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雨辰,赵 翅,许 辉,马 苗
(河南省中医院康复针灸科,河南 郑州 450053)
慢性腰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疼痛持续时间超过12周以上,腰痛常可放射到臀部、骶部与下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还可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目前临床对于慢性腰痛的治疗有多种方案,如药物治疗、运动训练治疗、物理治疗、中医针灸治疗等,药物治疗虽能快速缓解症状,但同时也存在不良反应较多的问题,不适用于长期治疗[1];而物理疗法虽无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但作用起效时间较慢,多数患者接受度不高[2]。悬吊疗法是一种以力量训练、肌肉功能性康复为主的治疗,最早被用于体育领域,近些年受到康复医学界的关注并应用于临床。悬吊疗法主要强调在不平衡状态下进行运动,以加强躯干肌肉与髋部深层肌肉力量,提高机体平衡、控制能力与稳定状态,然而悬吊疗法也存在起效缓慢、针对性差等不足之处[3]。中医认为慢性腰痛属于“痹证”范畴,发病机制为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或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故治疗以行气通经、疏通经络为主[4]。其中苍龟探穴针法属“通经接气”,为补益、行气结合之法,似乌龟入土探穴钻剔四方,可行气催运、松解粘连、经络之血[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慢性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躯干等速肌力与炎症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于河南省中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腰痛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联合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5、20例;年龄25~43岁,平均(35.06±3.32)岁;病程4~12个月,平均(8.11±0.89)个月;身高155~180 cm,平均(165.38±8.32) cm;体质量60~80 kg,平均(70.09±3.56) kg。联合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5、20例;年龄27~40岁,平均(34.95±3.40)岁;病程3~12个月,平均(7.98±0.95)个月;身高155~178 cm,平均(165.26±8.47) cm;体质量 58~79 kg,平均(69.89±3.72) kg。两组患者以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有可比性。诊断标准:中医参考《实用中医诊疗手册》[6]中有关“痹证”的诊断标准;西医参考《现代内科疾病诊疗新进展(下)》[7]中有关腰痛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腰部活动受限,反复腰骶部疼痛者;病程≥ 3个月者;近期未接受任何治疗者等。排除标准:腰椎骨折、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腰痛者;因肝、肾、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而致的腰痛者;腰痛合并神经病变者;晕针者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实施。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悬吊疗法治疗,首先按照每位患者运动能力对动作(侧卧单腿悬挂、仰卧单腿悬挂、俯卧单腿悬挂等)进行选择,每个动作训练5次为1组,训练3组,1次/d,3次/周。联合组患者加用苍龟探穴针法,选穴:阿是穴、委中、肾俞、大肠俞;选针:针具选择26号(0.25 mm×44 mm)一次性针灸针;操作:首先对选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以右手持针,左手拇指定位穴位,迅速刺入约20 mm,患者得气后捻转补泻手法后退针,由穴位地部退至天部,并倾斜针尖15°(刺入30 mm),依照天部、人部、地部的深浅顺序刺入,重复3次后直刺入地部,留针20 min,1次/d,每周针灸6次,第7天休息。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2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治疗后参照《现代内科疾病诊疗新进展(下)》[7]将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腰部酸痛症状消失,腰部功能已经恢复正常归为治愈;腰痛症状明显减轻,腰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归为显效;腰部酸痛症状减轻,腰部功能轻微受限归为有效;腰部酸痛症状、腰部功能均未见变化或加重归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8]、功能障碍指数(ODI)[9]评分。采用SF-MPQ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包括现时疼痛强度(PPI)分值范围为0~5分、疼痛分级指数(PRI)分值范围为0~45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10]分值范围为0~10分,三者均为得分越高提示疼痛越严重;采用ODI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腰部功能,分值范围为0~50分,得分越高提示功能障碍越严重。③躯干等速肌力。治疗前后采用等速反馈式生物力学测试系统检测患者躯干等速肌力,嘱患者站立于升降踏板上进行等速向心力测试,以等速向心肌力测试各肌群峰力矩/体质量比(PT/BW)、屈/伸肌峰值力矩比(F/E)、峰力矩(PT)数值,以评定肌力。④炎症因子。抽取患者治疗前后晨起空腹静脉血2 mL,进行离心(3 000 r/min,15 min)处理,离心结束后取上清液,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白细胞介素 -10(IL-10)]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临床疗效为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SF-MPQ 各项(PPI、PRI、VAS)评分、ODI评分、炎症因子指标为计量资料,采用S-W法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联合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56%,较对照组的80.0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SF-MPQ、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F-MPQ 各项(PPI、PRI、VAS)评分、ODI评分与治疗前比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SF-MPQ、ODI评分比较(分, )
表2 两组患者SF-MPQ、ODI评分比较(分, )
注:与治疗前比,*P<0.05。SF-MPQ:简化McGill疼痛问卷;PPI:现时疼痛强度;PRI:疼痛分级指数;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ODI:功能障碍指数。
组别 例数 PPI评分 PR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3.88±0.56 1.59±0.34* 27.85±2.81 14.05±1.62*联合组 45 3.93±0.52 1.03±0.19* 28.04±2.65 8.13±0.76*t值 0.439 9.645 0.330 22.193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VAS评分 OD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5.09±0.83 1.66±0.72* 35.19±3.08 19.85±2.06*联合组 45 5.14±0.78 1.04±0.20* 35.12±3.14 9.46±0.91*t值 0.294 5.566 0.107 30.949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躯干等速肌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T/BW、PT的伸肌、屈肌水平与治疗前比均升高,联合组高于对照组,F/E与治疗前比均降低,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躯干等速肌力比较( )
表3 两组患者躯干等速肌力比较( )
注:与治疗前比,*P<0.05。PT/BW:峰力矩/体质量比;F/E:屈/伸肌峰值力矩比;PT:峰力矩。
F/E(%)伸肌 屈肌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2.35±0.55 2.82±0.61* 1.75±0.40 2.12±0.53* 85.86±8.78 77.79±7.91*联合组 45 2.41±0.51 3.20±0.92* 1.78±0.43 2.45±0.78* 85.94±8.68 70.06±6.52*t值 0.537 2.309 0.343 2.347 0.043 5.05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PT/BW(Nm/kg)组别 例数屈肌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180.65±17.72 197.88±19.56* 135.96±12.84 141.78±14.09*联合组 45 180.43±17.90 229.71±23.07* 136.12±12.68 148.89±15.32*t值 0.059 7.060 0.059 2.291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PT(Nm)伸肌
2.4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1β水平与治疗前比均降低,IL-10水平与治疗前比均升高,联合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ng/L, )
表4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ng/L, )
注:与治疗前比,*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10:白细胞介素-10。
组别 例数 TNF-α IL-1β IL-1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43.04±3.49 30.71±2.38* 25.32±3.18 19.56±2.15* 43.87±3.35 58.73±4.95*联合组 45 43.96±5.55 20.53±1.02* 25.52±3.11 14.20±2.06* 44.02±3.82 79.31±6.52*t值 0.941 26.373 0.302 12.075 0.198 16.86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慢性腰痛是指以腰部、臀部、骶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康复科常见疾病,长期腰骶部疼痛能使腰骶部肌肉活动受限,造成局部肌肉功能退化,影响腰部脊柱结构的稳定性。在慢性腰痛患者中,大部分患者找不到明确的发病原因。悬吊疗法强调运动、感觉的整体锻炼,通过对肌肉锻炼,以刺激神经,同时控制躯干能力、核心的稳定性,激活休眠肌肉组织,重建神经肌肉控制路径,早期常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经过发展,被用于康复训练、运动损伤中,但所需疗程较长,恢复较慢[11]。
中医学中认为“痹证”是由于腰部暴力扭转、举重抬舁、负重劳损、跌扑闪挫,致使局部气血瘀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治疗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12]。苍龟探穴针法强调针刺得气后行针时,针如龟入土之状,缓缓进之,上下左右而探之,使针下得气,促使气至病,故达催气行气之功效,其中肾俞、大肠俞与阿是穴均为近部取穴,符合“穴之所在,主治所及”的选穴原则,针刺肾俞能够外散肾脏之热,疏通腰背部气血运行;大肠俞能够缓解腰背部疼痛症状,解除腰背肌痉挛;针刺阿是穴能够快速达到止痛的作用;针刺委中穴能够疏通腰背部经脉气血,以强腰壮肾[13]。本研究数据显示,联合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56%,较对照组的80.00%升高;联合组患者治疗后SF-MPQ各项(PPI、PRI、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治疗慢性腰痛可减轻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慢性腰痛患者疼痛部位易发生缺氧、缺血和无菌性炎症,诱发多种炎症因子的释放,抗炎因子IL-10可抑制神经组织的炎症反应;而TNF-α、IL-1β均为促炎症细胞因子,具有较强促炎活性,可直接损伤神经根,引起炎症疼痛[14]。悬吊训练主要利用患者自身重力进行渐进式的肌肉力量训练,增加腰部躯干肌肌力与协调性,增强腰部脊柱稳定性,其与苍龟探穴针法相配合,一内一外,内外并举,一方面能够激活局部稳定肌,重建肌肉运动控制模式,训练感觉运动功能;另一方面苍龟探穴针法从内部疏通全身经络,能够改善腰部血液循环,达到强腰壮肾的功效,缓解腰部疼痛症状,共同消除神经根水肿,缓解神经根压迫症状,促进炎症的消散[15]。本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PT/BW、PT的伸肌、屈肌及血清IL-10水平升高,血清TNF-α、IL-1β水平及F/E降低,表明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治疗慢性腰痛可恢复腰部肌群肌力、躯干腰背屈/伸肌群协调性,有效改善患者腰部功能,同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综上,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治疗慢性腰痛可减轻患者腰部疼痛,恢复腰部肌群肌力、躯干腰背屈/伸肌群协调性,改善腰部功能,同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