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中韩谦卑文化对比研究

2023-02-18 07:21杨瑷瑜
新楚文化 2023年3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中韩关系文化差异

杨瑷瑜

【摘要】中国与韩国仅一海之隔,却有语言与文化上的许多差异,中韩两国作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代表,其传统文化中都存在着谦卑文化的因素。谦卑文化在东亚礼仪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两国的交际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中韩两国同出一源,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谦卑文化的内涵及外在表现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这既为两国人民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契合点,也易造成彼此间跨文化交际的阻碍。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结合笔者在韩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所观所感,对中韩两国谦卑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内在机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文化起源和交际表现的层面,探讨中韩谦卑文化的异同,并提出改善跨文化交际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加强中韩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中韩关系进一步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韩关系;谦卑文化;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1-007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1.022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新时代背景下,不同类型、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跨文化交际也相应更频繁,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的交际会有许许多多方面的碰撞,碰撞中会有新的交流,也会在交际过程中产生一些误解和隔阂,需要我们积极去避免,减少一些误会,与他国也能够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中国与韩国,不仅都地处东亚,而且文化渊源也有许多融合交叉,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而中国与韩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重要代表,对于谦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极具代表性,中韩两国之间的继承与发展有相似的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中韩两国传统文化中的谦卑文化内涵,比较两国在语言交际、非语言行为方面的异同,探讨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尤其是两国在现代发展道路上的选择差异。最后,提出增强语言文化学习、培养文化理解与移情能力、正视差异并积极沟通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加强中韩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中韩友好往来。

二、中韩谦卑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中国和韩国同处于儒家文化圈,中韩两国的谦卑文化也均源自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思想富于入世的理想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想,围绕着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仁德为核心价值,注重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同时十分重视伦理纲常秩序,提倡“爱与敬”,包容理解他人、尊敬礼待他人,这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尊老爱幼中华美德的养成,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儒家强调“礼”的规范作用,主张人际关系应该有等级序列之分,敬长尊长,晚辈应对长辈敬重顺从。这种思想在两国社会中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践行。

中国的谦卑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朝更趋成熟和系统化。它强调用等级关系规范人们的言行,提倡晚辈在长辈面前谦卑含敬,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人的谦虚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有一种“不自夸、不炫耀、不张扬”的传统观念,是一种自我规束、自我反思的表现,在今天社会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会听到“谦虚使人进步”的话语,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满,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积极向他人学习,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使个人发展更全面。对于社会而言,也起到使社会更加和谐友爱的作用,人们都能够互相尊重、谦虚友好地相处。韩国的谦卑文化也源于中国儒学,但在韩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吸收和运用儒家思想的程度各异。高丽时代开始,儒学逐步成为韩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谦卑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中韩谦卑文化的主要内涵都是以尊卑等级为核心。这种尊卑观念既体现为语言上的谦卑,也体现为非语言行为规范。中韩两国尽管存在这种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谦卑文化的具体表现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源于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发展路径,这种文化差异是两国人民交流互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跨文化交际中中韩谦卑文化的表现

(一)语言交际

韩国人交谈时经常使用自谦词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如“????”表示“不敢当”之意。汉语中的自谦语也多表示客气和礼貌。比如面对初次见面的人时,一般会说“久仰久仰”,既表示第一次见面的礼貌客气,也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和赞许。中韩两国语言交际中的谦卑文化区别,源于两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同发展路径。韩国传统儒家因素居多,而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更为强调谦虚和礼貌。这导致两国人民在语言交际上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通过学习适应。中韩两国在语言交际中的谦卑文化主要体现在敬语系统和人称称谓的使用上。

韩国语有完备的敬语体系,分为敬语和平语,需要根据年龄、地位差异选择合适的语式。这反映了韩国的社会等级观念。而现代汉语的敬语相对简单,许多只有一些固定词语表示尊敬,不强调语式的变化。韩语敬语分为主体敬语法、客体敬语法和相对敬语法。而且有七个语音层次:“????”“?????”“???”“???”“???”“???”和“??”。每个层次向听者展示了不同级别的正式度和礼貌度。韩国人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层次来表达对交谈或谈论的人的尊重。如果没有运用正确的语言层次,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认为你没有礼貌对他不够尊重。

在日常交际中的人稱称谓上,韩国的尊卑观念体现较为明显。韩国的“前辈文化”凸显在很多方面,不管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学校,都需要对“前辈”足够尊敬。前辈不仅指比自己年长的人,如果比你先入职,或者比你有经验,也要以前辈之礼相待,比如在韩国任教的学校中,也会听到学生对比他先入社团的同学称呼前辈。另外,韩语会使用“???”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在工作场合中,也会在头衔后加上“?”表示尊重。而在汉语的称谓中,比较少地在称谓语中体现出等级尊卑意识,一般称谓语只和对方的职业和职位有关,或是表示客气、赞扬之意。比如有问题向他人请教或需要他人帮助时,会向对方称呼“老师”或者“师傅”,有时也会在前面加上对方的姓氏,表示虚心请教或请求帮助。

(二)非语言交际

中韩两国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的谦卑文化主要体现在身姿语和礼仪规范上。韩国人见面问好时需要低头鞠躬,鞠躬的角度表示尊敬的层次,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时,有不同角度的鞠躬。在韩任教的学校中,由于年龄原因,学校的大多数老师都是前辈,所以碰面的人,不论认识不认识,都需要稍微低头问好。在中国,除了特定场合之外,中国人见面一般会招手问好,或询问一些日常表示关心、拉近距离,比如“你吃饭了吗?”“今天回来了?”等。

在送礼时,韩国人会多用两手捧着表示尊重,而中国人送礼一般只用一只手也可以。在韩国,晚辈走在长辈前面,坐在长辈前面都是不礼貌的,中国虽也强调长幼有序,但对此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另外,韩国人一般不直呼他人名字,必须加敬语或职称,或其他后缀,中国人在这方面则相对随意。在非语言交际礼仪上,韩国人行为举止需要时刻体现出对他人地位的尊重,显得谦卑自牧,这种差异同样根源于韩国社会更加强调等级观念,而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一传统因素相对弱化。总体来说,非语言交际也是中韩两国在谦卑文化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双方也需要通过互相学习,多了解对方文化中的不同习惯与禁忌,避免一些误会,以增进跨文化交流。

四、中韩谦卑文化的异同分析

(一)共同点

中韩两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中的典型代表,谦卑文化在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深厚的根基,这主要源于儒家“礼”的思想影响。这种思想强调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从属性地位,要求晚辈对长辈持有绝对的顺从和尊重。这不仅体现在两国的语言交际模式中,例如韩国的敬语和汉语中的自谦语,也表现在非语言行为规范上,如日常的鞠躬和互送礼物等。除此之外,两国都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的年龄尊卑观念,晚辈对长辈要敬重,这种长幼有序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两国人民的日常行为和态度。集体主义文化导向也是两国文化中的一个共同点,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个人更容易接受在集体内按照辈分序列和职位承担不同的角色,这种集体主义的文化观念进一步加强了两国间谦卑文化的共通性。总体来说,中韩两国在谦卑文化方面的这些共通点为两国人民的交流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也有助于推动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认识到这一文化的共性和同源性,在两国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文化共性不仅有助于深化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也为进一步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奠定了深厚基础。

(二)不同点

尽管中韩两国的谦卑文化有共同的儒家思想渊源,但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两国在这方面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偏好。韩国社会的谦卑文化规范更为严格和复杂,这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敬语体系、家庭结构和职场文化等,都显示出更为强烈的等级意识。相对而言,中国社会虽然也有类似的传统,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传统因素逐渐被弱化,整体上呈现出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态度。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国在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不同选择: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也与许多外来思想文化交流碰撞,吸收了不同文化观念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谦卑和等级观念;韩国社会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之外,社会潜在的交际规则体制等确定之后,一直比较固化,这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这些差异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层次和深度,同时也是我们在双方关系中需要积极调适和理解的文化差异。

(三)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韩两国传统文化中都存在着深厚的谦卑文化因素,这种文化上的同源性为两国人民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共鸣的基础。具体来看,中韩谦卑文化的共通之处在于儒家伦理思想的起源,强调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从属性地位。这种观念不仅渗透到两国的语言交际之中,也体现在非语言行为规范上。尽管存在这种文化同源性,中韩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谦卑文化的具体表现和运用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而且,两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对青年教育和个人主义的不同态度,也导致了一些文化差异的形成。综上所述,中韩在谦卑文化上存在的同源性和差异性,都需要双方在交往中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注,需要两国意识到影响文化差异的历史文化因素,采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尊重双方文化传统,才能构建和谐的跨文化关系。

五、减少跨文化交际误解的对策

(一)语言与文化学习

对于中韩两国而言,增进跨文化理解的最基本对策是要加强对彼此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语言的掌握直接影响跨文化交流的效果。中韩两国可以采取语言交流学习计划,组织两国民众、特别是青年进行语言交流对话,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与语言学习同时并重的是文化学习,中韩两国民众需要对彼此文化有一定的基础了解,特别是在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方面。可以组织文化讲座、研讨活动等,帮助文化的相互理解。还可以增加一些文化相关的交流体验项目,鼓励两国民众进行文化交流体验。语言和文化学习需要两国政府、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并且要从长远视角出发,逐步培养两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是减少中韩跨文化交往误解、促进友好往来的重要对策。

(二)文化理解与移情能力

减少中韩跨文化误解的另一重要对策是要培养双方的文化理解和移情能力。具体来说,中韩两国民众在交往过程中,遇到自己不清楚的礼仪文化时,不要急于否定和批判,需要多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站在对方文化视角下来理解不同的言行举止。这需要抛开自身文化偏见,体会对方文化的不同感受和看法。同时,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也需要保持包容的心态,不轻易责怪对方,而是以交流学习的态度面对差异。培养这种文化理解意识和移情能力,需要两国加强人文交流,组织更多形式的文化沟通活动,让两国民众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感知不同文化,增进理解。家庭和学校教育也需要加强对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培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文化基础的同时,也多了解他国文化的不同之处。两国还可以考虑建立定期的文化论坛,探讨解决跨文化误解的良好范例。如果中韩两国民众能够在交往中做到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保持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理解,可以減少由于民族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隔阂和偏见。

(三)正视差异,积极沟通

中韩两国要减少由于跨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还需要采取正视文化差异和积极沟通的对策。具体来说,两国民众要正确认识中韩文化存在的差异性。不同的历史发展路径形成了两国在某些文化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本身并不代表谁优越,需要客观地正视。当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误解时,双方都不应情绪化,而要清楚差异产生的原因,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双方应主动采取沟通的方式化解矛盾。可以鼓励两国青年、专家开展研究合作,寻找文化契合点。还可以建立常态化的中韩文化交流机制,增进两国之间的文化理解。只有双方都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正确认识中韩文化差异的合理性,并以积极态度交流,才能促进长期和谐的中韩关系发展,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同营造互相尊重包容、更多样化的大环境。

六、结语

中韩两国在传统文化上存在着共通的谦卑文化基础,但在现代发展过程中,中韩两国之间的谦卑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充分认识两国在这一文化观念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对于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接下来的共同发展中,两国需要在加强语言文化学习上多做引导,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加深文化理解,积极沟通以减小文化隔阂,实现文化交流互鉴。中韩两国要维护长期和谐友好的关系,需要共同努力以促进两国文化更深入的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胡正荣,李涵舒.机制与重构:跨文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叙事[J].对外传播,2022(09):4-7.

[2]聂颖,杨其珍,聂凌鸿.跨文化视角下中韩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04):48-51.

[3]张婧.跨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策略研究——评《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的跨文化传播》[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3):233.

[4]张文丽.通过语言文化对比考察中韩跨文化交际的特征及能力的培养[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6,4(03):29-34.

[5]张海燕.中韩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因素异同点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3.

[6]李冬忆.基于中韩合作教学模式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中韩关系文化差异
中韩关系,行稳致远——纪念韩中建交30周年及《金桥》创刊20周年
2022,愿中韩关系“虎虎生威”——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金敬翰新年贺词
中韩关系,行稳而致远
中韩关系: 能否迎来“第二个春天”?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