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文硕 王博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话剧《德龄与慈禧》中慈禧一角的形象塑造和表演技巧,探讨其对慈禧内心世界的刻画。文章首先分析了慈禧形象的内外特质,如外在的权力与内在的复杂情感;其次分析了剧情转折对慈禧情感变化的刻画;最后分析了表演技巧在传达慈禧内心世界中的作用。话剧《德龄与慈禧》通过立体描写与细腻表演,成功塑造了一个富有魅力的慈禧形象。
【关键词】《德龄与慈禧》;慈禧形象;内心世界;表演技巧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1-004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1.014
一、引言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话剧《德龄与慈禧》中慈禧这一角色的内心情感表达,旨在揭示并理解慈禧的情感变化、动机和情绪表达等方面的细节。通过对慈禧在话剧中的演绎进行观察和解读,研究人员将探索慈禧角色如何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和语调等表演技巧来传达内心情感。此外,研究目的还包括探索慈禧角色在话剧中的意义和影响。通过分析她作为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以及在故事情节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人员将进一步理解慈禧在话剧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共鸣。通过这些研究目的的实现,本文旨在提供对表演中人物内心情感表达的深入洞察,以及对话剧《德龄与慈禧》中慈禧角色的艺术价值和观众影响的全面认识。
二、话剧中慈禧角色的形象塑造
(一)《德龄与慈禧》的历史背景
《德龄与慈禧》是香港话剧团的经典剧目,由何冀平编剧,讲述了清末宫廷中的一段故事。该剧以裕德龄为主角,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受西方教育的清朝宗室格格,如何在重门深锁的紫禁城中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隆裕皇后等人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交流,最终受慈禧所托出国考察君主立宪制的历程。
该剧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变革的大时代: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一朝被外来的火船枪炮撬开,整个社会面临着一个“到底是主动选择西方新制还是彻底沦为列强殖民地”的抉择。爱国志士奋起自救:维新派推崇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宣扬民主共和制;而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们,心心念念的却是如何守住“祖制”。
该剧从1998年在香港首演以来,获得了多项大奖,并经过多次复排和改编。2008年作为“相約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港澳艺术节的演出剧目首次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2019年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联合香港话剧团打造内地版。2021年3月11日,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北京巨龙世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德龄与慈禧》开启2021年全国巡演,首站走进天津。
该剧以小故事映射大时代,小人物透析大主角,用有血有肉的“人”来展现清末前朝后宫的腐败败局和变法运动的曲折历程。该剧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二)慈禧角色的形象剖析
1.慈禧的外在形象
慈禧的外在形象是一个在历史上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她的真实相貌一直是一个谜团。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慈禧的形象一直是由艺术家们根据传说和口耳相传的故事来描绘的。这些描绘,可能夸张了慈禧的美貌,也可能过分强调了她的丑陋和残酷。
而戏剧《德龄与慈禧》中设定的慈禧是一个长相出众,气质高贵,有着皇室血统的满族女性。她有着白皙细腻的肌肤、高挺鼻梁、深邃眼睛、修长眉毛、丰润嘴唇,五官轮廓分明。她的头发黑亮而浓密,盘成复杂而精致的发髻,上面插满了各种金银首饰和珍珠玉石。她的身材匀称而健康,不胖不瘦,穿着富丽堂皇的服饰,体现出她的尊贵地位和品位。
2.慈禧的内在个性
历史上的慈禧是一个权欲心很强的女性政治家,她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她不惜与皇帝、皇后、妃嫔、亲王、大臣等人发生冲突和斗争,甚至不惜杀人灭口,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对权力和利益有着极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不允许任何人挑战或威胁她的权威。
而戏剧《德龄与慈禧》中的慈禧则是一个聪明干练的女性领导者,她有着过人的政治智慧和手腕,能够在复杂和危机的局势中,做出迅速和果断的决策。她对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抓住关键问题和核心利益。她对人也有着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能够根据不同的人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来争取支持或打压反对。
3.慈禧的情感特点
戏剧《德龄与慈禧》中的慈禧和历史上的慈禧有一定的锲合度,是一个极端自信和自负的人,她认为自己是天下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权威的人,她不容许任何人对她的决策或行为有任何质疑或反对。她喜欢听奉承和赞美,不喜欢听批评和建议。她对自己的形象和声望非常在意,她会用各种手段来维护和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威望,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而且,慈禧还是一个极端残忍和冷酷的人,她对待自己的亲属、臣民、敌人都没有任何同情或怜悯之心。她杀人如麻,无论是为了消除异己、报复仇敌、发泄怒气,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或玩乐。她对待自己的儿子、孙子都没有任何母性或祖母性的爱护,只把他们当作自己掌权的工具或玩物。她对待自己的后宫也没有任何尊重或关怀,只把他们当作自己的附庸或玩具。
不仅如此,慈禧还是一个极端顽固和保守的人,她拒绝接受任何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制度等与传统不符合或与自己利益相悖的东西。她坚持维持清朝已经腐朽落后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反对一切改革开放和变革创新的尝试和努力。她对外国人和外国文化抱有敌意和偏见,既不愿意学习借鉴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也不愿意与他们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
三、话剧表演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与表达
(一)剧情发展中的情感转折点
1.慈禧的初次登场
话剧《德龄与慈禧》是根据清末历史人物德龄和慈禧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该剧讲述了戊戌变法后,结束海外生活的德龄与妹妹容龄回国后受慈禧召见,成为慈禧御前的女官,伴随着她在宫内的生活以及时局变迁,最终受慈禧所托离开宫廷再赴海外学习外国之所长的这段往事。慈禧的初次登场是在第一幕第三场中,她作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一幕是一个情感转折点,因为它揭示了慈禧的身份、性格和野心,也为后面的宫廷斗争和政治变局埋下了伏笔。
在这一幕中,慈禧以一种高傲、狡猾、冷酷的姿态,对待她的同僚和对手。她不仅讽刺了皇后和其他嫔妃,还暗示了她对皇权的渴望和控制。她还展示了她的智慧和手段,通过利用德龄和光绪的感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还表现出了她对德龄的敌意和嫉妒,暗中给她下了毒药。这一幕让观众对慈禧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也让德龄意识到了慈禧是她最大的敌人。这一幕为后面慈禧夺权、德龄反抗、两人之间的生死较量,奠定了基础。这一幕也展现了清朝末期的黑暗和腐败。
这一幕是一个有效而有力的开场白,它成功地引入了主要角色和主题,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慈禧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她既有着女性特有的情感和温柔,也有着男性特有的权谋和残忍。她既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独裁者。她既是一个母亲,也是一个敌人。她的形象具有多重的内涵和外延,也具有多重的影响和意义。德龄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火种,她代表了清朝末期的一股新潮流和新思想。她有着西方的教育和视野,也有着中华的血统和情感。她有着青春的活力和勇气,也有着智慧的冷静和理性。她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也具有代表性和启示性。
2.慈禧与德龄的互动
慈禧与德龄的互动是一个具有戏剧性和张力的对比,它展现了两个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选择和结果。慈禧作为清朝末代太后,在清朝衰落之际,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国家和民族,但却因为顽固保守而导致失败和灭亡。德龄作为清朝末代公主,在清朝覆灭之后,选择了留在海外学习外国之所长,并在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进步作出了贡献。慈禧与德龄的命运和选择,反映了清朝末期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冲突,也反映了女性在历史中的角色和意义。
3.慈禧的权力变化
慈禧的权力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剧情線索,它贯穿了整部话剧,展现了一个女性在清末动荡时期的统治和挑战。慈禧作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她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列强侵略和内部的民族运动,还要应付宫廷的权力斗争和思想冲突。她以自己的方式试图拯救国家和民族,但却因为顽固保守而导致失败和灭亡。
慈禧的权力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既有着稳固和扩张,也有着动摇和衰落。慈禧在戊戌变法后,成功地镇压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改革尝试,巩固了自己在宫廷和朝政中的绝对地位。她还利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获得了巨额赔款和特权,增加了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但同时,慈禧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危机,她无法有效地解决清朝内外交困的局面,她也无法阻止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她在晚年遭遇了多次刺杀和暴动的威胁,她也在德龄等亲信的离去中感受到了孤独和无助。
(二)人物中的内心世界揭示
1.慈禧内心矛盾和挣扎
慈禧内心矛盾和挣扎也是一个重要的剧情线索。慈禧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既有着坚持和妥协,也有着狠毒和温柔。一方面,慈禧为巩固了自己在宫廷和朝政中的绝对地位,在戊戌变法后成功地镇压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改革尝试。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时局的内忧外患,慈禧不得不面临着来自外界的挑战和危机,她想要解决清廷内外交困的局面,又不得不被当时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影响,从而在某些时刻表现出一些妥协和变通的态度。
2.慈禧情感转变的原因
慈禧情感转变的原因之一是她对德龄的欣赏和理解。德龄是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清朝宗室格格,她主张学习借鉴外国的优点和长处,推动清朝的进步和发展。慈禧在初次见到德龄时就对她产生了敌意和嫉妒,因为她觉得德龄是一个威胁她权威和地位的存在,她也不喜欢德龄与光绪之间的感情。但同时,慈禧也发现德龄与自己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她也认识到德龄是一个有才能、有魅力、有胆识的女子。慈禧在私下里与德龄交流时,会表现出一种坦诚、真挚、温柔、幽默、好奇、玩世不恭等女性特有的情感和态度。慈禧对德龄的欣赏和理解,使她在某些时刻对德龄表现出一些妥协和变通的态度,比如同意德龄出宫去上海、同意裕庚等人出国考察君主立宪制、同意光绪皇帝与隆裕皇后结婚等。
慈禧情感转变的原因之二是她对荣禄的爱恋和思念。荣禄是慈禧青梅竹马的爱人,也是清朝末期最有权势和声望的大臣之一。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慈禧处理朝政,也一直暗中保护德龄免受慈禧的陷害。他对慈禧既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有着理性的判断。他在清朝危急之时,建议慈禧接受变革创新的方案,以求挽救国家和民族。他在死前还留下了一封信给慈禧,劝她放手让光绪皇帝亲政,并让德龄出宫去学习外国之所长。荣禄的死讯传来时,慈禧表现出了极大的悲痛、愤怒、无助、绝望等人性化的反应。荣禄对慈禧的爱恋和思念,使她对光绪和德龄表现出一些宽容和放手的态度,比如同意光绪皇帝亲政、同意德龄出宫去海外。
(三)表演技巧对内心情感表达的影响
1.面部表情的细腻变化
面部表情是指人面部肌肉运动所形成的各种神态和姿态,它是人类最直接和最丰富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之一。面部表情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情绪、态度、意图等信息,也可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在表演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表演技巧,它可以有效地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增加人物形象的魅力和说服力。面部表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发性和控制性。自发性面部表情是指由内心情感自然引发的面部肌肉运动,它比较真实和自然,但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限制。控制性面部表情是指由意志或习惯控制的面部肌肉运动,它比较灵活和多样,但也容易失真和僵硬。
面部表情的细腻变化是指在保持整体面部神态不变的前提下,在局部区域或某些细节上进行微妙而有意义的调整。这种变化往往能够突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或转折点,增加人物形象的层次和深度。
例如在话剧《德龄与慈禧》中,慈禧的演员可以通过细致的面部表情变化深刻表达人物内心的纠结矛盾和细微的情感变化,从而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2.肢体动作的得体运用
肢体动作是指演员在表演中运用的身体语言,它是表演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肢体动作可以表达人物的性格、情绪、意图、关系等信息,也可以与语言、面部、声音等其他表演技巧相互配合,增强表演的效果和感染力。
肢体动作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等,同时也要考虑人物所处的场景环境、时间背景、社会文化等因素。例如,在《德龄与慈禧》中,德龄是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清朝宗室格格,她的肢体动作应该比较自然和开放,与其他宫廷女眷形成对比;而慈禧是一个专横霸道的太后,她的肢体动作应该显示出她的威严和权威,与其他宫廷人员形成差异。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话剧《德龄与慈禧》中慈禧一角的形象塑造和表演,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剧中慈禧形象具有复杂的内外特质。外在上,她是掌握大权、装扮华丽的太后形象;内在上,她既有权谋心计,也有母亲般的疼爱之情。这种多维的性格刻画使得慈禧形象更丰满生动。其次,话剧通过剧情转折与人物互动,细腻地刻画了慈禧内心的情感变化。初次登场时的庄严,与德龄互动时的亲密,到最后权力丧失时的绝望,都成为表现其内心世界的关键节点。最后,表演者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细致入微的表演技巧,成功地将慈禧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外化呈现。其中,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尤为重要,眼神的流露能突出人物情感,与语言表演和肢体动作配合,使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传达出来。综上所述,话剧《德龄与慈禧》通过立体丰满的人物刻画与细腻入微的表演技巧,成功塑造了一个复杂矛盾而富有魅力的慈禧形象,这对我们分析和呈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江.走进角色内心,体验角色情感[J].艺术教育, 2014(09):163-164.
[2]明宣彤.试论表演创作中演员对角色的情感体验[J].戏剧之家,2021(10):14-15+19.
[3]马宁.表演专业台词教学的拓展与深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4):71.
[4]罗西.“以情为真”试论舞蹈人物形象的内心情感表达[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23.
[5]陈启喆.浅析舞蹈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达——以《一把羊头弦子》为例[J].大众文艺,2020(1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