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珊珍
德育的“M·A·N”样态,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对德育生态化的重构,在多元文化折叠中对儿童成长的理性思考,也是教育人的诗意愿景。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学校德育可以带给儿童什么?学校德育如何传递真善美?立德树人,首先应该看到“人”的存在,人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我开始设想小学德育工作的“M·A·N”样态。什么是“M·A·N”样态?“M”是“Motivation(动机、诱因)”,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需要激发人的天性、人的内在自主性;“M”也是“Mild(温和的)”,“M·A·N”样态德育是让人感觉温暖的,是有温度的。“A”是“Ability(能力、素养)”,“M·A·N”样态德育着眼于人的能力发展,指向人的未来素养。“N”是“Nature(自然、本性)”,“M·A·N”样态德育是基于人的自然生长状态,是遵循自然法则的生态系统,具有润物无声的滋养性。三个字母合起来成为“MAN”,又有“人”的含义,是“M·A·N”样态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MAN”也是 “慢”“蔓”“漫”的拼音。“慢”是儿童成长的时间轴,“蔓”是生命生长的结构状,而“漫”是德育过程的能量场,也是“M·A·N”样态德育的理想结果。德育的“M·A·N”样态,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对德育生态化的重构,在多元文化折叠中对儿童成长的理性思考,也是教育人的诗意愿景。
首先,儿童是人,不是机器。万物有灵,都有自己的生长时序。儿童也如此,他们有着个体独特的生命密码,有着自己的生长节奏。任何违背生命成长,违反自然规律的拔节成长,都是对生命本真的破坏,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其次,“慢”并不是“怠慢”,并不是放纵。“慢”了才有“闲”,而“闲”了才能产生创造力,增进“智慧”。闲暇并非什么都不做,闲暇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投入于真实世界中,听闻、观看及沉思、默想等能力的表现。慢而有闲,闲中生创,创则激智。正如张文质所说:“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所谓润物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首先要有“慢”心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潜心育人”,这就需要我们真正研究教育的科学规律,解码儿童的“生长基因”。作为学校、作为教育者,要具有“慢”心态,拨慢心的节奏。春天,校园的梨树开花了。学生说:“好漂亮的梨花啊!”老师听见此话,把原本“教室内讲作业”的教学安排替换成了“校内花园赏梨花”。多年以后,孩子们可能忘记了做过的作业,但不会忘记师生共赏梨花这一时刻。
其次创建“慢”时空。让儿童缓慢而优雅地成长,让他们有“慢”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去发呆、创造。在校园设立“冥想小屋”“冥想驿站”,建立一个安全的发呆场所,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发呆,获得身心的庇护。孩子一发呆,就成了哲学家。孩子发呆是他在成长过程中的积淀、短暂的清理,或者只是一刻的犹疑。
开放的场景带动学生感官的打开,促进能量释放,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甚至激发创造性思考,让校园的物承载童心、包容童心,让童心有处安放;开放的场景也是校园文化的重生再造,能够引发儿童内心的浪漫和柔软,促进身心的自由舒展,外显德育教化的温厚敦良,提供爱与美的自然滋养。
自然界的万物其实是一种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就是生态平衡。人类有了生态意识,才意味着全世界每一片山水,每一个情境,每一个人都与我相关。学校德育也是一个生态群。建立师生、教职员工、家校之间的平衡关系,能够促进德育关系的生态流通,让学校德育像森林一样为儿童生命助长。如何关联呢?
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育领域,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创新方法,从人的需求出发,多角度地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其“以人为本”的核心符合绿色教育价值的理念体系。回到“M·A·N”样态的小学教育,我们首先设置充分丰富的德育课程群(见图1),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看见每一个人的存在,把生命的存在感充分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去。我们坚持每一个人、每一事、每一物都是课程,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成为德育生态群落中的多样态。
图1 华山小学德育课程群
1.木、林、森——德育内容的创意联通
德育不仅是一门学科,一类学科,而应该是儿童生活的全部。因此,我们要串联儿童生活的内容,经过设计,成为新的德育创意内容,呈现“木、林、森”的生态趋势。例如,我们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了“‘小学长’课程”,在一至五年级分别设置了“劳·童创”“玩·童创”“科·童创”“阅·童创”“职·童创”为主题的课程。围绕大主题,学生自定小主题、设定问题导向、解决途径、实施方法等。整个过程,学生自组、自筹、自我定制,培养了多种素养。待到升至六年级时,学生们便可作一次小学长,为弟弟妹妹上一次课,呈现毕业生的综合素养。
2.人、从、众——德育主体的多元共生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班主任和德育部门吗?不,是所有和学生有关的人,包括学生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主动与被动的德育主体,可以实现互相转化、互相依存、多元共生,达到“人、从、众”的趋势。我们以学校为共同体的中心,联合“小家庭”“大社会”“地球村”形成共育圈层。
在“小家庭”圈层中,学校主要通过F&M课程、家长论坛、亲子共读、生活技能课程等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交流,提升亲子沟通质量;在“大社会”圈层中,学校挖掘、开发有利于学校教育的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大学校”,主要举措有“泡馆课程”、行走课程、研学课程、共建课程(包括社区共建、博物馆共建、警民共建、志愿者共建等);在“地球村”圈层中,学校以文化浸润、课程融合、STEAM教育、网络互动为手段,促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增强民族自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世界公民。
“漫”,是浪漫,是“广远”。教育是美好的遇见,是未设限的远方。如同种子发芽、花儿含苞,是需要温度的,学校要“分数”,更要温度。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蕴含“财富”和温度。善于发现细节、张扬细节、成就细节,更显德育的温情。例如,在学校的礼仪教育中,我们特别提出向校园中的每一位在场人物问好或者道再见,每一个入学的早晨,华山学子在一声声“老师早”“同学好”“保安叔叔好”中开启崭新、温暖的一天;在学校的行为细则中,我们特别强调洗完手要在水池内轻甩三下、打喷嚏时捂住嘴、与人说话时要看着别人眼睛、表示祝贺鼓掌要5秒……类似于这样的细节规定和落实,使学生的行为更能向美而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坎克曾说:“人类生来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逻辑,但是却能很好地理解故事。”故事力,其实就是一种场景化、具象化思考的能力。对于儿童来说,化道德教义于故事中,更能让他们接受。学校开发的“美时美刻”德育微课程,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师生共同发现、讲述校园内外美好的人事物,引导师生具备阳光心态,具有正能量。这里面有坚持去公园锻炼,双截棍打得虎虎生威,对香水也颇有研究的学校清洁工阿姨;有三年来一直默默守在幕后的广播站小站长……我们用学生身边的故事,激励其热爱生活,磨炼意志。
意义感是幸福人生的必需品。任何一件小事被赋予深层的意义,它就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对于德育工作来说,发掘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物件的意义,将道德与说教的内容化至其中,将会事半功倍。毕业课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回到幼儿园,感恩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为学弟学妹上一节课,展现学长风采;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长回校讲述成长故事,启迪学生畅想未来。三个活动呈现一条时间轴,展现了儿童成长不同时间段的节点意义。
今天的教育更需要目中有“人”。 尊重儿童,“慢”,给以时间的润养,“蔓”,延成平衡的生态关系,“漫”,用细节、故事、意义,呵护那些纯真与美好。“M·A·N”样态,重构学校生态,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让德育更有生命力。