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智慧课堂校本实践探索
——以川大附中初中部为例

2023-02-18 02:09衡智蓉易鸿灵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减智慧班级

■衡智蓉,易鸿灵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一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过重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此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活动质量,减轻学生课余负担,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目的。近年来,川大附中初中部秉承百年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既对学生现在成长负责,又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秉承建高品质学校的目标,致力于课堂改革研究。学校结合当今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和“双减”政策的大背景,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系统搭建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态——智慧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各中小学校面临着新的任务, 即在减负的同时要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想在教学上实现减负与提质并举,就要从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着手,而智慧课堂的构建正好顺应了此趋势,满足了此需求。智慧课堂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大数据挖掘智能推送多元学习方式为主的一种学校课堂教学形态。智慧教学的实质就是将动态的数据分析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

智慧课堂的建设,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智能交互与实时反馈, 形成全新的教学关系和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关系和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做到教育教学“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真正实现“双减”提质增效之目的。

二、智慧课堂的特征

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与传统课堂环境相比,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及应用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特征,表现在课堂动态、课堂互动、合作探究、个性学习、教学关系等多个方面。

(一)开放的课堂动态

借助于技术平台,运用平板等各种智能终端,使课堂系统超越了时空限制,动态的信息互通交流,实现了更为开放的教室、更为开放的课堂活动,使得课前、课中、课后成为一体,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化的开放式教学发展。

(二)高效的课堂互动

利用智能化的移动学习工具和应用支撑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立体化,能无障碍地进行即时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互动能力和教学效率。

(三)深入的合作探究

依托信息化平台构建的学习环境,课堂中可采取小组协商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平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动态,就某个问题开展深入的互动交流和探究。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对小组合作进行实时的数字化评价和及时的反馈,指导、帮助学习小组的讨论和合作探究。

(四)真实的个性学习

大数据使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具有了现实可能性,真正实现从群体教育的方式转向个体教育。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能够准确把握每个学习者掌握知识的状况,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的评估, 使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认知度更清晰,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和辅导策略,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在课后进行个别化的“微课”作业和辅导,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

(五)和谐的教学关系

在新的课堂教学形态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课前,通过情境建构、问题激发,教师引导学生对预习内容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开动脑筋、探讨研究教师推送的预习材料和测验;课中,通过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对预习内容的认识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展开讨论;课后,通过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及辅导,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和更深入的理解。

三、“双减”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校本实践

“双减”既对目前课堂形态提高了要求,更是重构高质量课堂难得的机遇。我校在不折不扣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积极进行“智慧课堂”校本实践探索。

(一)成立未来班级——广泛调研,稳步推进

为切实推进智慧课堂的建设,学校在每届学生起始年级组建未来班级,遴选信息素养较好,勇于尝试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新教学方法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目前,我校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各组建了四个未来班级,并以他们作为领头羊,在全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1.充分调研,考察试用

学校教师组队到多个学校进行调研学习。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和实践,广泛征求意见,确定要使用的教学平台。

2.广泛宣传,自主申请

学校首先在七年级教师中广泛宣传,自愿申报组建未来班级,最后选出四个班级参与未来班级实验。接着召开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家长以书面形式申请参加未来班级实验。在完成教师、学生的初步培训后,各班包括教师平板、学生平板在内的硬件设备到位, 已经基本正常地进行常态化教学,呈现融入学生中“导学”、借助大数据“诊学”、隐于云端后“助学”的学习形态。

3.逐步扩展,深入探索

我校在七、八年级分别组建了四个未来班级,开展智慧课堂常态化的教学实践。学校本着立足实际、适度超前、充分挖掘现有设施设备潜力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从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给予未来班级优先保障。未来班级单独布网,所用设备均按电信级通信标准配备,从设备和技术层面为未来班级智慧课堂教学提供了可靠保障。在终端建设方面,未来班级还配备无线同屏系统。同时,为了让未来班级智慧教育教学实践更具针对性,学校从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入手,购买了相关资源和服务,让智慧课堂如虎添翼。

智慧课堂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平台选用到模式选择没有经验可循;未来班级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事实证明,未来班级能基于对学生动态学习数据的分析和“云、网络、终端”的应用,实现教学决策的数据化、评价反馈的即时性、三维交流互动、资源的智能推送,创造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能化教与学,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促进全体学生按照个性化成长规律实现智能发展。

(二)坚持教学文化——传承融合,不断探索

“核心问题教学”是川大附中从2005年开始的基于课堂自主实践研究的教学模式探索。它主张在课堂中以一个学科问题或者学科任务调动学生活动, 学生先独立后合作地解决这个问题或任务,获得个体体验,然后师生共同对解决的主观过程进行反思,并且表达、归纳、提升活动中的个体体验,进而产生本节课预期的新知识、新方法,促进学生进行体验性与接受性相结合的学习。它分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升、运用反馈四个环节。

“核心问题教学”不仅成为学校教学的规范模式,更成为学校的核心文化,成为学校全体教师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它为我校进行核心问题教学引领下技术赋能的智慧课堂教学探索不仅提供了规范的行为榜样与思维方式、 实践路径,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坚定地选择在核心问题教学引领下的智慧课堂探索。(如图1)

图1 “核心问题”教学模式

(三)创新教学模式——调研实践,拓展课堂

学校在“核心问题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多课堂、多师生调研分析与实践探索,初步生成了智慧课堂“三入三出”教学操作模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需求和目标,寻求系统性的创新,探索教学边界、教学流程、教学互动、教学资源等的优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与平板,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扩展到课前、课中和课后,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图2)

图2 智慧课堂“三入三出”模式操作流程

1.课前植入,体验引出

用微课、习题等方式通过网络布置预习内容,定点发放相关资料、资源到每位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引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提出自己存在的疑问。教师会在上课前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源上传。如政治教师在讲授初二下册“维护公共利益”第一框“社会组织的责任”时,让学生观看两会期间的视频《蓝天保卫战》,课堂上再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主要方式,很好地营造了教学情境,利于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2.课堂深入,互动汇出

课堂上运用“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四环节进行教学:以一个“核心问题”引出任务,激发兴趣——解决问题,活动体验——反思提升,总结方法——运用反馈,总结得失。课堂合作体验、互动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在平板电脑上快速反馈,这样既构建出知识,又汇聚出方法和智慧。如地理老师讲授初一下册“俄罗斯”一章,以“观看视频,填充地图,谈论俄罗斯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对俄罗斯的兴趣,认识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为谈论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充分运用网络与平台资源,利用视频、平板推送的地图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俄罗斯自然环境的特点、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3.课后代入,内化创出

课后再运用网络、平板及资料,内化知识,拓宽视野,老师批改点评,学生带入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后,在追问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与活动经验,形成新的话题与资源,以完善认知。如语文老师讲授初二下册《壶口瀑布》一课,平台推送布置的课后作业:请仿照本文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某一处景观(配图——体现你的观察视角)。这份作业不仅是对本堂课内容的内化与运用,更是为下一篇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提供了新的话题与资源,即观察角度不同,景致特点也不同。

猜你喜欢
双减智慧班级
班级“四小怪”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