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与亚里士多德实在观的哲学调和

2023-02-18 14:12刘明洋
新楚文化 2023年33期

刘明洋

【摘要】中庸之道与亚里士多德实在观的哲学调和,追求在东西方哲学传统之间建立桥梁,突显了伦理价值观的共通性,强调道德中庸、社会和谐、个体自我实现和理性思考。同时,也承认了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引发了对相对性的思考。这种调和尝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融合不同哲学传统,为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反映了哲学思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实在观;哲学调和

【中图分类号】B222;B50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3-000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3.002

一、中庸之道

(一)中庸之道的起源與定义

中庸之道,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最早见于《中庸》一书。书中定义了一种在生活中寻求平衡和和谐的理念,追求不偏不倚的状态。中庸的核心思想在于避免极端,鼓励在各种情境中均衡地行事。这一哲学体系的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是一种道德指南,还包括对政治、社会和个人成长的见解。它强调的和谐、中正等原则贯穿于儒家的伦理观念,影响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道德规范。中庸之道以其关于道德和行为的原则,提供了中国哲学传统中的一种指导方式,以帮助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找到平衡。

(二)中庸之道的核心原则

中庸之道的核心原则包括和谐、平衡、中正等。强调人应在各个方面追求和谐,不偏不倚,旨在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平衡与和平。中庸教导避免极端,不过度追求一方,而要在中间找到合适的立场。这种中正之道体现在道德、政治、家庭和社会关系中。鼓励人们在实践中持守道德原则,不被诱惑或极端观念所左右。中庸的核心原则贯穿于儒家思想,帮助人们实现内外的和谐与均衡。这一哲学体系不仅具有道德教义,还涉及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为中国文化传统提供了有益的伦理和行为准则。

(三)中庸之道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中庸之道在中国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庸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历史中一直具有指导意义,被历代君主与思想家广泛倡导和传承。中庸的核心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一致,这使它在中国哲学中脱颖而出。中庸之道不仅在中国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当代世界哲学中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它提供了一种不断平衡和调和对立面的方式,为人们寻求心灵平静、社会和谐以及道德选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中庸之道的精神,通过其内在深刻和上下文的连贯性,为今天的社会和哲学领域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框架。

二、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与思想背景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对理解他的实在观至关重要。亚里士多德出生于斯德亚(Stagira),受到亚历山大大帝的赏识,成为他的私人导师。这为他提供了广泛的研究和教育机会,也让他在哲学领域崭露头角。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背景深受前辈哲学家的影响,特别是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然而,他与柏拉图的观点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加注重世界的实际存在和自然观察,他对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杰出贡献。他的思想也在雅典创办的亚里士多德学院得到继承,这成为古希腊哲学界的一大重要中心。他的学生包括了日后名垂千古的政治家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为亚历山大大帝的哲学观点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念,对西方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实在观的基本理念

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基于他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入研究,其核心理念在于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实际存在,都包含有自己的本质和目的。他提出著名的四因说,包括材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解释了一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材料因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形式因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形态,目的因强调每个事物的目标或最终目的,而动力因涉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机的整体,每个事物都有其特定的本质和目的,因此,他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联系。他追求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而不仅仅是表面现象的解释。实在观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政治学和自然哲学中。他认为人类的目标是追求幸福,通过理性思考和道德行为实现其本质目的。此外,他的实在观也对科学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生物学和自然哲学的进展。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为哲学和科学领域提供了深刻的思考框架,他的理念在西方哲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人们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理解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三)实在观在西方哲学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在古希腊哲学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还在中世纪和现代哲学中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讨论。中世纪哲学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的巨大影响。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重新发现并传入西方世界后,中世纪的哲学家如圣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相融合,创立了新的哲学体系,被称为“亚里士多德主义”。这一融合使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在教义解释和伦理道德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在现代哲学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而启发,尤其是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强调自然界的观察和理性思考影响了科学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也对现象学和新康德主义等近代哲学流派产生了影响。他的观点强调了事物的本质和因果关系,这在理解主观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通过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推动了哲学、科学和伦理学的进步。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类的理性和伦理责任,提供了一个深思熟虑的伦理基础,为人们在复杂世界中寻找道德准则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为哲学思考和道德哲学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庸之道与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的比较

(一)共通点:伦理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和中道学说之间存在一些共通点,尽管它们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强调伦理价值观的重要性,尤其是道德中庸、和谐和平衡。

第一,亚里士多德和中道学说都强调道德中庸。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是通过中庸的方式培养的,他强调了避免过度和不足的原则。这与中道学说中的“中庸之道”概念相呼应,后者强调在道德行为中寻求平衡和中正,避免极端。在两者的伦理观中,中庸是实现道德和德行的关键要素,有助于个体实现内外在的和谐。

第二,亚里士多德和中道学说都强调和谐和平衡。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幸福,这需要在各个方面实现和谐和平衡。他认为,个体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选择适当的行为,避免过度或不足,以实现道德的和谐。中道学说也强调和谐,它强调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追求平衡,不陷入极端。这种追求和谐和平衡的观点反映了对道德生活中稳定和内外在和谐的共同追求。

第三,亚里士多德和中道学说都强调了伦理价值观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个体可以实现幸福,并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中道学说也强调了道德行为对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和和谐的影响。它强调了社会中每个成员的责任,要求他们通过道德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结合以上三点,尽管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和中道学说源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但它们在伦理价值观方面存在共通点。它们都强调了道德中庸、和谐和平衡的原则,认为伦理价值观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些共通点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伦理观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对话平台,丰富了伦理哲学的多样性,为人们寻求道德指导和和谐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框架。

(二)差异点:文化和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与中庸之道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伦理观的强调以及哲学观点的重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其中关键的词汇之一是“中道学说”。

第一,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是中道学说的一部分,而中庸之道则是中国儒家哲学中的核心理念。这两种中道学说都强调了平衡和和谐。在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中,他提出了“黄金中庸”的概念,意味着不过度追求极端,而要在中间找到平衡。这与中庸之道中对中正和和谐的强调非常相似。在这方面,它们共同认为人们应该避免过度偏向任何一方,而要追求中庸和平衡。

第二,差异体现在伦理观的强调方面。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强调幸福和自我实现,认为个体应通过理性思考和德行来追求幸福。中庸之道强调道德中庸和和谐,将个体幸福置于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之上。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更侧重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而中庸之道更强调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三,文化和历史背景也影响了哲学观点的重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更侧重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以及理性思考和德行培养的重要性。中庸之道更强调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中庸。这反映了古希腊和古中国社会的不同关切和价值体系。

结合以上三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和中庸之道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伦理观的强调和哲学观点的重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古希腊和古中国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和文化价值观,丰富了全球哲学的多样性。

(三)中庸之道与实在观的哲学争议

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在哲学上引发了一些重要的争议,这些争议涉及伦理、道德、文化和哲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一个争议是关于伦理观的性质和有效性。中庸之道强调道德中庸和中正,但一些哲学家认为这种模糊的伦理准则可能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因为什么是“中庸”和“中正”可能因文化和时代而异。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提供了更具体的伦理原则,如勇德、节制和公正,但也面临着如何确定何时行为适度和平衡的问题。

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上有差异,这引发了关于哲学观点的相对性问题。一些哲学家质疑是否存在普遍适用的伦理原则,或者伦理观是否受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制约。这一争议反映了伦理观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另一个争议涉及哲学方法和理论框架。中庸之道强调修身养性、通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来指导行为,重视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则采用了形式和四因说等哲学工具,强调因果关系和实体的研究。这两种方法的不同反映了哲学观点的多样性,哲学家们争论哪种方法更有效和可接受。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在对自然界和人类行为的看法上也存在争议。中庸之道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社会秩序和道德教化。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更关注人类的理性和个体幸福,他的伦理观更加强调个人的追求和美德。这引发了有关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哲学辩论。

四、哲学调和的概念

(一)哲学调和在哲学史中的重要性

哲学调和在哲学史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有助于解决哲学领域的分歧和争议,促进不同哲学观点之间的融合,推动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进。哲学调和有以下重要方面:

第一,促进了哲学领域的综合性思考。哲学调和鼓励哲学家超越简单的对立,寻求更综合和包容的观点。这种综合性思考有助于深化哲学思想,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现实和人类经验。

第二,哲学调和建立了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桥梁。它促进了跨学科的对话和合作,有助于哲学界更好地应对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有助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哲学观点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第三,哲学调和可以导致新的理论和观点的发展。通过将不同的思想传统相结合,哲学家们可以创造出创新性的哲学体系,推动哲学的前进。这有助于哲学思想的不断演化和更新。

第四,哲学调和强调和谐和共鸣的价值。它有助于哲学观点更好地反映人类经验和智慧,滿足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需求。通过整合不同观点,哲学调和可以创造更具深度和普遍性的哲学体系,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二)中庸之道与亚里士多德实在观的哲学调和

一是伦理原则的融合。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都强调伦理原则的重要性,但侧重点略有不同。中庸之道强调道德中庸,而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德。哲学调和可以通过将这两者的伦理要素结合,提供更全面的伦理框架,强调道德的平衡和个体的幸福。二是社会和谐的探讨。中庸之道注重社会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强调个体的幸福和理性思考。哲学调和可以探讨如何在个体追求幸福的同时,保持社会的和谐和公平,以实现更公正的社会。自我实现和个体发展的平衡。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道德生活的重要性。哲学调和可以探讨如何在追求个体幸福和道德品质的同时,维护社会和谐和责任感。三是理性思考和道德行为的整合。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观强调理性思考,而中庸之道也强调智慧和知识的价值。哲学调和可以研究如何将理性思考与道德行为相结合,实现更高级别的认知和道德境界。

五、结语

哲学调和是一种重要而丰富的哲学方法,在哲学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整合看似矛盾的观点和融合不同哲学传统,哲学调和促进了哲学思想的演进和丰富,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刻的哲学观点。特别是,中庸之道与亚里士多德实在观的哲学调和尝试将东西方哲学传统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范例,强调了多元文化对哲学的丰富影响。通过这种调和,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道德价值和宇宙本质等重要问题,为哲学思考的不断深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史云贵,韩昕莲.论中庸的“为政”思想与政体的演进——基于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比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01):115-123.

[2]崔雪娇.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比较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0.

[3]何卫平.哲学解释学的伦理学之维——伽达默尔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善”观念的解读[J].道德与文明,2019(06):13-24.

[4]陈霞.比例平等与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的实现之维[J].党政干部学刊,2014(07):22-25.

[5]关沁,陈钰.浅谈中西方关于“善的问题”之异同——以孟子“性善论”与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对比[J].今古文創, 2020(4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