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图像研究

2023-02-18 14:12:20张海静李铭曹潮
新楚文化 2023年31期

张海静 李铭 曹潮

【摘要】当今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加强中华民族共同體建设必要且重要。本文运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以《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100幅具体图像为考察对象,探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为代表的三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政策演变及其具体核心内涵,解读其蕴含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和党史故事。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图像研究;《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1-004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1.013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当今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要且重要。当下,我国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阶段,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坚定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党史,挖掘和传承美术图像中蕴涵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56个民族团结一心的真实具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是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但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一直有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实[2]。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民族大团结,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酝酿起步  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一个阶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曙光到黎明、从探索到实践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始,就意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现状,注重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工作。在党的一大、二大和三大会议上,明确倡导民族平等、采取本地民族自决、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在艰难的长征路途中,途经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华各民族是平等的、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初步具有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的思想认识。此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制定政策、发布训令,遵循民族平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民族平等的基本纲领是:废除国内民族压迫制度,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建立各民族自由联合的国家[3]。

在《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中,此阶段聚集57幅革命题材美术作品,有大量反映民族平等政策内涵的画作。其中有著名绘画家沈尧伊的以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同胞之间深厚友谊、少数民族同胞全力支援拥护共产党为题材的《彝海结盟》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绘画家周令钊的爱国主义题材的《五四运动》,绘画家方增先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深入基层宣传革命思想,工人揭竿而起参与运动的《唤起工农千百万》,画家靳尚谊表达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军民鱼水深情的《送别》,绘画家范扬的《支前》,蔡迪支、许钦松的版画作品《晓风残月》,雕塑家吴为山的《百年丰碑》,画家傅抱石为了纪念牺牲在雨花台的英烈们创作的国画《雨花台颂》等众多艺术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沆瀣一气、救亡图存的场景画面。

其中,以绘画作品《彝海结盟》(图1)为代表。《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具体实施的见证,“彝海结盟”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和彝汉民族团结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的政策及民族平等的核心主要表现在画作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从内容方面来看:第一,正确的决策。时任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坚定红军是为穷苦人谋利益的,就必然会赢得穷苦人的信任,红军是替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进入彝民区只是想借路北上。第二,制定民族政策,发布训令。红军政治部在1935年5月19日发出训令文件《总政治部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不许骚扰彝族群众。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向广大彝族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严明的军纪。第三,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坚决执行。1935年5月22日,当红军总部工作团一行进入大凉山的彝族聚居区时,受到了不少不明真相的彝族群众的堵截,但是红军战士们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不准开枪”的命令。红军战士们严格的军纪和友好的态度,让彝族人民认识到红军确实与反动军队不同。从作品的形象表达上来看:第一,彝民和红军战士的体貌特征表达,动物、孩童、妇女、老者和漆器酒具的存在,显示了生活化、平民化,表明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之中,展示了共产党员对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尊重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第二,画中两人身形大小相似,均为侧面,未相对突出任何一方,营造了军民团结、汉彝平等的视觉感受。第三,构图上该画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红军和彝民或坐或站,亲切交谈、促膝相谈。左右两组人物在造型上兼具装饰感与表现性,着力打造红军和彝民平等交流的气氛,消解了强化主要人物的樊篱,以“非中心”的平推图式突出民族平等的主题。党以铁的纪律、正确的政策,争取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从而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顺利到达陕北[4]。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探索发展 带领各民族翻身做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百年来受尽屈辱的中华儿女终于站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让全国各族人民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是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成立初期存在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势力、国外敌对势力活动频繁,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制造祸端,图谋分裂中国。[4]这让我党对民族和睦团结更加重视,力图以土地改革、区域民族自治等政策,带领各族人民翻身做主,共同发展,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这一阶段相关民族政策所涉作品共28幅,包括画家刘宇一创作的油画作品《良宵》;毛主席和众多民主党派代表、各民族代表和各界爱国人士在中南海歡聚一堂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联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表达祖国的美好山河景象;画家董希文根据西藏民主解放历史事件创作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李琦国画的作品《农民和拖拉机》,展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是新中国第一台国产东方红牌拖拉机;赵望云创作国画《万山丛中》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连接西南和西北的主要干线宝成铁路。还有,画家周思聪根据邢台地震期间总理心系人民创作的《人民和总理》。此阶段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顽强拼搏、以人民为中心,保家卫国、积极发展生产。

以油画作品《千年土地翻了身》(图2)为例。该作品表现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少数民族翻身做主的重要体现。画作根据1959年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的历史事件创作而成,描绘了西藏和平解放后,翻身做主人的西藏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情景。整个画面被早晨的霞光照亮,画面的视觉中心一位身穿桃红色上衣和黑蓝藏裙的青年女子,下腰扶犁,赶着一深一浅迈着稳健而欢快步伐的牦牛犁地,藏族女子身后有在赶着牦牛犁地的解放军战士。在解放军战士的后面许多耕种的藏族同胞们,画面的远景中隐约看到几辆红色的拖拉机在耕地播种。远处千年雪山与蓝色天空相融一体,被犁头翻滚的熟褐色泥土,闪闪发光,似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人物动作、面部表情、动物体态的表达等,都给人欢快的喜悦之感。

《千年土地翻了身》是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具体实施的见证,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第一,力争和平解放,免百姓遭战火之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作出战略决策,昌都战役为促进西藏和平解放创造了条件。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著名的《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第二,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实行民主改革。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并实行民主改革。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实现政教分离,废除生产资料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农奴个体所有制,使农奴和奴隶获得人身自由。西藏社会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度,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飞跃。第三,实施土地改革,农奴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工作组,深入群众调查贫苦农奴的生产状况。在历史上,占西藏总人口5%的农奴主阶层,占有西藏的绝大部分土地和牧场,占人口95%的农奴,几乎完全失去了所有的人身权利,大多数农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们没有任何的尊严,这种黑暗的农奴制度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土地改革后翻身农奴焚烧旧地契、旧卖身契,他们陆续分到了土地,还分到了牦牛、奶羊、驴等。这场改天换地的民主改革运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978-2021年):勇毅奋进 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经济,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制定《“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十四五”脱贫攻坚专项规划》《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一系列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他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少数民族地区因历史、自然和地理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贫困问题严峻,深度贫困地区基本是民族地区。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表达时代主题的美术画作,共计21幅作品。其中《1978年11月24日夜·小岗》由画家王少伦根据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而创作;雕塑家潘鹤创作了城市雕塑作品《开荒牛》,赞扬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画家吴静雨根据“也门红海撤侨行动”事件创作油画《为了每一名同胞》;画家张峻明创作了油画《航空报国的楷模——罗阳》;由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国画家共同参与,集体创作的《南国的风》表达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发展面貌;画家何加林创作的国画《老寨新韵》(图3),展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此阶段的作品主要表达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族人民走上富强之路。

以画家何加林2020年创作的国画《老寨新韵》作重点阐释分析。《老寨新韵》作品是中国共产党脱贫攻坚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见证,展示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摆脱贫困,焕发新生的傈僳族古老村寨。画中描绘的是半高山云雾端的少数民族古老村寨,清澈的河水在木桩桥下湍急而流,桥上结群成对的牛羊缓缓走过,村落聚集着家家户户的房屋,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窗明几净。远处连绵不绝的高山,云雾缭绕。古老的树木发着鲜嫩的绿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姿。

在国家大力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古老村寨的面貌焕然一新,取得摆脱贫困的历史性成绩,展现了我党高瞻远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带领各民族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四、结语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以一百幅具体的图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历程,是百年党史浓缩化的经典呈现。画作通过描述百年党史中的重要事件或典型场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政策取向及其具体核心内涵,以图像叙事的表达方式,充分说明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以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的正确性,再次论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能凝聚、发展、繁荣各民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业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2]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08-29(1).

[3]曹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22(04):4-17.

[4]袁琳,袁银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6):5-12.

[5]慎海雄,主编.美术经典中的党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