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飞
溧阳市清安小学是一所仅有550名学生的城郊小学,其中新市民儿童占比近80%。在新市民不断壮大并成为新的社会力量的现实背景下,新市民儿童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提升新市民儿童学校的办学品质,是挑战,更是使命。
融特质,探寻“和融教育”
溧阳市清安小学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前身是眠杨树小学堂,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坚持“责任为先”的校训,始终引领全体教师用教育的大情怀服务流动儿童的成长。“江苏省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见证了学校在新市民儿童教育征程上的收获。但在新的教育变化中,由于缺乏对未来发展的顶层规划,导致学校发展停滞不前。具体表现为校园设施老龄化,始建于1996年的校舍,未进行过大型修缮,无法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需求;教育发展理念狭隘化,在靠拼体力追求分数的过程中,学校的其他工作,特别是教科研工作都被弱化。
自2020年10月起,我带领核心团队梳理学校原有的办学文化、对全体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师生进行访谈,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前瞻的引领。在融合学校历史底蕴和时代发展脉搏的基础上,提出“和融教育”文化整体规划,得到广泛认可。“和”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彰显着中国哲学的民族气质,它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也喻指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最佳境界;“融”是融心、融智、融行的集合体,它使教育各要素呈现和谐相处、融会贯通的态势,从而生发最佳的育人合力。
从此,围绕“和融教育”,办一所特色鲜明的新市民儿童学校,成为清安小学全体师生共同的教育理想和实践探索。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建设、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等方面,学校从“融”的视角实现“和”的目标,建立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的运行机制,各项工作均实现了质的飞跃,获评溧阳市校本培训先进单位、溧阳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溧阳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2022年6月1日儿童节,中共溧阳市委书记叶明华来校看望学生,并强调:要加大对清安小学的投入,让新市民儿童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2022年11月,學校在接受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现场调研时,专家点评“硬件过硬,小而精致”。三年中,学校因特色鲜明且富有成效的新市民儿童教育探索,获溧阳市教育贡献奖、溧阳市工作创新奖,学校的多项活动被《新华日报》《学习强国》《江苏先锋》等媒体报道。我也被评为“溧阳市春晖奖优秀校长”。学校从原来的默默无闻到被高度关注,大家戏称清安小学已然是一所“明星学校”。
这段极具价值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所说的那段话:“校长的思想区别于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应充分针对某一类型学校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将思想化为实践行动,并尽可能地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来自自身的一种思想和知识的积淀,来自对时代发展脉搏的把握,来自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育规律的探索,来自终生的准备与超越。”
融边界,培养“行远少年”
不可否认,我校的新市民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非流动儿童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不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责任意识较为薄弱,自我责任意识、主动创新的精神比较缺乏,等等。改变从什么地方开始?“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衡量教育公平程度的标准,其中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是否照顾不同受教育者的学习经验与差异等是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公平的理想状态。”这段有关教育公平的解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为新市民儿童构建适合的课程”。
记得第一次专题研讨,“小行者”这个概念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首先它是对我校儿童身份的认同,同时结合暗含的蕴意,展现了三重意象:一是指受教育者的特质,即我校新市民儿童来自不同省份,具有流动性、多元性等特点,但未来亦将行天下,有担当;二是意指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以行走的方式进行实践式、社会参与式、体验式等方式开展无边界学习;三是意指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本质就是要坚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贵在行,以行促知,方能明大道。
通过三年的不断完善,以“国家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为核心的小行者课程体系,已成为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新市民儿童学校的课程实践模型。
在高品质实施国家课程实施的进程中,我们引领全体教师尝试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强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于是,英语课上,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在快餐店点餐付款的问题;体育课上,往返跑是学生在春种秋收的繁忙劳动中进行的……观念在变,课堂在变,学生自然也在变,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拓展课程主要指向新市民儿童的兴趣与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课程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优势特长为目标,根据课程需求调研的结果,建构全新面貌的兴趣特长类课程。它针对新市民儿童综合素养发展现状,即艺术审美素养、文明礼仪素养、创造想象素养等严重缺失的现状,侧重打造“享·艺术”“会·创造”“修·礼仪 ”“承·传统”等课程,回应儿童内在生命的呼唤,为儿童创造五彩缤纷的生活。
特色课程主要关照了新市民儿童成长的一些关键要素,即从发挥成长优势,突破成长困境等维度构建以项目主题为核心的综合化课程。其中的“阅读燎原课程”旨在突破新市民儿童的成长困境,“文化交融课程”旨在利用新市民儿童的差异资源。学校以传统节日、民族特色节日等为切入口,重构相关活动类课程,实现“在清小,看见整个中国”少年向上课程,旨在涵养新市民儿童的综合素养。通过构建延展类课程,弥补新市民儿童在安全自护、社会责任、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短板与不足。培养“健康、乐学、茂盛、向上”的行远少年是该课程在育人层面的总体目标,其中“健康”指向生命力量,“乐群”指向品格修养,“茂盛”指向本领才干,“向上”指向社会责任。我们消弭五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行走在“正行、善行、健行、美行、勤行”五育相融的成长之路上。
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常州市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和融教育理念下新市民儿童学校小行者课程开发研究”,“新市民儿童学小行者赋能计划”获评常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项目标兵奖。特色课程让国家非遗项目“精工细作”和江苏省非遗项目“史式八卦掌”在学校生根发芽,文化交融课程让民族团结教育有深度、有意义、有成果,学校获评“江苏省红石榴家园”。
如今,在各类比赛活动中,我校学生表现出色,频频斩获一等奖,经常代表区参加大市级的比赛。器乐比赛、科技竞赛等原本的空白领域,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2021年6月,彝族学生王茂元创作的童谣《华夏回春》在江苏省第十届“童声里的中国”少儿歌谣创作大赛中荣获小学组一等奖(全国仅十个)。
融资源,构建“童行联盟”
学校不是教育的孤岛,教育在学校之外的很多场景都可以发生,学生成长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持续的、高质量的互动与合作。校家社共育是建设学校高质量教育、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路径。做“大学校”教育,成为学校破解校内师资无法提供多样化课程等诸多困难的思路。如何使一所学校从让社会无感到让社会关注?学校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向全社会倾情传递“我们在这里”“我们需要您”“我们在成长”“我们更茁壮”的心声。
2021年3月12日,第43个植树节。学校举行了以“播种希望,‘电亮成长”为主题的首届“种子节”启动仪式。新时代文明实践“童行”教育联盟——一个专注为新市民儿童服务的爱心联盟正式成立。常州市文明办、溧阳市文明办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及爱心人士来到活动现场,首批爱心单位播下“阅读的种子”,为每个班建设爱心图书角,“阅读燎原”计划正式启动。学校的受关注度再次提升,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单位开始助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
2021年5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颁布前夕。“在阳光下成长——溧阳市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暨清安小学十岁成长仪式”温馨启动。溧阳市民政局、溧阳市融媒体中心、溧阳市阳光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等多个单位和部门,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活动现场,孩子们参与知识竞赛、宣读成长誓言、展现成长风采,精彩的节目和自信的态度,深深感染并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2021年11月26日,“播下同心‘籽 开出团结‘花——《水西百忆》紅色故事我来讲校园品读会”公益专场在我校成功举行,溧阳市融媒体中心对这场活动进行全程直播。这次活动以公益思政课的形式,让党史教育“走新”又“走心”,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家国情怀,让全市人民感受到了清小学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所有了能量的学校,自然也就有了气场。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开始与学校主动对接,童行教育联盟也日趋完善,形成一个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为平台和依托,统整校内外各类资源,具有科学组织架构,共同指向新市民儿童品格发展的教育联合体。它以树的形态寓指“行远共生”课程资源,许多课程的教师来自溧城街道“爱艺术 爱生活”公益训练营,他们为新市民儿童提供免费的艺术类、科创类培训。三年来,有近两千人次的学生受益,充分满足了他们个性特长的发展需求;阳光雨露课程教师团队来自由溧阳市供电公司等多个单位组建的“融光”党建联盟,侧重涵育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如溧阳市党建馆承办一年级入队仪式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课后服务时段,溧阳市人民法院的延时“法”课堂已开展了三个学期,孩子们的法治素养不断提升;彩虹伞自护大课堂从用电、用气、防诈骗等多维度定期提供安全教育课程。
2022年5月,“童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