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探索与创新

2023-02-19 00:18郑新伍丹李萍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成绩创业激励

郑新 伍丹 李萍

摘 要:通过参加“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审专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检验和指导,是帮助项目成长的宝贵机会,也是对所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成果的综合反映,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获得突出的创新创业大赛成绩,是对创新创业师生的巨大正向激励,将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不断发展。本文立足多年参赛实践,抓细节,抓落实,研究“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出现的一些薄弱环节,总结经验,为培育出更多优质项目探索制度保障。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赛;成绩;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45

0 引言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由教育部等部委和高校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赛,从吉林大学承办首届大赛至今,2022年即将开始第八届大赛,带动全国近千万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是全国高校创新创业领域最为重要的比赛,其突出意义不言而喻。

作为一名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工作的高职教师,本人从第四届开始开展这项工作,从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学校创新创业骨干教师。最初参加大赛,省赛都没有入围,逐渐指导学生获得了省赛优秀奖、铜奖、银奖,最终获得了省赛金奖,并努力进军国赛。在参赛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思考,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备赛进行探索,尝试创新。

首先必须明确,比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本文虽然着重探讨大赛本身的有关要点,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大赛只是创新创业工作的催化器,而不是终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性立体型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大一、大二至毕业等不断阶段,都有不同的培养内容。课堂教学、实训室、大师工作室、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校外易创空间、校外实习基地,都在创新创业领域发挥着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

在上述基础上,本文深入总结“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过程中的一些举措,以期进一步提高参赛成绩。各个高校已有的一些常规性做法,本文不再赘述,重点探讨一些细节,从小处着眼,立足实际,研究解决问题。

1 项目指导集中与分散的问题

创业大赛材料,常规是以PPT为主,也包含了视频制作,商业计划书撰写等,在提交材料的辅导中,在二级学院院赛或者学校层面的校赛期间,都会邀请创业专家进行辅导。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是统一集中共同辅导,还是一對一分别辅导?集中参与辅导,好处显而易见,专家对某一项目存在问题的指出,其他项目就可以借鉴避免,不用重复讲。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亮点,包括一些特色做法,其他项目就可以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二级学院或者学校层面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都有促进作用。但是,一些项目组存在顾虑,尤其是前期做得比较好,花费了很多心思,创造了很多新做法的项目组。院赛或者校赛,对于具体不同的项目组,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包括商业秘密,一些优秀团队因此共享的积极性不高。需要从统筹的角度进行规划,既要考虑集体水平的提升,大局观念,也要有一定的制度设计,从而保障优秀团队的独创贡献,保守商业机密,做到充分共享共同提高。

2 项目不同阶段预算问题,也就是省赛与国赛的资源分配,避免虎头蛇尾

“互联网+”创业大赛,一般经过三级比赛,即校赛,省赛,国赛。省赛推荐名额与学校参赛项目数量相关。一般说来,一个学校对于本校能够组织多少个项目参加比赛,能够获得多少个省赛推荐名额,甚至大致有几个项目可以入围省初赛,都有相对有把握的数量估算。根据这些估算,学校有关部门一般都制定了预算,对参赛项目予以支持。也就是在校赛阶段和省赛初期阶段,创业气氛浓烈,各种资源丰富,参赛项目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支持。然而,到了省决赛和国赛阶段,项目入围数量难以把握,一些学校经验不足,没有安排国赛培训相关的举措和预算(也有担心做了国赛培训预算,结果没有入围,影响预算执行力),项目的后期支持明显乏力。省决赛包括国赛,越向上提升难度越大,需要的支持越多,这个阶段相比较之前的支持力度,反而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临门一脚的比赛成绩,参赛成绩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3 项目培育与公平竞争的问题

对优质项目集中资源重点培育,这个理念容易有,但是做起来很难实现,因为涉及公平公正的问题。哪个项目是优质项目,凭什么得到重点培育?在项目的二级学院院赛阶段,报送的项目多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依据什么要求二级学院给予某个项目作为优质项目重点扶持呢?一般都是要等院赛(经过规范的评审流程)结果出来以后。也就是院赛之前,任何项目不会得到任何更多扶持。院赛结果出来以后,通常有十几个项目入选,资源会平分到这十几个项目,二级学院人力物力有限,每个项目所获二级学院支持不多,俗称撒胡椒面。这些项目申请学校层面的扶持,也是做不到,因为每个二级学院都报送了十几个项目到学校,校赛结果没有出来以前,缺乏依据得到比其他项目更多的资源。校赛结果出来以后,十来个重点项目,学校将会给予重点扶持。可是,这个时候,也往往到了省赛就要马上开始的时候了,就像庄稼就要收割了才来施肥,资源有了,时间来不及了。而一个能够脱颖而出的项目,从一开始,就需要重点培育。从比赛一开始,就划定重点项目、重点培育。难度在于按照什么程序由什么部门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划定,如果其他未入选的项目团队认为不公平,是主观人为操作,将如何面对?简单说,优质项目没认定之前,得不到更多扶持;等认定了优质项目,审批流程走完了,能申请更多扶持了,却马上就要省赛,扶持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了。笔者建议,既要考虑公平公正机会人人都有,也要考虑种子项目的优先培育,所以,在每年的院赛,校赛阶段,除了评选出当年入围参赛的项目,也要作为后一年度重点培育项目的筛选。依据上一年度的筛选结果,就制定好下一年度对应的各级预算,在下一年大赛开始之前,就进行预先的培育和重点扶持。

4 项目打磨持续性与比赛阶段性的问题

根据比赛规则,先后经过校赛、省赛、国赛,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路演评审,以确定晋级的名单。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提交项目材料的截至时刻,在截至时刻以前,每个项目都在废寝忘食的进行打磨,分秒必争,以期望能够晋级下一轮的比赛。但是,在项目资料提交以后,就往往进入了轻松等待的时候,短则几天,长则半月,大多数项目就没有了之前积极备战的状态,而是马放南山兵器入库了。项目创业在持续推进,但是项目比赛工作却停滞了。等到项目入围的通知下来了,又重新紧急启动比赛引擎,开始新一轮的厉兵秣马。这种时松时紧的比赛状态,往往浪费了中间很多时间,对项目的参赛相当不利,每一次都是临阵磨枪。因此,需要参赛项目,尤其是入围省赛初赛的项目,在系统中提交项目资料以后,仍然需要继续保持紧张状态,既要搞经营,又要打比赛,按照省赛晋级的标准继续打磨项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参赛成绩。

5 项目支持的广度问题,也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参赛项目的进展,离不开所在学校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面向在校学生的创意组,更是需要得到大力扶持。这种付出,不仅仅是常规意义上的聘请创业专家指导,也不是指增加比赛有关经费,而是要充分发挥所在二级学院、创业学院,包括所在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人脉资源,指导参赛项目进行宣传推广,创业贷款,促进销售等。一些学校对创业大赛项目支持力度很有限,仅仅停留于组织晋级评审,统计和报送项目资料等,只是一些比赛的事务性工作,没有真正把服务融入项目中来。校内权威专家,各级领导包括校领导,要动员一切资源帮助项目尽快发展壮大。创意组的项目,基本都具备了技术的先进性,往往薄弱于落地问题,因为学生的社会资源毕竟不足,更需要在此方面得到学校的全面扶持。

6 校内孵化基地的问题

为了支持创新创业工作,很多学校都会拿出宝贵的校内资源,划出一片区域,往往都是临街商铺,创建校内创业孵化基地。这些创业店铺,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有的甚至价值比较高。在选拔项目入驻校内孵化基地店铺的时候,如何评分,是一个问题。从位置来说,校内临街店铺,适合从事一些面向校内学生消费的经营项目,这样也才能发挥店铺的商业价值。一些其他项目,不以校内学生为客户对象的项目,尤其是一些科技类项目,都是走出校园面向社会的,入驻校内临街店铺显然不合适。但是,校内创业基地临街店铺,也是一种资源,这些资源如果没有考虑到对互联网创业大赛的鼓励,只是停留于就事论事,缺乏整体性考虑,就会挫伤一部分参赛团队的积极性,都热衷于在校内创业基地临街店铺摆摊设点了。当然,一些学校机械的规定,获得互联网创业大赛突出成绩,就优先或者直接入驻校内创业基地店铺,同样不妥,浪费资源,这些项目入驻店铺,其实发挥不了这些店铺的商业价值,入驻一些非臨街的办公区域完全可以开展项目工作。因此,必须统筹考虑,既要鼓励积极参加创业大赛,又要实事求是发挥店铺商业价值,要从资源的流动性和互换性方面做文章,实现各获所需,全面鼓励。

7 探索把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也作为一种实习形式

作为高职学院,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一般大三下学期都要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要鼓励学生在大二阶段,就积极参加创业活动,进行积极探索,并在大三上学期确定创业项目,完成注册工商申报,成立企业。那么,在大三的下半学期,就可以把学生各自创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作为顶岗实习。当然,要结合专业要求,岗位工作内容对口,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把实习和创业相结合。学校要指派双师型教师,既懂专业,又懂创业,经过学校的审批,甚至可以参股学生创办的企业,深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在创新创业领域,学生的热情高涨,成长空间巨大,通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训练和检验,积极推广项目,获得各界支持、获得资源,从创意走向产品,从产品走向商品,从商品走向精品,带领年轻学子不负韶华,敢闯敢创,在成长道路上写就浓墨重彩。

参考文献

[1]李明霞,朱万旭.基于“互联网+”大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6).

[2]林月.“互联网+”大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1).

[3]吴维东.基于竞赛数据画像的双创教育评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据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2).

[4]吴紫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3).

[5]王晓胜,李然家,余长春,等.浅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推动作用[J].山东化工,2020,49(22).

[6]赵转,王迪,李强,等.高职院校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思考与建议[J].科技视界,2021,(36).

[7]刘雷.浅谈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六届以来显现出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才智,2021,(33).

[8]郭书哲.新时代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山西青年,2022,(05).

[9]吴巧文.创新创业大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投资与创业,2021,32(19).

[10]郑菲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培育策略——基于2015—2019年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品的实证分析[J].江苏高职教育,2021,21(02).

[11]潘佳妮.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法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7).

[12]叶紫茵.“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8).

[13]侯园园.教育新业态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职业,2022,(06).

[14]杨姝.“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1).

猜你喜欢
成绩创业激励
剖析累进评分法对体育成绩评定的必要性及其应用
影响高中体育特长生成绩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