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新《课标》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教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不只是一门课,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为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05
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利用课外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具有相当显著的积极意义。
一、课外阅读的益处
1.强化学科素养
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在打造阅读情境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学习丰富的知识,获取多元的体验。通过阅读书籍,学习到在生活和语文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东西,了解人生百态,在广袤的知识之海中尽情畅游。这样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对语文学习极为重要的。语文学科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共情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培养和提升。换言之,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实践应用提升研读文本的能力、文字理解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
2.突出学生主体
与语文课堂教学及课上自主阅读不同,课外阅读是发生在语文课堂之外的活动,教师并不直接参与,而是通过非即时的指导和向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来间接参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则是完全作为独立的关键主体来进行学习。在什么时间阅读什么作品,一次的阅读量是多少,这些都是由学生自己来把控。在自主安排阅读任务和思考阅读中产生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由于阅读的实际效果在根本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和专注程度,因此,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主体的作用就更为突出,教师的引导与评价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这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新的挑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3.提高应试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题型。由于篇目来自课外,学生是无法对考查内容进行提前预判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外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既是学习这种方法的途径,也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渠道。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作品能够积累阅读经验,掌握阅读各种类型文学作品的方法,从而能够在考试中更加得心应手,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除此之外,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这也能反映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上来。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和效率更高,甚至能够通过提前预习熟悉课文,掌握一部分简单的知识,加快课堂教学进度,教师的课时安排也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开展,进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推动作用。另外,课堂效率提升后,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更多课外内容,为学生拓展更多的语文知识,以达到进阶学习的目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4.形成个性特征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外阅读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优秀的课外作品其实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感悟。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也是在同作者进行精神交流。认识他人的思想和观点,对学生的认知构建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很多人在童年时期阅读的内容,有可能对其一生的性格特征与“三观”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学生在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优秀而丰富的课外作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大有裨益。
二、提升小学生語文素养的策略
1.关注自主阅读过程,培养广泛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基础。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获取多方面的知识。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所能承载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吸收能力也有限。因此,课外阅读的作用就被凸显出来。有效的课外阅读,能够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延展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有效发挥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外阅读的完成效果和阅读状态,尽可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阅读,从而提升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比如,教师可以从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入手,让学生在阅读这些简单易懂的书籍的过程中获取满足感,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沉浸在阅读的世界当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阅读体验。
教师应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进行课外阅读内容的推介和阅读任务的设置,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相对熟悉的内容开始接触。阅读难度越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接受程度也就越高。学生在阅读时容易理解文本内容,就能够更加顺理成章地将课堂上获得的感悟或是学习到的一些阅读技巧应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为例,该课文讲述了一位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之间的故事,富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时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该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又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同时,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产生思考,获取对课文内容的基本认识。教师可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合故事情节和具体的语句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的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一些类似的故事,学习记叙性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如何在故事中活灵活现地展现人物形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阅览室等,鼓励学生主动走进这些场所,感受其中的阅读氛围。比如,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检索书籍和书籍分类的知识,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
2.鼓励自主探索研究,提升课外阅读深度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进一步感受自主阅读的魅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动力。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阅读意愿明显提升,也能够主动去搜集相关的书籍,自主拓展阅读的视野。教师要做的是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在课外阅读中嵌入综合探究任务,让学生的阅读不只停留在文本本身,而是能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一些问题,或是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甚至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同作者的思想产生碰撞,形成自主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训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还可以给学生一些互相交流与分享的时间,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机会生成自主感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的阅读探究进行检验,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阅读成果汇报,着重表达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进一步深化阅读感悟。
阅读的过程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能力,比如理解文段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文段信息整合的能力、共情能力等等。而在单纯的、短时间的阅读中,这些能力的训练效果不够显著,往往使人忽视了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同时,教师更要推动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不能将课外阅读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在设置综合探究时,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合适的任务量,让学生在不感受到压力的前提下,充分得到锻炼,同时,实践内容也应当与语文学科素养的能力要求相关联,确保阅读实践活动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为例,首先,教师要制定阅读计划。《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科普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逐步深入阅读。通过制定阅读计划,学生逐步能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其次,提出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植物妈妈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法来传播种子?”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寻找答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帮助学生记录阅读心得和感悟的好方法。学生可以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疑惑,并随时翻阅以加深记忆和理解。最后,开展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比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讨论《植物妈妈有办法》中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比较它们的优劣和特点。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完成了自主探索的学习任务,了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体会了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同时也在课堂教学中了解了科普作品的语言特点,学习了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师可以布置与之相关的课后探究活动,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关于科普动植物知识的相关作品,并认真阅读和总结。完成阅读后,带着自己的阅读记录到生活中去观察动植物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联系,从而形成独特的自我认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观察报告、成果报告等,以此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的写作和阅读理解等语文活动增加知识基础和经验,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养成长期阅读自觉
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是在家庭中,这时教师无法直接参与其中,既不能向学生提供即时的帮助与指导,也无法起到监督作用。因此,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便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估。
为方便进行后期评价,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象化的阅读任务,比如让学生在阅读时把喜欢的段落或是词句进行摘抄,或是在阅读完成后,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教师在评价这些“作业”的时候就能对学生的阅读深度和阅读进度有所了解。但纸质的作业只是一部分,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程度和专注程度,这是很难通过固定的作业进行检验的。因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多元主体评价,即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可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自評即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点评和打分。比如学生可以自己制定阅读计划,完成后打勾,定期进行自我总结。这种自评任务也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学生互评则是让同一班级中的学生进行互相点评。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结对,组成阅读小组,在课后一起阅读和分享成果,或是组织一些读书会。学生互评不仅能够创新评价视角,让学生获得与传统的教师评价相区别的评价,还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和语文学习氛围,有助于班级学生共同进步。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掌握了阅读童话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对童话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国内外的经典童话故事,及时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参考书单。同时,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自主制定阅读计划,并坚持每日打卡读书,定期总结。除此之外,在本单元的学习结束后,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了几篇童话故事的学习,还完成了一定的课外童话阅读。为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和学习情况,促进班级共同进步与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童话故事会活动,让学生在近期阅读的课外童话作品中,挑选最喜欢的一篇,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完成对童话故事内容的复述之后,学生还可以结合故事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悟和喜欢的原因。提前准备和复述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时是否用心学习了故事内容。而对童话故事的感悟表达与理由阐述则是对学生在阅读时是否产生自主思考进行检验。学生完成汇报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之间互相打分和评价,彼此之间可以提提建议,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为学生之后的阅读提出指导意见。多元主体评价有助于学生对课外阅读进行自主化思考和阶段性总结,进而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课外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强化学科素养、突出学生主体、提高应试能力,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大帮助。教师应巧妙设计、主动实施,通过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鼓励深入探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来增强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阅读效率,让学生自发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 王水丽《课程化与闲适性: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推进路径》,《教育学术月刊》2021年第5期。
[2] 石凤艳《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8期。
[3] 杨娟《统编本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20年第4期。
[4] 张春影《小学课外阅读评价体系研究》,《语文建设》2017年第21期。
(陈黎莉,1983年生,汉族,福建福鼎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