中要与当代人们的文化诉求相适应,转变思路、與时俱进地开展乡村文化的传播,如可以利用公众号、短视频等传播方式,提升乡村文化传播范围和传播的效果。

3.3 构建规范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制度

3.3.1 加强政府引导,多方面筹措资金

乡村文化保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一般乡村文化保护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投入。但是因为乡村的财政投入有限,无法满足乡村文化保护的需要,对此政府部门需要统筹安排,拓宽资金渠道,多元化的聚集资金,以此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基层部门要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乡村文化保护的经费,加大对文化保护的经费投入,并且将这部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专项费用专用[8]。同时引入民间资本,通过调动社会资源、市场竞争、村民入股等形式引入民间资本,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基层财政的压力,也能盘活乡村文化保护市场。还可以结合乡村文化的需要,将金融贷款政策适度倾斜,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适当地调整利息政策。

另一方面,规范资金管理用途。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中设置专项资金,专门应用于乡村文化环境的整治、老式建筑的修缮、文化传承人的培养等,做好基础建设性工作。同时要加大监督管理体制,实施监控,及时跟踪资金的使用,保障资金被科学应用,确保专项经费真正地投入乡村文化发展,做好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物质保障,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3.3.2 制定保护体系,保护乡村文化的原真性

一方面,制定乡村文化保护体系的标准。结合相关法律与文化保护的规定,能够与本地区的乡村文化资源、环境相适应,制定乡村文化保护的对策和标准,进一步优化各项政策。把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坚持有法必依,政府部门发挥自身的职责,形成部门联动,抓好乡村文化的保护,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另一方面,坚持“坚守原真”的原则。在乡村文化保护过程中保护其地域特色,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中要保持原有的风貌、历史和文化形态。保证原始文化风貌与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冲突,而是相互依存的,过分追求创新会让乡村文化传承中失去文化本身的内涵,而且过度开发利用,不考虑乡村文化的优势,也很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为此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中要坚持“原真”,保障本地区乡村文化不会丧失本真性,加强乡村文化内涵的传播。

3.3.3 制定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总体规划

一方面,坚持规划先行。只有正确、合理地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才能保障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道路的规范性。在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可以邀请专家团队,结合本地区的乡村文化特征、未来发展规划、资源数量及分布情况设置专门的保护措施,将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有机结合,完善顶层设计。

另一方面,坚持规划操作可行原则。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文化保护总体规划,全面部署,加强统一管理。在乡村文化保护过程中确保各项政策落实,不断完善,以此设定可行性的乡村文化保护目标。制定年度规划、细化各项措施、落实责任到个人、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地编制乡村文化保护规划方案,确保乡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制度是确保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根本,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9-10]。结合乡村文化资源特征、结构特征、发展形势,制定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措施,确保乡村文化保护有效运行,加大对乡村文化发展中各个环节的监管与执法力度,对违反乡村文化保护工作要求,破坏乡村文化资源的要立即通报批评,对情节过于严重的则需要依法处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实践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对不同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目前村民主体作用未得到发挥、乡村文化的传承形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及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不健全3个方面。对此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首先,确定村民的主体地位,培养乡村文化的传承人才,发挥村民在乡村文化保护中的主体作用;其次,进一步创新乡村文化传承方式,将乡村文化推向校园,完善乡村文化的传播体系;最后,加大政府引导,多方筹措资金,制定乡村文化保护体系,科学规划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制度。

参考文献

[1] 方董平.推进南宁市乡村文化赋能全面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2,24(3):47-51.

[2] 赵霞.鄉村振兴视阈下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6):98-102.

[3] 林素琴.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实现路径[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5):62-63.

[4] 眭海霞,陈俊江,练红宇.乡村振兴战略下天府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1):75-84.

[5] 马逍昆,张猛闯.河南欠发达地区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以鹤壁市浚县为例[J].山西农经,2022(3):88-90.

[6] 孙虎,杨攀,周洋帆.乡村振兴背景下天府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龙骨水车为例[J].农村实用技术,2021(12):40-41.

[7] 于良楠,李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5):102-109.

[8] 尹影,刘艳秋,王晓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3):22.

[9] 刘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N].文艺报,2022-07-18(4).

[10]白文举.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2(7):11-13.

猜你喜欢
振兴乡村文化保护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从供给侧改革谈东北机械工业振兴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中菲谈“振兴”五大领域合作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