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敏感力的“前”阅读指导探究

2023-02-16 08:44:44汪华姿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阅读

汪华姿

【摘   要】很多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存在阅读认知不全、阅读思辨不足、阅读监控缺失、阅读目的不清等问题。对此,教师可激活学生的“前”阅读意识,实施相关的“前”阅读策略,并对标“前”阅读进行评价,有效促进学生提升阅读敏感力,最终实现高效阅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敏感力;“前”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纳入课程内容体系,旨在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然而,通过对本校近3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存在阅读认知不全、阅读思辨不足、阅读监控缺失、阅读目的不清等问题。基于此,结合新课标,在整本书阅读的启蒙阶段,尝试有意识地唤醒并培养学生的阅读敏感力,以便低段的感知式阅读顺利过渡为中高段的思辨性阅读。

一、阅读敏感力与“前” 阅读的内涵及关系

(一)阅读敏感力的内涵

“敏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基于此,本文所说的“阅读敏感力”指学生受阅读目的、兴趣、习惯、经验、需求等影响,在阅读过程中快速捕捉书本中的关键信息(即阅读敏感点)并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应综合考量学生阅读成长的共性需求及个性需求,将阅读敏感点进行系统排列与整合,有序激活,进而促进阅读敏感力的提升。

(二)“前”阅读的含义

本文所说的“前”阅读立足于目标管理理论,指学生在阅读整本书之前,结合个人阅读经验、认知水平及学习进阶、习惯培养、精神成长等因素,通过逆向思维,对即将进行的阅读行为作出目标、方法、习惯、态度、过程、结果等方面的预设的过程。“前”閱读与前期阅读有一定关联,但其本质区别在于“前”阅读属于元认知,是为监控即将展开的阅读实践活动而进行整体构思。

“前”阅读活动从隐性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出发,从能力、态度与方法等维度思考“为什么读”“怎么读”“怎么监控读”,以此制订阅读目标,再基于阅读目标选择阅读策略及阅读方法,最后以显性的阅读计划、记录卡等形式让思维结果可视化,以便直观指导阅读实践(如图1)。

(三)“前”阅读与提高阅读敏感力的关系

“前”阅读与阅读敏感均源于心理活动,活动范畴一致;其目的均为提高阅读质量,活动方向一致。其中,“前”阅读是引起阅读敏感的本源。“前”阅读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现有阅读基础及发展需求进行深度的心理加工后,确定阅读目标,将无意阅读转化为有意阅读。这样,阅读敏感点才得以从文本的众多信息中浮现,成为“意识点”。阅读敏感是回应“前”阅读的实践。阅读文本时,目标导向下的大脑会有意注意达成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锁定,实施精加工。这是实现阅读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在“前”阅读中培养阅读敏感力的实践探索

如何在“前”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敏感力? 以二年级学生共读《兔子坡》为例,从激活“前”阅读意识、指导“前”阅读策略、对标“前”阅读评价几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索。

(一)激活“前”阅读意识,唤醒阅读敏感力

1.在有意叩问中加强对阅读过程的整体认知

打破学生固有的阅读认知平衡,制造认知冲突,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前”阅读意识。在阅读《兔子坡》前,学生先阅读了《笨狼的故事》。在该书的领读阶段,教师从文本内容出发,设计话题,如“笨狼算不出青蛙要几天才能爬出井口,你觉得他笨吗?”在阅读结束后的交流课上,教师则从阅读前的相关思考出发,设计话题,如“读之前思考过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吗?是否计划好用多少时间读完?如果读到一半不想坚持了,想过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坚持下去吗?”如此,让学生在“无意识阅读”与“有意识叩问”的对比中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活“前”阅读意识,加强对阅读过程的整体认知。

2.借阅读成长印记表明晰阅读思辨落脚处

尼基·斯坦顿在《沟通圣经》一书中指出:“应该在大致了解整体的内容与结构之后才开始阅读。”而学生的阅读大多以“了解整体的内容与结构”作为阅读的终结。基于此,在“前”阅读中,从认知、技能、习惯、心智发展等维度将阅读活动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阅读成长印记,以推动思辨性阅读,形成阅读敏感力(如表1)。

学生对照表1展开阅读活动,在具化的阅读提示下加强对文本的关注,初步实现从简单感知到深度思辨的进阶。

3.在自我肯定中从被动阅读转向主动阅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指出,自我效能感越高,对完成活动的信心也越大,最后事情的完善度也很可能越高。在《兔子坡》的导读课上,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肯定已有阅读经验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就阅读成果作出积极的预设,如“《兔子坡》一共有142页,我每天放学回家可以读5页,一个月就能读完整本书”“《兔子坡》中的所有字都有注音,遇到不会读的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读,顺便还可以认识很多新字”“遇到读不懂的地方,我可以请妈妈和老师帮忙解释,就能理解更多词语和句子了”。这样,让学生对阅读《兔子坡》进行主观判断,坚定信心,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阅读过程。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时,能自主调整情绪,发挥技能,调动所有力量迎接挑战。

(二)指导“前”阅读策略,引领阅读敏感力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并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可见,已有知识与新获知识是学习的必备条件。什么是“前”阅读?怎样进行“前”阅读?这些概念对学生而言均属未知范畴,故教师要在导读课中有序输出相关内容,指导学生逐渐加强新知与旧知的融合,从而熟练掌握并运用“前”阅读策略。

1.叩问阅读理由,明确目标,定敏感源

“前”阅读意识首先体现在目标意识上。读者主观能动地结合个人阅读基础与阅读敏感点进行阅读目标的设定,是“前”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定阅读目标?学生可以把它转化为叩问阅读理由。明确了为什么读,其目标也基本明晰了。

虽然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阅读理由不尽相同,但基本离不开四大需求(如图2):情感需求、认知需求、技能需求、精神需求。

学生大多以兴趣为阅读动力,重心放在认知需求上,具体体现为重点关注人物情节和语言积累,顺带关注常识扩增和表现表达。如摘抄积累,建人物档案,设计思维导图,复述故事,等等。而技能需求与精神需求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导致阅读敏感片面化,从而出现浅阅读、慢阅读等现状。因此,指导“前”阅读策略,应重视四个维度,全方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叩问。例如,在《兔子坡》的“前”阅读指导中,以表格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读《兔子坡》的理由及阅读期待(如表2),学生可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兴趣、素养发展方向等,在相应的阅读需求栏中进行勾选,最后得出较系统的阅读理由,形成较具体的阅读目标。

不难看出,表2基于学生的个性与共性需求,从四个维度来设计。学生结合自身阅读基础与阅读发展作出选择,确定阅读目标后,其阅读敏感区也会相应明晰起来。比如,有的学生说“我想每天朗读一段,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结合自身在朗读时总是分不清韵母“ing”和“in”的问题,就会在阅读中对韵母是“ing”或“in”的字格外敏感,甚至会将它们分类摘录下来,反复朗读辨音,探索正确的发音技巧及归纳区分方法。这既是为《兔子坡》一书的阅读提供支架,也是从方法上为自主设定阅读目标提供示范。

2.追问阅读视点,明晰阅路,寻敏感线

明白“为什么读”之后,要从阅读模式、阅读方法、阅读习惯三个维度自我追问“我该怎样读”,在阅读目标与阅读实践之间建立线性联系,使培养阅读敏感力有路可循。比如,为达成“想学习小乔奇遇到危险时的做法”这一目标,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追问。

小乔奇去接阿那达斯叔公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危险?

危险来临时,小乔奇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小乔奇远离危险后,有没有停下来回想过程并总结经验?

去接阿那达斯叔公前,小乔奇有没有预设过可能发生的危险?

小乔奇平时有没有练就一些应对危险的本领?

这些追问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危险意识,找到应对危险的策略,又能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书中的相关内容也是阅读敏感点,会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3.设计三级导读,层层推进,育敏感力

学生的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前思”与“后读”割裂的现象。“前”阅读活动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心理活动结果以三级目标导读的形式呈现,为后期阅读实践导航(如图3) 。

如图3所示,阅读《兔子坡》的目标之一是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知,这是从认知维度制订的一级目标;认识主人公小乔奇是具体的目标,即二级目标;为了达成具体目标,把选择留心小乔奇的言与行作为阅读重点,用设计人物个性名片的方式来监控目标结果,这是从策略方法上制订三级目标。三个层级目标越往下越具体,其对应的内容则越能刺激学生在阅读时快速捕捉相关信息并从心理上作出快速反应。

(三)对标“前”阅读评价,反哺阅读敏感力

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目标,设计个性化的阅读导航卡后,教师作出简单指导,并将其转化为操作性较强的“阅读观察表”(如表3)。

表3引导学生自主量化每天的阅读活动,在自主对照评价中反思阅读行为,监控阅读过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整本书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更好地开展“前”阅读指导,教师可在整本书阅读结束后,引导学生对照阅读导航卡,回看整个阅读过程中做的标记、录制的朗读视频和交流视频、心情日记中迁移运用的语句等与阅读相关的痕迹,量化评价“前”阅读的有效性,由此形成闭环。学生系统复盘整个阅读过程,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感受成长的快乐。

“前”阅读是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激活学生的“前”阅读意识,指导“前”阅读策略,并对标“前”阅读进行评价,能有效促进阅读敏感力提升,最终实现高效阅读。

参考文献:

[1]孔令凯,卢莉芹.做好“1+X”这道题:课文后“课外阅读”类型简析和实施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9(1).

[2]曹露露.高中思想政治課辨析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0.

(浙江省杭州钱塘新区云帆小学)

猜你喜欢
阅读
例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浅析小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5:40
高中化学的基本教学方法:阅读、实验与探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1:35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36:19
探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浅谈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现状和优化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2:30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7:51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