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策略

2023-02-16 16:48:47陶亚男刘春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诗歌

陶亚男 刘春

【摘   要】针对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为切入点,从“聚焦课程标准,确定学习任务;明确目标内容,研制评价标准;落实进阶活动,实现认知升级;精选助学材料,实现文化体认”四方面总结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诗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并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怎样依托现行教材,设计围绕一定主题并具有情境化、活动化、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激发学生自主梳理的意识,帮助学生学习梳理的方法,不断探究语言规律,培养良好语感,是一线教师的普遍困惑所在。本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为例,谈一谈具体的策略。

一、聚焦课程标准,确定学习任务

(一)关注课标,整合创生学材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现代诗单元。本单元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板块“轻叩诗歌大门”。2022年版课标指出,诗文可以作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内容。[1]21教师可以围绕“诗歌”,根据教材中的相关学习要求,用调试和创生的方式,扩大积累与梳理的范围,即从本单元扩大到一至四年级教材,从学生课内学习的诗歌扩大到课外自主积累的诗歌甚至自主创作的小诗……教师从教材出发确定梳理主题,又打破教材的限制,把梳理与探究的触角从课本延伸向学生的生活。

(二)基于儿童,确定任务情境

2022年版课标提示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识字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1]22。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天然拥有诗性精神,且对童年有着最真实的体验。以“儿童”为主题的诗歌,正是对儿童当前生活的抒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为此,教师围绕学生的童年生活,将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关联起来,对综合性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任务“合作编小诗集”进行改造,设计了“做一本童年诗集”这一任务情境,驱动学生主动梳理过往的积累,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能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形成新的体悟,实现对精神的滋养,又可以引发共鸣,进而用美好的诗集记录和展现丰盈的童年生活。

二、明确目标内容,研制评价标准

(一)依据课程目标,制订目标

“教师需要重点关注《课标》对各个学习任务群目标与内容、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整体观照教材与任务群相关的若干个自然单元,对照《课标》分析教材内容,建立教材与《课标》的关联,确定统整性单元教学目标。”[2]

因此,教师在设计“做一本童年诗集”时,参照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任务群内容、学业质量描述三方面出发,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制订了本学习任务群的整体目标。具体如下。

1.能够在制作童年诗集的任务情境中感受诗歌等材料与儿童生活之间的关联,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体味童年情感,提升审美趣味。

2.能够搜集、归类整理诗歌,并根据真实情境中的交际需要,回忆背诵相关诗句至少20句(首),丰富语料积累。

3.能够通过诗文对比,感受诗歌内容、形式、情感表达的特点,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多种学习工具,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实现对我国诗歌文化的体认与传承。

4.能够通过编辑目录,学习分类整理诗歌;通过创作、展示诗集等活动提升诗歌创造力、感受力和审美力。

(二)根据主题情境,分解任务

为了保证学习任务能逐步有效开展,教师必须根据任务目标和认知规律對主任务进行分解,设计逐层进阶的子任务。基于此,教师将“做一本童年诗集”分解为“我爱‘童年好诗”“童诗创作小达人”“巧手做诗集”三个子任务(如图1)。

(三)研制评价标准,指导实践

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意识,要在开始开启学习任务之前,就对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要达到的效果有清晰的认知,用心研制评价标准(如表1)。

三、落实进阶活动,实现认知升级

为了达成任务目标,教师对照评价标准设计了七个学习活动(如图1)。每个学习活动都具有挑战性,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难度也逐步提升。在这些进阶活动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下面以“任务一:我爱‘童年好诗”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个学习活动是“童年诗歌大搜索”。活动以“爱”为出发点,以“好”为重要标准,以“童年”为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回顾、搜集等方式,运用表格、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对以前学过、积累过的相关主题的诗歌进行有效梳理。

第二个学习活动是“童年诗文大比拼”,目的是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同为童年主题的诗歌与散文、诗歌与小说,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分别有什么不同”,帮助学生自主感悟“好”的诗歌的特点,实现认知升级。例如,在“诗歌、散文大比拼”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把冰心的散文《肥皂泡》中的片段与儿歌《吹泡泡》放在一起作比较,让学生自主探究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把自己的发现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来,并在班级内汇报。学生通过自学与互学发现:(1)诗歌是分行排列的,散文是分段描写的;(2)大多数诗歌都是押韵的,读起来很顺口、流畅;(3)诗歌描写没有散文这么详细,但同样有画面感,能直接体会到吹泡泡的快乐。这些发现指出了诗歌的形式美、音乐美和意蕴美。

通过上述环节,学生对诗歌的独特魅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接着,教师让学生再选几首自己整理的诗歌反复诵读,梳理总结自己发现的诗歌特点,设计思维导图呈现学习成果。

学生在层层进阶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诗歌的积累与梳理,自主探究了“好”诗的特点,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又在反复诵读中强化了自己的认知与发现,实现了认知升级。

四、精选助学材料,实现文化体认

2022年版课标指出:“注意将语言积累、梳理与体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1]22怎样实现以上要求呢?

(一)精编助学材料,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做一本童年诗集”本身就是基于中华优秀诗歌文化展开的,除此之外,在助学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上,也要首选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体认的材料,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童诗创作小达人”这个子任务中,教师引入了《诗经》的创作故事。在“我是小小‘采诗官”活动中,教师介绍了“采诗官”的故事;在“争当诗歌‘小乐官”活动中,又引入了有关“乐官”的资料。这两处助学材料并不是直接拿来使用的,而是在大量文献梳理与研究的基础上,在保证科学、准确的前提下,对相关内容进行儿童化的转换编写后得到的。学生能读得懂、悟得出。教师通过引入助学材料,启发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和周围世界,主动到生活中采风,并把采集来的语料进行诗化加工,让学生在实现语言运用的同时,还深切地体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精选对比阅读材料,引入革命文化

在“童年诗文大比拼”活动中的“小说、诗歌大比拼”环节,教师选择了《小兵张嘎》这部文学作品,将嘎子和玉英到芦苇荡散心时看到的美景与课文《童年的水墨画》中的美景作对比,使学生在实现对诗歌特点再认识的同时,激起对嘎子的好奇心,从而产生阅读《小兵张嘎》的意愿。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无形中感悟了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了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

(三)在现代诗梳理中,体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做一本童年诗集”梳理的诗歌除了古代诗歌,还有现代诗歌。教师把梳理、创作诗歌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所见及体验勾连在一起,巧妙地实现了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悟。

例如,在学生梳理诗歌和采风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扩大体悟时空,放大搜集视野。疫情期间,有学生在小区里做起了“小志愿者”,他们在搜集诗歌素材的时候,格外关注抗疫主题,并在自主创作的诗歌《我是小小志愿者》中讴歌了抗疫精神。有的学生是太空迷,特别崇拜航天员,跟着太空老师王亚平做了不少有趣的科学实验,并把相关体验写进了自己创作的小诗里,航天精神就这样在他们心里扎了根。

“做一本童年诗集”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学生亲历了搜集、梳理、探究、创作等过程,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学习用诗意的眼睛看世界,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童年生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增强了文化体认。

总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務群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立足儿童的生活体验,引发深度学习,并有机关联中华文化,让学生亲历学习全过程,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欣歆,朱来青.依托教材自然单元发挥学习任务群的综合效应: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1(5):49-53.

(1.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发展中心

2.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诗歌是光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4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