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霞 吴华
肠梗阻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类型诸多,具体包含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等。患者发病后会表现出腹胀、呕吐、恶心、腹痛等症状。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1],因此选择一类有效方式治疗肠梗阻意义重大。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针对肠梗阻患者实施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效果[2]。为分析大承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肠梗阻的效果,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对于上述命题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5 日~2021 年12 月5 日本院收治的86 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资料完整者、同意本次研究者、确诊为肠梗阻者。排除标准:拒绝配合研究者、资料缺失者、晚期癌症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法定传染病者、免疫功能缺陷者。肠梗阻诊断标准:患者表现为停止排便以及排气、腹胀、腹痛、呕吐,经过卧位、立位拍摄X 线片或者透视检查能发现气胀、气液平面,肠鸣音亢进,且存在金属声、过水声。将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分为传统组和中医联合组,每组43 例。传统组男 23 例、女20 例;年龄52~82 岁,平均年龄(68.25± 3.64)岁。中医联合组男24 例、女19 例;年龄52~82 岁,平均年龄(69.36±3.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具体方案:常规性禁食、胃肠减压、清洁灌肠(0.9%生理盐水 500 ml 加开塞露100 ml 清洁灌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甲硝唑联合第三代头孢),同时予以胃肠外营养。中医联合组患者在常规西医基础上联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大承气汤组方:芒硝10~20 g、大黄10~ 20 g 后下、枳实12~15 g、厚朴9~12 g。血瘀气结型:治疗原则为行气导下、活血化瘀,药物组方为大承气汤加莱菔子20~30 g、鸡血藤20~30 g、红花10~20 g、桃仁10~20 g。寒凝气滞型:治疗原则为行气导下、温经润燥,药物组方为大承气汤加莱菔子20~30 g、肉苁蓉10~20 g、当归10~30 g、干姜10~20 g。将以上药物加水600 ml 煎煮熬成500 ml 药液分成两份使用,对患者胃管内注入药液50 ml/d,另将200 ml 药液保留灌肠,1 次/d。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17 d 的临床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排气时间、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中医症候积分。①疗效判定标准[3]:治愈:经治疗后,患者全部临床症状消失,肠梗阻消除,排便、排气正常;显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极大好转,肠梗阻部分消失,排便、排气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肠梗阻得以缓解,排便、排气有恢复迹象;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使用WHO 所制定的生活质量调查量表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量表包含心理、躯体、社会以及物质功能。每项满分为100 分,分数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比[4]。③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包含:TNF-α、IL-6、CRP。④中医症候积分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本病的中医症候评分标准,针对排便排气、腹部疼痛、呕吐恶心、腹胀、口苦口干进行评分。依照疾病症状严重程度,即无、轻、中、重层次,次症记录0、1、2、3 分;主症记录 0、2、4、6 分;分数越低,代表患者的中医症状越轻[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排气时间比较 中医联合组患者住院时间(11.59±2.65)d、排气时间(27.15± 3.59)h 均短于传统组的(16.28±3.58)d、(33.24±6.28)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排气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排气时间比较()
注:与传统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中医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7.67%高于传统组的8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中医联合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88.28±1.33)分、心理功能评分(90.29±1.58)分、社会功能评分(92.17±5.48)分、物质功能评分(93.34± 1.39)分均高于传统组的(76.15±1.11)、(77.25±1.27)、(74.58±1.22)、(79.54±1.5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与传统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RP、IL-6、TNF-α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联合组患者CRP(3.78±1.58)mg/L、IL-6(7.33±2.05)pg/ml、TNF-α (1.04±0.28)ng/ml 均低于中医联合组的(4.99±1.63)mg/L、(9.06±1.99)pg/ml、(1.33±0.29)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传统组比较,aP<0.05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排便排气、腹部疼痛、呕吐恶心、腹胀、口苦口干评分以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联合组排便排气、腹部疼痛、呕吐恶心、腹胀、口苦口干评分以及总分分别为(0.91±0.07)、(0.57±0.30)、(0.76±0.03)、(0.58±0.21)、(0.77±0.05)、(3.59±3.09)分,均低于传统组的(2.44± 0.19)、(1.87±0.31)、(2.02±0.05)、(1.98±0.31)、(1.97± 0.08)、(10.28±3.3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传统组比较,aP<0.05
肠梗阻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患者发病之后,因肠腔内存在大量气体难以排出体外,引发肠道膨胀。与此同时,气体会导致患者肠腔内压力上升、肠壁变薄,最终对患者的肠壁血液循环造成影响。肠梗阻患者临床表现为频繁呕吐,对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造成较大影响。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造成患者发生脱水、感染等不良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虽然对患者开展西医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同时也可增速肠壁血液循环,恢复加强肠管吸收,减少肠管扩张,降低肠腔内的液体停留,防止肠管坏死、炎症[6],但长时间接受西药治疗预后较差,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7]。
针对肠梗阻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需要精准掌控患者是否存在肠绞窄以及手术适应证。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医生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患者使用药物以后肠蠕动速率变快,导致患者自身疼痛加重,可能会引发肠绞窄,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适当使用镇静药物。若发现患者存在腹部不对称、肠型显著、腹腔渗液增加明显的情况,且使用常规手段效果不明显,应立即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中医学中并不存在粘连性肠梗阻的疾病名称,本病归属于中医理论中“肠结”、“结胸”、“宿食”、“关格”、“腹满”、“寒疝”等疾病范畴[8]。中医学认为:肠道属于传化之腑,需要实现以通为用。肠道的生理特征为降而不升、动而不静、泻而不藏。气机运行过程中将通降下行视为顺。如果患者机体湿邪中阻、热邪郁闭、寒邪凝滞、瘀血瘀滞、气机阻滞或者饮食不节时,会引发患者的肠道传导异常,滞塞不通,通降受阻,导致患者出现胃气上逆、浊气不降、气血阻滞以及传化失司的情况,以此引发痛、胀、吐、闭等诸多不良反应[9,10]。
大承气汤主方以大黄为君药,其有着降低胃肠压力、协助通便的效果;芒硝为臣药,能够帮助大黄实现泻热通便,同时也可润燥、软坚散结[11];厚朴与枳实为使药以及佐药。以上药物能体现出消痞除满、软坚散结的效果。针对血瘀气结型患者,一般由于瘀血过度凝集在肠道引发呼气不畅,所以对患者治疗中应用大承气汤加红花以及桃仁,以实现逐瘀散结;炒莱菔子可以降胀除气,行气止痛;鸡血藤能实现活血养血。寒凝气结型患者多存在脾胃虚弱的情况,寒气过度凝滞,腹泻不畅通,阻闭气结,针对此类患者应用大承气汤加肉苁蓉、当归、干姜能实现驱寒散结、温脉化滞[12]。
当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大承气汤能发挥出强化胃肠道推进功能,兴奋肠管,增强肠道容积以及肠血流量,加强微循环血流量,改善血运不畅的效果[13]。药物针对腹部血管通透性影响可因发生炎症位置不同和血管通透过程的差异,表现出降低或者升高多类双向调节效应。大肠具有排毒效果,就此减少患者肠管水肿及肠液分泌量,缓解机体炎症反应,增速肠毒素与代谢物排出[14]。针对肠梗阻患者开展中西医联合治 疗,能够有效克服西医针对肠蠕动抑制作用。
在对患者开展灌肠治疗过程中药液面应当比体位高30~50 cm。对患者灌肠之后最好每隔15~30 min 更换1 次体位。经由左侧卧、平卧、右侧卧的顺序更换,或者膝胸位使药液在肠内尽量保留。灌肠液应温热,具体温度为39~42℃。主要因为温热药液能够使患者的肠管血管扩张,缓解水肿,增加血运,缓解腹痛,增速肠道蠕动[15,16],有助于药液吸收,发挥疗效。此外,温热药液能够软化坚硬的粪便块尽快排出,彻底排便能够降低人体对于毒素的吸收量,减少低梗阻远端压力,使远端形成低减压力梯度,诱导形成正常化蠕动方向,由此发挥出解除肠梗阻的目的[17,18]。需注意的是,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效果不理想者,应调整其治疗方案。在必要时对患者开展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联合组患者住院时间(11.59±2.65)d、排气时间(27.15±3.59)h 均短于传统组的(16.28±3.58)d、(33.24±6.28)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7.67%高于传统组的8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中医联合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88.28±1.33)分、心理功能评分(90.29±1.58)分、社会功能评分(92.17±5.48)分、物质功能评分(93.34± 1.39)分均高于传统组的(76.15±1.11)、(77.25±1.27)、(74.58±1.22)、(79.54±1.5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联合组患者CRP(3.78± 1.58)mg/L、IL-6(7.33±2.05)pg/ml、TNF-α(1.04± 0.28)ng/ml 均低于中医联合组的(4.99±1.63)mg/L、(9.06± 1.99)pg/ml、(1.33±0.29)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联合组排便排气、腹部疼痛、呕吐恶心、腹胀、口苦口干评分以及总分分别为(0.91±0.07)、(0.57±0.30)、(0.76±0.03)、(0.58±0.21)、(0.77±0.05)、(3.59±3.09)分,均低于传统组的(2.44± 0.19)、(1.87±0.31)、(2.02±0.05)、(1.98±0.31)、(1.97± 0.08)、(10.28±3.3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对患者开展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减少炎性因子释放,缓解肠道组织炎症反应程度,改善肠壁水肿,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肠梗阻患者应用大承气汤联合西医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中医症候状,减少机体炎症反应,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内推广以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