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 程抗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SP22YBC378)成果;湖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问题的网络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SZ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欣(1990-),女,湖南株洲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学,国防教育。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除了具有红色文化资源本身的功能与价值外,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属性。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振兴,充分结合乡村实际将二者有效融合,有效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该研究通过探索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助推乡村产业兴旺,打造红色文化景观促进乡村生态宜居,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塑造现代文明乡风,发挥党建引领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推进红色村庄建设实现村民生活富裕的路径机制,从而以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实施为基本依托,嵌入红色文化资源,使两者有机融合形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优势。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融合;实现路径;嵌入性;地方属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4(b)-0114-05
Embedding and Integrati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ZHOU Xin1, CHENG Kang2
(1.People's Armed Forces School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Hunan, 412000, China; 2.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2000, China)
Abstract: Red cultural resources not only have the functions and values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hemselves, but also have distinct local characteristics. Rely on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fully integrate the two into rural reality, and effectively leverage the advantages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al tourism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industries, create red cultural landscapes to promote ecological livability in rural areas, receive red cultural education to shape modern civilized rural customs, leverage party building leadership to achieve effective rural governance,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villages to achieve a path mechanism for villagers to live a prosperous life. Thus,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task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embedded, 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two forms a functional advantage to assist in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gration; Path of implementation; Embeddedness; Local attributes
1 問题的提出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在乡村地域内,由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乡村文化,是乡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嵌入性是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根本性特征[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发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不同时期革命人物的精神等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称[3]。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其蕴含的“红色基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遗传密码”和“精神血液”,是我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利用是中国共产党永不褪色、红色政权长期存在的重大命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除了具有红色文化资源本身的功能与价值外,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属性,是当地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塑形”与“铸魂”要齐头并进,意味着既要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又要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村民综合文化素养[4]。“塑形”与“铸魂”二者统一于乡村发展的全过程,其中“塑形”是基础保障,“铸魂”是根本目标。因此,从乡村的长远发展出发,更要注重“铸魂”,而乡村文化的振兴则是打牢思想根基,推动内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的红色革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红色文化恰好在乡村生活、环境、民俗中积累形成其独特的价值,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建设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價值和意义[5]。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财富支持和强大的精神价值引领,对乡村振兴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反之,乡村振兴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更加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发展动能。因此,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振兴的双重价值意蕴,如何有效实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的联动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功能价值和实践成效,成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2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定位浅显,缺乏有效关注度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着特殊的乡土属性,其在培育村民思想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作用,而深入发掘本土资源,不仅能引起村民共鸣,还能进一步拓宽思想教化的方式方法。然而,不少地方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定位还较为浅显,没有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具体表现为:
一是片面注重经济效应。在地方政府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以行政部门来牵头企业、社会组织来进行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商品化的现象凸显。特别是投入使用后,其本身具备的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属性被弱化,反倒是商品属性日益明显,成为地方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其价值和利用的认识不够深刻。
二是村民意识还不够强,思想基础较为薄弱。本研究在对H省C县乡村的调研中了解到,绝大多数的村民的思想观念较为传统,认为保护、传承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与自身关系不大,对乡村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了解不深入,甚至是不甚了解,从而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关注度,造成群众基础的薄弱。
三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功能定位不够全面。在调研中发现,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产业振兴带来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H省作为红色文化滋养的热土,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在此背景下,大部分乡村在产业振兴的过程中依托属地红色文化资源来大力开发和宣传,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如何持续弘扬红色文化资源还缺乏长远眼光和目标,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打磨,没有深刻提炼其精神内核和价值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红色文化资源难以发挥其深刻的育人功能。
2.2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度低,难以达成有效共识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各方主体的通力合作,乡村振兴背景下更应将多元化的主体带入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中,但目前乡村社会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主体尚未形成统一的共同体,彼此间统筹协调联动机制也未成熟,这就导致红色文化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源整合和开发尚存在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顶层设计规划统筹考虑不足。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上点状分布的情况较为明显,缺乏专业的顶层规划和统筹设计,这一症结的根源是政府部门没有对工作进行提前规划,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科学有效的预判;另一方面,从当前H省C县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内容来看,其主要是以革命英雄故居、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红色基因为源,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广度和深度还需向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进一步拓展;从开发形势来看,主要是以展示为主,方法较为单一,没有凸显出地域特色,导致趋同化的倾向较为明显,这就需要进一步将文化资源归纳整合,以挖掘和发挥更深层次的红色文化引领作用。
2.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不健全,尚待优化完善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社会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显著的提升,但在社会快速化发展的同时,乡村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从管理服务机制来看,在一些发展理念滞后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依旧欠缺,红色文化资源的供给更是缺少相应的物质基础;二是从红色文化资源的供给途径来看,大部分的宣传仍是采取悬挂横幅、标语等传统方式,线上的宣传内容更多的是侧重于重点领域的重点宣传,在线上线下二者的结合上还大有空间可为;三是从红色文化资源的属地管理分配来看,存在边界尚未明晰的产权资源,这就导致职责不清晰,权责不匹配的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3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3.1 助力基础:价值导向和规划目标的契合性
乡村规划是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龙头”,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就必须要增加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谋定后动,规划先行。一是定位要精准。不同的乡镇区位不同、基础不一、特色各异,需要有一个精准的定位才会有生命力。二是规划要实际。制定的规划,既要符合上位规划,又要符合具体实际,不然就会落不了地、成为束之高阁的一堆废纸。三是布局要合理。乡村振兴起点在“乡”,落脚点在“村”,整体与局部必须环环相扣、严丝合缝,做到纲举目张,在具体点上有所侧重,又需要互相抱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生“1+1>2”的效果。
3.2 助力动能:产业支撑与人才赋能的双重动力
产业支撑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的发展注定是难以持续的,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点是看有没有产业、有没有自主造血功能,如果还是靠输血为主,那就不能叫振兴。精心培育产业,增强经济活力,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与此同时,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就是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通过创新乡村人才引育管用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3 助力途径:内涵挖掘与分类梳理的有机结合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首先,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找准文化内核。其次,要充分挖掘“老先烈”沉淀的红色资源、“老祖宗”留下的人文遗产、“老天爷”赋予的自然遗产、“老百姓”创造的民俗文化等“四老”资源,并打好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生态体验、文化熏陶“四张牌”,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播矩阵。最后,要注重分类梳理文化资源,强调旅游为基,文化为魂。用活红色资源,强化文旅产业招商,打造一批融合休闲度假、儿童娱乐、网红打卡的复合型乡村旅游线路,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全域延伸的乡村旅游格局。
3.4 助力保障:组织体系和生态环境的建构实施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所以需要培养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机制[6]。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全面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需要突出乡村地域特色,与红色村、美丽同心乡村、美丽屋场等相结合,还需坚持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环境为本、群众为主、配套为要,因地制宜地建构起坚实堡垒。
4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路径策略
4.1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也是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利用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文化特色文旅产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要按照“提升薄弱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思路,整合各类红色文化项目资源,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还要通过整合属地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经济,形成具有良好经济效能的产业新业态,带动区域村民就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让广大村民能充分享受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带来的成果,同时,更要积极打造红色文旅产业带,能够最大程度发挥集群效应,推动区域性的红色旅游发展。
4.2 打造红色文化景观,促进乡村生态宜居
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科学设计和打造的红色文化景观,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充分吸收和结合属地红色文化理念,结合现代化艺术方式,将其历史性和现代性紧密结合,并通过相应的设计将其展现给大众,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景观,成为了解红色文化历史,传播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为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C县各镇村因地制宜地加强了红色文化景观建设,不仅充分展现出属地红色印记,而且通过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设计,一批批红色文化景观的涌现,也极大地改善了乡村风貌,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对全面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影响意义。
4.3 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塑造现代文明乡风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传统精神文明为根,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之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乡村社会风貌的变化,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城乡融合进程中文明的交融和发展[7]。
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将承载着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意义。在建设文明乡风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文明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教化和培育鄉民思想状态,共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而且能积极助推乡村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和长远性发展。
4.4 发挥党建引领,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基础和根基,关键在党。要把党建引领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环节、全过程,将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突出“五个文明”建设,共同建设平安乡村、法治乡村、美丽乡村。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标准化。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发展乡村治理体系,实践乡村善治道路,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导示范作用。要通过党的建设打造凝神聚力,聚精聚实的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动党员干部率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力求实现基层“党建+治理”的深入融合,努力为乡村治理赋能添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4.5 推进红色村庄建设,实现村民生活富裕
如果没有一个科学规划的顶层设计,村庄村民各自行动,发展举措五花八门,则不能形成整体效应,所以一个既科学合理又有文化特色的乡村规划尤为重要。所以,要按照城乡融合、一体设计、文化赋能的理念,编制好立足长远、统筹全局、切合实际的乡村振兴规划。而在编制规划中既要因地制宜,遵循传统空间规律,又要充分开发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修缮富有红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保留其悠久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红色文化的特点,塑造具有属地特色的建筑空间格局,更好地延续乡民的集体记忆,让广大村居民更好感受文化精神、田园风光、自然之美。
5 结语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社会价值的外显,是深深嵌入在乡村社会结构之中的,同时也嵌含融合了多元化的文化要素[8]。所以,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外部嵌入与内部融合的有机共生共治,应成为激发乡村社会内生发展动力的根本价值导向。虽没有经济的振兴,乡村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但是乡村振兴持久的动力应该是文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9]。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总的来说,要统筹兼顾红色文化资源和乡村振兴的双重价值,充分结合乡村实际将二者有效融合。以乡村全面振兴的各项工作实施为基本依托,嵌入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形成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只有切实将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起来,才能形成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价值,还能提升和优化乡村社会的发展理念,推进乡村社会风貌的焕然一新,形成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10]。
参考文献
[1] 高玉敏.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与推进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5(4):69-75.
[2] 刘彦武.从嵌入到耦合:当代中国乡村文化治理嬗变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7(10):5-13,190.
[3] 王建华,魏书妍,邓茹丹,等.新时代下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与实践——以米脂县杨家沟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8):145-147.
[4] 王欣.依托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民族博览,2021(8):89-92.
[5] 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1):97-104.
[6] 周宿峰.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7] 渠长根,闻洁璐.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综述[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2):179-187.
[8] 唐兴军,李定国.文化嵌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J].求实, 2019(2):86-96.
[9] 萧放.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5):28-36.
[10]李健芸.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与发展[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9):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