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力生 李魁
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人数已超过肺癌[1,2]。并且由于乳腺癌主要是女性发病,因而对于女性而言乳腺癌对健康的威胁极大[3,4]。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危害了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5-7]。乳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因此很多尤其是老年患者就诊时已经是局部晚期,治疗难度较大,且不宜即时手术[8]。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新辅助治疗主要包括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放疗以及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但由于新辅助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较大,且老年人体质较差,许多老年患者并不能耐受。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新辅助内分泌疗法治疗乳腺癌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增加手术机会及保乳机会,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且毒副作小,患者预后好,尤其适用于老年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9,10]。目前对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在临床进行抗雌激素治疗药物主要是第3 代芳香酶抑制剂,包括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本次研究对来曲唑、依西美坦在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效果、预后进行对比。来曲唑化学结构是非甾体类竞争性芳香化酶抑制剂,而依西美坦是不可逆的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前者是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达到控制雌激素水平的目的,后者是不可逆的与芳香化酶的活性位点结合,从而达到降低雌激素水平的作用[11,12]。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但作用效果一致。本次研究选取本院64 例绝经后老年乳腺癌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药物治疗,分析两种药物在绝经后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实际效果。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2 年 6 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4 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差异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 例。对照组:年龄60~78 岁,平均年龄(69.25±7.26)岁;浸润性导管癌29 例,浸润性小叶癌3 例;TMN 分期:Ⅲa 期24 例,Ⅲb 期8 例。观察组:年龄61~77 岁,平均年龄(69.46±7.35)岁;浸润性导管癌28 例,浸润性小叶癌4 例;TMN 分期:Ⅲa 期 23 例,Ⅲb 期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明确为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Ki67<30%。均尚未行手术治疗及新辅助放化疗;②配合随访,能获取预后情况;③患者签字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对研究中药物存在严重不耐受,使用时间 <2 周;②男性;③合并肝肾功能损伤、胃肠道疾病、高脂血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患者依西美坦(意大利Pfizer Italia s.r.l.)治疗,口服25 mg/次,1 次/d,餐后服用,持续使用至出现疾病进展。
1.2.2 观察组 予以患者来曲唑(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口服2.5 mg/次,1 次/d,早餐后 30 min 服用,建议在早晨9:00 服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疗效,参考实体瘤疗效判定标准制定(RECIST 1.1)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目标肿瘤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目标肿瘤病灶缩小≥30%;稳定(SD):目标肿瘤病灶有所缩小,但未达到PR 或肿瘤病灶增长但未达到PD;进展(PD):目标肿瘤病灶增长≥20%。ORR=(CR+PR)/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PFS。③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雌激素指标的变化,包括雌二醇、孕酮的变化。④对 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血脂水平上升、关节疼痛、乏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ORR 为46.88%,与对照组的5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两组PFS 对比 观察组PFS 为(5.26±1.20)个月,与对照组的(5.31±1.22)个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5,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雌激素水平对比 治疗前、治疗4 周、治疗8 周,两组雌二醇、孕酮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雌激素水平对比(,×104 pg/L)
注:两组组间对比,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血脂水平上升发生率34.38%高于对照组的9.38%,胃肠道反应发生率9.38%、肝/肾功能损伤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的37.50%、3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节疼痛、乏力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老年乳腺癌患者就诊意识不强,在就诊时往往已是局部晚期,同时多伴有其他重要内科疾病,不能耐受化疗和手术,而且老年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受体多为阳性,化疗对这些患者的疗效并不高[13-15]。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是近年来乳腺癌治疗的新选择,该方案对于不能耐受常规化疗治疗的患者有较大意义,能降低乳腺癌分期,促进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分离,为手术创造条件[16-18]。同时内分泌治疗也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较大意义。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因而大部分患者雌激素处于下降的状态,但有部分ER 阳性的患者检查发现雌激素水平呈现升高[19]。其原因在于这类患者的乳腺癌发病是由于雌激素与其受体结合,作用于乳腺导致乳腺癌细胞增殖,最终导致乳腺癌发病[20]。因此针对ER 阳性的患者,可通过抗雌激素治疗降低雌激素水平,达到控制肿瘤增殖的作用。
来曲唑、依西美坦是芳香化酶抑制剂,具有降低雌激素水平的作用。两种药物同属芳香化酶抑制剂,但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前者通过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使雌激素水平降低[21]。后者与芳香酶的自然底物类似,能通过不可逆地与芳香酶的活性位点结合达到灭活的目的,阻断雌激素的合成,达到降低雌激素水平的目的[22]。
既往的研究对阿那曲唑与依西美坦的对比较多,对来曲唑、依西美坦的研究较少,故本次研究中对来曲唑、依西美坦进行对比研究。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治疗ORR 为46.88%,与对照组的5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FS 为(5.26± 1.20)个月,与对照组的(5.31±1.22)个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药物在辅助内分泌治疗乳腺癌中疗效差异不显著。另外治疗前、治疗4 周、治疗8 周,两组雌二醇、孕酮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抗雌激素治疗中来曲唑、依西美坦也无较大差异。
两组患者治疗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不良反应中,观察组血脂水平上升发生率34.38%高于对照组的9.38%,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发生率9.38%、6.25%低于对照组的37.50%、3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节疼痛、乏力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反映来曲唑导致血脂升高的风险较高,而依西美坦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及呕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的风险较为严重。依西美坦具有独特的雄激素样结构,较来曲唑对骨安全的影响较小,但本研究中,观察组关节疼痛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对于两种药物如何抉择,考虑到两种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异,因依据患者的肝肾功能、血脂水平作为主要的评估依据。
综上所述,来曲唑、依西美坦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乳腺癌中疗效对比差异不显著,但两种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存在一定差异,临床依据可依据患者的肝肾功能、血脂水平在两种药物中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