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与管理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2023-02-19 22:39苏筱丹程芸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苏筱丹 程芸燕

摘 要:隨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各大高校日益重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跨文沟通与管理》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在“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语境下,肩负着深化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承载着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责任。为提升专业选修课的育人成效,促进思政教育全程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本文以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中的《跨文沟通与管理》为例,在对该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文化与沟通理论基础”“跨文化沟通内容及形式”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等三大模块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提出结合创新教学体制、丰富授课方式及落实思政评价等三条教学实践途径,以期提升“跨文沟通与管理”的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成效。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与管理;课程思政;讲好中国故事;专业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22

0 引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样才能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提出,高校应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师应深刻地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主动肩负起将人文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兼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复合型人才的时代任务。

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政课程,大学里各门课程都应要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高校教师作为大学教育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选修课是大学中较为特殊的一类课程,通常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所学专业而自由选择的结果,是知识延伸、兴趣拓展和才能培养的阵地。专业选修课是专业课程群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它应服务于专业核心课,更应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思政内容,从而在教学中起到人才思想道德培养与提升的作用。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选修课中学生兴趣所在的优势,通过讲述日常生活中的“中国故事”,将显性专业知识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让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水”,使得德育效果更加显著和突出。

1 《跨文沟通与管理》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跨文沟通与管理》是目前许多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选修课程,课程目标旨在增加学生对中西文化异同的认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帮助学生深化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培养跨文化沟通意识,提升文化自信,提高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作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故本文以该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其《跨文化沟通与管理》课程中思政育人的情况。桂林旅游学院酒管专业的《跨文化沟通与管理》课程总课时为34学时,均为理论学时,授课形式以教师讲解为主,课程在TBL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线上+线下”双平行线的模式,依照“文化与沟通”“跨文化交际”“隐藏性核心文化理论”“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人际交流沟通模式”“社交礼仪习惯”以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八个章节的教学设计思路开展。

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反馈来看,该课程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亟须解决:

第一,学生认知不足,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佳。《跨文沟通与管理》课程作为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窗口,在帮助学生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技巧、认知中西方沟通差异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存在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作为选修课,只是起到知识拓展和兴趣提升的作用,且双语课程的授课形式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选修该课程仅仅是为了修得学分,学习状态较为懒散,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政育人效果不佳。

第二,任课教师思政知识储备相对薄弱,思政内容的输入与输出环节未形成有机整体。教师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中的关键环节,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没有系统的思政专业学习背景,相关的知识储备欠丰富。授课中存在思政内容嵌入与课程知识性内容结合生硬、分布碎片化的情况。教学重心放在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等介绍性知识点的讲解,未能深入结合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导致思政内容的输出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未能体现。

第三,在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思政元素更新不及时。课堂以讲授法为主,课程思政内容多采取单向输入的方式,教学技巧尚有欠缺。学生的线上慕课学习任务,存在着两个短板。一方面,学生课前要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对其自觉性和独立性要求极高,教师无法监控和管理此类学习行为,缺乏针对性指导;另一方面,课堂授课内容与慕课资源难以做到真正同步融合,同时因为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需结合最新的时事和局势变化进行及时更新,慕课的内容面临由于思政元素缺失或案例过时导致吸引力降低。

第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现阶段的课程考核主要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即期末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内容基本局限在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欠缺对“课程思政”要素的考核评价,使得课程思政教育延续性未能得以体现。

2 《跨文沟通与管理》中“讲好中国故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跨文沟通与管理》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具有人文性的内涵。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当代青年大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西方思想与文化,也不知不觉地会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很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对开阔视野、走向世界亦是十分渴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式的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魅力,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熟悉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提升学生对“中国理念”“中国道路”和“中国外交”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向学生润物无声地传递时代精神与正能量,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将其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和“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

《跨文沟通与管理》课程具有人文学科属性,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素材,引导学生建立身份认同和对祖国的热爱,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值得任课教师主动思考并探索。在实践教学当中,《跨文沟通与管理》课程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为了“文化与沟通理论基础”“跨文化沟通内容及形式”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等三大模块,在以中文为主的课堂语义环境中增加了英文,运用双语对课程进行讲解,提升了课程的高阶性。同时,通过结合时事热点,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视角下,针对不同模块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深化。

在第一模块“文化与沟通理论基础”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文化的概念与特点。课题组教师在课上与学生共同回顾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及闭幕式的精彩节选,让学生主动发现并列举视频中的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等中国元素,通过讲解北京冬奥会中展现的中华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第二模块“跨文化沟通内容及形式”的学习中,课题组教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文化的力量”相关论述,让学生意识到“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跨文化沟通的学习基础是对本国文化的了解、认知及热爱,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进行更为客观且主动地对比学习,从而树立起文化自信,并培养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自信,进而综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第三模块“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学习中,课题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和运用外语要充分结合文化背景才能减少和避免跨文化沟通的误解,推崇文字的力量。列举中国积极主动同世卫组织合作分享中医药抗击新冠疫情的情况,阅读被翻译成英文的中医药诊疗方案,讲述中国主动跟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分享救治经验的案例,突出我国秉持天下情怀,同世界各国携手抗疫,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担责尽责,彰显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担当,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 “讲好中国故事”思政元素融入《跨文沟通与管理》教学的实践路径

第一,创新教学体制,“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在授课过程中,邀请兄弟学院的教师、学生的班级辅导员、行业专家走进并有机融入课堂,使得课堂思政的形式和内容更多元化,形成学习-生活-工作“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目标。

任课教师除了自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政敏锐度之外,应主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及艺术设计学院相关课程的老师开展合作,拓展和延伸课程内容的思想深度、教学难度、专业知识创新及跨学科知识。辅导员日常的主要工作事务包括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班风建设、指导文化活动及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辅导员进课堂,除了可以加强课堂管理效率之外,还可以将课堂上有关沟通与管理等授课内容,置入日常对学生校园生活事务的管理中,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此外,邀请国际酒店、国际邮轮公司的管理层等校外行业专家,通过课堂访谈的形式,分享自身在实际工作中与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相关的经验和心得,构建“思政情感”的模式,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及职场的适应与融入做好心理铺垫和准备。

第二,丰富授课方式,全方位思政育人。课程整体的授课方式采用混合式教学,结合超星学习通和QQ群进行多平台联动,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实现思政要素的多维度融入。

课前学习阶段,由学生独立学习线上慕课资源,梳理跨文化沟通相关理论知识,教师将最新的蕴含思政内容的教学案例与学生即时共享,确保思政内容的时效性;通过微信聊天群和QQ等在线平台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展开讨论及互动交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课堂教学以答疑、拓展性案例分析、升华主题深化认识为主,采用讨论法、案例教学法、TBL教学法等方法,对课前提供的融入思政内容的案例进行学习和拓展,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深度交融;并通过小组抢分、个人点赞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上形成及时反馈和正向强化。课后的巩固内化,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小组头脑风暴话题成果汇报及以发散性思维训练为主导的课后阅读和反思,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的成果可以转化为学术论文、微课作品、大学生学科竞赛作品或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内容的内化表现在行动上。

第三,落实思政评价,多元化考核指标。为了能更加综合地评价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在强化学生对课程认同感的同时,教师应对本门课的思政教学环节进行反思,动态地完善、修改教学设计。此外,作为专业拓展选修课,考核指标应多元化,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发放问卷,让学生对课程的思政元素发表看法并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实际需求,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估,适时调整优化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持续提升课程质量。为了能更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及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效果,在期末考试中应适当增加思政内容的考核比例,教学过程中涉及课程思政的课程作业、小组汇报、微课作品、网络平台学习情况、心得与反思等环节,均纳入考核范围,并合理量化给出相应成绩。平时加强师生交流,形成线上、线下不同层面的学习和互动环境,完善师生互动和互评体系,提升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 结语

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思政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大思政理念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此时代背景下,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跨文沟通与管理”的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全程,不仅能实现“无痕”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还能帮助学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拥有文化自信、批判性思维、礼貌教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浸润式地课程思政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寓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故事载体组织起来,向世界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东方文明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韩楠.“课程思政”指导下高校英语选修课育人模式初探——以西方文化为例[J].知识经济,2019,(25):159160.

[2]谌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多平台联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跨文化交际》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6265.

[3]刁大明:中国抗疫彰显大国担当[N].人民日报,20201103(09).

[4]张喜华.大学英语与中国文化思政融合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9,(11):6264.

[5]白云,冷文勇.“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辅导员—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9799.

[6]劉洋,贺图升,王操,等.化材专业选修课《特种陶瓷》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J].广东化工,2022,49(02):125126.

[7]袁赛男.中国大国形象战略的新飞跃[N].学习时报,20171002(2).

[8]谌莉.新冠疫情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语言与文化论坛,2020,(02):7986.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