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义
摘 要:中国近代思想的外在特征就是因社会的激烈波动,使其在极短时间跨越了西方思想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因为社会的剧烈变动,而使社会政治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具突出的地位。近代中国从器物、政治、文化三重维度所形成的三种不同社会思潮,始终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因此,三大社会思潮彼此前后相续、扬弃着往更高阶段发展,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也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发展,才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能发展到今天的高度。
关键词:“两个结合”;社会转型;三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71
因为近代中国短短几十年内走过了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进程,而欧洲思想的发生成熟却是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进程。因此,这就使得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而又因政治问题的突出而导致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这就使得中国近代思想剧烈波动,在马克思主义真正传入中国之前,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为三大社会思潮,它们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接续出现和相互交替,这背后所体现的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现象。
1 由器物维度而“开眼看世界”
近代中国思想首先冲破封建之藩篱的是农民革命的风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革命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的先导,虽然太平天国的思想始终囿于封建生产方式之中而无法挣脱。而其内部的平均主义、宗教迷信等小生产意识形态内容浓厚,这清晰的表明了农民阶级意识形态中的革命反抗与封建落后的双重属性。列宁所指出,“……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个别‘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与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它们从西方学来了一套新的理论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了独具农民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武器,这其中最具创造性的就是将西方的上帝观念作为农民革命思想理论的基础。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说:“……所有的起义预言者都用他的忏悔说教来开始活动。事实上,只有猛烈的振臂一呼,只有突然一下抛弃了全部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才能把毫无联系、散居四方、并且从小就惯于盲目服从的农民发动起来。”之所以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运动能得以形成,就在于其领导者借用和改造了外来形式的上帝以适应了农民起义的需要。
(1)从龚自珍到冯桂芬开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之“前驱先路”。
鸦片战争前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不仅是走向穷途末路之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前夜。一方面,这一时期社会的上层统治者仍然生活在一片纸醉金迷的欢庆升平之世;但另一方面,是这一时期的商品生产能力大大突破了明清之际水平,社会生产因素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2)从王韬到郑观应促改良派變法维新思想之发生发展。
农民革命失败后社会的发展再次由社会上层表现其前进趋势。其缘由就在于社会上层在物质现实根据的需要下,要求在不根本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以进行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最早发轫于经战争血海中成长的洋务运动,是上层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提出的“自强”之道。正是因为洋务主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中国传统封建小生产方式的破坏,无疑对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掀起了巨大影响。这就使得在洋务运动中有着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有识之士,逐渐摆脱洋务思想的束缚,而以现实的态度,去探寻中国社会改革之路。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它要求改革严重阻碍其发展的封建上层建筑的呼声也越高,而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郑观应、薛福成等人的思想中对政治权力的想法的争取也表现得尤为急切。正是因为现实的客观经济利益需求,促使他们当时对西方的资本主义代议制而极感兴趣,也绝非偶然了。这表明近代中国社会在改革时由认识和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进而到认识和要求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此来发展自己的工商业,并进一步要求以一套行之有效地制度来保证它的发展,这本身就是思维的逻辑发展反映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因为“任务本身,只有当它所能借以得到解决的那些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已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的”。
(3)从康有为到谭嗣同达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之高潮顶峰。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最严重的一页,这是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场战争的巨大失败使中国空前迅速地被推向半殖民地的深重灾难之中。但同时,它却客观的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进入了由商品输出向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阶段。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入到了夺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浪潮之中,“瓜分中国”的叫嚣响彻华夏,中国正处在空前地民族危机之中。正是在这种沉重的民族危机之下,使得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相对稳定阶段结束了,暗流汹涌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下子变得明朗化和尖锐化了。
2 由政治维度图“国家之强盛”
革命民主主义其实是与十九世纪变法维新运动的高潮一起到来的。它与改良派的循序渐进的改革不同,它指出了爱国运动另外一条路线,那就是通过武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在宣传自己的思想时,势必也会合理吸取前面两种思想的有益内容,在经济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提出的是“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社会革命以此来最大限度的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提出的用平均土地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而未明确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有所不同的,也与改良派对土地革命持反对态度也有不同。在政治上,革命派与改良派最大的分歧点就是不主张用立宪君主制代替封建君主专制,而是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代替封建君主专制。
(1)因改良派和革命派的阶级根源的不同,使他们在土地革命的问题上具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因改良派自由主义思想家与封建统治体系和官僚制度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他们很多都是封建官吏,因此他们的思想天然的就以照顾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也就是他们的思想原则为何从根本上是以不触动原有统治条件为基本原则,来发展资本主义。因此,他们一定会对革命民主派所提出的“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激进土地纲领,持极力反对之态度。而土地问题解决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如何发展以及采取何种资产阶级道路的问题,因为资本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市场的扩大和原料市场的供应问题,这就自然而然地会使原有封建土地所有制崩溃瓦解,使农村劳动力和封建自然经济得到改变和崩毁。虽然民主革命派很注重土地问题,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时中国落后的生产社会关系和还发展很不成熟的资产阶级物质基础,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通过土地问题的解决便可以实行社会主义,而没有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客观形势,而只是片面地认为只要解决土地问题便可以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2)从邹容到朱执信的革命派政论家使民主革命之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邹容的《革命军》以其特有的朝气蓬勃、锋芒逼人的青年特色的文学笔调,通过其视野广大、一往无前的风貌,如春雷一般以震耳欲聋的气势唤醒了千年专制古国下沉睡的人们。它第一次鲜明而全面地宣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口号、纲领、原理等内容,成了那个时代最嘹亮的号角。并由此,更深刻地指出了当时意识形态方面所存在的严重问题。正是革命派的政论家对国民意识形态里的封建理念的严厉痛斥与批判,也为五四运动和鲁迅开“人民之思想”作了时代之先导。
(3)从孙中山到章太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家开始由外在而内在的主观地运用辩证法来解析中国社会,为唯物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扎根打下了基础。孙中山的思想里之所以会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与他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从他自身所受教育来看,他是受过近代科学一整套规范训练的医生。另一方面,孙氏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其通过社会实践来对认识论的认知,使他的思想具有高度的革命实践的理论概括,他的“知行学说”就是他通过长期总结自己在革命斗争中的实践而深入思考、探索的结果。不同于孙中山的丰富的革命实践认识理论,章太炎的思想因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思辨性和独创性而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中独树一帜。近代中西方的哲学转向都是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在这一过程中章太炎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客观物质对人的主观意识认知的重要性,鲜明地指出有不依存于人的自我感觉的客观存在,但遗憾的是章氏只是从经验出发,并未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是孤立而片面地看待事物的表象,未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 由文化维度觉“人民之意识”
近代中国社会之所以从洪秀全到章太炎历代的小生产者的空想和民粹意识经久不衰、影响不断,其核心就在于中国所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使这类思想长时间享有广泛的市场和影响力。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规律向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家揭示出了人类社会的规律,对这些思想无疑是深刻的讽刺。这无疑向人们表明,不进行经濟基础的改变而奢谈所谓的民主自由是多么的荒谬,而对经济基础的改变,尤其是对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小生产经济基础历史的国度,要改变其经济基础就必须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
(1)从曾国藩到张之洞中国近代正统派思想家始终想将其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以此来抵挡社会民主。中国近代正统思想始终在近代条件下,顽强地将自己陈旧不堪的意识渗透进社会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随时因近代气候改变而改变,一会依附于封建生产方式下,在中国广大的以农民小生产者为基础的共同体社会中顽强的向农民阶级的思想观点中进行渗透,以确保自身阶级利益的特权永固;一会又在“中体西用”的新装下惯用几千年发达的统治权术,来疯狂阻挡破坏近代社会民主潮流。在中国近代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士大夫阶层他们始终是以维护封建文化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只不过在随着近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只是为适应环境而搞出的一套封建主义在近代条件下变形之思想而已。
(2)梁启超作为改良派启蒙宣传家之旗手,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启蒙宣传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虽然他在思想上未宣传独创而深刻的思想成果,因此他也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了。但他在宣传新的意识形态与变革中国传统观念等方面,无疑是影响突出且意义深远的。梁氏的启蒙宣传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立了不同于当时文坛的新文体,为变法思想的迅速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广大民众之间产生振聋发聩、动人心弦之影响。二是梁氏的政论宣传作用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影响深远。正如:“《时务报》时期,梁氏的政论已风闻一时,在变法运动中起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3)就中国近代而言给中国知识分子产生巨大影响力且给人以思想启蒙的文学家、思想家无疑就是鲁迅。正是因其作品全面而细致地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风貌,所以他的作品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鲁迅之所以远超其他的革命同辈和许多年轻的革命者,就在于他的思想清醒而深刻。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重点始终是对广大国民的启蒙,他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始终是广大人民的国民性之改造。他认识到救国、救人必先启蒙,即不是“黄金黑铁”等外在物质,而是内在精神才是革命的关键。鲁迅认为既要打开中国人的心灵启蒙和个性解放,又要冲破种种“伪饰”“陋习”和“偶像”(“多数”所崇拜的对象)。
中国近代的历史深刻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规律,即经济基础不变,脱离国家、人民自由富强繁荣主题,社会的自由民主终将流为虚幻。通过从器物、政治、文化三个维度上来梳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大社会思潮,从社会思潮维度着眼以此来窥见思想通过辩证的否定来提高和发展的螺旋上升的历程。正是这三种思潮彼此前后相续、扬弃着往更高阶段发展,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