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与策略培养

2023-02-18 02:09王涛王莹滟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初初中语文文章

■王涛,王莹滟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语文教学上的“小初衔接”是指将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学工作连接起来,找出小学与初中教学的差异,并想办法弥补这种差异,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语文学习。

有学者指出,小初转变时,语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均存在差异[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小学和初中语文学习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学习内容上,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一般是字词的识记和对文章内容的浅层理解。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增加。(2)学习能力上, 小学语文注重基础汉语知识的学习,能力等级以识记为主。而初中语文注重的是理解、分析、欣赏与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3)教学方法上,小学教学的节奏慢,容量小。而初中教学的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点一带而过。此外,由于初中的班额普遍较大,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孩子积极关注,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甚至还有不少初一新生适应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快节奏,成绩直线下降,由此甚至产生了焦虑、排斥语文学科等负面心理情绪[2]。因此,小初衔接学生升入初中后,教师需要分析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语文教学中针对问题开展有效的学习策略的培养。

二、小初衔接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语文学习难度加大、内容增多,学生要跟着老师的节奏,手脑并用。但有部分小初衔接学生却延续了小学的不良学习习惯——不动笔、 不动脑。主要表现为:课堂内,小初衔接学生缺乏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学生要么是不会做笔记,盲目记下老师说的所有内容,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逐渐消磨掉语文学习兴趣;要么是不做笔记,不能集中注意力到学习内容上,更容易被外在事物吸引。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不能将自己的思考付诸笔尖,留在纸上的内容大多是浮于表面的,不能体现自己的思考,更不能帮助自己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课堂外,小初衔接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包含两种不良情况:其一表现为课堂学习之前不能按老师要求预习;其二表现为在课堂学习之后不会及时复习。预习和复习实质上都是手脑的结合,若缺乏任何一个,都很难达到语文的有效学习。

(二)缺乏深度阅读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只需要对文章有一个基本了解,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可。可到了初中,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又要细致赏析文章的具体内容,仔细品味精致微妙的语言。但小初衔接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常常感到吃力,特别是那些阅读时间少、阅读质量不高的学生。其实这是缺乏深度阅读能力导致的,大部分小学生的阅读内容面窄,阅读深度差,从而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当然最后就会以“不会读、读不懂、不想读”惨淡收场。

(三)缺乏语言表达的能力

应试教育导向下,很多学生读书少、游历少,语文知识仅仅来自课本学习。家长也只在意考试分数,不注重对孩子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大班教学,人数较多,学生举手发言的机会不多,再加上教师为了抓成绩、超进度,本来可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思考的课堂变成了“一言堂”。阅读不够、游历不够、表达不够,导致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比较差。

鉴于以上问题,小初衔接的语文教学需要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加强学生良好习惯及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小初衔接学生语文学习策略培养

小初衔接学生语文学习策略的培养,要从语文课堂学习的全过程(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进行。同时,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部分,因此,也要从阅读和写作两个角度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一)语文课堂学习策略

1.课前预习的“自我提问”策略

由于小初衔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还未发展成熟,还未走出被动学习的模式[3],而初中语文不仅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理解以及记忆,还要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怎么处理好这个衔接过程呢?课前预习的自我提问策略可以解决此类问题。课前预习的“自我提问”策略是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构建预习自我提问清单,让学生聚焦于问题解决。具体表现为在教师明确预习要求后,针对课文特点及预习要求,辅助学生自主制作一个问题清单,并根据课前预习清单进行预习。常见的自我提问清单如表1 所示。

表1 课前预习自我提问清单

预习自我提问清单的完成过程是元认知策略训练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问题清单,编制更加个性化的问题清单,也可以主观地进行动态调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能得到提高,同时预习效果也得到保证。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反馈,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2.课堂学习中的“听思结合”“有序表达”策略

(1)“听思结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侧重帮助学生识记通识性知识,只需要浅层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思维惰性,导致学生不愿思考、不会思考。而“听思结合”策略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方面要认真听讲,另一方面要思考记录,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怎么才能做到认真且思考性地去听呢?具体表现在听的内容上,要听要点、听差异、听方法。老师讲的多是总结性知识,也有对学生的思维启发、情感诱导、文辞感悟和点评发言。思维启发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则听的内容侧重启发性文字;情感诱导和文字感悟要求学生用心去感受文字并应用到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去,则听的内容侧重情感性文字;点评发言旨在帮助学生找到不足,则听的内容侧重指正性文字。同样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也要“认真听”,特别是在小组讨论时,要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明白别人的意思,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就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讨论发言。

会听讲只停留在语文学习的初始输入环节,要达到进一步增强输入的效果还需要思考记录。课堂上记录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记笔记,指的是学生的思路在跟上老师节奏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独具个人风格的归纳总结,关键在于体现出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原样照搬。优秀的笔记讲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这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吸收和消化知识点。在记录笔记时,可结合元认知策略,及时反思笔记内容,例如,今天学习的内容属于什么类型?该类型的特点对记笔记有什么要求?笔记是否抓住了该学习内容的重点?是否符合学习目标的要求?有需要进行修补和删减的地方吗?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始终在一种理性、有序的状态下记笔记,学生辨析、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2)“有序表达”策略。

会听会记构成了语文学习的有效输入,而输出是否有效需要通过知识的外化体现。对于小初衔接学生来说,由于刚升入初中,环境改变导致比较怯生,再加上初中语文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时常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因此初中课堂教学应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决定的。

“有序表达” 策略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充分利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正确表达语言文字的表层及深层含义,并基于对文字感情的理解和赏析,说出自己的思考及观点。有序表达要明确发言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发言要有条理,按照一定的逻辑分几个要点回答(如时空顺序、主次顺序、因果顺序等);发言时要结合课文,达到有理有据。

当然,对于大班教学模式来说,不可能实现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因此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为学生创造更多发言机会,例如,就某个主题让每个同学轮流做课前三分钟演讲,或者每节课组织大家就一些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让每个同学进行组内发言。

3.课后复习“总结整理”策略

在学完课堂内容后,学生需要完成课后练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检验学习成果,同时加强重点语文知识记忆。但往往这些工作是不够的,只有学生课后自主地总结整理、归纳反思,才是促进学生吸纳知识的关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归纳总结呢?

“总结整理”即学生根据知识类型的不同进行概括,并搭建出知识之间的关系架构体系,以知识学习知识,形成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最终形成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把握,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例如文言文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同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许多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走”在现代文里是”行走“的意思,在文言文里却是“跑”的意思,“汤”在现代文里是指“蔬菜或肉熬制的汁水”,而文言文里却是“热水”的意思。这些字都可以归纳为古今异义字,如果没有一定古今异义字的积累,学生读懂文言文困难会很大。因此每学一篇文言文都应该将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等进行总结归纳整理,这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从而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那么总结整理具体应该怎么实施呢?首先,学生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语文的知识点庞大、繁杂且琐碎,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抓住重点,找出规律,对知识点的概括总结可以大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其次,要对语文的答题技巧进行归纳。每种题型都有自己独特的答题技巧,老师要多为学生总结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高效答题,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针对同样文体的阅读题目,一般都有一些相似的答题套路,学生套用这些套路,同时结合文章加入自己的理解,融合答题技巧,提高作答效率,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答题策略。最后,学生要对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和纠错。错题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做错题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对错题进行整理反思,防止再次做错。即使学生做错了,教师也不应该只重批评,而应当侧重鼓励,让学生借助错题的整理,了解自己的短板,并进行针对性训练,以提高学习成绩。

(二)语文阅读的“精读”“泛读”策略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学好语文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小初衔接中, 要加强对学生深度阅读的引导:明确阅读目的,重视阅读质量,把握阅读时间等。当然阅读内容的选择也很重要,涉猎范围要广,但阅读深度可酌情调整,即需要有精读和泛读的选择。

“精读”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慧的开启和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泛读”对关键信息提取、拓宽眼界、提升阅读和思考能力、提高文学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两者在策略设定上略微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文章选取。精读的文章必须具备较高的语文学习价值。因此这些文章可以是教材中的文章,可以是与教材相关的一些作者的名篇名目,也可以是经过历史考验、众家推崇的好文。而泛读的文章,更强调文学素养价值,可以在精读文章的要求上有所降低,更多地以开阔视野为主。二是阅读之前的问题设定。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作者以及之前激活的背景知识给自己设定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而且能增强阅读过程的趣味性。但精读与泛读的问题设定区别在于其深度不同,精读侧重思想内涵方面,如作者为什么要写主人公,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等,而泛读侧重表面信息方面,如讲述了主人公的什么故事等。

掌握了精读和泛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在书海之中更有效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作文写作中的“感悟积累”策略

有很多小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不同于小学的写作要求,时常感到焦虑、害怕。其实,这是孩子们对写作认识不够的表现,再加上有的老师和家长过于功利地看待语文学习,只注重考试,只注重应试作文的训练,导致学生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其次,学生的作文素材太少,在作文上表现得非常“营养不良”,平时又不太注重积累,导致作文写作时全是“口水话”。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真实意义,更要注重写作的文体性,体现出学生自己感悟的累积性。这就需要学生将“感”“悟”“积”“累”运用到实践中去。

首先,素材积累是关键,而其关键在于“感”,即用心去感受素材背后的含义,教师要教授学生留心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训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周围的人、事、物。其次,要训练学生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人要使自己的表达更吸引人,就应该经常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即领“悟”自己的内心。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断塑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快乐自如地表达。而“感”与“悟”这两点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即练笔以“积”蓄写作力量,可以是摘记、日记、故事本等,形式不必拘泥,最主要的是要有这样的一个环节。通过前面的环节,才最终能“垒”起写作“高墙”。最后,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练笔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一定不要妄加贬低,否则可能毁掉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刚刚升入初中,他们的表达可能还非常稚嫩,思想和认识也不够深刻,但只要是真实表达,老师就应该表扬和鼓励,呵护学生的每一点智慧火花、每一滴真情流露。

猜你喜欢
小初初中语文文章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小初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