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绿茵 蒋恩臣
作者简介:崔绿茵(1994-),女,广东茂名人,本科,研究方向:区域文化研究。
通信作者:蒋恩臣(1960,5-),男,黑龙江富锦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通信邮箱:ecjiang@scau.edu.cn。
摘要: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民间文化濒临失传,甚至“绝迹”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对我国文化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探其发展性是这篇论文的重点以及创新点。该调研针对以上问题,深入面临民间文化失传的当地,以及粤西文化互融的当地,分别对年例与飘色文化的现状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做了详细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年例与飘色文化互融的前景进行了深入探究。试图提高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我国传统文化迅速摆脱当前困境,为促进我国的文化互融做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粤西文化;年例;飘色文化;互融;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4(b)-0103-06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Guangdong Culture
—Taking Xiadong Town in Dianbai District and Wuchuan Piaose Culture as Examples
CUI Lvyin, JIANG Enchen
(Zhujiang Colleg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folk art and culture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ccupying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 cult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a series of serious problems have emerged in many parts of China, such as the imminent loss or even "extinction" of folk culture, which has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key and innovative point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its reasons and explore its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This survey focuses on the above issues and delves into the areas where folk culture has been lost, as well as the areas where Western Guangdong culture is integrated. It conducts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Nianli and Piaose cultures, and on this basis, explores the prospect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Nianli and Piaose cultures, attempting to increase people's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nabling it to quickly overcome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Western Guangdong culture; Nianli; Piaose; Mutual harmony; The status quo; Development prospect
傳统文化,包括民间艺术文化向来都是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在今天这个文化互融迅速发展的时代,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总体文化面貌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作为粤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年例与飘色文化)是我国千千万万人引以为豪的特色文化之一,是粤西文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基本后盾,其重要地位更是不容轻视。飘色文化作为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之一,也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和挑战。同时,文化互融的现象也不容乐观。曾备受关注的粤西特色传统文化的“年例”与“飘色”,近年来的状况也不尽人意。吴川飘色因其盛大、喜庆、隆重的特点被广大人民所熟知,也因此被引进来融入电白区霞洞镇的年例当中,一度为广大受众所津津乐道。但近些年,飘色文化已然慢慢从年例中淡出。
1 粤西文化简介
粤西是属于广东省西部地区的一个文化区域,其中包括湛江(吴川)、茂名。粤西的风俗文化包括:年例、飘色、木偶戏、山歌、白花灯巡游等[1] 。本次调研主要以介绍粤西地区的年例与飘色文化为主。
1.1 年例
年例,是广东奥西地区一年一度的节日庆典活动,主要在过年期间直到二月份时间段内举行,每个年例会因村子的区域或者姓氏的不同而在一个不同的日子做年例。这样错开时间做年例,使得过年的气氛可以延续得更久、更浓。
追溯年例的发展史,在粤西一带有很多种说法,更多的人相信它与粤西名人冼太夫人有关。冼太夫人,又名冼英,南朝末、隋朝初,岭南俚族的女首领,嫁南朝梁高凉太守冯宝,积极助陈统一岭南。因击败反陈的广州刺史欧阳纥有功被封为石龙夫人,后又平定王仲宣叛乱,隋文帝封她为谯国夫人,并设置了谯国夫人幕府(将军府)[2] 。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因此,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是至今年例人人称道的原因。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在清代已十分流行,年例的兴起是为了敬神、祭祀社稷。因为在古代,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人们极度信奉神灵,希望通过举行各式各样的大型活动,如家家户户杀鸡、猪、羊来祭拜天地,随后整个村子的人一起分享美食。
久而久之,这种热闹的、盛大的风俗被很好地传承下来。直到今天,这种习俗逐渐被演化成每家每户以吃喝玩乐为主的聚会活动。主人们尽可能地让所有来宾吃好喝好,热情好客的东道主精神也大大体现出来。
在粤西地区所有人看来,年例堪称是最重要的节日,甚至比过年还要隆重。因为年例是该地区特有的,同时看出了人们对办年例的高度认同。年例当天,融汇了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飘色游行前来助兴,是年例日的必备特色项目。年例当天会有很多的表演活动,表演活动规模之大,节日气氛浓烈,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
1.2 飘色文化
“飘色”表演源于清代,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黎民,其徒弟孙康福、杨康华、杨荣进、谭亚常、杨洁梅等4代艺人的不断传承,才使得飘色文化保持精华同时焕发生机[3]。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找到了现在吴川飘色最老的艺人谭亚常先生,经过访谈,他跟我们说道:其实飘色文化一开始并不是起源于吴川,而是吴川居民陈亚海到外地去经商,看到了飘色的表演,被深深地吸引、震撼,才决定引进吴川并回来亲手制作,经过不断摸索、研究,才有了今天呈现在大家视野中如此精彩绝伦的飘色艺术。
“飘色,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塑造人物飘然欲飞,惊险神奇,以其高、险、精、奇、巧,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的隐蔽艺术。”[4] 飘色是由色柜、色梗、屏、飘组成。飘与屏是由色梗连接起来的,给人一种人飘在色柜车上的错觉。坐立在色柜上的人物叫“屏”,而利用道具凌空撑在屏的人物称为“飘”。色柜车子,如一个自由移动的小舞台。“色梗”是飘色中最重要的制作,因为色梗要巧妙利用力学的原理支撑,以表演者的衣饰或花、鸟、刀、枪等道具遮掩起来,保持“色柜”重心力平衡。这样的巧妙编排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人好像飘在空中一样。
笔者深入飘色艺术团近距离地与飘色小演员们接触,小演员们在飘色表演中称为“色仔”。对“色仔”的选定是很严格的,要经过精挑细选,年龄一般在5岁到10岁之间,身高低于1.2米,体重在30公斤以下,长相俊俏,性格精灵乖巧且大胆。并且要求他们在表演中要保持一个姿势和动作不变。之所以要求这么高,是因为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他们的精神面貌在整个表演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是整个表演的重点。吴川飘色发展至今仍吸引无数的观众,其神秘与奥妙之处由此可见。
2 年例与飘色文化互融的现状调查
近年来,据观察并调查发现:吴川飘色文化已经逐渐从霞洞年例中淡出。以前二者互融的盛大场面已不复存在。这也是笔者调研着重探寻并希望得以解决的问题。
年例与飘色文化在互融上内容丰富,但在展示方式上主要是以游行为主,形式上较单一;而且其互融在时间与选址上有所限制。
2.1 飘色文化在展示上内容丰富但形式单一
飘色表演的内容多以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为主,如《唐僧取经》《双锁山》《包公出巡》《康熙王朝》《六国封相》等;以吴川历史为题材的有:《陈兰彬出使美国》《张炎将军》等;还有被赋予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冲出亚洲》《奥运健儿》等。
在编排一版飘色上,内容可以根据题材变换,内容极其丰富,题材新颖。但是,展示的形式却是很单一的。在活动表演的时候,只是在大街上游行,以游行的形式向观众展示。
针对飘色文化在展示上的问题,在调查时,通过随机抽取100位群众填写问卷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了笔者观点,结果显示如表1。
表1 群众对飘色文化本身在传承和发展上存在哪些不足的调研结果
如调查结果显示,飘色文化在活动展示上形式是比较单一的。
2.2 年例与飘色文化互融在时间与地点上有所限制
飘色文化最初被引进是为了纪念冼太夫人的诞辰与卒日,即每年的十一月二十四日与正月十七日。慢慢地,人们把纪念冼太夫人的日子起名为“年例”。根据查阅资料与调查了解到,电白区霞洞镇辖一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而做年例的集中在7个村委会、6个时间段里(如表2所示)。
表2 电白区霞洞镇的年例时间表
从表格里可以看出,电白区霞洞镇做年例的时间比较集中,主要在每年的正月与二月。也就是说,飘色的游行主要在春节期间,其他时间就很少注重看到飘色的游行了。而如今,即使是在做年例的时间里也鲜见飘色的游行。
3 年例与飘色文化互融面临的困境
3.1 年例的气氛变淡
在粤西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如今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前做年例,注重的是浓厚的气氛,一家老少在年例当天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办年例中。如年例前几天就洗好锅碗瓢盆、布置好桌子椅子,年例当天早早地去买好做年例待客的食材,然后大家一起动手准备饭菜。其画面忙碌而又其乐融融。但是,现在跟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家都嫌麻烦,所有的一切都包给酒店来做,由酒店及厨师策划好整个年例。
相比过去,现在人们的生活变好了,做年例也减少了很多的麻烦,殊不知,减少的这些麻烦正是年例原本的味道所在,一旦没有了,年例的气氛就会变淡,大不如前了。
3.2 飘色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
城市就业机会大、发展空间也大,经走访发现,大量的青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走向城市,村子里留下了年迈的老人,很多的农村地区已经变成了“空心村”。而退休年老的老艺人对飘色文化的传承也是有心无力[5]。调查发现,飘色文化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现状。
3.2.1 工艺失传
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年轻人对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不感兴趣,从而导致飘色文化的传承受阻。众所周知,不少民间艺术基本上是由民众直接传承的,数千年的传承至今日,传承者多数已年逾花甲[6]。 给我们留下不可挽回的不仅是传承老艺人的逝世,还有他们身上的技艺。老一辈的工艺人正在远去,“人亡歌息”“人亡工艺亡”、薪尽火不传。如果没有下一代的接棒,如此优秀的艺术文化,即将走上消亡的道路[7]。
3.2.2 资金不足
据了解,“每板飘色一般要两三千元。游行队伍的飘色,多则五六十板,少则二三十板,花费资金甚巨。而仅靠村镇的支出以及各家各户的赞助,这样的杯水车薪是远远不足以支撑起吴川民间艺术这条漫漫长路的。纵使近年来吴川政府开发了‘回归工程——号召广大外出的成功人士投资。然而事实上,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把吴川的经济发展起来才是最本质的。总之,飘色艺术,如果缺乏资金,就会黯然失‘色”。
3.2.3 飘色文化逐渐从年例中淡出
经调查与往年的观察得知:飘色文化已经逐渐从年例中淡出。究其原因,飘色文化本身存在了问题,越来越少的人组织编排,结果就是飘色的队伍逐年削减;如果应邀来表演,得提前预约,万一冲突则来不了。
3.3 人民群众参与度不高及文化保护意识不强
如今,各个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互融越来越密切。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下降、参与度不高。在采访中,青年朋友说:飘色文化的传承比较麻烦,要从很小开始训练,训练的过程很艰苦。对比,外来文化就轻松有乐趣多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过这种比较浪漫的西方节日。例如:情人节、圣诞节等。提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成为当下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
4 促进年例与飘色文化互融的对策
4.1 让年例与飘色文化的互融恢复生机
4.1.1 “引进”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影响力
对于本次调研中的飘色与年例,它们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我们探究的。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本文的主旨、最终的目的。如上文所述,飘色与年例的融合对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在如今全球化盛行的时代,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融合、交流的现象越发明显。特别是文化,悄无声息地渗入到人们的意识里。想要一种文化迸发生机,永葆活力,引进、走出去与创新相结合是最好的方法。
飘色文化,不仅植根于吴川人的心里,吴川的土壤里,因其影响力,飘色文化已经闻名于吴川之外的地区。这时候,将其走出去,被引到其他地区是最好的选择[8]。原因有:第一,既然能被引到其他地区,说明文化本身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时要将本身的优势发挥出来,便是融入其他文化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创造更大的价值。第二,对于引进的地方来说,要有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念,好的、优秀的文化,应该大胆地引进来,结合本身文化的实际情况,进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時,需要文化使者来执行交流与促进融合的工作。第三,各地区的文化,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要保持本色、特色,不能在交流或融合中迷失了自我。
但在引进文化的时候,要根据本地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加以创新是必不可少。比如,霞洞镇在举行年例的时候引进了飘色,那就要根据年例的历史来编排合适的飘色表演,这样的引进才是富有生命的。不能一成不变地全盘引进,否则,这样的引进是没意义的。经过在霞洞镇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人反映,因为近几年飘色的表演主题没多大的变化,所以人们的参与兴致不高,积极性下降。
因此,要想使飘色与年例的融合焕发生机,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基础,创新才是关键。
4.1.2 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年例”是具有广东省茂名市特色的一张名片,全面弘扬年例与飘色文化,以“冼太夫人文化”中“爱国爱民”的精神广泛而深入地教育人民群众。其中,引进飘色共同庆祝冼太夫人文化节,是因为飘色文化的形式不仅符合庆典的仪式需求,更重要的是,飘色文化的融入,吸引了更多眼球,将整个文化节的气氛推向制高点[9] 。而年例作为庆祝冼太夫人庆典的主要活动仪式,在传承传统文化中肩负着中间桥梁纽带的重任。从文化层面来看,年例是庆祝冼太夫人文化节的延续,引进飘色文化是发展传统文化的关键,促进年例与飘色文化的融合则是文化创新的新起点。打造以“年例”为主题特色的文化产业将对年例与飘色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4.2 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4.2.1 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延长产业链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进程。在本次调查中,就“如何解决飘色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做了深入调查。
适逢年例节,当地每村每巷搭起牌楼,不少商家抓住了商机,集中卖水果、饮料、年例的必需品等;一路上彩旗随风飘扬,每家每户都挂满灯笼,大摆酒席来接待亲朋好友。附近村民都来看热闹,有些素不相识,但俗话说“登门也是客”,主人都会热情款待。乡村的年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好时机,也是促进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契合点。
4.2.2 引进与输出双方共同努力
解决引进飘色资本过高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从飘色文化的源发地吴川出发。吴川当地要做好飘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避免出现后继无人,难组织,不懂编排的情况;要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培养新的接班人,不能让飘色这一特色文化断代。只有新人的加入,飘色文化才会薪火相传、发展壮大。这样才不会出现出演队伍紧张,无法应邀表演的情况。同样,当飘色表演队伍资源充足,才不会出现互相抬价的问题。况且,这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地政府要给予支持,必要的时候要补贴飘色表演队伍建设所需要的费用。
另一方面,从引入地电白区霞洞镇来说,因为每年节日活动的需要,茂名市可以跟吴川负责飘色的管理人员签订合约,保证每年都可以如期进行表演。对于飘色本身遇到的困境,电白人民也应该引起重视并帮忙解决,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如何提供有效帮助呢?第一,倡导融合,促进合作。两方达成合作的形式,电白区霞洞镇可以推荐适合表演的小孩过去吴川进行训练,为他们提供人员。第二,加大投资,互利共赢。霞洞镇提供资金支持,而吴川提供技术编排。
4.3 解决年例与飘色文化面临的困境问题
4.3.1 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管理机制
要摆脱飘色面临的困境,促进年例与飘色的互融,政府要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管理机构,增加飘色活动的巡演,并重视制作工场的改造和保护,使飘色活动制作的艺人有充足的工作环境及相对集中的工作时间研究、制作、培训。之前的临急制作,时间较短,表演完飘色用品就作废,这样很难出精品,就算出了精品也更加难保护。相比之下,有了集中的场合、充足的时间,师傅才及时对其进行研究、概括,并提高飘色的制作技艺和手法。设立民间艺术博物馆是各地政府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好飘色文化的保护工作。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吴川飘色是什么,这是因为吴川飘色缺少宣传,所以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宣传机构,成立研讨小组,加大对飘色文化的宣传。这仅靠民间的艺术家或者民间人民自发宣传是远远不够的。
4.3.2 解决飘色文化自身存在的问题
(1)保护传承人
飘色的制作工艺是世代相传的,离不开老一辈艺人的传授,政府部门要为他们提供一些生活上的保障,为他们减轻一部分生活压力,使他们更加专心地投入传授飘色艺术文化中。但老艺人逐渐老去,保护传承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使飘色艺术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资金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飘色活动的经费是由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捐款资助而得来。现在,为了缓解资金困难的问题,不仅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募捐,同时,政府意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注重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由此特拨出经费来扶持飘色等民间艺术,完善与拓展民间艺术研究、飘色会演的基础设施,从而提高民间艺术的可塑性。
(3)吸引人们的注意
民间艺术的发展问题不容乐观,特别是飘色,我们要加以重视。当地的或者对飘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专家加入保护飘色文化的队伍,可以在社区开展对飘色的保护和发展的调研活动,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还可以借助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为飘色文化这一特色品牌文化做广告,加深大家对飘色文化的了解,从而促进飘色文化的发展。
4.3.3 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意识
(1)传统文化进校园
小学具备了飘色文化所需要的资源,高等院校具备了研究飘色文化的人才。飘色文化进校园,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在小学里可以培养小学生对飘色文化的兴趣,并且可以挑选年龄适合的学生加以训练,选择与时代主题相符合的内容进行表演,促进与学校的合作,这将是一条为飘色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重要的途径。
本着区域的优势,茂名及吴川地区的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科研基地、研究仪器,这些为研究当地的文化提供物质条件及精神支撑。大学还肩负起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使命,这些条件都为吴川飘色的研究提供物质重要载体和特有的精神动力。飘色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有助于提高青少年保护、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2)传统文化进村委会
飘色艺术除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其本身也积淀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华,它聚集当地人民丰富情感与精神,保有特殊的人文价值趋向[10]。 除此之外还与相关机构共建重点示范项目,把其打造成乡村文化精品活动。并将飘色文化精巧的艺术造型、创新的内在美,融合作为宣讲会的重点并附上表演,吸引观众,以更受群众的欢迎,得到更多的保护,才能经久不息,繁荣发展。
5 结语
艺人们要解放思想,艺人之间要互相交流,吸取经验;群众要自觉承担飘色文化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提高自我的文化保护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保护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龙洁丽.吴川飘色的多重价值及保护、传承、发展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2011,31(4):57-59.
[2] 雷芸.关于湛江吴川飘色艺术的研究[J].大众文艺, 2012(19):188.
[3] 稂艳玲.广州沙湾飘色艺术及旅游开发对策浅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1):104-106.
[4] 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5-176.
[5] 黄枉晶.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地方特色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探析——以湛江吴川“飘色”艺术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43-44.
[6] 王敏.浅谈湛江 “舞人龙 ”、“飘色 ”的人文意义[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24(5):102-105.
[7] 吴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吴川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806-807.
[8] 王维娜.空中大舞台———广东飘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 康健.中华风俗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184.
[10]蔡华锋.吴川飘色:飞舞的神话[EB/OL].(2010-03-17) [2011-05-27].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0-03/17/content 6828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