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春芳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小说作品,既让学生初步理解小说的特点,又为学生从学习一篇到学会一类,走向整本书阅读提供条件。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从理清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关注小说表达三个维度展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习得阅读小说的经验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阅读小说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小说教学;情节;人物;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4-0033-03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小说作品,这为学生初步感受、理解小说特点提供了条件。当下的小说教学,一些教师忽视了小说的文体特征,把小说与普通的阅读文本等同,致使小说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味道。怎样才能教出小说的味道,让学生爱上阅读小说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关注情节,理清小说脉络
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载体。但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往往会被小说精彩的情节所吸引,而很少去关注小说情节的设置方式。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为精读课文奠定基础。
(一)理清因果关系,感受情节特点
线性结构的故事情节一般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推进的,故事情节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因果关系入手,梳理小说情节,能使学生对小说脉络结构的感知更加清晰。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这篇小说,以“借”为线索,起因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经过是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是箭按时如数交付周瑜,挫败了周瑜的图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一说。这样,学生理清了小说事件中的因果关系,明晰了小说的主线脉络,加深了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二)理清人物关系,感受隐含情节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有些小说人物较多,人物关系也较为复杂。如果学生缺乏对小说人物关系的真正理解,将会给小说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小说作品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属于显性的线索。有些小说不仅有显性的情节,也有着隐性的情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小说的隐性的情节,为学生感受小说特点提供条件。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中,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出人物关系图(见图1)。
借助人物关系图,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感知会更加深刻。有些小说没有显性的情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一课中出现的人物有十多个,如果学生理不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那么就很难真正读懂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各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联系起来阅读,形成隐性的情节网,并绘制人物关系图(见图2)。
当学生理清人物关系之后,对人物之间血缘亲疏之分,主子与丫鬟之间的尊卑关系等一目了然。尤其是宝玉虽然是贵公子,却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这为学生感受宝玉的特点提供了条件。在阅读小说时,教师要善于从理清人物关系入手,帮助学生感受小说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特点,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三)关注文本矛盾,理清递进情节
小说常用矛盾冲突来展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从小说悬念或者具有矛盾冲突的地方入手,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对小说中有递进特点的情节感受更加深刻。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桥》一课,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矛盾冲突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思考:“老汉为什么把小伙子揪出来?又为什么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样,学生就文本矛盾处的“一揪”“一推”展开思考,感受到老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情感。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矛盾冲突处,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和表达特点。
二、关注人物,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都塑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因此感受人物形象特点是小说教学的重点。教师依据小说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深化学生对小说的理解,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
(一)分角色朗读,情境迁移再现,形象感受人物特点
小说中的不同人物有不同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以帮助学生感受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真正把薄书读“厚”,把人物读“活”。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中的桑娜与渔夫对话部分,桑娜表面平静,实则心里非常害怕,不敢与丈夫对视。两个人的内心绝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平静。如渔夫的话:“嘿,我回来啦,桑娜!”“瞧,这样的夜晚!真可怕!”从渔夫的话可以看出他看似在与桑娜打招呼,实则还沉浸在刚才与风浪搏斗的情境中。从“哦,是你!”这句话可以看出,桑娜因為怕丈夫怪罪自己,不敢正视自己的丈夫。从“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这句话中的“哦”一词可以看出,桑娜在和渔夫说话时走神了,她正在想着该如何把抱回西蒙孩子的事情告诉丈夫。从“我?”“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这些话可以看出,桑娜当时心里非常紧张。对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再现文本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透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神态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读懂语言背后的内涵。小说中人物角色众多,教师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引领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内心,获得对人物特点的深刻理解。
(二)多维阅读,从单一到多面,立体感受人物特点
小说中有些人物形象复杂、真实、立体,能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与心灵的冲击。教师引导学生就小说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进行深入品析,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多面性,对人物的感知更加真实、立体。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中,武松的形象具有多面性的特点。有的人认为武松很鲁莽,有的人认为武松很勇敢。那么,武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首先,教师让学生抓住课文中武松上冈前与店家的对话来初步感受武松的形象特点。然后,教师让学生就武松打虎的部分进行重点品读,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虎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感受武松胆大心细、机智勇敢的特点。最后,教师把《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拓展阅读。经过这几个环节的阅读之后,学生就会明白,作者笔下的武松既有艺高人胆大、英雄豪迈的一面,又有鲁莽、胆怯、恐惧的一面,从而感受到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立体、鲜活的特点。在小说作品中,作者笔下人物的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常人一样,具有多面性、发展性的特点。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中的人物描写,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认知,深化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感悟。
(三)关注成长,从身体到精神,在进阶中感受人物特点
有些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成长性的特点,这种成长性不仅表现在身体层面,还表现在精神层面。教师从人物的这一特点入手,引导学生阅读,能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一课,选自《西游记》第一回,主要讲述了一块仙石孕育仙胞,迸出石猴,最终成为猴王的故事。课文主要从石猴的身体生长与精神成长层面展现了石猴的形象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读课文,绘制出石猴成长经历图(见图3)。
教师引领学生就石猴不同成长阶段的内容进行品读,使学生发现石猴一开始的特点是活泼、灵动;在成长的过程中,石猴又表现出了机灵、勇敢的特点;在寻找水帘洞并穿越水帘洞的过程中,石猴身先士卒、从容不迫的王者风范得到了展现,从而逐渐蜕变成了猴王。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的身体生长,还要从精神层面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变化,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从而走向了阅读的深处。
三、关注表达,感受小说秘妙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读者通过虚构的世界去感受现实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小说的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感受小说的秘妙。
(一)引导思辨阅读,感受小说布局特点
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小说在表达上的特点,实现言意兼得的目标。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讲述了武松打虎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提出思辨性话题:“课文主要讲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可是为什么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武松喝酒的事情呢?这会不会喧宾夺主?能不能把这部分内容去掉?为什么?”通过思辨,学生明白了武松喝酒这部分内容看似与打虎毫不相干,实则与打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喝酒这部分,不仅向读者呈现了武松多疑、虚荣的一面,还向读者展现了武松豪爽的一面。如果武松没有喝酒,也就不会出现打虎英雄了。这部分看似闲散,实际上喝酒、上山、打虎、下山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这也是这篇小说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微型小说一波三折的特点,结合小说内容,教师提出思辨性话题:“小说为什么不直接在开头点明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而是在结尾处才隐晦地点明老妇人、老汉和小伙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呢?”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悬念设置在小说中的魅力与价值,为今后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以思辨性阅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发现小说在表达上的特点,使学生对小说情节上一波三折、张弛有度的特点感受更加深刻。
(二)发现探索,感受小说语言表达特点
小说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秘妙,可以打破学生在小说阅读中的平衡性与舒适感,让学生感受到小说的表达魅力。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的课后练习三:“课文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色。找出来读一读,再说说写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教学时,在学生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使学生感受到环境描写的魅力。又如,《穷人》一课的开头描写了屋外的环境与屋内的环境:“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而屋内“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使学生明白了描写屋外环境是为了表现渔夫打鱼的辛苦以及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描写屋内的环境是为了体现桑娜的勤劳、善良。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就小说的环境描写进行品读,能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描写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教学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小说的特点,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小说在表达上的特点,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小说的魅力,为学生由学习一篇到学会一类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成,李敏.小說单元创意读写的教学策略[J].河北教育(教学版),2021,59(1):28-31.
[2] 连忠友.把脉练习系统,优化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的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2021(9):48-52.
[3] 邓瀛珏.多文本交互阅读落实语用的实践: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透析小说的悬念”为例[J].内蒙古教育,2021(28):28-33.
[4] 王越.把握小说文体特点 从细节感受人物形象: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教学纪实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1):28-30.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