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黄禾杠舞传承与创新探析

2023-02-18 14:12刘武华徐梦妮
新楚文化 2023年31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刘武华 徐梦妮

【摘要】传统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种来自民间与地方社会的文化力量,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笔者参与创作的两部舞蹈作品《回响》和《禾·幸福的节拍》为实践案例,深入探析了抚州地区传统舞蹈宜黄禾杠舞的再生产,着重阐述传统舞蹈创作过程中“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优秀的舞台创作既是当代传统舞蹈传承、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又是推动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重要驱动力。其再生产的关键在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好传统舞蹈再生产的文化要素与审美尺度。

【关键词】宜黄禾杠舞;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1-0050-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1.015

一、宜黄禾杠舞文化艺术的传承现状

宜黄禾杠舞是江西省宜黄县的一种民间舞蹈,源于明代中期,是一种以竹竿为道具,以农事生活为主题,以民间音乐为伴奏,以集体表演为形式的舞蹈。宜黄禾杠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是宜黄县人民的重要文化符號和精神支柱。宜黄禾杠舞有多种形式,如单人禾杠舞、双人禾杠舞、三人禾杠舞、四人禾杠舞等,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动作、节奏和技巧。宜黄禾杠舞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能够展示宜黄县人民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

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活化,人们在劳动中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型,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舞蹈的道具。如采茶舞源于茶农的劳动和生活,表现的也是茶农、茶姑的采茶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产生的爱情。禾杠舞也不例外,所采用的伴奏乐器和道具就是平日村民上山砍柴的柴刀与禾杠。

据《宜黄县志》记载:宜黄禾杠舞起源于禾杠歌。宜黄属山区,林木资源丰富,常有猛兽出没,上山砍柴时必须结伴而行,于是用镰刀敲打禾杠是吆喝同伴上山,这种吆喝渐渐进化为曲调,演变成抑扬顿挫的山歌。后来,人们不满足这种简单的艺术形式,由单一扛在肩上简单击打变成碰、敲、擦、击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舞动禾杠,变换姿势。经过数代改良,禾杠歌最终演变成了禾杠舞。是世世代代山区人民在上山砍柴途中,利用禾杠和柴刀打着节拍进行歌舞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宜黄禾杠舞产生于劳动中,它主要以民间生活为基调,在劳动生活、生产活动中随机地、即兴地、有感而发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享受而流露出的美好情感,是民众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宜黄禾杠舞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折射出当地民众的特定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是江西民间文化中的一朵瑰宝。

宜黄禾杠舞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宜黄禾杠舞文化艺术的高度认可和重要保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黄禾杠舞不仅属于宜黄县人民,也属于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能够代代相传,永不消失。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理解宜黄禾杠舞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不要对其随意进行改造或商业开发,损害其原始性和纯正性。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宜黄禾杠舞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发现其内涵和价值,提升其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宜黄禾杠舞需要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目前,宜黄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非遗保护中心、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和爱好者。同时,宜黄县也利用各种平台抓住机会,如电视节目、网络媒体、文化旅游节等,广泛推广和展示宜黄禾杠舞的魅力。然而,宜黄禾杠舞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传承人员的老龄化、传承方式的单一化、传承内容的固化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宜黄禾杠舞文化的创新实践

(一)原创舞蹈作品《回响》

作品《回响》的实践既保留了传统禾杠敲击方式,又在传统的基础上提炼出来劳作时的丰富的身体语言,使宜黄禾杠舞在传承与创新实践中双道行走。禾杠舞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如该作品的动作语言提炼于劳作动作,主要以模仿劳动时的真实感,以砍柴、抱柴、捆柴、挑柴为特征,创造出自由、生活化的宜黄禾杠舞。“砍柴”动作,舞者左手拿起立着的竹子,右手拿柴刀,每砍一次从腰腹发力,传递出来的声音和形态给人一种粗犷的力量与美感;“抱柴”动作,舞者(无实物表演)抱起沉甸甸的柴,行走时脚下步伐厚重,快速放下柴大吐一口气,连续变换方向式抱起柴放下柴。“捆柴”动作,舞者(无实物表演)双手模仿拿绳子形态,将一沓沓柴,用缠绕、拉拽等动作完成“捆柴”。“挑柴”动作,舞者用两头削尖的竹杠,将两边插进捆好的木柴中,挑至肩膀即有厚重感还有膝部的颤动,老百姓劳作后挑着满满的收获下山,敲击着幸福的节拍。模仿劳作时主要形态是劳作时的舞蹈语言具有真实感,传递一种“工匠精神”。

1.主题思想

作品《回响》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州宜黄禾杠舞为创作元素,通过对抚州本土地域舞蹈的挖掘与提炼,用独具特色的宜黄禾杠舞语汇表现一代又一代中华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和祖祖辈辈对民间禾杠舞的浓浓乡愁。“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作品通过演员对宜黄禾杠舞老艺人一生钟情热爱禾杠舞的情愫塑造,立足于独特的地域舞蹈语汇,传达宜黄禾杠舞民间老艺人一生的坚守和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人人传递的期盼,传递中华民族坚韧、坚强、坚持的优秀民族精神。

2.艺术特点

其一,作品具有浓郁独特的抚州地域符号。近年来,“非遗”宜黄禾杠舞新创的舞蹈作品非常少,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淡出人们的视野。而该作品的出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崭新成果。作品以江西宜黄禾杠舞为创作背景,通过演员最真挚的表达,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曾经岁月里宜黄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通过真挚的表演、真挚的传达,亲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情感、最优秀的民族精神。

其二,舞蹈音乐具有鲜明的宜黄山歌风格特色。舞蹈音乐取材主题明确,利用地方特色矮腔山歌音乐素材,音乐中加入了《卓望山歌》主旋律动机,增加了舞蹈作品的风格性和地域性。

其三,服装设计独具特色。一改传统汉族服装的立领盘扣,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同心锁图案和翻领,既能在视觉上拉长舞蹈演员的上身,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传统围裙的腰间加上两条红色的飘带,既增加舞蹈时的流动飘逸感,又代表了中华传统红色文化;用氨纶与真丝相间的材质代替传统汉族服饰的棉布,使演员表演时更舒适合身,增强整体美感。

(二)原创舞蹈作品《禾·幸福的节拍》

1.主题思想

舞蹈作品《禾·幸福的节拍》同样是也是以国家级非遗舞蹈抚州宜黄禾杠舞为创作元素,从儿童的视野深挖提炼极具抚州地域特色的宜黄禾杠舞,孩子们拿起老一辈们的劳动工具柴刀和禾杠,敲起新时代幸福的节拍,展现了抚州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熏陶下儿童的纯朴生活,表达新农村少年儿童积极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憧憬梦想的新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品从儿童世界创作非遗舞蹈作品,推动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既以艺术促进乡村振兴,又展现了抚州乡村美育的崭新成果。

2.艺术特色

推动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既以艺术促进乡村振兴,又展示抚州乡村美育的崭新成果。现阶段,以“非遗”宜黄禾杠舞为题材的少儿舞蹈作品较少,而舞蹈作品《禾·幸福的节拍》通过编导的舞蹈构思和创作对这一宜黄地方文化符号进行主题化渲染,以舞蹈叙事的方式进行的解读与舞蹈化的呈现,试图将江西地域的“非遗”民间舞以舞蹈语言进行述说。作为带有叙事性的少儿民间舞蹈作品,其故事的架构与地方传统文化符号的契合,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崭新成果。

三、宜黄禾杠舞文化的重要性

(一)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宜黄禾杠舞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舞蹈,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如何在保持其原始风貌和内涵的基础上,为之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艺术魅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回响》和《禾·幸福的节拍》这两部宜黄禾杠舞艺术作品的创新实践案例。《回响》这部舞蹈作品在保留宜黄禾杠舞的传统敲击方式的基础上,提炼出劳作时的丰富的身体语言,创造出自由、生活化的宜黄禾杠舞动作语汇,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二是在音乐上,利用地方特色矮腔山歌音乐素材,加入了《卓望山歌》主旋律动机,增加了舞蹈作品的风格性和地域性,同时也体现了宜黄禾杠舞的民间文化底蕴。三是在服装上,一改传统汉族服装的立领盘扣,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同心锁图案和翻领,增加了舞蹈演员的视觉效果和民族气息。《禾·幸福的节拍》则以宜黄禾杠舞为主要素材,结合民族舞蹈语言和现代舞蹈语言,创作出一部具有民族风情和现代气息的舞蹈作品。这部作品从儿童的视野深挖提炼宜黄禾杠舞的地域特色,用儿童的天真活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展现了抚州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熏陶下儿童的纯朴生活,表达新农村少年儿童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憧憬。一是在竹竿道具上进行了美化,添加了竹叶进行装饰,使竹竿道具充满自然气息活力,满满坚韧和强韧,象征着少年儿童成长和进步。二是在舞蹈动作上,保留了宜黄禾杠舞的传统敲击方式,同时加入了儿童化的元素,如跳跃、旋转、游戏等,使舞蹈更具有活力和趣味性,体现了儿童舞蹈的特点和魅力。三是在音乐上,结合了宜黄山歌和现代音乐的风格,既有民间文化的底蕴,又有时代感和动感,营造了一种欢快和温馨的氛围。四是在服装上,以传统汉族服装为基础,加入了鲜艳的色彩和图案,突出了儿童的可爱和个性,同时也寓意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这两部作品都是以传承与创新为原则,以宜黄禾杠舞为基础,以现代舞蹈为手段,以表达主题为目的,创作出了具有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舞蹈作品。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即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创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使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互借鉴和提升。

(二)培養文化自觉与自信

少年儿童与青年大学生是宜黄禾杠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和力量。他们在这方面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传承与创新的氛围和机制,使宜黄禾杠舞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繁荣。在当今社会,他们面临着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等多重影响和挑战,需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才能在文化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引导和激励青年大学生和少年儿童参与宜黄禾杠舞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增加宜黄禾杠舞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利用网络、媒体、展览等平台,向他们介绍宜黄禾杠舞文化的历史、特点、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增强他们对宜黄禾杠舞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宜黄禾杠舞文化的传播,推动宣传和传媒机构制作宣传片、纪录片,以展示宜黄禾杠舞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这有助于增加公众的认知和兴趣。鼓励宜黄禾杠舞文化的实践和创作,促进宜黄禾杠舞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这有助于拓展宜黄禾杠舞文化的影响力,激发他们对宜黄禾杠舞的兴趣和热爱和尊重宜黄禾杠舞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认识和理解宜黄禾杠舞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包括宜黄禾杠舞文化的历史渊源、民族特色、地域风情、艺术魅力、社会功能等,让他们感受到宜黄禾杠舞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对宜黄禾杠舞文化的爱和尊重。我们还可以搭建宜黄禾杠舞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和机制,让青年大学生有机会与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士进行宜黄禾杠舞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受,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增强他们对宜黄禾杠舞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四、结论

宜黄禾杠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是江西省宜黄县的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宜黄禾杠舞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任务,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赋予它新的时代价值和艺术魅力。笔者认为,宜黄禾杠舞文化艺术是一种活态的文化现象,不应该被固化在历史中,而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变化。只有通过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才能使宜黄禾杠舞文化艺术保持生命力和活力,才能使之在当代社会发挥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通过参与宜黄禾杠舞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既从娃娃抓起又能激发青年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磊.文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04):1-3.

[2]王超.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阿里地区传统舞蹈的再生产[J].西藏艺术研究,2021(03):4-9.

[3]胡蜀.宜黄禾杠舞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路径[J].萍乡学院学报,2023,40(01):113-116.

[4]徐梦菲,陈卫星.宜黄禾杠舞的保护与传承[J].文化月刊, 2015(08):34-39.

[5]王波.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J].青春岁月,2023(04):25-27.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