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思想与艺术审美十论

2023-02-20 12:04李金坤
语文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张若虚思妇春江花月夜

○李金坤

(江苏大学 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7 篇,其中有隋炀帝2 篇。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之诗,原词已不传。张若虚这首拟题之作,与原先的曲调颇多不同,诗作内涵与艺术水准也大相径庭,其思想境界与艺术价值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明人钟惺评曰:“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1]陆时雍评曰:“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1]清人王闿运则认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2]现代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更是推崇之至,他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3]闻一多是站在全唐诗的角度来评价此诗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诗则是中国诗坛最成熟、最完美、最具诗歌审美意蕴的诗,所以它是三千年诗歌史上的最高峰,而矗立于这座高峰之巅者,则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评价之高,无出其右者也。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创作之地在何处的问题,笔者则是最早撰文加以考证者,认为在镇江北固山与焦山之间的某夜南岸江边较为可信[4]。后来,又相继出现了“瓜洲说”“江都说”“泰州说”等说法。对此,笔者又进一步加以认真而全面之考证,认为《春江花月夜》就是作于焦山[5]。《春江花月夜》作地之争,虽无尘埃落定之确论,但换个角度看作地争议之现象,反倒可体现出此诗思想与艺术的非凡意义与杰出成就。

全诗由三部分组成:开头“春江潮水连海平”至“汀上白沙看不见”为第一部分,描写月下奇景;“江天一色无纤尘”至“但见长江送流水”为第二部分,描写月下奇理;“白云一片去悠悠”至末尾“落月摇情满江树”为第三部分,描写月下奇情。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小部分:“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为第一小部分,以画外音形式,总述月下男女两地分隔、相思浓郁的情景,具有提纲挈领之作用;“可怜楼上月裴回”至“鱼龙潜跃水成文”为第二小部分,描写月下思妇对游子渴望回家的深挚情感;“昨夜闲潭梦落花”至末尾为第三小部分,描写月下游子对思妇的深切思念之情。

第一部分:诗人对月下奇景的倾情而生动的描写。开头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展示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开阔而壮观的气势。一个“生”字,赋予了江潮涌动、明月诞生的活泼而旺盛的生命力。“共潮生”之“共”字,使人自然联想到江潮涌动即是明月诞生的巨大助力,因此,更彰显出明月强健的体魄与无比魅力,为下文神奇月光的美丽与月下奇景的描写铺陈张本。你看,月光随波闪耀千万里之广阔,此时春江,何处不受明月之朗照? 月光顺势绕着曲曲弯弯的江畔芳草,月色溶溶,泻于花树,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珠。更神奇的是,皎洁的月光照在江滩白沙上,浑然相融,顿然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天地。这是明月的出场,大气磅礴,场面壮丽,澄明玲珑,辽阔无垠。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晶莹剔透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此诗首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到一轮孤月之上,由此引发诗人产生无限的人生感慨。

第二部分:叙述诗人望月感怀、慨叹人生的惆怅之感。这是世人的出场。诗人置身“江天一色无纤尘”的澄明世界里,仰望着“皎皎空中孤月轮”,油然产生神奇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如此“天问”式的连续发问,极其生动地体现出诗人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的强烈愿望。紧接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由衷感叹,将个人生命短暂与人类繁衍绵长的客观真理,十分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而“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诗人将“江月”与“长江”拟人化,江月有待,着一“待”字,写出了江月的自信、执著、憧憬与希望。江流送水,着一“送”字,写出了逝者如斯、时不我待的无奈、遗憾、忧虑与惆怅。江月有待,流水无情。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而是仍然充满着对美好的自然与人生的不懈追求与热爱。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评价的那样:“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意识意境。”[6]

第三部分:全面展示月下男女天各一方、渴求团聚的相思深情。这是思妇与游子典型代表的出场。“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是连接世人出场与思妇、游子出场的纽带与桥梁,它犹如影视剧中的旁白,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之浓情蜜意。“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游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伤离的景物或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诗人如此设问,其所要表达的画外音即是:在今夜澄明清澈的月光朗照之下,“谁家”没有离别之苦痛,“何处”没有相思之煎熬。作为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只不过是典型的代表而已。诗人此种仁厚温润的人文情怀,与尾声“不知乘月几人归”正相呼应。可谓一种相思,两地离愁。此四句是对男女相隔天涯相思情感的简要概述,它是全诗脉络的一个过渡媒介。

下面十六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至此,才是全诗男女主角真正出场的主舞台,此乃描写男女主人公相思至浓、盼归至切的最为感人心魄之所在。“可怜楼上月裴回”至“鱼龙潜跃水成文”八句,主要写思妇对游子强烈的思念之情。“可怜”二句,诗人不直写思妇的孤寂与忧伤,而是故意宕开一笔,将“月”拟人化,“裴回”二字用得极其传神:形象描写浮云飘动、光影明灭之状,由此表达月光于楼上徘徊不忍离思妇而去的深厚怜悯之情。它要陪伴思妇,为其分忧,故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只要思妇所到之处,月光都紧随其后,形影不离。诗人如此描写月光主动陪伴思妇的怜悯情怀,实质更加衬托出思妇万般孤寂的生活情状,容易引发读者之共鸣,从而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然而,月光的怜悯多情,对于思妇而言,并非是一件好事。思妇会因此而触景生情,思念游子尤甚。于是,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总是“卷不去”,且“拂还来”,月光不离不弃,忠实依恋。思妇“卷”与“拂”两个痴情的动作,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无比惆怅和迷惘情愫。千里之外,月光之下,思妇远望游子之居所,却无法听到他的一丝声音,万般孤寂无奈之下,她只能突发奇思,想依托月光遥寄她浓郁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二句,暗指此时的鱼雁也不能为思妇传递信息。这部分,主要写思妇情感之“孤”,曲笔直写,感人心魄。最后八句,从“昨夜闲潭梦落花”至“落月摇情满江树”,主要写游子与思妇不得团聚的忧愁。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梦境来烘托他无以归家与亲人团聚的焦虑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将老,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何止是自然之春,同时流去的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啊。江潭落月,沉沉藏雾,表明时不我待、光阴逼人之焦虑之情,从纵向体现游子之忧愁;碣石潇湘,相隔遥远,表明天各一方、无以相聚的愁苦之绪,从横向体现游子之悲伤。正当诗人沉浸在思归不得的孤愁之时,他忽然想到,今夜普天下不知有多少游子和自己一样承受着无以回家的别离相思之痛呢。游子顿然由“小我”的思维格局转向了“大爱”的思想境界,由己及人,无疑彰显了游子阔大温润的人文情怀,极大地提升了游子的精神品格。这是值得称道而欣慰的。在游子看来,普天下无以与亲人团聚的游子们,和自己一样,都有难以排解的满怀思乡念亲之深情,如此林林总总的离情别绪,都将会一起汇涌而来,伴随着落月余光,层层洒满于江边苍茫无际的树林之上。此时,游子的思妇念亲之情已推向了高潮,给人以余韵绕梁、三日不绝之无穷回味之感。如果说前八句思妇念夫着重表现思妇之“孤”情的话,那么,后八句游子思妇则是着重抒发游子之“愁”绪。男女离别之孤愁,于此均已描摹得淋漓尽致、别具神韵而摇人心旌焉。

《春江花月夜》委实是一首将男女相思之情置于纯洁无瑕之月光下描写的最纯美、最澄明、最亲切、最温馨、最受人们喜爱的相思之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千古绝唱。先贤以“以孤篇压倒全唐”来评价其诗之思想与艺术价值,是十分精当而中肯的。就其艺术审美价值而言,《春江花月夜》之美,庶几可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其一,创新美。《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共录七首,除张若虚之外,其它六首都显得内容单调、格局狭小,或宫体脂粉,或雍容华贵。只有张若虚这首,七言古风,三十六句,一气铺排,洋洋洒洒,内容丰富,堂庑特大,气象万千,相思纯情,脂粉落尽,满篇明洁,形式蜕变,新人耳目。此外,更重要的是,在张若虚之前,写景、说理、言情之诗可谓汗牛充栋,可它们基本都是单一的或割裂的描写,而到了张若虚,却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苏轼《赤壁赋》)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新的诗歌元素,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倾情描摹春江花月夜的至美特质,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由衷讴歌人间纯洁的美好爱情,同时,将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事、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值得钦敬的是,张若虚将男女两地的相思深情置于月光澄澈、纯净无瑕的环境之中,更加凸显出人间爱情的纯洁性、神圣性、敬畏性与可爱性。如此创新意识,实在是诗人的智慧、高明与伟大之处。

其二,结构美。此诗颇具章法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明月的出场,场面辽阔而壮观,极写明月水银泻地、上下澄明的神奇世界。第二部分是世人的出场,由“皎皎空中孤月轮”抒发人生与历史的感慨,具有浓厚的宇宙意识、人生哲理意味。第三部分是游子与思妇的出场,分别抒发彼此的孤独与离愁。描写形象生动,感情细腻缱绻,真可谓:天各一方相思远,此时无声胜有声。全诗由远而近,由明月奇景到人生妙悟,再到男女深念,犹如抽丝剥笋,层层深入,诗旨明确,一目了然。如果说明月的出场,是为世人的出场张本、体现天地大美之背景,而世人的出场,又是为男女相思铺垫、体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历史沧桑之感与浓厚的宇宙意识的话,那么,游子思妇的出场,便是直接体现人间爱情的纯真、可贵与神圣。这是全诗的核心精神之所在,也是动人心魄、别具魅力之所在。全诗以月为主体。月下奇景、奇理、奇情,都是在澄明清朗的月光下发生的,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它委实是月下奇景、人生奇理、相思奇情的催生剂与见证人。此诗的章法结构脉络清晰,情感逻辑结构走向分明,堪称严密紧凑、有条不紊,引人入胜,豁然开朗,颇具“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院》)的艺术审美效果。

其三,语言美。常言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诗歌而言,其语言的艺术性则更为显要。全诗252字,无僻典,无拗言,字字通俗,句句简明。每个字句,好比如水月光淘洗过一般,清澈澄明,纯洁无瑕,明畅流贯,朗朗上口。读之如饮甘露,如品醇醪,沁人心脾,通体舒爽。然而,此诗语言虽然通俗易懂,而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却至为丰厚,耐人寻味。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二句,以人生之代代变化与江月之年年相似,表明人生苦短、江山永恒的客观事实,由此使人懂得应当珍惜人生、好好活在当下的深刻哲理。又如“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二句,写思妇因与游子不得相见甚至连他的声音也难以听到的焦虑时刻,她突发奇思,想借助于今晚的月光,把自己对游子的热切思念之情传给他。思妇异想天开,似乎不合常理,然而恰恰反映出思妇对游子的浓得化不开来的无法排解的深深念情。痴情若此,焉不动怀? 诗人如此淡笔描写,已收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此诗淡而有味的语言之美,还体现在用字精确、意蕴深厚的特色上。如“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明月借助于春潮之巨大力量而冉冉升起的生机勃勃的壮观气象,具有震魂摄魄的艺术力量。倘若换成“升”字,那就味同嚼蜡、黯然失色矣。再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着一“待”字,凸显出人们月下相思盼亲的执著恒情;着一“送”字,体现出人们逝者如斯、时光如流的惆怅意绪,从反面告诫人们要珍怜时光、珍惜爱情、珍重生命。此诗语言简明流畅,神韵悠远,犹如山泉,饮之生甘,别有余味。苏轼曾评价陶渊明诗歌语言特色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以此来评价《春江花月夜》的语言审美特质,亦自十分允当。

其四,修辞美。诗人在全诗中运用了多种生动灵活的修辞手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情画意之美。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将“江月”与“长江”拟人化,衬托出男女纯真爱情的珍贵与光阴似箭的人生短促,激励人们珍惜真爱与时间,活出人生的精彩。又如“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等,运用顶针续麻手法,起到上下勾连、情脉贯通、循环往复、便于记忆的阅读效果。再者,全诗多次运用重复手法,如诗题“春江花月夜”事物,分别重复次数为4、12、2、15、2次,增进情感,加深印象。由于“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的清新可爱、轻盈灵动,尽管多有重复,却毫无呆板累赘之感,体现了民歌质朴醇厚的优美特色。在句式上,此诗还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自然谐妙,具有跌宕回旋之美。

其五,韵律美。此诗的韵律节奏也甚有特色。全诗由九首绝句组成,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依次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煞尾。诗人有意将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使用,高低相间。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甚具抑扬顿挫情韵之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甚合明月出场的静默平和的宁静、世人出场的感慨惆怅的情绪及思妇、游子出场的相思急切的孤愁等各种情状,诗情顺着韵律而起伏变化,平仄交替,声情并茂,俯仰低昂,宛转谐美。胡应麟尝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7]整首诗的优美旋律,犹如小提琴在澄明月光下演奏的一首令人缱绻旖旎、葳蕤潋滟的小夜曲,时而令人震撼,时而令人向往,时而令人伤怀,时而令人陶醉,诗韵声情,余韵悠远。

其六,画面美。此诗三大部分,就是三幅画面。明月出场,是集中描写明月诞生、波光万里、月光澄美、花草奇丽的绝美图景,这是一个古老神奇、纯属自然的晶莹剔透、一尘不染的银装素裹的世界。世人出场,真切描写人们对天地奇景的惊愕、人生短暂的慨叹、山川永恒的哲思、宇宙奥秘的好奇、人类传衍的探索,等等。凡是人生的有关问题,在一轮孤月的朗照下,主人公视通万里、神极九霄,深思着天、地、人的相关问题以及怎么看待人生、怎么考量宇宙的问题。这分明是一幅月下世人独立思索图。思妇游子的出场,分别表现楼上思妇对游子的远望无闻的孤独形象,展示扁舟游子对思妇盼归不得的忧愁形象,两幅画面,一样愁情。三幅画面,由远而近,层层推进,情、景、理互为交融,描绘了一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美“春江花月夜男女相思图”。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清朗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彰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雅致的画面美。

其七,情感美。此诗的明月美景、世人哲思,其实都是为男女相思做铺垫的。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深情的倾力抒发,才是全诗的中心主题,也是诗人着力描写的主要内容。前面两部分各用八句,共十六句,而此部分则用了十六句,诗人创造性地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置于澄明清澈、晶莹无瑕的银色世界中,与世人对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思索的环境中,从而使得思妇与游子的相思之情多了一份纯洁与神圣的审美价值,也多了一对如此纯洁爱情的珍惜与敬畏的价值意义。这对后人的启迪与教育作用是深远的。另外,结尾处游子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深蕴儒家传统“由己及人”的仁爱美德,凸显了游子相思之情的大度性、释然性与高尚性,实在是难能可贵、值得弘扬的精神品格。

其八,哲理美。此诗浓郁的哲理意味,主要集中于第二部分。世人出场后,他首先看到的是高悬于碧海青天的一轮孤月。由此产生“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奇妙之思,对人类的诞生与江月的诞生进行了哲学思考。通过人与月的比照,探索出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相处关系。这种关系从一开始便是客观存在而万世不易的。接着又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思索中,深悟出人生苦短、江山永恒的变与不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则是对上句“人生代代”补充式的深层解读,是对人生苦短、江山永恒的变与不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再次强调。使人从中有所觉悟:作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善待自己、敬畏爱情、珍爱生命!

其九,意境美。此诗“春江花月夜”的五种意象,分别在诗中承担着各自特有的象外之意,如“春”的生命活力,“江”的时间流水,“花”的鲜艳明丽,“月”的纯洁清澈,“夜”的深沉宁静。而在“月”意象的统领之下,“春江花月夜”的组合全景,便自然呈现出辽阔与狭小、明朗与孤影、短暂与永恒、忧伤与憧憬的复叠情感的交融,而最终则是通过诗人欣赏月色、感悟人生与深刻相思的情、景、理的融汇与升华。相信在大自然的温馨怀抱中,人们终究可以战胜黑暗、消解孤独、获得欢聚。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于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全诗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深深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意境与人生真谛,品尝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审美滋味。

其十,禅意美。禅意,即禅心,指清静寂定的心境,亦做佛教术语。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云:“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何景明《吹笙》云:“幽心与禅意,凄切转关情。”其中的“禅意”,皆指清静寂定之心。钱起《送僧归日本》云:“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唐代永嘉玄觉禅师曾作《证道歌》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后来朱熹阐述事物的同一性时亦云:“一月照万川,万川总一月。”(《朱子语类》卷十八)由此观照《春江花月夜》,第一部分明月的出场,纯是“万川一月”的形象写照。至于世人、思妇、游子的出场,他们都是在清静寂定的环境下,自然流露出自身的情感意绪,堪称清寂十足,禅意十足,韵味十足。一部流传甚广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260字,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八字,乃《心经》核心之精神要旨。《春江花月夜》全诗252字,比《心经》少6字。前者是佛经,后者是诗歌,但它们清静空寂的意境却是相通的,都富有深厚的禅意旨趣。因此,由禅意角度观之,庶可这样表述:《春江花月夜》即为诗化的《心经》,而《心经》则是异体的《春江花月夜》。毋庸置疑,《春江花月夜》禅意之美,是显而易见的。

《春江花月夜》,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审美价值之高,后人传诵之远,是举世无双的。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此诗在体裁、主旨、意象、意境等方面,对唐诗的创作与繁荣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诗中不少名句被后人所引用或化用。如: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青天明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等等,无不与《春江花月夜》诗句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的《秋窗风雨夕》一诗,从题目到诗句、内容等,都明显模仿《春江花月夜》。近代诗僧昌仁(字义安)《寻梅漫兴》云“有人问我西来意,花在枝头月在天”,弘一法师偈语云“天心月圆,华枝春满”,二位僧人之诗境,无疑都融汇了《春江花月夜》的禅意心境。更让人惊喜的是,《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还被后人广泛运用于建筑物上。如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古镇的安善桥,其南面镌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北面则镌刻“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以此作为桥联,使南来北往的船民随时可见,以发思古之幽情、怀亲友之厚意。《春江花月夜》影响之深广,历历可见。

综上可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承传中有创新,忧伤中寓憧憬,其思想境界、审美趋尚、艺术价值诸方面,都不愧为“孤篇横绝”“压倒全唐”的“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这是张若虚的骄傲,也是唐诗的骄傲,更是中国诗的骄傲!

猜你喜欢
张若虚思妇春江花月夜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从言语层面浅析诗歌郑愁予《错误》的美
王小奇送画
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